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化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职教课程思政路径与实践探索

2024-12-25陈安琪

中国电化教育 2024年12期

摘要: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该文探讨了数字化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职业教育课程思政,以培养具备文化自信、职业道德、社会责任感和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分析了全球化和数字技术革命对职业教育带来的挑战与机遇,探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职业教育课程思政结合的内在逻辑关系,并提出数字化赋能下两者融合的具体路径,最后通过实践案例展示了传统文化与职业教育融合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关键词:职业教育;课程思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数字化赋能;文化自信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 本文系2024年度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项目“‘第二个结合’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四进’长效机制研究”(课题编号:24A120)部分研究成果。

一、问题提出

在全球化浪潮和信息技术革命的推动下,职业教育作为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关键领域,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全球化带来的不仅是经济、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也对职业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这一背景下,如何利用数字技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成为职业教育领域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首先,全球化带来的文化多样性要求职业教育能够培养出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人才。数字技术可以为学生提供必要的语言技能和文化适应能力。其次,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升级,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职业教育需要利用数字教学资源和在线课程,不断更新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以适应新的职业需求。此外,全球化也加剧了文化认同的冲突。通过建立在线文化展示平台和虚拟博物馆等,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传承本土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更是文化自信的坚实基石。通过教育人类学视角,结合在线教育工具和虚拟现实技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职业教育,有助于青年学生在面对不同文化冲击时,坚守本民族文化立场,形成坚定的文化自信,并促进跨文化理解与尊重。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强调的诚信、敬业等价值观念,可以与现代职业教育中职业道德的培养相结合。通过在线职业伦理课程和网络研讨会,可以有效弥补职业教育中存在的重技能轻德育现象,培养出德技双馨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道德支撑。数字化不仅为职业教育提供了新的教学资源和方法,也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提供了新的平台,如利用在线教育资源和虚拟社区,青年学生能够在全球化的多元文化交流中,更加便捷地接触和学习传统文化,形成坚定的文化自信,并促进跨文化理解与尊重[1]。

综上,本文将探究职教课程思政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逻辑,数字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职教课程思政的路径,分析实践案例,展示传统文化与职业教育融合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二、职教课程思政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逻辑

课程思政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的创新范式,在数字化时代展现出新的活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职业教育课程思政的内在逻辑关系,是一种深层次、多维度的融合。它不仅体现了教育的哲学深度和实践广度,更彰显了教育在传承文化、培养人才、服务社会方面的价值追求。

(一)理论基础:职教与传统文化融合的理论逻辑

深入剖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职业教育课程思政的融合机制,理论逻辑层面的探讨提供了一个坚实的分析框架和出发点。这一框架不仅揭示了两者结合的理论基础,而且为实现教育目标与文化传承的有机统一提供了清晰的指导原则。

第一,文化与教育的融合构成了职业教育课程思政的理论基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结合,不仅为职业教育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而且指导了教育实践与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教育的实践性要求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能力相结合,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以适应真实工作环境的需求。全面发展性则着重于学生智力、道德、身体和审美等方面的均衡发展,旨在塑造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与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全面发展观相辅相成,共同塑造学生的人格和价值观。此外,这种融合还丰富了教育资源和指导原则,使教育内容和方法更加贴近中国国情和文化传统,促进了文化传承与创新[2]。

第二,教育目标的一致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职业教育课程思政结合的重要体现。职业教育旨在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强调的个人修养和社会责任感相契合。职业教育课程思政通过融入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如诚信、勤奋、尊重和和谐,不仅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更塑造学生的道德品质和职业精神。这种教育目标的一致性确保了学生在个人发展的同时,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成为既有专业能力又有社会责任感的人才。

第三,方法论的指导特别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应用,为职业教育课程思政与传统文化的融入提供了深刻的科学分析工具和方法指导。辩证唯物主义强调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促使我们认识到传统文化的活力和时代适应性。教育者可以运用这一观点,深入挖掘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将其与现代职业教育的理念和实践相结合,使之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新的生命力。历史唯物主义则提供了从社会发展的角度审视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强调文化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3]。这要求我们在职业教育课程思政中,不仅要传授传统文化知识,还要教育学生理解文化的社会根源和历史发展,培养他们的历史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二)实践路径:职教与传统文化融合的实践逻辑

