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冠心病:介入、搭桥、药物如何选
2024-12-25樊君乔迪
正常情况下,胸闷、胸痛、左肩背及上肢疼痛、咽部紧绷感、胃部不适等是冠心病的常见表现。如果您平时有以上表现,应该引起重视,尽早就医,这样才能及早诊断。临床上,针对冠心病的治疗主要有药物、介入、手术等方式,但三者到底该如何选择呢?
药物治疗
冠心病的药物治疗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抗血小板药:对于无禁忌证的患者,推荐口服阿司匹林。无法忍受阿司匹林疗法的患者可考虑替换为其他疗法,例如氯吡格雷。
2.调脂药:能显著降低患者的心血管事件及死亡率,推荐冠心病患者使用,以降低LDL(低密度脂蛋白)水平。
3.β受体阻滞剂:能减少心梗患者的死亡率,并缓解心脏缺血症状,适用于心梗后稳定性心绞痛患者(无禁忌时)及心衰患者。
4.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改善左心室重塑,提升心功能,降低死亡率,对心肌梗死史、心力衰竭及心动过速患者有显著疗效。
5.硝酸酯类药物:内皮依赖性舒血管活性物质,能降低心脏氧气需求,提高供血能力,显著缓解心绞痛的临床表现。
6.钙通道阻滞剂:提高冠脉流量,降低心肌氧耗量,针对冠心病动脉痉挛的心绞痛,钙通道阻滞剂是首选药物。
介入治疗
对于冠心病患者,当药物治疗无法有效改善心肌缺血状态时,需要采取进一步的治疗措施。目前,介入治疗是主流的治疗手段之一,且多数情况下无需进行开胸手术。介入治疗的常用方法包括冠脉支架植入、经皮冠脉血管成形术(PTCA)以及冠状动脉旋磨术等。
经皮冠脉血管成形术(PTCA)是一种导管治疗方法,其通过向狭窄的冠脉内放置气囊,对狭窄部位进行扩张,从而改善冠脉的血流状况。冠脉支架植入则是利用不同类型的支架来支撑病变的冠脉内壁,将狭窄部位的管壁撑开,以增加冠脉的管腔直径,提高血液流通效率,通常所说的“放支架”指的就是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手术。
在选择是否进行介入治疗时,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包括临床症状、冠心病类型、血管狭窄的部位及长度等因素进行综合评估,以确定是否适合采用介入手术进行治疗。
手术治疗
对于结构复杂且病情较重的冠心病患者,如果介入疗法无法完全恢复其血液供应,那么冠状动脉搭桥手术(即搭桥手术)便成为一种可行的治疗选择。随着心脏手术技术的不断进步,冠状动脉搭桥手术也经历了显著的发展,从传统的开胸手术,到小切口微创术的转变,再到从依赖体外循环设备到实现体内直接搭桥的技术革新,这些进步都为冠状动脉疾病患者带来了新的治疗希望和更好的手术体验。
需明确的是,冠心病的有效治疗是一个综合考量多种方法的过程。首先,冠脉介入治疗被视为“内功”,通过血管内操作,将气囊或冠脉支架送达冠脉病灶,通过扩张和支撑,使狭窄、阻塞的冠脉恢复通畅,进而提升或重建心脏的血液供应。其次,冠状动脉搭桥手术则更像是“外功”,利用患者体内的血管作为“桥梁”,绕过冠状动脉的狭窄或闭塞部分,与近端的冠状动脉相连,同样旨在提升或重建心脏的血液供应。而药物疗法,作为冠心病治疗的“基本功”,如同武术中的“扎马步”,是所有治疗手段的基础,没有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和搭桥手术都难以达到理想的疗效。
总之,这三种治疗方法的目的都是解决冠状动脉的狭窄和阻塞问题,没有绝对的优劣之分。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提出最适合的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