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广益会玉篇》服饰类词汇研究

2024-12-25王沁岚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4年30期

摘要:传统服饰是中华文明中悠久灿烂的一颗明珠,服饰类词汇的研究亦越来越广泛地为学界所关注。《玉篇》由南朝梁顾野王撰成后,又经历代数次修订。宋大中祥符六年(1013年),陈彭年等人在孙强增删本的基础上修成《大广益会玉篇》(亦称宋本《玉篇》或今本《玉篇》)。其作为继《说文解字》之后我国字书史上的又一座丰碑,包含着丰富的服饰类词汇,但相关研究却寥寥无几。该文从词汇学角度做专书专类式研究,综合传统训诂学和现代词义学的研究方法,通过梳理书中具有“服饰”这一特定语义范畴的词汇,考察其特点、命名理据和文化内涵,以期进一步深化相关语言文化研究。

关键词:《大广益会玉篇》;服饰类词汇;文化语言学;特点;命名理据;文化内涵

中图分类号:H1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110(2024)10(c)-0053-05

Study of the Closing Vocabulary in Da Guang Yi Hui Yu Pian

WANG Qinlan

(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610031, China)

Abstract: Traditional clothing is a brilliant pearl in Chinese civilization, and the study of clothing vocabulary has been pai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by the academic community. Since Yu Pian was written by Guye Wang in Liang Dynasty, it has been revised several times in successive dynasties. In 1013, on the basis of Sun Qiang's additions and delesions, Chen Pengnian revised the Da Guang Yi Hui Yu Pian (also known as the Song's Yu Pian or the current Yu Pian) . As another monument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philology after Shuo Wen Jie Zi, Da Guang Yi Hui Yu Pian contains a wealth of clothing vocabulary, but unfortunately there are few related stud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exicology, this thesis focuses on a special book and a special type of subjects. By combining the research methods of traditional exegetics and modern semantic, screening the clothing vocabulary and investigating their characteristics, naming reasons and cultural connotations, this study intends to further deepe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guage and culture.

Key words: Da Guang Yi Hui Yu Pian; Closing vocabulary; Cultural linguistics; Characteristic; Naming reason; Cultural connotation

《玉篇》是我国第一部按部首编排的楷书字典,在字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其书旁征博引,涉及历史、地理、民俗等诸方面,故在文化语言学领域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笔者以《玉篇》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等平台共搜索到公开发表的论文630余篇。其研究内容主要是字书的考释校勘,校注对象包括疑难字、新增字、异体字、重体字、俗字等。另有小部分研究涉及版本、引文、音韵(如特殊音切、方言声类、今音标注)等。比较而言,关于特定语义范畴的文化研究则稍显匮乏,亟须对《玉篇》中的专题类词汇展开系统研究。现在,关于服饰类词汇的专题研究较为丰富,如叶娇《敦煌文献服饰词研究》(2009年)、关秀娇《上古汉语服饰词汇研究》(2016年)、黎明奇《<类篇>服饰词研究》(2019年)、郑璐《<左传>服饰词汇研究》(2020年)等。《大广益会玉篇》中服饰词非常丰富,但相关研究却很薄弱。因此,本文以《大广益会玉篇》中的服饰类词汇为研究对象,通过探究其特点、命名理据和文化内涵,以期拓展和深化《玉篇》的相关领域研究。

1 《大广益会玉篇》中服饰类词汇的分类梳理

1.1 首服词

1.2 体服词

1.3 足服词

2 《大广益会玉篇》中服饰类词汇的特点分析

2.1 丰富性

2.2 层次性

邢福义、吴振国称:语义场理论是语义学中最重要的理论之一,它最充分地揭示了语言的系统性,反映了语义的聚合关系。语义场是若干具有共同核心义素的词语构成的聚合体,核心义素则是表示事物、动作所属类别或性状所属方面的义素。由于事物现象的分类可粗可细、类别可大可小,语义场也因此具有一定的层次性[2]。