在职业教育课程思政的实施过程中,实践逻辑的转化对于将抽象理论逻辑具体化至教学实践至关重要。这一转化过程涉及对教学方法的精心设计、教学活动的创新实施,以及知识体系的系统构建,旨在深化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同。

第一,文化传承的实践路径在职业教育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将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与专业课程内容相结合,教育者能够引导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吸收传统文化的智慧。教学活动的设计,如模拟历史情境、传统文化体验工作坊,以及与行业专家的交流研讨,不仅激发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而且促进了他们的主动探索和实践[4]。此外,校园文化建设通过举办文化节、展览、讲座等活动,以及在校园环境中布置体现传统文化元素的艺术作品和标识,营造出浓厚的文化氛围,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随时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第二,德育实效的提升是职业教育中的一项关键任务。通过案例教学和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教育者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这些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在分析和讨论中学习如何在实际工作中运用道德规范,处理复杂的职业情境。同时,将传统文化的德育元素融入职业技能教育,强调诚信、尊重、公正等传统美德的重要性,要求教育者在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上进行创新,确保学生不仅学习技术技能,也学习如何在职业生涯中体现这些道德价值。

第三,知识体系的本土化是职业教育课程思政实践中的另一项重要任务。它要求教育者在构建职业教育知识体系时,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使之与中国的国情和文化特色相契合。教育者需要深入挖掘传统文化中的教育资源,并将其与现代职业教育的理念和实践相结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课程内容。通过编写反映中国国情和文化特色的教材,设计结合中国社会实际的教学案例,以及开展富有中国特色的实践活动,学生能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理解和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

(三)价值导向:职教与传统文化融合的价值逻辑

在职业教育课程思政的探索中,价值逻辑的分析揭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职业教育结合的深层意义和目标导向,强调了职业教育课程思政在传承文化价值、实现教育价值和构建社会价值方面的重要性[5]。

第一,文化价值的传承与弘扬是职业教育内涵发展的关键,它关乎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和文化自信的培育。传统文化作为民族智慧和道德观念的结晶,为个人价值观的塑造提供了丰富的源泉。职业教育课程中融入传统文化,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精神世界,而且在他们心中树立起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和自豪感。教育实践通过课堂教学、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使学生得以亲身体验和应用传统文化,从而培养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的公民打下基础。

第二,教育价值的实现超越了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深入到学生的精神世界和价值观念的塑造。职业教育课程思政通过融入传统文化精髓,引导学生理解和践行诚信、尊重、公正等传统美德,这些美德构成了个人道德情操的基石。同时,教育的育人价值还体现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批判性思维上,鼓励学生对传统观念进行现代诠释,对现实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以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

第三,社会价值的构建是职业教育课程思政实践的重要目标。通过教育过程,学生建立起对民族文化的深刻认同感,这种认同感是社会和谐与文化自信的基石。职业教育课程鼓励学生将传统文化的智慧应用于解决现实社会问题,如环境保护和社区服务,这样的实践活动不仅提升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也展示了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实践价值[6]。通过这样的教育,学生能够在多元文化的交流中展现中华文化的独特视角,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为构建一个开放、包容、和谐的社会贡献力量。

三、数字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职教课程思政路径

数字赋能为职业教育课程思政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新动力。通过在线平台和数字工具等,教育者能够创新教学方法,设计个性化学习路径,开发互动且丰富的教学资源,利用学习管理系统和大数据分析,建立科学化、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及时反馈学生学习情况,实现教育目标与效果的最优化[7],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化成长,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职业教育质量,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社会责任感的技术技能人才提供了有力支持。

