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流行语“×搭子”及“搭子”的类词缀化探析
2024-12-25沙语瑄邱雪玫
摘要:网络流行语是时代的印迹,从中我们能看出时代、社会与文化的变迁。近年来,网络流行语“搭子”被网友广泛使用。微博相关数据显示,“搭子”相关热搜话题阅读量达2亿。“×搭子”作为近年来的流行用法,表现了一种新的社交方式,其中“搭子”也呈现出一定的类词缀化趋势。基于对“搭”字的古今意义溯源和检索与“×搭子”相关的网络新闻,对“×搭子”的基本含义与不同用法进行考察。从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出发,通过对“搭子”及其衍生构词方式的研究,探索其构词机制及句法、语义、语用特征,进一步挖掘其流行的原因,加深大众对网络流行语的认知。
关键词:“搭子”;“搭”;“×搭子”;网络流行语;类词缀;三个平面
中图分类号:H146;H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110(2024)10(c)-0030-05
Analysis of the Internet Buzzword "X Dazi" and the Affixation Phenomenon of "Dazi"
SHA Yuxuan, QIU Xuemei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 Xuzhou Jiangsu, 221116, China)
Abstract: Internet buzzwords are the footprints of the times, from which we can see the changes of the times, society and culture. Recently, the internet buzzword "Dazi" has been widely used by netizens. The relevant data of Weibo shows that the reading volume of hot search topics related to "Dazi" has reached 200 million. "× Dazi", as a popular usageas in recent years, shows a new way to socialize, and "Dazi" also shows a certain tendency of affixation. Based on tracing the ancient and modern meanings of the word "Da" and retrieving the network news related to "× Dazi",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basic meanings and different usages of "× Dazi". From the three dimensions of grammar research,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word-formation mechanism and syntactic, semantic and pragmatic features of "Dazi" through the study of "Dazi" and its derived word formation, which further excavates its popular reasons and deepens the public's cognition of online buzzwords.
Key words: "Dazi"; "Da"; "× Dazi"; Internet buzzwords; Quasi-affix; Three dimensions
语言学家何自然指出,语言信息经过主体能动地模仿、输出后,因适合某些话语情境,反映社会实际并适应了表达需要,使接收者在相应的语境中产生联想和认识,语言信息在二次传播中就会产生不同的信息表征[1]。
“搭子”关系作为不需要特意维持的短期性、实用性友谊,相较于传统交友方式产生的长久羁绊和责任,给年轻人带来的更多是兴趣相投的乐趣。大数据显示,“搭子社交”是当下较为流行的新型社交方式。从“饭搭子”“追星搭子”到“旅游搭子”“学习搭子”,“×搭子”作为一种网络用语流行开来[2],“搭子”在这一过程中逐渐表现出类词缀化趋势,并被年轻人广泛运用,也引导人们思考“搭子”的类词缀化过程和“×搭子”的构词机制及其背后的原因。
1 “搭”的古今意义及用法
1.1 “搭”的古今意义
