APP下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教育思想精华及其现实影响

2024-12-25王晓晖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4年30期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在实践中形成和积淀所形成的思想精华和价值体系,与教育发展相依相随,相辅相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积淀的思想精髓,为教育学的发展进步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支撑。当前,推动教育事业不断发展,增强文化主体性、教育针对性和影响力,必须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脉,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教育精华,并顺应时代要求,推动其创新发展,更好地与教育事业发展相协调。该文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教育思想精华为重点,在总结并思考传统教育思想对现实发展的积极影响基础之上,以积极探索将传统教育精髓更好地与当前教育事业发展相适应的实践路径为实践依规,不断增强教育事业发展的思想自觉与文化自信。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传统思想精华;现实影响;实践路径;文化自信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110(2024)10(c)-0139-05

The Essence of Educational Thought and Realistic Influence in the Perspective of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WANG Xiaohui

(Taiyuan Xinghualing Yunying Kindergarten, Taiyuan Shanxi, 030009, China)

Abstract: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is the ideological essence and value system formed and accumulated by the Chinese nation in practice since ancient times. It is closely related to and complements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The ideological essence accumulated in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provides a steady stream of spiritual support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 of pedagogy. At present,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and enhance cultural subjectivity, educational pertinence and influence, it is necessary to take th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as the root vein, deeply explore the essence of traditional education contained therein, and conform to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times, promote its innovative development, and better coordinate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This paper focuses on excavating the essence of educational thought in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On the basis of summarizing and thinking about the positive influence of traditional educational thought on the development of reality, this paper actively explores the practical path of adapting the essence of traditional educa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current education, and constantly enhances the ideological consciousness and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of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Key words: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Education; The essence of traditional thought; Realistic impact; Practice path; Cultural confidence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富,是中华民族于悠久历史长河中积极探索、延续积淀而成的宝贵精神财富,其中更是蕴含着深厚的教育思想精华,伴随历史发展不断丰富绵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教育思想,历史记载久远,内容翔实,意义深远,对于当前教育发展仍具有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1]对此,我们必须大力传承弘扬、创新发展。正所谓一切历史不仅是当代史,而且是未来史[2]。当前,以传统文化传承创新推动教育事业更好地向前发展,既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更是一项长久性工作,必须深刻理解和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时代价值[3],从教育全过程、各环节特点入手,从价值观维度进行分析,探寻传统文化思想与现代教育的契合之处,总结其对于现代教育发展的积极影响,增强其时代性与价值性,体现教育学的影响力与传播力。

1 “厚德载物”“为政以德”与重视德育的教育目的相统一

1.1 传统教育高度重视讲德性的思想内涵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视伦理道德。讲道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所在,强调要重视品德的修养和内在精神的培养,主张人皆可以为尧舜。

一方面,立足个体,强调要高度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形成了以仁爱为核心的伦理道德。儒家学派创立人孔子,其教育理念重在通过教化引导人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进而更好地为社会发展作出贡献。孔子认为,品德教育是人才培养的核心,提出“仁、义、礼、智、信”五种基本品德,这五种品德是每个人都应该具备的道德品质,是做人做事的基础。在孔子看来,教育应以道德教育为主,道德教育是教育的前提,只有塑造了高尚的道德品格,才能更好进行知识教育,从而为社会作出贡献。这一思想体现了道德教化在个人教育、成长成才中的重要位置和突出作用。

另一方面,中国传统道德教育主张人的道德要在社会群体中得以实现。《周易·象传》:“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意思是说人要像大地一样宽厚,去包容万物。北宋张载在《西铭》中也讲:“民,吾同胞;物,吾与也。”这种思想意在表达民众都是同胞手足,万物都是朋友,人与人、人与物之间,要消除对立,实现和谐。以上都体现了中国传统社会中重伦理、重道德的文化基因,从深层意义上分析,体现了将个人与集体相融合的价值理念,认为教育具有“修齐治平”的综合功能,利己、利家、利国、利天下,这4个方面互相交织,浑然一体[4],即强调在提高自身道德修养的基础上,通过人的道德教化,修身正心,提高道德水平,进一步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树立公德意识,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治理,做到为政以德,这是教育作用、教育目的的重要体现。这些同科学社会主义强调要实现“真正人的道德”的目标与追求是高度契合的,要通过现实运动消除对立,提高社会成员的思想觉悟,实现“真正人的道德”,达到和谐。

