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角下的文化再生
2024-12-25孔唯佳李红刘会
摘要:民间地方戏曲失传所带来的传统文化断层现象备受关注。东平湖区特有的端公戏属于傩文化体系中的一支,是傩文化在山东地区的独特印记。当前泰安东平县端公戏的适应性发展为必然趋势,由娱神到娱人的性质变迁,逐渐呈现出戏剧化的倾向,这一过程弱化了对神性的依附。地域文化为主导的创作趋向为东平地域端公戏传承的主要路径,新时代下湖区端公戏传承与转型为思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大背景下民间地方戏曲的生存之道提供了可借鉴价值,以“传承—集聚—扩散”为路径的完整链条,以高校工作坊为实践基地,基于“民间性”的传承与发展为东平端公戏的文化再生提供不竭动力。
关键词:东平湖区;端公戏;傩文化;表演形态;戏剧要素;传承与转型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110(2024)10(c)-0071-05
Cultural Revival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A Case Study of Dongping Lake District Endong Opera
KONG Weijia,LI Hong, LIU Hui
(Mount Taish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ai'an Shandong, 271000, China)
Abstract: The phenomenon of traditional culture being disrupted due to the loss of folk local operas has drawn much attention. The Dangong Opera, a unique form of folk opera found only in the Dongping Lake District, belongs to the system of Shanmu culture, which is a unique mark of Shanmu culture in Shandong Province. The adaptive development of Dangong Opera in Taian Dongping County is an inevitable trend, with a change from worshiping gods to entertaining people, gradually showing a tendency towards dramatization, which weakens the dependence on divinity. The trend of creating works with regional culture as the dominant force is the main path for the inheritance of Dongping regional Dangong Opera. The inheritance and transformation of Dangong Opera in the new era provide valuable reference for thinking about the survival of folk local operas in the context of non-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The complete chain of "inheritance - aggregation - diffusion" as the path, and the practice base of college workshops, based on the "folkness" of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provide unending impetus for the cultural regeneration of Dongping Dangong Opera.