《古代汉语词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等工具书均收录了“搭”在古代汉语中的意义。搭,在古代汉语中读作[dā][tà]两个音,后者为通假字。读作[dā]时按词性可分为动词、名词、量词。“搭”作名词时,有“短衣”的意思,如林逋《深居杂兴》中的“中有病夫披白搭”;作量词时,相当于“块”,如卢仝《月蚀诗》中的“当天一搭如煤炲”。在《新华字典》中,“搭”按词性也可分为动词、量词、名词。其中,“搭”作为量词的含义与古代汉语相差不大;作为名词多出现在方言中,有“地方”之意。
“搭”作为动词,其古今意义变化较小,在古今词典中主要有以下几个义项,详见表1。
除上述义项外,“搭”作动词还有“击打”“架设”之意,与“×搭子”中“搭”的意义相差较远,故不做重点阐述。
通过上述分析,发现“搭”的古今意义差别不大,主要作动词,在某些古义及方言和口语中还可作量词或名词。今天的流行语“搭子”的含义,是在“搭”的古义基础上融合现代元素生成的。
“搭子”作为现代社会中人们基于共同点兴趣爱好或生活习惯规律性结对的一种新型社交关系,可以看作多个主体相互接触、聚合形成的社交群体,且这种社交活动存在互相配合、彼此陪伴的性质,与“搭”的“加上”“配搭”“接触”“凑在一起”的义项有共同之处。此外,“搭子”的一些用法,如“骑行搭子”“旅行搭子”,带有“同道”“顺路”的含义,前者是骑行路线相同或高度吻合的人形成的结对关系,后者则是相同旅行线路上的临时“驴友”关系。这和“搭”的“附乘”一义有异曲同工之处。由此可见,“搭子”的形成和“×搭子”的运用是从“搭”字演变而来的。
1.2 “搭”在词中的用法
“搭”在现代汉语的日常使用中,可以单独作为语素独立成词,也可以和其他语素或非语素组合成词。
当“搭”作为一个成词语素独立成词,即单独作为一个词时,词性为动词,最常见的义项为“架设”“配合”“搁”。例如:
例1:我的这个小店就是慢慢摸索,一点一滴“搭”起来的!(人民网-贵州频道,2023年5月22日)
例2:平时的外套太厚重,搭一件防晒刚刚好。(微博,2024年7月30日)
例3:衣服这搭一件,那扔一件。(微博,2024年8月12日)
例1中的“搭”是“架设、建立”之意,且意义偏虚,而非实际的“搭”;例2的“搭”可以看作“搭配”,是指衣服之间的适配性和协调性,这样的用法同样可见于“穿搭”一词;例3的“搭”可以理解为将衣物随意搁放在某处,有随意、漫不经心的意思。
当“搭”和其他字一同组合成词时,用法较多,使用范围广泛,在词中常见义项有“配合”“搁”“答话”“乘”,如搭配、搭肩、搭腔、搭车等。
一些含“搭”的词常带有[+目的][+主动]的内含义素。例如,“搭讪”,指为接近某人而进行的主动对话;“搭腔”指主动地接过他人的话头,通常是出于礼貌或缓解尴尬。“×搭子”作为自发形成的社交关系,也存在这种目的性和主动性,词义内部存有勾连。
“搭”在另一些词中,带有巧合性、随意性和简单性。例如,“搭坐”指顺便搭车,“搭客”指车船顺便载客,二者均有“随意”“碰巧”之意;“搭石”是指用石块铺设的一种简易通道,也带有“简单”之意。这种性质在“×搭子”中体现为一种求同存异的浅层社交,也体现了一般词汇和网络用语的词义联系。
2 “搭子”的基本含义及“×搭子”作为网络流行语的新用法
2.1 “搭子”的基本含义
“搭子”一词的使用历史较长,在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中都有出现,但其意义却逐渐发生了演变。
结合词典和语料发现,“搭子”在古代汉语中大致经历了单指物到指物兼指人的演变。南宋以前,“搭子”主要作为器物名,是用于支撑、载物的工具,如例4的“灯搭子”。“搭子”作为表物名词时,还可以指某种农具,如例5的“搭子二十六个”。到了南宋,“搭子”出现了指人的现象,如例6中的“搭子”。厉荃在《事物异名录》中作出这样的解释:“京师妇人美者谓之搭子。”可见,“搭子”在古代指人时,趋向于表现固定的关系,指称对象是较明确的人。
例4:木灯笼,铁灯笼,灯搭子,蜡烛,桦烛,油,右常置城上,用以照夜,防贼攻城。(北宋《武经总要》)
例5:搭子二十六个,价七钱八分。(沈榜《宛署杂记·行幸》)
例6:休向酒边寻搭子,京塵空度杏花风。(《南宋杂事诗》)
近代以后,“×搭子”的用法逐渐多了起来,常用于指有装载之用或搭附于某物之上的事物。例如:
例7:正戏处,被行者赶上前,也不管他是张家李家的,一把抓着顶搭子,提将过来。(吴承恩《西游记》)
例8:卫毅的警卫员把马褡子搬进来。(杜鹏程《保卫延安》)
例9:却说老残次日雇了一匹驴,驮了一个被搭子,吃了早饭,就往泰山东路行去。(刘鹗《老残游记》)
例7中的“顶搭子”指孩童薙发时,留在头顶上的一撮头发;例8的“马褡子”亦称“马搭子”,指披在马身上的大型褡裢,既有“搭附”之意,又有装载物品之用;例9的“被搭子”是旧时出门装被褥和东西用的布袋,也是古代汉语中“搭子”一词的演变。
到了现代,用“搭子”指称人的现象更加普遍,《汉语大词典》将其解释为“搭档,协作的人”。这一用法的起源大致可以追溯至南方方言。《上海话大词典》对其解释如下:一起打牌的人,引申为合伙者。这种用法沿用至今,逐渐演变成当今的流行用法,各个活动领域的临时性搭档都可称之为“搭子”,这也就与古代汉语中指人的“搭子”区分开了。
