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漫漫太子路

2024-12-25青衣

环球人文地理 2024年11期

汉初大儒孙叔通曰:“太子,天下之本,本一摇,而天下动。”短短一句话,道出了在古代中国两千多年的皇帝制度之中,太子那极为重要的戏份。

事实上,太子是古代王朝未来政治的风向标,同样也是君权独尊下最为敏感的威胁者。

在古代中国,无上的皇权对于“皇帝接班人”太子而言,可能是一步之遥,也可能是咫尺天涯。从储君到帝位,是一段极为漫长的道路,其中充满了变数和血雨腥风。

何人可为太子?“立储”也不易

《汉书·荆燕吴传》中有这样一句话:“孝文时,吴太子入见,得侍皇太子饮博。”这说明在秦汉时期,“太子”一词不仅仅单指皇帝的继承人,诸侯王的继承人同样可以称为太子。为了区分二者,皇帝的继承人通常被称为“皇太子”,直到汉朝以后,太子才逐渐成为皇帝继承人的专属称号。

通往权力顶端的道路向来充满血雨腥风,成为储君并非易事。那么,在古代究竟如何才能成为太子呢?

正常情况下,想成为太子,只能由皇帝的册立。虽有所谓的“嫡长子继承制”,但由于种种现实原因,以庶子身份被立为太子的情况并不少见,在皇帝绝嗣的情况下,也有宗藩入继,被立为太子。如汉成帝无子,便从诸侯王中选定陶王刘欣,立为太子。

嫡长子继承皇位是天命所归,没有异议,但有时候皇帝的喜恶也会穿插其中。譬如,刘邦宠爱戚夫人,就曾动过废除刘盈太子之位,改立戚夫人之子刘如意的想法,这也是导致吕后在刘邦死后,残酷伤害戚夫人,毒死刘如意的最重要原因。

但废立储君这样的重大决策,君主往往难以独断专行。要知道,太子不仅代表了朝堂政治的未来,还牵涉到众多利益相关者。譬如,汉景帝的姐姐馆陶公主,就在立刘彻为储君这件事上,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换句话说,储君废立是“国本之争”,不仅是帝王家事,更是朝堂各方势力的博弈,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引发朝政动荡。

烽火戏诸侯是中国人耳熟能详的故事,这个故事的结局是西周灭亡。不过,西周灭亡的主要原因并非烽火戏诸侯,而是因为幽王废黜了申王后和太子姬宜臼,改立褒姒为王后和她的儿子姬伯服为太子。申王后是申国国君之女,申国又是周王室的藩属国,还与周王室联姻,具有极高的政治地位和强大的军事能力,周幽王的一意孤行,最终导致了“幽王死,西周灭”。

天家父母与储君是子贵母死,父子反目

汉武帝末年,刘彻深感时日无多,而太子刘弗陵尚且年幼,为了避免出现汉初吕后擅权那样的境地,汉武帝决定“去母留子”,下令杀死太子生母钩弋夫人赵氏,她成为了历史上第一个因子贵而亡的女人。

汉武帝诛杀太子生母的行为尚且算是权宜之计,但北魏王朝却是将这一行为进行借鉴,并定为了法制。在北魏王朝存续的100多年间,总共有5位皇帝、2位太子的生母死于“子贵母死”的制度之下。

这项制度始于北魏开国皇帝拓跋珪之手,一直延续到北魏末年宣武帝时期。当时,宣武帝后宫里的人因畏惧身死,都不愿意生育太子,《魏书》记载:“椒掖之中,以国旧制,相与祈祝,皆愿生诸王、公主,不愿生太子。”只有妃嫔胡氏敢于挑战旧制,诞育了孝明帝元诩。而此时的北魏,在经历了汉化改革后,受到儒家文化的深刻影响,残忍的子贵母死制度已经很难再有实施空间。后来,宣武帝立元诩为储君,他的母亲胡氏不但没有被杀死,还成为太后。胡太后精于权谋,除掉高太后和权臣高肇,临朝称制,与孝明帝并称“二帝”“二圣”,是历史上首位被冠以“帝”之名的女性。但最终,她的荣光未持续太久,北魏的国祚还是走向了尽头。

回望北魏百余年的历史,从野蛮之中孕育而出的子贵母死制度几乎贯穿了整个王朝。历史学家周一良先生曾感慨:“北魏虽定此严格残忍之制度,终不免于文明太后与灵胡太后之擅权,卒以亡国,未始非历史之讽刺也。”

天家父子,君臣在先,父子在后,皇帝与太子之间的关系,向来复杂而微妙。

中国古代历史上,李世民一直被认为是“千古一帝”,这位皇帝一生在权力斗争中杀伐果决,却在立储问题上波折不断,甚至父子反目。

李世民登基为皇,便将年仅8岁的嫡长子李承乾立为储君,其生母为长孙皇后。李世民对李承乾可以说是疼爱有加,他下诏在太子东宫设立崇文馆,配备专门人才担任太子学士。这么做的风险很大,因为太子一旦拥有自己的幕僚机构,就难以控制对权势的渴望,化身竞争者,引发血案。