Key words: Dongping Lake District; Tonggong Opera; Nuo culture; Performance form; Theatrical elements; Transmission and transformation
在山东省西南部,以微山湖为主的南四湖地区以及山东省东平湖一带,即端公戏传播的主要地区。“端公戏”是指带有祭祀性质又融多种艺术方式为一体的民间戏剧,这种古老的艺术形式本身带有仪式性,同时又是带有地域性的戏剧艺术。东平县的端公戏与微山县端公戏一脉相承,端公戏又称“端公腔”“端鼓腔”“端供腔”“打端鼓”“端鼓戏”,在东平一带俗称“敬河神”,流入此地已经有百年历史,在演出内容与形式上与微山端公戏基本一致。2007年,端公戏传承人丁立新成立了东平县端公戏文化戏社,2011年第三批非遗名单中新增“端鼓腔”,日益呈现出这一民间艺术的独特价值。它真实再现了湖区人民的生活状况及生活历程,承载着湖区许多重大文化信息和原始记忆,反映了东平县境内湖区人民在历史进程及历史变迁中的社会风貌、风土人情。因此是对湖区独特文化的再现,具有民俗学、人类学价值。
1 娱神到娱人的艺术形态
端公戏属于傩文化中的一支,在有关的历史文献中记载,“端公”作为天与人的贯通者,本身带有浓重的神秘色彩,端公们犹如巫师,他们戴着面具,披着衣服,手持法器,边跳边舞边唱,这一过程有着严格的仪式程序,因此得名“端公戏”。东平湖位于东平县境西部,渔民靠湖而生,并逐渐产生强烈的水意识。湖区渔民为了祈求好收成、平安顺遂,因此产生了求神上供仪式,祭祀河神,祈求保佑他们消除灾祸,故“端公戏”多见于续家谱、婚丧嫁娶、庆祝丰收等场合。演唱者的伴奏乐器为简单的羊皮鼓,类似一面团扇,下方由大铁圈和小铁圈勾连而成,在敲打的过程中配合主鼓的声音哗哗作响。此外,男扮女装、男唱女腔等特点也为端公戏蒙上一层神秘面纱。
从端公戏本质来看,仪式是核心,艺术形式依附于仪式而存在,不能严格定义为戏曲。不管是民国时期的《大关县志》中提及的“本县庙宇有以道士主持者,但未与人作斋事;有在家俗人略读道经,亦称道场,亦号端公戏,为人作酬神驱邪之术”[1],还是嘉庆十八年(1813年)李宗昉等撰《黔南丛书》提及的“黔俗:家有病者,妇人以米置鸡子于土蹲门而禳之,名曰叫魂。不愈,则召端公祈祷,端公亦道士类也作法与演戏相似”[2],端公的演唱极具宗教色彩,本质上是一种祭祀仪式,保留着原始傩文化的演出形式,通过端公为连接人神的神秘力量,维持着家族之间的感情纽带,强化身份认同。在东平湖区民间,人民流传下来的唱词与唐王李世民有关:一说李世民给西宫李娘娘治病前曾许下三桩愿,后请人唱戏还愿连唱四天四夜;此外还有小白龙状告唐王的说法,唐王阴间答应还愿后释放小白龙的故事,将其编入唱词。从端公戏的发端来看,不管是文献记载还是民间传说,无疑都增加了神话色彩[3]。
端公戏有设坛、开坛、午坛、了坛4个程序,每个程序都有着相对固定的表演模式,而且每个环节都较为复杂。这与“傩祭仪式‘请神—酬神—送神’的基本程序、傩戏表演‘开坛—开洞—闭坛’的基本程序”[4]基本一致。可见,东平湖区端公戏仍然是原始傩戏分支下的不同形态。设坛起初是在渔船上,后从湖上改为陆地,形式更为复杂,摆放祭祀用品、搭建神棚,渔民在端公的指引下加入这一系列仪式当中。当前,东平地区以祭祖、续家谱为目的活动为主,内坛不允许女子进入,且摆放牌位和贡品,张贴榜文,棚子悬挂“×氏家族祭祖盛会”,多为家族轮流举办,唱词也与本族历史人物故事有关。开坛以身穿法衣的“端公”为首,通过演唱的形式请来各路神仙,家族众人随声附和,娓娓道来本族的现状和请求,希望得到神灵的庇佑。午坛是整个环节中重要的一环,整个过程以仪式为主,请出神灵后开始祭祀,祭品有鸡、猪等,又称“献白”。“端公”代表族人与神灵进行交流,并将祖先的旨意传给后人。其中“砍肩滴血”,又称“拉刀子”,与传统的血祭有明显区别。似乎是强调了“端公”的通灵能力,预示着自身的罪过通过诚心感动祖先,获得救赎。“占卜”仪式也带有浓重的傩文化色彩。了坛是祭祀完毕后将神灵送回,也有一套完整的仪式。
在整个表演形态中,仪式和戏剧表演是无法剥离的两面,即使当前作为演剧的端公戏形式丰富,但本身带有的巫傩仪式仍然属于它的本质特征。“这里所指的‘戏’,并非一般的戏剧概念,它其实沉积了从宗教仪式到戏剧表演的诸多变化轨迹。”[5]也就是从歌、舞形式发展而来的傩仪融合了唱本,逐渐呈现出戏剧化的倾向,这一过程弱化了对神性的依附,但仍然是对傩仪形态的延续,属于不完全的戏剧形式[6]。
