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老子“三宝”思想助力新时代高校文化建设
2024-12-25杨一然冯丰收
摘要:高校文化建设是新时代高校建设和社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对其进行推进、完善的过程中,可以借助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经验。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老子,曾将自己为人处世所秉持的三大“法宝”总结为:“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其涵盖了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三个准则,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智慧,具有能够超越时空限制、与时俱进的独特价值。该文旨在利用唯物辩证法,分析和借鉴老子的“三宝”思想,并结合高校文化建设实践,将其去芜存菁,从而融入新时代高校文化建设,致力于在高校倡导“自爱、爱他”的慈待行为,弘扬“崇俭戒奢”的传统美德,并辩证吸收“不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内核,助推新时代高校文化建设蓬勃发展。
关键词:“三宝”思想;老子;高校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慈;俭;不敢为天下先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110(2024)10(c)-0119-05
Using Laozi's "Three Treasures" Ideology to Assist in the Cultural Construction of Universities in the New Era
YANG Yiran, FENG Fengshou
(Marxist College, Ankang University, Ankang Shaanxi, 725000, China)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university culture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the construction of universities and social culture in the new era. In the process of promoting and improving it, we can draw on and carry forward the valuable experience of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The famous ancient Chinese philosopher Laozi summarized his "three treasures" in dealing with people as follows: "One is mercy, the other is frugality, and the third is not to presume to be ahead of the world." It covers three principles for handling relationships between people, between people and society, and between people and nature, containing rich philosophical wisdom and unique value that can transcend time and space limitations and keep pace with the times. This article aims to use dialectical materialism to analyze and draw on Laozi's "Three Treasures" Ideology, and combine it with the practice of university cultural construction to eliminate the dross and preserve the essence, thus integrating it into the construction of university culture in the new era. It is committed to advocating the benevolent behavior of "self love and love for others" in universities, promoting the traditional virtues of "respecting frugality and abstaining from extravagance", and dialectically absorbing the spiritual core of "not daring to be the first in the world", to promote the vigorous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construction in universities in the new era.
Key words: "Three Treasures" Ideology; Laozi; University cultur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Mercy; Frugality; Not to presume to be ahead of the world