1.2 道德教育对当前教育发展的深刻影响

道德在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引领作用,为教育事业发展奠定扎实基础。近代中国社会陷入内忧外患的困境,当时的先进知识分子提出了“教育救国”思想,试图用教育来拯救民族危亡,但是由于社会性质的局限,这一思想以失败而结束。之后中国在各项事业的发展中,重视教育在服务社会建设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重教兴教,教育事业不断发展。新时代以来,更是提出了要建设社会主义教育强国,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脉相承地发展了优秀传统教育思想。比如,在教育过程中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认真学习、积极践行,强调每个人都要成为道德的主体,推动社会有序发展。因此,重德育教化,以善立人、以德化人,树立良好道德风范,是教育目的和教育作用的重要体现与发挥。展望未来教育事业发展,更要发挥好道德培育在学生成长、成才中的重要作用。树立德育目标,德育目标即“学校德育在特定阶段中培养学生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应达到的规格要求”[5]。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了解其认知水平和思维模式,通过口口相传的历史故事、成语典故、名人名言及现实热点等,因材施教,引导学生全面、深入、生动地了解道德在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通过价值判断,正确看待善与恶、是与非。可以结合地区文化及发展实际,讲述发生在本地的历史典故,更好地引起学习者的共鸣。众所周知,山西运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起源地之一,这里保留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上古时期,舜的活动中心就在河东地区一带,这里关于舜的记载和印证内容十分丰富,目前虞舜德孝文化成为运城文化的一张名片,被人们广为传承。基于此,在德育过程中,就可讲述虞舜之“德”之“孝”。舜帝在从平民到圣王的成事之道中,将德行完美演绎,无论身处怎样的生活环境,都坚持以德为先,以孝感人,其事迹感天动地,令人敬慕,受人尊崇。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此类故事感化学生,引发思考。

2 “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与顺应发展的教育规律相贯通

2.1 传统教育秉承顺应自然发展的教育规律

中华民族如何认识人与自然、人与世界的关系,即宇宙观问题。古代中国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强调人们认识世界,要用整体思维考察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来实现“天道”与“人道”的和谐统一。正如庄子所讲“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旨在说明自然与人是一体同生的关系。荀子提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意在指,一切活动和实践都要以尊重自然运行的客观规律为前提,人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来分析,这些都与马克思主义所强调的“人与自然辩证统一”的观点有高度共鸣。《德意志意识形态》明确指出,历史可以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但这两方面是不可分割的;只要有人的存在,自然史和人类史就相互制约。人类活动要以尊重自然规律为前提,不能无视自然规律,否则会遭到大自然的惩罚,强调人与自然要和谐互动,这些思想都体现了顺乎自然发展规律的理念。

2.2 合乎个人成长规律在教育过程中的实践

寓言故事《揠苗助长》就是一个鲜明例子。要把握人的主体性和社会性,既顺应学生的主观能动和意愿,发挥个人自然本能,更要立足社会发展需要,适合发展需要,根据受教育者实际情况,做到因材施教、辩证施教,遵循一切从实际出发,从客观事实出发,以变化发展的现实为研究前提,进而制定出科学的教育对策。比如,针对不同的班级、不同的学生群体及个体差异,教师要全面科学地判断其发展规律,防止“一般粗”“一锅炖”,要结合学生特点,合理制定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使用有效的教学方法,细心、耐心教育每一位学生,助力每位学生全面健康成长,这是传承传统文化“道法自然”的思想精髓的应有之义。

3 “自强不息”“循序善进”与强调实践的教育方法相促进

3.1 传统教育具有学而习之的方法特色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语境当中,自强不息、革故鼎新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标识,体现出强烈的进取精神,强调要通过社会实践、人的活动来实现社会稳定发展。这种自强、刚健有为的信念激励着一代代中华儿女推动历史文化向前发展[6]。“学习”二字,是“学”与“习”的辩证统一体,“学”主要是通过学习书本知识及理论,从思想认知上不断充实,形成完备的学术体系和方法经验,这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习”主要是侧重练习、实习,通过实际操作将所学理论知识用于实践,获取更多经验。可见,“学”与“习”二者同等重要,缺一不可。在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的语境中,同样也非常重视理论武装与实践活动的重要价值,强调实现“自由人联合体”,即充分肯定人的主体性,人自身的发展,代表社会发展的方向;同时强调必须通过社会变革,实现“自由人联合体”,这样才能获得个人自由。这些观点都充分彰显着实践活动的重要性。因此,在教育活动中,要将“学”与“习”有机结合,使其互相促进,互为支撑。

3.2 知行合一在教育中的实践探索

教育、教学、学习都是一种实践活动,主要是通过教师主体的“教”与学生客体的“学”来实现教与学、学与习的统一。如寓言故事《庖丁解牛》,告诉人们要做到熟能生巧,只有通过不断练习,才能掌握技术方法。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注重知行合一的理念,在教育过程中,提出要知此事须躬行,不仅有理论知识的讲授,更有实训操作性的活动开展,旨在提高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提出要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培养,通过反复的学习训练,在一次次的锻炼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不断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着眼长远发展,各科目的学习都要强化理论联系实际、实践充实理论的思想观念,引导学生既要学好课本知识,更要走出课堂,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锻炼中,提高学与用结合、知行并进的能力与素质。比如,在幼儿园学习阶段,在教师与家长的配合下,积极组织开展孩子走进自然的实践活动,不仅能开阔孩子眼界,同时增长知识,让书本中的知识更加具象、更加实际,孩子们的体验感也更加丰富;对于中小学阶段的学生,则更要重视学生的社会实践,提高其学习和生活能力。