公元643年,受尽父皇宠爱的李承乾终究还是谋反,太宗将他贬为庶人,流放黔州,不久,他便郁郁而终。后来,李承乾的孙子李适因功得到唐玄宗赏识,李适也为祖父求来了追赠的“恒山愍王”并迁葬太宗昭陵的待遇。

1972年,考古工作者在陕西礼泉县烟霞乡东周村的西侧发掘出了一座唐代墓葬,这座墓葬规模极小,与恢宏的昭陵格格不入,它的主人便是李承乾。随着考古继续推进,考古人员在甬道中清理出一块保存完整的墓碑,墓碑与同期王公大臣的相比要小很多,共计12行,寥寥20余字,诉说了这位废太子的一生。

有唐一代,“父子相杀”的阴影始终笼罩皇室,即便是千古一帝,父子关系也难善终。

真正的“高危”职业最悲剧的太子

中国历朝历代的太子,成功继位者仅有一半,算得上是高危职业。如果要论最悲剧的太子,唐顺宗必然榜上有名。

唐顺宗李诵是唐朝第11位皇帝。做太子时,李诵的父亲唐德宗李适一直对喜行不言色的他有些瞧不上眼,甚至一度想废掉自己的儿子,改立养子舒王李谊为太子。若不是谋臣李泌极力劝阻,李诵或许真会被废黜。

除了想要改立太子之外,李适还做了一件极为荒唐的事情——他竟然将自己的孙子,也就是太子李诵的儿子收为养子。面对父亲的羞辱,李诵选择了安然接受。隐忍与无奈,正是他太子生涯中最真实的写照。

后来,李诵中风瘫痪,但令他没有想到的是,这件事却激起了父亲心中对他的愧疚和关爱。公元805年正月初一,诸多宗亲、外戚都来给李适庆贺新年,唯独太子正中风瘫痪、口不能言,这位64岁的老人突然悲从心来,不自觉地哭了起来,原本就身体欠佳的他从此一病不起。在疾病面前,父子俩第一次向彼此敞开了心扉,可此时的二人只能在病床上遥望对方。20多天后,李适带着遗憾离世。临终前,他留下遗嘱,将皇位传给李诵。躺在床上的李诵怎么也不会料到,自己苦等了25年的皇位,竟会以这样一种方式降临。

太子的身份象征着至高无上的荣耀和权力,但是对于隋文帝之子杨勇来说,却是他一生悲剧的开始。

公元581年,杨坚受禅登基,建立隋朝,杨勇也随之被立为皇太子。这一刻,他站在了权力的巅峰,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而荣耀的背后隐藏着无尽的危机。

按照《隋书》的介绍,杨勇喜爱文学,常与文人雅士交往,比起太子的身份,他更像一名艺术家,这让他的父亲杨坚深感忧虑。杨坚希望杨勇能成为一个勤勉、节俭、有威望的君主,但杨勇的表现却让他大失所望。

有一次,杨勇心血来潮,用珍贵的蜀铠装饰了一件物品。这一举动被杨坚偶然撞见,让他对儿子的奢侈行为大为不满。他语重心长地教导杨勇,希望他能警醒,不要沾染奢靡之风。然而,这次教导并未让杨勇改变多少,他依然我行我素。

更让杨坚无法忍受的是,杨勇竟然在冬至过后,坦然接受了百官的叩拜。朝见之礼本是对皇帝行三跪九叩的“专属”礼仪,太子受此礼,显然属于僭越。这让杨坚觉得,儿子心中已对皇权产生了贪婪之念。到此,杨坚对杨勇的态度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他开始对太子产生了深深的戒备与猜疑。

除了父亲,杨勇的母亲同样不喜欢他。从史料记载来看,独孤皇后对杨勇的表现更为失望。杨勇生性好色,这对崇尚专一的独孤皇后而言,是难以接受的道德污点。杨勇的弟弟杨广则巧妙地利用这一点,将自己打造成深情人设,使得独孤皇后对杨勇的不满愈发明显。

最终,杨坚决定废黜杨勇的太子之位。他先是在宫中选拔侍卫官时,将武力高强的人都集中到了自己身边,削弱了太子宫中的侍卫力量。然后,他又在杨广的怂恿下,以奢侈无度、越制行为等罪名,将杨勇废为庶人,囚禁于宫中。

杨勇被废后,屡屡请求面见父皇,却都被无情地拒绝。他爬到树上大声呼喊,希望父皇能听见自己的声音,但这一切都徒劳无功。杨坚病逝后,杨广继承了皇位,他立刻赐死了自己的哥哥,杨勇的人生就此画上句号。

杨勇的悲剧并非个例,它是皇权斗争下太子命运的缩影之一。在皇权的诱惑下,亲情变得脆弱不堪,人性的阴暗被无限放大。

在天家权力斗争中,失败的人,或囚禁,或身死,最终淹没于历史。而对于成功上位者,兄弟、子嗣都是潜在的敌人,孑然一身,是他们掌握最高权力后必须付出的代价。

(编辑 陈致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