(一)数字化赋能教学内容整合

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强调,教育内容的整合能够将传统文化的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而数字赋能进一步加速了这一转化过程[8]。在职业教育课程思政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彰显了跨学科知识融合的理念,而且标志着文化资本转化的重要途径。通过数字化平台和在线资源,如电子书籍、在线课程、虚拟博物馆等,教育者能够将传统文化的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和生动地展现给学生,从而提高学生的吸收和应用能力,如通过在线互动游戏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礼仪和习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内容的整合应遵循“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将传统文化元素与职业教育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同时利用数字技术,如增强现实(AR)、虚拟现实(VR)等技术,增强学生的沉浸感和体验感[9]。实现教学内容整合,教育者需深入探索传统文化与职业教育的共通之处,并利用数字技术进行一系列有序的步骤来精心实施。第一,通过全面调研现有职业教育课程,并结合大数据分析,识别出可以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键点。第二,根据职业教育的专业特点和教学目标,精选出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文化元素,并运用数字技术进行创新性展示。第三,在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传统文化元素的融入点,并设定清晰的教学目标和内容。第四,通过在线问卷、网络访谈等方式收集反馈,不断优化教学方案。第五,应对教师进行系统的传统文化知识培训,同时提升其运用数字技术整合教学内容的能力。

通过这些步骤和策略,数字赋能的教学内容整合能够促进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入理解和应用,同时提升其职业技能和创新能力,为学生在数字化时代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数字化教学模式创新

数字赋能教学模式创新展现了教育适应性和前瞻性的新维度。数字化教学模式,如翻转课堂、在线讨论、远程教育、以及结合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的情境模拟,为学生提供了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学习情境,可以实现个性化学习路径和差异化教学策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和风格,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深度思考。数字化教学模式更加强调学生的主体性,鼓励学生在虚拟环境中进行实践中学习、在探索中发现,培养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10]。

数字化教学模式创新的策略:通过数字技术的应用,如在线协作平台、虚拟实验室、模拟软件等,提高教学的互动性和实践性,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在现代职业实践中的应用,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而且通过在线社区和虚拟团队,促进了学生全球视野的拓展。

教学模式创新的实践路径包括课程设计的数字化、教学资源的智能化开发和教学评价体系的科学化建立。课程设计着重于形成跨学科的数字化课程体系,教学资源开发利用数字技术并与企业、社区、文化机构合作,建立在线共享平台。教学评价体系则建立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实时评价和反馈。

数字赋能教学模式创新的实施步骤包括:确定适合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的数字化教学模式;设计具体的教学活动,利用在线协作工具和多媒体材料,确保传统文化元素的有效融入;利用云平台和虚拟实验室准备必要的教学资源和实践工具;通过在线学习管理系统进行学生分组与角色分配,增强参与感和实践体验;在实施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运用智能辅导系统进行实时监督和指导;通过在线反馈系统收集学生反馈,利用学习分析工具评价教学活动的效果,并根据数据反馈进行调整。

通过这些步骤和策略,数字赋能的教学模式创新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加丰富、互动和个性化的学习环境。这不仅有助于培养他们的知识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而且通过数字技术的融合,促进了教育的现代化和国际化,为学生在全球化背景下的职业教育和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促进教学方式多样化

数字技术如在线互动、模拟游戏、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为教学方式的多样化提供了新的平台和工具,更加深入地体现了对每个学生个体差异的尊重和适应,使得每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独特智能组合,通过个性化的学习路径进行知识探索。

在实施过程中,首先需要通过学习管理系统(LMS)识别和采纳符合学生学习风格和需求的多样化学习方式。接着,制定一个适合不同学习方式的详细且具有弹性的教学计划,该计划可以通过智能教育平台实现个性化推送和跟踪。在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讲授、讨论、合作学习等多种教学方法,并通过在线互动平台、在线讨论区、虚拟实验室、模拟游戏和在线角色扮演等实现教学方法的融;合通过小组竞赛、角色扮演等激励机制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学习积极性;利用智能辅导系统进行个性化学习路径推荐,以及通过在线评估工具进行实时学习反馈;定期利用学习分析工具评估教学效果,并根据评估结果进行教学方法的改进。鼓励教师主动开展数字化教学实践与研究,并在不断的观摩、反思与实践中最终形成富有特色的数字化教育教学范式[11]。