当前东平地区端公戏仍然保持着原生态的艺术形式,如敬自己的祖先,多由小班演唱;若是春节前,渔民们停止捕鱼,为庆祝丰收而进行,则由大班演唱。如今的端公戏也注入了新的血液,如各种节日皆可演唱,形式和时间也不再受限制。东平当地端公戏传承团队将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赋予了新的时代意义,多以歌颂渔民新生活为主,对传统的故事进行了新的编写,更呈现出民间戏剧的娱乐性。
2 地域文化为主导的创作趋向
当前,东平地区的端公戏不仅在形式上与传统的傩戏形态呈现了明显的区别,在唱词上也呈现出东平湖区的地域色彩,成为传播湖区文化的一张名片,微山县端公戏也呈现出此特征[7]。端公戏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使人们通过趣味性的传唱增长知识,了解本地文化,同时对当地社会稳定、民风塑造也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在当地政府部门的领导下,东平以丁立新为代表的端公戏传承人积极响应国家政策,以多种创新形式保护这一濒临失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东平县政府大力推动《东平端鼓腔》的出版、由非遗传承人改编的《东平湖里宝贝多》《一文钱》等新唱词为端公戏的传承提供了新的视角。
从端公戏改编剧目内容来看,唱词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2.1 体现湖区风光,宣传湖区文化
这类作品以呈现东平湖区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为主,如《端贡击鼓敬神明》中细腻地描绘了渔民们在湖边撒网捕鱼的场景。
船行风涛保平安呀,
网撒湖海鱼虾丰呀呼嗨。
咦儿哟 呀儿哟 咦儿哟嚎 呀儿哟
网撒湖海鱼虾丰呀呼嗨。
台上唱大戏,船头扎红绫。
此外,有一些唱词讲述了东平的发展历史,展现了浓重的文化底蕴。这类改编剧目语言通俗易懂,同时又饱含湖区渔民对东平地域文化的热爱与自信。如《游东平》,讲述了东平县的由来,并将历史故事穿插其中。湖区民众通过趣味性的演唱方式了解本地域文化历史,保护地区传统文化,为东平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助力。
端鼓一击振长空,东原百姓乐螎螎。
尚书禹贡有记载,大野既涿东原底平,
这就是大东平古来的名。
国郡路府州和县,历史文化底蕴厚重。
从改编的唱词来看,当中虽然还存在着原始的扎棚上供的祭祀内容,但已经明显弱化了这种仪式,反而以全民性参与、传播湖区文化为主要目的。端公也不再是高高在上的通灵者,而是人人都可传唱端公戏,并且适用的地点也发生了转移,艺人们不仅在各种喜庆的节日为群众演唱,还作为寓教于乐的民间小调供人欣赏。将以往严肃的端公戏搬上了表演舞台,一人领唱,众人合唱,传唱度更高。
2.2 以流传的经典故事为脚本创作,传承经典,增添了民众喜闻乐见的内容
这类作品故事性极强,通过对经典故事的传颂,对民众起到教育意义。如改编剧目《退彩礼》,讲述了农村儿媳名彩莲帮小姑子退还彩礼美名传的故事,推崇当今时代爱情不应被高价彩礼所取代,摒弃高价彩礼风,爱情纯真更久绵。
《一文钱》也是以经典故事改编的剧目,讲的是一位土财主一辈子惜财如命,死后还要把尸体卖肉换钱的故事。故事不仅风趣幽默,在形式上也是灵活多变,4人在台上唱,众人和,极具娱乐性,对湖区民众以讲故事的方式进行教育。从形式上来看,《一文钱》还用小品的形式在演唱之前增加演出者对话的内容,讲述东平端公戏的发展历史,这与其原始的形态出现了明显区别,也使得东平地域文化得以依托于这种艺术形式传播到更多地方,受众也越来越多。强调故事性成为当前端公戏创新的主要方向。
2.3 歌唱新时代湖区人民幸福生活为主题的激昂颂歌,展现湖区文化新面貌
东平湖区端公戏与时俱进,不仅在形式上不断创新,在内容上也体现了湖区人民幸福的生活和拼搏向上的精神面貌,代表性作品《俺是水法宣传员》《抗疫情》《增进民生强福址》等。这些作品将新时代东平的新故事通过端公戏的传统曲调在民众间传唱,体现了湖区人民的智慧和激昂向上的生活态度。新时代面临着新的挑战,东平县政府和当地非遗传承人以丰富的表演形式来保护和传承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并赋予了它们新的意义。