《大广益会玉篇》中的服饰词是一个以“服饰”为核心义素的大语义场,主要分为四级。

第一级语场为所有的服饰词;第二级语场为第一级语场的子场,共计3个,即首服词、体服词、足服词;第三级语场为第二级语场的子场,共计14个,即冠、巾、帽、配件(首服词的子场)、衣、裳、服、带、韍、配饰、部件(体服词的子场)和履、袜、配件(足服词的子场);第四级语场为第三级语场的子场,共计8个,即冠饰、帽饰、耳饰、髻饰(首服词配件类的子场)和衣件、裳件、服件、饰件(体服词部件类的子场)。语义场的层次性集中体现了服饰义的纵向聚合关系。

2.3 时代性

2.4 民族性

3 《大广益会玉篇》中服饰词的命名理据

3.1 材质

3.2 外观

3.3 功用

3.4 对象

3.5 肢体

3.6 地域

4 《大广益会玉篇》中服饰词的文化内涵

陈练军的《认知定名学视角下汉语服饰类词汇构式的历时演变》中指出:“在新事物出现后,人们需要为它命名,命名时首先考虑的是将哪些概念要素以何种方式构建为概念,再决定如何用语言符号来表征该概念。”[4]由此可见,探究服饰词的文化内涵具有重要意义。

4.1 服饰等级文化

《中国社会风俗史》称:“中国古代服饰始终贯穿着‘分等级、定尊卑’的原则……森严的等级制度将服饰的社会功能推向极端,人们的服饰审美观念被框定在不同层次的服饰环境中而不得超越,并积淀为一种普遍的文化心态。”[5]

这种文化观亦反映在服饰词的义训上。以“珈”为例,《大广益会玉篇》:“《诗》云:‘副笄六珈。’《传》曰:‘珈,笄饰之最盛者,所以别尊卑。’”郑玄笺:“珈之言加也,副既笄而加饰。如今步摇上饰,古之制所有,未闻。”孔疏:“由副笄而加此饰,故谓之珈。”这是以笄首装饰的华丽程度来区别等级。又如“瑱”,《大广益会玉篇》:“他见切。以玉充耳也。”《毛传》:“充耳谓之瑱,琇莹,美石也。天子玉瑱,诸侯以石。”这是以材质区别等级。再如“瑬”,《大广益会玉篇》:“力牛切。《说文》云:‘垂玉也,冕饰。又美金也。亦作镠。’”《礼记·礼器》:“天子之冕,朱绿藻,十有二旒;诸侯九,上大夫七,下大夫五,士三。”[6]这是以冕旒的数量来区别等级。

4.2 服饰礼俗文化

“中国丰富的文化传统决定了礼俗的多样性,它涉及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最主要的礼俗有成年礼俗、婚姻礼俗、丧葬礼俗、服饰礼俗、祭祀礼俗、饮食礼俗等。这些礼俗与人生的一些重要阶段相对应,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都有详细的礼仪和风俗,使社会沿着一些既定的标准在前进。”[7]由此可见,文化与礼俗在服饰词的内涵解读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一,成年礼俗文化。例如,“笄礼”之于“笄”,《大广益会玉篇》:“妇人之笄,则今之簪也。女子许嫁而笄。”《公羊传·僖公九年》:“妇人许嫁,字而笄之,死则以成人之丧治之。”[8]又如,“冠”之于“冠礼”,《大广益会玉篇》:“冠冕也。又古乱切。《礼记》:‘二十曰弱冠。’”《礼记·冠义》:“已冠而字之,成人之道也。”[9]据《仪礼·士冠礼》载,一个完整的加冠礼共需加冠三次,始加缁布冠,次加皮弁,三加爵弁。

其二,丧葬礼俗文化。古有“丧礼五服”的说法,即按照血缘的亲疏远近来规定服丧者的衣着,依次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和“绸麻”。如“缞”,《大广益会玉篇》:“丧服也。”“缞”属“齐衰”,服三年丧者所穿。又如“袧”,《大广益会玉篇》:“丧服也。”郑玄注:“袧者,谓辟两侧,空中央也。”“袧”即下裙两侧有褶而中间无褶的丧服。此外,因古人讲究事死如生,故死者亦有专门的服饰。如“袕”和“褮”,《大广益会玉篇》释作“鬼衣”,即古代小殓时在死者脸上覆盖的巾帕。又如“襚”,《大广益会玉篇》:“死人衣也。”《史记·鲁仲连邹阳传》:“邹、鲁之臣,生则不得事养,死则不得赙襚。”张守节正义:“衣服曰襚,货财曰赙,皆助生送死之礼。”