在职业教育课程思政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至关重要,不仅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也是提升教育效果、适应数字化时代教育需求的关键。互动式教学通过在线讨论和实时问答等形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参与。案例教学通过在线数据库和多媒体资源分析职业案例,帮助学生理解理论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情境模拟教学通过VR技术重现古代生产、生活场景,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翻转课堂通过在线学习材料让学生在课前预习新知识,课堂上进行深入讨论和应用。项目式教学通过在线协作工具完成具有实际意义的项目,提升团队协作能力和项目管理能力。体验式教学通过在线虚拟旅游和数字化展览,让学生深入感受和学习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认同感和实践能力[12]。

(四)教学资源开发与整合

数字赋能教学资源更加丰富,这对于实现教育目标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能够为学生提供多角度、多层次的互动学习材料,极大地增强了教学的生动性和实效性,拓宽了学生的学习视野,并提供了深入探索的机会,直接影响着教育的质量和学习效果。

在职业教育课程思政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依托于历史文献、经典著作、数字资源、在线课程等多样化的教学资源,构建一个多维度、数字化的教学资源体系。实施步骤:(1)对职业教育课程和现有教学资源的全面调研与需求分析,以确定资源更新和丰富的领域,并利用大数据分析工具来指导资源的优化和创新。(2)基于调研结果,制定资源整合规划,明确资源类型、主题和组织结构,并运用数字技术,如云服务和移动互联网,开发数字化教学资源。这些资源包括3D模型、视频讲座、互动软件、在线模拟和虚拟仿真实验室等,以提高教学的互动性和趣味性。(3)与企业、社区和文化机构建立合作,开发与行业实践相结合的数字化教学案例和项目,为学生提供在线实践和远程实习机会[13]。(4)鼓励跨学科资源整合,结合不同学科的数字资源和在线工具,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5)建立教学资源的持续更新机制,利用在线反馈系统定期收集反馈,并根据学术研究、技术发展和社会需求进行资源的动态更新。(6)建立教学资源的在线共享平台,如开放课程仓库(OCW)和教学资源交流论坛,促进教师间的交流合作,提升教学资源的质量和教学效果。(7)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提升其运用多样化教学资源的能力,并利用在线教育社区进行经验交流。

通过这些步骤,教学资源的丰富性不仅能够增强教学的吸引力,也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和体验传统文化,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形成综合运用能力。这种多维度、数字化的教学资源体系,包括历史文献的数字化、经典著作的在线阅读、数字资源的互动学习、在线课程的灵活学习、实物展示的虚拟再现、文化展览的在线展览、实践活动的远程参与、文化体验的虚拟互动、社区资源的在线访问、企业合作的在线项目、跨学科资源的在线整合以及综合性学习项目的在线协作,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五)教学评价科学化

教学评价不仅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检测,也是对教学过程和效果的重要反馈。数字化赋能教学评价科学化在确保教育质量监控和保障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可以构建一个多元化、科学化的评价体系,强调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提供及时、具体的在线反馈。评价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和专业技能的应用能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以及将传统文化价值融入职业实践的能力。同时,评价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职业道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程度[14]。鼓励学生进行在线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通过项目作业、实践活动等在线方式评价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数字工具的辅助下,过程性评价与表现性评价的结合,更加有助于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和自我提升。评价实施步骤包括:首先,明确评价目标与标准,根据教学大纲和课程目标,利用学习管理系统(LMS)制定清晰、可量化的评价标准;接着,设计包含在线测试、电子档案、互动反馈等多元化评价工具,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成果;实施过程性评价,通过智能观察记录、在线自我反思报告等收集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数据;采用技术辅助评价,如学习分析工具,提高评价的效率和准确性;组织在线同行评审和自我评价,增加评价的多维度视角;开展定期的在线教学反馈会议,讨论评价结果和教学改进措施;建立评价结果的应用机制,指导教学内容和方法的调整;进行评价结果的数据分析,运用大数据分析工具识别教学中的优势和不足;制定持续改进计划,提高教学评价的有效性和教学实践的质量;培养教师的数字化评价能力,提升其在教学评价中的专业能力[15]。