高校文化建设是新时代高校建设和社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对其进行推进、完善的过程中,可以借助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经验。本文以老子的“三宝”思想为例,对此进行诠释[1]。
1 新时代高校文化建设的层次与功能
1.1 新时代高校文化建设的层次
高校文化是指在高校这一特定环境中,全体师生共同创造与拥有的价值观念与文化体系[2]。马克思指出,文化是社会关系发展的产物,文化受到其所处社会中总的社会关系制约,故发展也应该顺应社会发展方向[3]。因此,高校文化的发展亦应与时俱进。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有关文化领域的分析,对新时代高校文化建设的探究可以从下文三个层次着手。
1.1.1 从物质文化方面看新时代高校文化建设
作为物质载体的高校物质文化是指校园环境中的各种硬件设施和应用性场所的总和,是该学校气质风貌、自我认识和定位的客体化。高校物质文化能够体现一所高校建校至今的历史过程,凸显高校特色,彰显高校精神理念和价值追求,将抽象的精神文化寄托于有形的物质载体,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加强高校文化的熏陶,激发师生对高校文化的认同。
1.1.2 从行为文化方面看新时代高校文化建设
作为外显表征的高校行为文化是指高校中个体与个体之间、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文化,是高校中各主体为了维护校园秩序而共同认可的行为准则,具体包括课堂教学、课外活动、规章制度等方面。高校行为文化体现了一所高校的运行模式及高校各主体的综合素质、关系地位和行为方式,也是一所高校价值观念、办学理念的直观反映。
1.1.3 从精神文化方面看新时代高校文化建设
作为核心主导的高校精神文化是指高校内各主体的文化心态及其在观念上的对象化,是各主体文化心理和社会意识的综合体现,包括高校的文化传统、历史风貌、价值理念、办学目标、人文情怀等方面。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高校精神文化是高校文化与其他文化形态之间最核心的差异,对高校的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建设起导向作用。
综上,加强新时代高校文化建设的核心就是以精神文化为统领,以物质文化为基础,以行为文化为体现,辩证认识这三种文化的相互关系,从整体上把握和推进新时代高校文化建设。
1.2 新时代高校文化建设的功能
新时代高校文化作为社会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功能主要有以下三种。
1.2.1 信息功能
这是指文化在高校中传递着社会经验,并维持着社会历史的连续性,具体表现为文化传承和文化整合。高校作为人类社会的文化传授部门,是各种先进思想传播的前沿阵地,课堂上师生之间的文化交流、校园活动中的文化展示都能促进优秀文化的传承。
1.2.2 培育功能
这是指文化由人创造,又能够反过来影响人、塑造人,具体表现为文化创新和思想引领。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中的一切物质和精神财富的生产能力及其成果的总和,高校作为各种先进文化的聚集地,具备先进文化创新的物质资源、人才资源和创新氛围,能够以科学的研究方式深入剖析各类文化现象,创新出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和历史发展方向的全新文化。
1.2.3 动力功能
这是指文化作为人认识世界的工具,能够推动社会前进发展,具体表现为人才培养和科研成果。大学生在高校中学习、生活会潜移默化地受到高校文化的影响,养成与自己所在高校文化层次相接近的文化知识、精神风貌、道德品格、价值观念等,进而随着自身的流动影响社会的各个层面。
2 老子“三宝”思想内涵解读
老子是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其传世作品《道德经》是现今全球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在《道德经》中,老子指出自己为人处世所秉持的三大“法宝”:“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为成器长。”可见,老子将“慈”“俭”“不敢为天下先”这三种德行奉为圭臬[4]。
2.1 慈
“慈”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爱也。从心兹声。”这与老子所倡导的“慈”含义基本一致,然其意并不是指一般的男女、长幼之爱,而是指无条件、无差别和辩证法内在统一的广博的爱,其最终指向“大”而“不肖”的“道”[5]。
首先,“慈”应无条件地适用于世间万物。在老子所处的年代,社会中的爱大多是有条件的,如“六亲不和,有孝慈”,是说父子、兄弟、夫妇之间的不和睦,更体现出孝与慈的宝贵[6]。对此,老子指出:“(道)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这是说“道”生出万物、养育万物、引导万物,却始终不以上位者自居,那么想要以“慈”证“道”,就必须同样贯彻无私的爱。对于普通人来说,“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善的人将“道”视为珍宝,不善的人通过寻求“道”可以自保,无论是善还是不善都离不开它。而“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可以看出其表达了上天将“慈道”赐予世间万物,但并非世间万物都有“慈”,虽然“慈道”的对象具有无差别性,但只有能够践行“慈”的人,“道”才会庇护他战胜、守固的能力。