《抗疫情》以抗击新冠疫情为创作内容,用传统的端鼓腔的曲调和伴奏乐器羊皮鼓进行呈现,充分体现了民间艺术的责任担当,给湖区民众带来了精神上的激励与情绪上的安抚。东平民众不仅在端公戏内容上融入湖区生活面貌,而且也开始尝试在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扩大传播范围,使端公戏成为东平的一张文化名片,带动当地文化产业的发展。
“非遗来自人民的创造,传承群体是非遗存续发展的核心。”[8]正是有传承群体的不断尝试,才使得原本仪式性浓重、表演场地受限的端公戏成为展现地方文化的“活化石”。这条路径5+fN6gmL26nGxr+3JCizNHuK+yF3dk2pwyAmiMIMOls=是强调端公戏要渗透进民众的实际生活中,满足他们日常精神生活的需求,真正做到民众乐于传播、乐于传承。从保护非遗文化的政策来看,属于提供了内驱力,任何脱离了具体文化场域的民间戏曲必定会失去最主要的观众。
3 新时代下湖区端公戏传承与转型
东平古称东原,是齐鲁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民智慧、勤劳,大量的文化遗产得以保留至今。端公戏集神话、音乐、舞蹈、曲艺等艺术为一体,同时又承载着渔民的信仰、民间习俗、民族文体活动等内容,具有民俗学价值。端公戏自2011年被审批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来,社会各界都密切关注着它的传承与发展。
但由于地方戏曲本身传承人少、年轻人对其接受度不高、表演形式过于单一等问题,使端公戏的生存生态环境日益恶劣,相关保护工作也举步维艰。山东省政府和非遗传承人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对端公戏进行了创新式的艺术再生。2007年,端公戏非遗传承人丁立新成立了东平县渔家端鼓腔文化戏社,积极参与公益演出、送戏下乡等活动中,把新时代东平民众的生活融入古老的端公戏内容中,进行端公戏的普及与推广。同时,地方政府鼓励建立专业机构和制定保护措施,《东平端鼓腔》的出版,是政府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体现,但要突破端公戏当前所面临的困境,还需要新的路径和方法。
3.1 以“传承—集聚—扩散”为路径的完整链条
东平端公戏有着悠久的历史,承载着古老的文化底蕴,在对其创新性发展的过程中,要守住它的根本,即端公戏的原貌和纯正性。在传统文艺转变的过程中,如果丢失掉了它的特性,那么端公戏将与其他地区的民间小戏逐渐融合同一化。
“传承”作为最基础的一环,是重中之重。首先要遵循传统的谱系传承,积极鼓励当地民众参与端公戏的授课活动,令更多人掌握其核心技能,恢复端公戏原貌。其次,通过剧团帮扶的方式,增加演出机会,扩大社会影响力。最后,校园为文化传播的主要场域,可通过非遗传承人进校园的方式,加强校园传承效果。
“集聚”是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影响力的中心环节。当地政府要帮扶地方文化场所建设,将剧团发展与端公戏展览场所建设同步进行:羊皮鼓、演出服饰、道具等都极具地域特色,可通过多向的产出与当地文化产业、文化旅游等相结合。此外,文字材料的收集与整理也能促使东平县端公戏的研究更加完整化和体系化,具有学术价值。
“扩散”是增强端公戏传播力的有效手段。通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等方式,留住经典,同时,又使它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趋势,适应新媒体的多样化传播。
以“传承—集聚—扩散”为东平县端公戏传承和转型的完整链条,能保证东平县端公戏在本区域内活跃地传播,进而扩大辐射面,通过文化传播的方式振兴当地经济的发展,同时满足当地民众的精神需求。
3.2 以高校工作坊为实践基地