通过这些步骤,教学评价将更加科学化、系统化,能够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并为教学实践提供持续改进的依据。数字评价工具的使用确保了评价的公正性和透明性,同时也为教学评价提供了丰富的数据支持。

四、实践案例:长沙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院的实践探索

长沙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院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思政的过程中,积极采用数字化赋能的创新做法,这些做法不仅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还显著提升了教育质量。学校对课程体系进行了革新,引入了与传统文化紧密相关的课程,例如开设“中国传统环境保护思想”,这一课程将传统文化理念与专业教学深度融合。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在专业学习中深入理解和应用中华文化的精髓。此外,学校积极开发了一系列数字化教学资源,包括在线开放课程、虚拟仿真实验室等,这些资源的建立为学生提供了一个高度沉浸式的学习环境。

(一)环境监测技术专业:古代智慧与现代技术的数字化融合

在环境监测技术专业的教学中,数字化赋能为古代智慧与现代技术的融合提供了创新路径。通过开发 AR/VR应用,学生得以使用智能设备观察和模拟古代治水场景,这种数字化手段不仅极大地提高了学习的沉浸感,也加深了学生对古代环保理念的理解。数字技术的应用,如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使得模拟古代环境保护场景成为可能,让学生在沉浸式学习中提升兴趣和参与度。学院通过智能化的在线平台举办环境保护主题的文化节、讲座和展览,这些活动通过网络平台的广泛传播,不仅增强了学生的文化认同感,也极大地丰富了校园文化氛围。此外,通过在线社区和数字协作工具,鼓励学生参与社区环境监测和保护项目,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有效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在教师培训方面,学院利用在线教育资源和专业发展平台,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创新能力。同时,通过智能化的教学管理系统,鼓励学生参与课程设计和教学活动,实时反馈学习体验。学院运用问卷调查、在线访谈、成绩分析等信息化手段,全面评估教学实践的成效,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数字赋能使环境监测技术专业的教学更加高效、互动和个性化,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充满创新和实践机会的学习环境,使他们能够在数字化时代中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培养综合能力。

(二)环境工程技术专业:传统生态智慧的现代数字化应用

环境工程技术专业深化了“古代生态智慧在现代环境工程中的应用”项目。学生在教授的指导下,结合古代土壤改良方法与现代土壤修复技术,通过数字化平台进行生态工法的设计与实施,参与实际的环境治理项目。利用虚拟仿真实验室和在线数据库,学生能够模拟古代环保工程,这种数字化模拟不仅提升了实践能力,也拓宽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学院的数字化资源,包括3D模拟软件和在线案例库,为学生提供了一个高度仿真的学习环境,使他们能够深入理解并实践古代生态智慧。此外,学院通过数字化平台组织传统工艺体验活动,让学生通过虚拟手段亲手操作,体验古代工艺与现代工程技术的结合。在线文化讲座与研讨会邀请行业专家和学者,通过网络平台分享古代环保理念及其现代应用,为学生提供了与专家互动的机会,从而拓宽了他们的视野。鼓励学生参与结合环境工程技术与传统文化的创新竞赛。通过在线协作工具和数字创意平台,学生能够激发创新思维,将传统知识应用于现代环境问题的解决。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团队设计了一系列融合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的课程,利用数字化教学平台和多媒体资源进行实际案例教学,使学生能够在解决环境问题时,综合运用传统智慧和现代技术。学院还建立了专门的技术实践平台,配备了先进的实验设备和模拟软件,支持学生进行环境工程技术的实践操作。通过师生互动与反馈系统,不断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并确保教学活动与学生的实际能力相匹配。通过这些数字赋能的措施,环境工程技术专业的教学更加灵活、高效,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充满创新和实践机会的学习环境,培养了他们解决现实环境问题的能力。