4.3 服饰信仰文化

信仰崇拜产生于原始人对于自然力的崇拜,因此自然崇拜在一定意义上可谓是一切宗教信仰的本源,而色彩崇拜和图腾崇拜则是其中的关键所在。

其一,色彩崇拜文化。古有“五正色”,即青、赤、黄、白、黑。古人将五色与五行、五方、五德对应,提出:“黄帝得土德,黄龙地螾见。夏得木德,青龙止于郊,草木畅茂。殷得金德,银自山溢。周得火德,有赤乌之符。今秦变周,水德之时。昔秦文公出猎,获黑龙,此其水德之瑞。”[10]在此基础上,服饰词与五色产生关联。以“■”为例,《大广益会玉篇》:“赤舄也。”《周礼·屦人》:“屦人掌王及后之服屦,为赤舄、黑舄。”郑玄注:“天官屦人,掌王之服屦,为赤舄、黑舄。注云:‘王吉服有九,舄有三等,赤舄为上,冕服之舄,下有白舄黑舄。然则赤舄是娱乐活动之最上,故云人君之盛屦也。’”[11]

其二,图腾崇拜文化。古有“十二章纹”,即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絺绣,它们集中表现了人类对万物生灵的信仰。以“衮”为例,《大广益会玉篇》:“衮,衣画为龙文。”郑玄注:“九章,初一曰龙,次二曰山,次三曰华虫,次四曰火,次五曰宗彝,皆画以为缋,……则衮之衣五章,裳四章,凡九也。”龙作为“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12],由此成为帝王的专属纹样。又如“褘”,《大广益会玉篇》:“画翬雉於王后之服也。”[13]“翬雉”即“华虫”,郑玄注:“鷩画以雉,谓华虫也。”[14]翬雉亦是图腾崇拜的象征物之一。

5 结束语

本文首先从《大广益会玉篇》中梳理出了327个服饰词,并依次进行分类梳理,其次从丰富性、层次性、时代性及民族性4方面揭示了这些服饰词的特点,再次从材质、外观、功用、对象、肢体、地域及数量7方面归纳上述服饰词的命名理据,最后从等级、礼俗及信仰三方面阐释了服饰词背后的文化内涵,以期丰富《大广益会玉篇》服饰词的文化研究。

参考文献

[1] 汉语大词典编纂处.康熙字典 标点整理本[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683.

[2] 邢福义,吴振国.语言学概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26.

[3] 何瑞.宋本《玉篇》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171-172.

[4] 陈练军.认知定名学视角下汉语服饰类词汇构式的历时演变[J].古汉语研究,2023(3):74-89,127-128.

[5] 秦永洲.中国社会风俗史[M].北京:台海出版社,2020:58.

[6] 陈戍国.礼记[M].长沙:岳麓书社,2019:158.

[7] 王杰.中国古代历史文化与价值研究[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20:122.

[8] 公羊高.春秋公羊传[M].上海:商务印书馆,1914:39.

[9] 戴圣.礼记译解[M].王文锦,译解.北京:中华书局,2001:911-912.

[10]司马迁.史记[M].裴駰,集解.司马贞,索隐.张守节,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13:2972-2973,1366.

[11]郑玄,注.贾公彦,疏.周礼注疏·卷八[M].北京:中华书局,1980:693,2134.

[12]许慎.说文解字[M].徐铉,校定.北京:中华书局,2017:55,172,108,245.

[13]顾野王.宋本玉篇[M].北京:中国书店,1983:19,20,25, 26,263,264,331,365,598,603,621,622,625,1125.

[14]阮元.十三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2:313,781, 2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