2.2 “×搭子”的流行用法
在最初的“×搭子”结构中,可变项“×”多由单音节名词担任,如“门搭子”“被搭子”。而作为流行用语的“×搭子”,其中的“×”多为双音节的名词、动词与动宾结构,也有少数单音节、三音节的名词和动词,大致可分为三类,如表2所示。
通常情况下,“×搭子”是形容人与人的关系,但随着“搭子”流行范围的扩大,也出现了用“×搭子”形容人与物的关系或物与物的关系的现象,如表3所示。
从句法功能的角度看,“×搭子”整体上是名词性的,中心落在“搭子”上,“×搭子”在句中主要充当主语和宾语,有时也可作定语和构成介宾结构。如表4所示。
通过上述分析,“×搭子”中的可变成分“×”大多数是双音节词,且多为名词性和动词性。“×”与“搭子”组成新词后,整体上为名词,在句法功能上也体现出名化词的特征,可作为主语、宾语、定语[3]。
3 “搭子”的类词缀化探析
语法研究中“三个平面”的说法由来已久。认可度较高的“三个平面”指语法研究的句法、语义和语用三个平面。胡裕树、范晓在《试论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中对三个平面进行了系统介绍,主张以句法研究为基础,兼顾语义分析和语用分析,将三个平面既区别又结合[4]。“×搭子”词族中,“搭子”作为不可变成分,呈现出定位性,并逐渐类词缀化。下文基于三个平面的视角,分析“×搭子”中的类词缀“搭子”。
3.1 类词缀“搭子”的句法分析
胡裕树、范晓二位先生将句法分析解释为“句子成分的确定和结构方式的判别”与“句法结构的层次切分”[5]。
在“×搭子”中,“搭子”作为类后缀,在成分上充当名词性成分,是整个定中结构的中心语。当代互联网语境下的“搭子”,是一种浅于朋友、重于同事的新型社交方式,主打垂直细分领域的精准陪伴[6]。这种意义附着在“搭子”上,前加可变成分“×”,构成了一系列新词,用来指称一起搭伴做某事的人,通常是出于共同的兴趣爱好或目的而聚在一起的临时性伙伴。如“旅行搭子”指与自己目的地相同、性格相合,旅途中彼此照应,共同承担食宿费用的人;“游戏搭子”是玩同一款游戏且彼此默契的玩家;“考研搭子”是彼此鼓励、互相督促、共同备考的“考研er”等。
“搭子”还可以作为类前缀,在成分上做定语,构成“搭子+×”的用法,常用来形容一种特定的文化或现象。如“搭子文化”“搭子社交”“搭子关系”等。
综上分析,类词缀化的“搭子”可以作为前缀和后缀,构成“×+搭子”与“搭子+×”两种新词族。这种构词机制淡化了“搭子”最初的具体意义,保留其抽象含义和当下的流行意义,属于由词根向词缀发展的阶段,是一个新生成的类词缀。
3.2 类词缀“搭子”的语义分析
叶蜚声和徐通锵二位先生的《语言学纲要》一书中,认为“词义的研究在传统语言研究中是语义研究的主体”[7]。词义又可分为概念义和附加义,其中,附加义主要通过色彩义表现出来。
黄伯荣先生和廖序东先生在《现代汉语(上)》(增订六版)中,将词的色彩义解释为“附着在词的概念义之上,表达人或语境所赋予的特定感受”,且将色彩义细分为感情色彩、形象色彩和语体色彩。通过前面的语料分析,从“搭子”的概念义来看,“搭子”作为一个网络流行语,本身没有明显的情感色彩和形象色彩,在语体色彩上更多地体现为口头语,很少在书面语中出现。
“搭子”作为中性词,没有明显的褒贬色彩,但“有一些中性词在一定语境里会产生褒义或贬义的感情色彩”[8]。当“搭子”作为类词缀与其他成分相结合时,在一定的语境中尤其是特定的事件中,他人的评论与事件的性质会给“搭子”加上不同的色彩义。例如:
例10:除了社交平台上“一对一”打卡监督的模式外,“存钱搭子”还有一种加入微信群的模式,这种模式的“搭子”,可能存在“托儿”。(《扬子晚报》, 2024年2月26日)
例11:未成年人还存在共用网络账号的情况,即在社交平台上寻找“游戏搭子”,多个人购买或租赁一个账号共同使用。(半月谈微信公众号, 2023年11月27日)
例12:虽然我们在比赛中没有获得冠军,但却收获了比成绩更重要的友谊,我们和大陆朋友成了很好的游戏搭子。(中国新闻网, 2024年8月27日)
例10警示人们在寻找“存钱搭子”时,提高警惕,防范“托儿”,此语境下的“存钱搭子”带有一定的风险性,被赋予了贬义色彩。例11介绍了一种未成年人绕开上网限制使用网络的方法,“游戏搭子”在此被赋予了未成年人沉迷网络,以非常规手段上网的、不健康用网行为的贬义色彩。而在例12中,“游戏搭子”却是和“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和谐观念相挂钩,被赋予的是褒义色彩。
综上所述,“搭子”作为类词缀,多用于口头,本身没有明显的感情色彩,但受特定语境和附加成分的影响,可能会带有或褒或贬的色彩义。
3.3 类词缀“搭子”的语用分析