(三)工程测量专业:古代测绘技术与现代数字化技术的结合

工程测量专业深化了“古代测绘技术与现代应用”课程。该课程不仅教授学生古代地图绘制技术,还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IS)和数字化技术,复原古代地图,使学生能够直观地对比古今地图,深入理解中华文明在地理信息记录方面的发展。数字技术的应用进一步扩展了学生的实践机会。学生参与对历史遗迹如岳麓书院的测绘项目,实地体验古代测量技艺,并通过虚拟现实(VR)技术模拟古代建筑的测绘过程,这种沉浸式学习体验极大地增强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学院还鼓励学生参与跨学科项目,利用数字化工具和平台,结合历史、建筑、艺术等专业,开展综合性的文化遗产保护与测绘项目。信息化手段不仅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也加深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并促进了不同学科间的交流与合作。在课程思政中,学院利用在线教育平台和虚拟教室,强调古代测量伦理与现代职业素养的结合,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责任感。通过在线课程与实践活动的设计,现场教学与实地考察,以及技术与传统融合的创新项目,学生在工程测量专业技能上得到了显著提升。数字赋能的实践平台配备了先进的实验设备和模拟软件,支持学生进行环境工程技术的实践操作。通过师生互动与反馈系统,不断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确保教学活动与学生的实际能力相匹配。这些创新做法和实践过程,通过数字化手段的融合和应用,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他们能够独立思考并提出解决方案。在职业道德和责任感方面,学生得到了加强,为将来的职业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通过这种方式,工程测量专业的教学更加高效、互动和个性化,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充满创新和实践机会的学习环境。

(四)生态环境大数据专业:传统文化与数据科学的数字化交汇

生态环境大数据专业创新开发了“生态环境大数据与传统文化”课程。该课程运用大数据分析工具,引导学生深入分析《齐民要术》等古籍中的农业数据,实现与现代数据科学方法的有机结合。课程中融入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利用数据可视化技术帮助学生在分析环境数据时,更直观地考虑自然与人类活动的和谐共生。学院通过在线平台举办了数据挖掘竞赛,激发学生探索古代文献中的生态环境信息,有效培养了学生的数据分析和解读能力。数字化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和智能教育系统,使学生能够研究古代农业、水利等与生态环境相关的数据记载方法,并与现代大数据分析技术进行对比学习。AI辅助教学系统为学生提供了个性化的学习体验,通过分析历史气候数据、古代灾害记录等,学生不仅提升了数据处理能力,也加深了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学院还开展了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在线数据挖掘竞赛,鼓励学生探索隐藏在古代文献和历史记载中的生态环境信息。此外,学院利用在线教育平台,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诚信、尊重、和谐等价值观念,引导学生思考大数据技术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应用伦理,培养了学生的职业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通过这些数字化赋能的创新做法和实践过程,学生的数据处理能力和分析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他们不仅能够运用大数据技术解决实际生态环境问题,而且在现代技术实践中融入了文化思考,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同,为生态环境大数据专业的教学和学习提供了强大的支持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五)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传统艺术与现代设计的数字化融合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开设了“中国传统艺术在现代环境设计中的应用”课程,实现了传统文化审美与现代设计技术的完美融合。该课程利用数字化工具和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技术,使学生能够深入体验并实践古代艺术的复原与创新。学生通过实地考察结合数字化重建技术,不仅亲身体验古代艺术,还能在虚拟空间中进行设计练习,这种沉浸式学习体验极大地提升了学生对传统文化艺术精髓的理解。学院鼓励学生参与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的结合项目,运用数字化工具对传统湘绣、剪纸艺术进行复原和创新,从而培养学生的设计创新能力和实践技能。课程设置中,特别强调了中国传统园林、建筑美学以及民间艺术与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结合应用,使学生在掌握现代设计技能的同时,能够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艺术内涵。在实践教学中,学院利用在线教学平台和虚拟仿真实验室等,进行古代园林和历史街区的实地考察,让学生研究传统建筑和园林设计中的生态智慧和艺术手法。此外,学院通过数字化技术开展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创新项目,如木雕、石刻、剪纸等,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技能。学院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和谐、尊重自然等价值观念,通过在线课程和虚拟场景融入专业教学中,引导学生在设计中体现社会责任感和文化自信。通过这些创新做法和实践过程,学生的数据处理能力和分析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他们不仅能够运用现代技术解决设计问题,还能够在设计作品中融入丰富的文化元素,展现出深厚的文化底蕴,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和学习提供了强大的支持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五、结语