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学校成为值得尝试的新路径。地方戏曲生存环境艰难,主要原因为受众群体范围不断缩小,文化的传承出现断层现象,无法获得青年群体的欣赏与喜爱。“在当前观众群体面临严重断代问题的情况下,要实现濒危戏曲剧种的可持续性传承,观众群体的更新换代是必不可少的环节。”[9]高校公共课程中可融合当地特色文化内容,如泰山科技学院围绕泰山文化开设“泰山石文化”地方特色课程,围绕泰山石刻等文化遗产在校内成立工坊,围绕泰安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立校内博物馆等,这些措施有效地将校园文化建设与地方文化结合起来。这培养了年轻一代对传统艺术的兴趣,同时学生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也对传统艺术形式进行了创意性转化。从学校入手建立非遗工坊不仅活跃了校园文化氛围,同时也有利于扩大非遗文化的辐射范围。
校内非遗类活动服务于社会,端公戏传承人走进校园,两者双向结合为东平湖区端公戏的发展提供着强大的内驱力。学校运用传统和现代化的传播方式留住濒危的艺术形式。以工坊制为阵地,通过校园活动,如端公戏改编剧目的演出,帮助学生普及相关知识,演出服饰、道具的展览和制作使学生直接参与文化产品的再生过程中,这为端公戏在文化传播链条上提供了更多的生成方式。以年轻群体为主体的文化产品再生为文化市场提供了新的动力,注入了新的活力。
3.3 基于“民间性”的传承与发展
在新媒介和新兴文化的冲击下,以端公戏为典型的民间艺术受到了强大的冲击,陷入了艰难的生存处境中,引发了集体性的焦虑。社会各界力量通过非遗文化与新时代内容的融合,对其呈现形式进行改变和创新,将以往在民间固定场合带有仪式性的演出带到各种汇演舞台上,确实增强了这一民间艺术的传播活力。但同时也失去了端公戏原本的演述场域,其性质也发生了变化,即由娱神到娱人的转变。这种基于民间信仰、身份认同的古老文化在传承与转型的过程中必定面临着丢失独特性的深层危机。因此,非遗文化的保护,要尽量守住它原本的演述场域,留住精华,关键在于遵循民间性自身的规律和运行规则,从参与主体角度激发其活力。同时,可以借助新的传播媒介进行向外的辐射,文化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使其走出湖区,成为展现地域文化的一张名片[10]。
东平端公戏作为本地域活态的文化印记,需要尊重它原本的面貌和特征,讲述好民间故事,保护其生存环境的原生态。同时,东平县要充分运用好这一地方文化资源,在文化产业、旅游经济等方面寻找合适的契合点,这也是新时代民间文艺的生存之道。
4 结束语
东平县端公戏具有极高的审美、文化艺术价值,保留了很多祭祀文化的原始风貌,有利于人们对中国传统傩文化的了解,也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新时代,端公戏又承载了湖区人们的信念与习俗,具有民俗学价值。基于本土地域环境下的保护与传承才能留住经典,代代传承。
参考文献
[1] 刘仁健.民国大关县志稿(校对本)[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43.
[2] 田雯.黔书·续黔书·黔记·黔语[6RaK7nmHY1QmjiBXTW2MVQ==M].罗书勤,点校.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303.
[3] 高建军,张士闪.微山湖渔民端鼓腔艺术探解[J].济宁师专学报,2002(2):5-8.
[4] 欧兰香.鲁西南端公戏源流考[J].中国音乐学,2010(1):75-79.
[5] 龚德全.由仪到戏:端公祭仪中的演剧形态[J].戏剧文学,2015(2):34-40.
[6] 李栋.端公戏之源流:从傩到端公戏的发展历程[J].青年文学家,2014(1):166.
[7] 辛翠.微山湖端鼓戏初探[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8.
[8] 王晨阳.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EB/OL].(2023-11-07)[2024-09-10]. https://www.ihchina. cn/luntan_details/28416.html.
[9] 杨琳,刘胜华.非遗保护视域下濒危戏曲剧种当代振兴的传播理路[J].戏剧文学,2024(10):91-97.
[10]怀宝珍.微山湖端鼓腔民间艺术旅游资源保护与传承研究[J].生态环境保护,2018(8):175,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