其次,“慈”应是主、客观的辩证统一。从“慈”的形式来看,如果把“慈”当作是一种对世间万物无条件、无差别的爱,那么就必然已经潜在地包含了自我之爱[7]。老子说:“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可见,圣人是将自知、自爱当作自身内在需求而不向外彰显。对于真正有美德的人来说,对万物充满慈爱不为彰显自己的高尚,而是自我对“慈”的实践。从“慈”与“勇”的逻辑来看,“慈”是实现“勇”的前提。老子说:“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人如果只是一味勇敢,反而容易丧命,勇敢中带有慈柔反而更容易生存,这也是老子提出“慈,故能勇”的原因。
2.2 俭
“俭”在《说文解字》解释为“约也。从人、佥声。”《说文解字注》进一步解释为:“约也。约着,缠束也。俭者,不敢放侈之意。”老子的“俭”与“啬”义同,与“奢”义反,包含了物质层面的节用和精神层面的节欲双重含义,是人由外向内的约束和克制[8]。
首先,表现为物质层面的节用。节用是人对外在之物的克制。老子认为当时社会动荡不安、百姓饥寒交迫的根源在于统治者骄奢淫逸。“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他指出,当时统治者对百姓收取苛税导致饥荒,政令繁苛、强作妄为又使得百姓对统治者产生抵触,所以百姓就会不惧死亡、冒死抗争,使得当时的社会动荡不安。所以老子提出,“治人事天,莫若啬”,在这里“啬”有爱惜、俭约的含义,要做到“啬”就必须像圣人一样“去甚,去奢,去泰”,告诫人们要去除极端、奢侈、过度的行为,才能实现社会稳定、长治久安。
其次,表现为精神层面的节欲。节欲是人对“俭”发自内心的遵从。节欲是节用的基础,只有欲望消解,才能发自本心地做到“啬”和“去奢”。老子认为,人的欲望来自两方面:一方面“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这是说人的精神一旦被物质享乐左右,就会在声色犬马中迷失自我;另一方面老子通过反诘“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表达了世人把名声、货利的得失当作一生的追求,最终只会导致损失,因此老子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人的欲望永无止尽,外物永远填不满人内心的空虚,只懂得向外索取的人永远得不到真正的快乐,过分向外索取只会埋下祸患,最终招致灭亡,只有知足常乐,做到“致虚极,守静笃”,自在地遵从“俭”的本性,体悟“道”的奥妙,才能够得到长久的满足。
2.3 不敢为天下先
“不敢为天下先”于当代而言似乎不合时宜,更应化为“敢为天下先”才显得顺应时势。但通过对比可知,“敢为天下先”是指敢于做先行者,开创前人未曾开创的事业。而“不敢为天下先”中的“敢”并非“敢于”之意,而是《说文解字》中所诠释的那样——“敢,进取也”,故“不敢为”并非是指没有“为”的勇气和能力,而是“可为而不为”。“不敢为天下先”蕴含了老子内柔不争的为人之道和功成身退的承天之道思想,是人由内向外对无为的践行。
首先,是内柔不争的为人之道。老子认为:“天下莫柔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水是世间最柔弱的事物,但它也是最坚强的事物,如此强大的事物之于万物如何?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水最为坚强,但它不与万物相争,总是待在众人不愿意待的地方,所以它是最接近“道”的。对于人来说,“内柔不争”并不是懦弱、胆怯的表现,反而是自己内心强大的体现,不争并非意味着失败,不争者反而会在众人的拥护下取得成功。
其次,是功成身退的承天之道。老子说:“功遂身退,天之道也。”“功遂”理解为“功成名遂”,老子认为只有在功成名遂之后主动退居后位,才能促成事物的圆满,这才符合“道”的规律。贯彻天道的圣人自然也明白这个道理,“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所以圣人才能做到“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
3 “三宝”思想对新时代高校文化建设的启示
新时代高校文化建设的核心在于精神文化建设,无需赘言的是,精神文化建设必然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需求相结合。老子“三宝”思想是老子提出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三个准则,蕴含了丰富的处世智慧,具有能够超越时空限制、与时俱进的独特价值[9]。故此,可以将老子“三宝”思想融入新时代高校文化建设,对“慈”“俭”“不敢为天下先”的思想内涵进行辩证分析,从而去芜存菁,积极推动新时代高校文化建设。
3.1 倡导“自爱、爱他”的慈待行为
“慈”是老子“三宝”中首要的道德原则,要求主体无私、平等地爱包括自己在内的世间万物。老子认为,“道”成就世间万物却不做万物之主,这就是无私与平等的慈爱,世人也要像“道”一样以平等态度去爱世间万物。新时代,为了深化和巩固高校集体主义教育成效,帮助大学生进一步适应集体生活,使其在校园生活中贯彻集体主义原则,高校可借鉴“自爱、爱他”的慈待思想,并倡导与之相符的行为。
首先,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自爱观,提升自身素质,去除“自卑”“自贱”等错误思想。集体主义认为人要在对集体的贡献中实现自我价值,而自爱是个体对自身价值的认可与珍惜,因此必须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自爱观,从学生的根本利益出发,通过培养学生养成独立人格,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帮助学生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使其从根本上认识到自身在集体中的独特价值和不可替代性,使其自然而然摆脱“自卑”“自贱”的错误思想。