数字化赋能已成为职业教育课程思政中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驱动力。它不仅提升了教育的质量和效果,而且培养了具有全球视野和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实践案例展示了数字技术在教学内容、模式、方法和评价体系创新中的应用,有效实现了传统文化与职业教育的深度融合。未来的研究和实践应继续探索数字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优化教学策略,实现教育的现代化和国际化。通过数字化技术赋能,教育者能够设计出更具创新性、灵活性和个性化的教学方案,满足数字时代学习者的需求,为培养新时代的技术技能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苏小燕.以世界遗产教育培育学生文化自信[J].中国高等教育,2021,(12):53-55.

[2] 李静,王丹.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理论逻辑及实践路径探析[J].职业教育,2023,22(27):41-44.

[3] 徐向飞.“课程思政”视域下高职院校建构协同育人平台的逻辑理路[J].教育与职业,2018,(22):84-89.

[4] 万爱莲,张征.中华文化符号融入课程思政:逻辑起点·现实观照·路径探索[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3,(48):16-19.

[5] 陶蕾,包婧.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嵌入环境法学教育的逻辑理路与实践进路[J].环境保护.2024,52(11):28-32.

[6] 杨彩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开放教育课程思政的价值与实践探索[J].北京教育(高教).2022,(10):59-61.

[7] 杨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职业教育路径探究[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21(6):104-108.

[8] 王增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J].教学与研究,2024,(6):36-45.

[9] 赵志群,李思,张志新.从“再现性策略”课程到“建构性策略”课程——当代职业教育课程的范式转变与发展趋势[J].中国电化教育.2023,(2):81-89.

[10] 荆洲,杨启光.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教育研究范式变革:机理、风险与对策[J].中国电化教育.2024,(3):68-75.

[11] 宋灵青.我国中小学教师数字素养的实然状态与突破路径——基于全国9405名中小学教师的测评[J].中国电化教育.2023,(12):113-120.

[12] 贾效彬,巩志娟.职业院校课程思政实施路径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3,(30):87-95

[13] 张成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职院校文化育人融合实践路径探索[J].教育与职业,2022,(12):108-111.

[14] 徐迪静,张慧波.课程思政背景下高职生工匠精神的培育[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20):79-81.

[15] 张伟,熊坚,岳洪.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等职业教育的路径探索[J].职教论坛,2021,(12):149-154.

作者简介:

陈安琪:副教授,副院长,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高校管理。

Digitally Enabling the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into Vocational Education Curriculum Path and Practical Exploration of Civic and Political Thinking

Chen Anqi

School of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Changsha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Vocational College, Changsha 410000, Hunan

Abstract: In the context of the digital era,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digital empowerment of the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into the ideology and politic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curriculum in order to cultivate high-quality technical and skilled talents with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vocational ethics,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analyzes the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brought by globalization and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revolution to vocational education, discusses the internal and log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the ideology and politic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curriculum, and puts forward the specific integration path under the empowerment of informationization. It discusses the inherent log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the integration of ideology and politics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courses, and puts forward the specific integration path under the empower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bined with practical cases, it demonstrates the effectiveness and feasibility of combining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Keywords: vocational education;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digital empowerment; cultural confidence

收稿日期:2024年7月30日

责任编辑:李雅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