《语言学纲要》中将语用学研究的内容解释为“语言与使用者的关系”“说话人具体运用语言时所要表达的交际目的”。类词缀化的“搭子”作为一种常用的网络语言,能够反映使用者的使用需求和生活状态,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社会大环境。
“搭子”作为类词缀的一大特点就是语言使用上的简洁性、实用性和广泛适用性。“搭子”能够简洁明了地表达社交和情感需求,将一种介于朋友与路人之间的新型社交关系表述出来。由于其悠久的使用历史和强大的能产性,在各种不同的情境下,面对各种不同的对象主体,它都能快速地构成新词,且易于理解和使用,便利了人们的日常交际和网络交流[9]。
“搭子”的语用环境主要是网络交际和日常生活,在一些新闻报道中也会使用。尤其在网络交友方面,许多当代年轻人在各种社交网站发帖找合适的“旅游搭子”“聊天搭子”“本地搭子”等各类“×搭子”。
4 “×搭子”的流行原因
4.1 快节奏时代下年轻人的社交需求变化
搭子型社交关系的流行与特定时代背景下的社交环境有关。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提到:“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变革的实践。”[10]随着科技化和信息化的加强,现代社会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人们往往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维持复杂的社交关系。在此大环境下,年轻人的社交选择自带快节奏时代的特点,社交需求更加多元化。他们追求特定爱好领域的“精准社交”,注重社交的灵活性和高效性,希望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
“×搭子”迎合了这种新的社交需求,提供了一种即时性的社交方式,让人们能够在特定领域找到有共同话题、共同爱好的伙伴,实现了圈层文化下的“精准陪伴”。并且这种临时性的搭子关系不同于传统的友情,不要求彼此深层次的契合,有效避免了传统社交模式中的种种矛盾和冲突。“×搭子”关系以其灵活性和临时性,使人快速进入一段较为契合、舒适的社交关系,大大节省了人们经营社会关系的时间和精力,适应着快节奏的生活方式。
4.2 社交媒体平台的推动
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平台的发展使得人们能够更加便捷地寻找和建立“×搭子”关系。人们通过互联网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发布各种信息,寻找“×搭子”变得更加便捷,许多人在相关平台上发帖寻找具有相同兴趣的伙伴。同时,线上平台提供了丰富的社交渠道,如豆瓣小组、微博超话、QQ兴趣部落等社交媒体群组和兴趣小组等,让人们能够基于共同的兴趣或需求找到同伴,融入适合自己的“圈层”。
此外,互联网大数据和个人推荐算法的广泛应用使得平台能够根据不同用户的浏览偏向,推测出用户的兴趣爱好,从而更加精准地进行个性化匹配推送,提高了“×搭子”匹配的成功率。
5 结束语
网络流行语是特定时代网络环境的产物,以“搭子”为代表的网络流行语,是社会特点、民众心理、用语习惯的综合体现,蕴含着特定时期人的生活状态。对“搭子”和“×搭子”类词缀化的研究,具有语言学和社会学价值,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网络流行语的形成和运用机制。
参考文献
[1] 郭雨畅.模因论视角下的方言流行语[J].汉字文化,2024(9):134-137.
[2] 蒋建国.从“断亲”到“搭子”:青年网民的社交转向与情感纠葛[J].南京社会科学,2024(5):91-100.
[3] 马悦.网络流行语“X媛”及“媛”的类词缀化现象[J].西部学刊,2024(12):76-79.
[4] 施关淦.再论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J].汉语学习,1993(2):4-9.
[5] 胡裕树,范晓.试论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3(2):4-21.
[6] 王蕾.网络流行语“搭子”初探[J].汉字文化,2024(12):23-25.
[7] 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20.修订版.
[8] 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上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214.
[9] 冉蝶.基于三个平面理论的网络流行语“冤种”探析[J].汉字文化,2024(12):4-6.
[10]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