其次,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帮助大学生实现由自爱到爱他。自爱是自我价值的认可,而人的价值只有用社会和集体尺度才能够衡量,良好的社会实践活动能够帮助大学生正确处理个人和集体的关系。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必然同集体成员产生关系,只有正确对待集体其他成员,才能收获和强化集体认同感,并在为集体和社会作贡献的过程中彰显人生的价值。
最后,要对自觉践行慈待行为者积极表彰,发挥榜样作用。榜样教育是慈待教育的重要途径,高校应该对在生活中积极践行慈待行为的大学生和集体予以表扬,在全校树立先进集体榜样,在强化先进榜样的同时,引导其他学生在生活中践行慈待行为,将“慈”的道德原则转化为道德实践。
3.2 弘扬“崇俭戒奢”的传统美德
“俭”在老子“三宝”思想中代表了崇尚俭约、克制欲望的崇高品格,是主体在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的节用和节欲。崇俭戒奢历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虽然新时代我国的生产力水平已有巨大提升,物质生活资料也日益丰富,但勤俭持家、艰苦奋斗的精神风尚还要继续发扬,表现在高校文化建设中,就是要建设节约型校园,这也是弘扬中华民族“崇俭戒奢”美德的重要途径[10]。
首先,要引导高校师生树立节约的价值观,通过开展教育讲座和实践引导,引导师生注重和追求学术能力,而非物质消费的比拼。还要在校园大力推广勤俭节约行为实践,将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价值观落到实处,让“崇俭戒奢”在高校内蔚然成风。
其次,高校要建立相关节用制度,弘扬“崇俭戒奢”的传统美德离不开相应的制度保障,高校应当完善相关制度,将光盘行动、低碳出行等活动常态化、制度化。例如,可对校园中的浪费行为予以批评,对节约资源的先进集体进行表彰,通过制度保障将节约资源的道德风尚内化于广大师生之心。
最后,要以俭养德,在厉行节俭中实现自我约束和自我节制,“俭则约,侈则肆”,如果高校师生能够克服浪费、奢侈的欲望,养成崇俭戒奢的习惯,就会在生活中自觉规范自己的各种行为,约束不合理的欲望,养成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珍惜他人劳动成果的行为习惯,通过理性实现自我节制,进而达到身心和谐的境界。
3.3 辩证吸收“不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内核
“不敢为天下先”体现了老子内柔不争、功成身退的奉献精神。老子认为,人应该像水一样“利万物而不争”,只有在社会实践中奉献自我,才能实现个人价值。但在当前新时代的社会形态下,“不敢为天下先”又是一种居后思想,所以应当用唯物辩证法对其进行批判性继承。当前,创新思维和进取精神是新时期大学生必备的能力和担当,由此,大学生既要在学习和科研创新上推崇“敢为天下先”的开拓精神,又要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推崇“不敢为天下先”的奉献精神。
一方面,要依托“不敢为天下先”精神涵养师生的奉献情怀,倡导先忧后乐、乐以忘忧、鞠躬尽瘁、功遂身退的奉献精神,在高校内厚植奉献精神的文化土壤,引导师生为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奉献。高校还可以通过与校外福利机构、社工团体等广泛开展合作,建立志愿服务实践基地,鼓励师生参加敬老、慈幼、“三下乡”等志愿服务活动,倡导学生在毕业后积极投身“三支一扶”、西部计划等服务项目,大力推崇“不敢为天下先”的奉献精神。
另一方面,对高校师生进行创新观念培养和创新思维教育,做到“敢为天下先”。但要注意这不是指有勇无谋的蛮干,而是在充分把握事物各方面联系的基础上,以及在尊重事物客观发展规律的前提下,不迷信于前人的经验,敢先于其他人迈出对旧理论、方法、文化等进行合理化创新的第一步。“敢为天下先”的前提是对现有知识体系和技能的熟练掌握,因此只有不断提高师生的知识水平和专业能力,才能从根本上实现对现有理论和技术的突破。
综上,高校应将严谨求实的态度与“敢为天下先”的精神相结合,从而在脚踏实地、创新进取中彰显新时代高校师生的责任与担当。
4 结束语
新时代高校文化建设离不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借鉴和传承。老子“三宝”思想蕴含了丰富的哲学智慧,可将其融入新时代高校文化建设,在对“慈”“俭”“不敢为天下先”诸思想的内涵进行辩证分析的基础上,去芜存菁,积极推动新时代高校文化建设。
参考文献
[1] 孙庆珠.高校校园文化概论[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8:1.
[2] 王红,范若冰.马克思主义整体性视域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路径探析[J].高教探索,2019(7):33-37,43.
[3] 肖前,黄楠森,陈晏清,等.马克思主义哲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694.
[4] 彭鹏.老子的“三宝”观及其现代意义[J].中华文化论坛,2013(2):104-108.
[5] 李振纲.老子“三宝”释义[J].哲学研究,2016(8):58-64.
[6] 甘宗豪,牟永生.论老子“三宝”价值观[J].绥化学院学报,2023,43(5):33-36.
[7] 胡晓晓.老子“三宝”思想新探:以三种德行的内在关系为中心[J].老子学集刊,2023(2):277-298.
[8] 李福龙.《老子》“三宝”思想探析[D].拉萨:西藏民族大学,2022.
[9] 王思裕.浅析老子“三宝”思想及其在当代的价值体现[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23,39(1):118-123.
[10]唐立英.两型社会视野下节约型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研究[J].湖南社会科学,2011(3):193-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