4 “天下为公”“协和万邦”与追求和合的世界视野相契合

4.1 传统教育彰显中西互鉴的世界眼光

自古以来,天下为公、讲信修睦、协和万邦是中华民族一贯的处世之道,充分展现了美美与共的情怀与担当。秉持这样的美好价值理想,从教育发展角度观察,特别是结合我国的教育学发展历程来看,传统教育坚持“在文化演变过程中,既要吸收外来文化,又要保持自己文化独立性”[7]的观点,既立足自身文化传统和历史发展,展现深厚的文化内涵,同时,也展开怀抱,面向世界,积极吸收借鉴一切有利于教育事业发展的外来教育理念,积极借鉴世界各国创造的丰富多彩的优秀文化是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的需要[8]。吸收外来先进教育理论,并进行深入研究和广泛实践,结合具体实际,以便更好地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我们也应积极地向世界展示及传播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传统和文化理念,创新教育方式,搭建教育平台载体,实现中西方文化的互联互通。这是中华传统文化和合思想、美美与共的理念在教育领域的深化与拓展。

4.2 讲好教育发展的中国故事

随着经济不断发展,我们完全有底气和能力去讲好中国故事,可以为人类文明进步提供更多有益启迪,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繁荣发展。教育事业的发展,正是促进文明交往的有力抓手。育人即让受教育者掌握现代科学技术,但育人的根本追求在于全面提高民族素质,振奋民族精神[9]。站在文明发展的战略高度,我们要积极融入世界发展进程,在“民族”与“世界”相结合的双重向度中,向世界展示中国形象,讲好中国教育故事,传播好中国教育思想,让人们了解认识中国教育学。一是,提高主体性。以恰当合适、丰富多样的表达方式,展示中国教育学的价值理念、文化意涵。二是,坚持以客观事实为依据,全面、系统、真实地讲清楚当前中国教育领域所取得的扎实成果,以及为世界教育发展作出的突出贡献。三是,积极搭建传播平台,打造具有较强影响力的传播媒体,积极利用网络平台,结合不同国家的实际情况,精准传播中国声音,引起共鸣,让更多的人读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育人智慧和经验传承。四是,加强教育、文化等方面的人文交流,在沟通与对话中,扩大话语传播范围,汲取外来文明优秀成果,促进共同发展。

综上4个方面,从厚德载物注重人的道德发展,天人合一遵循人的个性特点,到自强不息强调人的实践活动,再到天下为公实现人类共同发展,构成一个紧密相连、内在统一的有机整体,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教育学发展的根基,对当代教育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影响和作用,彰显了真理性和价值性的统一、世界性和民族性的统一、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统一,二者相贯通打开了想象空间,让人们去想象一种更加和谐美好的教育发展和文明进步的形态与方式,深刻体现了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能教育学的发展创新,不仅是一道文化命题、理论命题,还是一道事关中华文明不断发展的重大实践命题,更是增强文化自觉、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内在动力和精神根基,需要久久为功,深入挖掘,创新转化,实现二者的良性互动。应以传统文化为基础,在教育本土化上探索,但目的不是要走向复古,而是弘扬中华文化,克服食洋不化,不能只以中国古代的教育学概念、理论来建设中国特色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10],要进一步创新,让那些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赋能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引导学生感悟传统文化的时代魅力。

5 结束语

江河万里必有本源,教育发展必有其本。顺应时代要求,增强教育实效,要坚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教育融合贯通,立足具体实际、文化传统、时代要求,正确把握教育发展的要求与方向,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树立世界眼光,不断汲取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养分,守护好文化这一“根脉”,正确认识教育的目的,科学理解教育规律,积极创新教育方法,不断推动文化发展与教育事业的深层互动、互相成就,有效增强教育事业发展的理论自觉、行动自觉和文明自觉,着力提升文化主体性、教育针对性和影响力。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牢记历史经验历史教训历史警示 为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益借鉴[N].人民日报,2014-10-14(1).

[2] 克罗齐.历史学的理论和实际[M].傅任敢,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2-3.

[3] 翟博.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J].中国德育报,2017(1):8-10.

[4] 魏亚.文化视阈中的中国传统教育精华[J].中国德育学刊,2016(3):21-25.

[5] 王举,刘济良.中小学德育目标的分层厘思[J].中国德育,2015(5):11-13.

[6] 于春海,杨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与体系构建[J].重庆社会科学,2014(10):69.

[7] 张岱年.文化与哲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8] 郝文武.以教育思想创新推进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24,23(1):3.

[9] 孙喜亭.教育的基本任务在于塑造民族精神[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5):70-75.

[10]张忠华,贡勋.教育学“中国化”、“本土化”和“中国特色”的价值取向辨析[J].高校教育管理,2015(6):46-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