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万荣稷王山塔
2024-12-25宋彦延赵慧强曹瑞东贺天平
稷王山与稷王山塔
山西运城万荣县汉薛镇柳林庄村东2000米,有一山峰,名曰“稷王山”。相传,后稷教民稼穑于此,故而得名。
稷王山系峨嵋岭上一座构造山峰,与西边火成岩的孤峰山遥相对应,周围峰岭连绵起伏、沟壑纵横,四季分明,春季干旱多风,夏季炎热少雨,常有不同程度伏旱,年降雨量500毫升左右。植被有蒿草、野枣树等,野生动物有灰鹤、野兔等。
稷王山峰之巅,屹立一座古塔,名曰“稷王山塔”。如果从百里之外遥望,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这座古塔,因其形状呈棒槌状,所以当地又称其为“棒槌塔”。
万荣稷王山塔西北方向一百多米处,为后稷庙遗址,于抗日战争时期被毁,现遗址已建为运城市广播电视差转台。
稷王山塔历史沿革
塔内有一石碑,碑文记载,该塔在宋至和三年(1056年)农历闰三月十四日稷山县稷山乡望嘱村张守议起意发愿心修此塔,至宋嘉佑二年(1057年)农历四月八日起塔留传。说明在宋至和三年开始修建稷王山塔,与宋嘉佑二年修建完成。
据《万荣县志》第631页记载:“原有两塔,对峙而立,故名‘雌雄塔’。又因形似棒槌,俗名棒槌塔。”20世纪60年代,倒塌一塔,今存一座塔,即目前的稷王山塔。
1961年10月被确定为万荣县文物保护单位,其建筑与环境受到重视和保护。
20世纪90年代初,稷王山塔被盗,塔体一层南面被开口,塔内地面以上的所有文物被盗走,只剩放在塔底层的一口石棺。
1993年夏季稷王山发射中心派人补添新砖并对一层塔身四周进行了加固修葺。
2004年6月10日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稷王山塔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12年7月14日运城市电视差转台出资,由董贻宽、李灶爱、董世红、田小刚进行了万荣稷王山塔体一层缺失部位的修补。
2013年3月5日万荣稷王山塔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类型:古建筑,序号773,时代:宋,编号7-0773-3-071。保护范围以地基为界,东、南、西、北各向外延伸150米。建设控制地带以保护范围为界,东、南、西、北各向外延伸300米。保护档案:有部分文字、电子档案记录。
稷王山塔塔体构造
稷山王塔由塔基、塔身、塔顶三部分组成。现状塔身残高16.315米(自地基南面地面最低处至坍塌顶部残高),塔体顶部塌毁严重,原形制不详。
塔基为岩石,占地面积约20平方米。
塔身直接坐立于岩石上。塔身表面砌筑方式为“层层错缝长身砌法”。通体为砖质,八边八角七级密檐式结构,塔心为中空,边长1.99米。
塔身一层塔檐仿木构砖雕铺作,铺作为把头绞项造,其余各级均系叠檐式样。一层铺作依位置可分为转角铺作和补间铺作,转角铺作形制同补间铺作。每面施补间铺作2朵,形式为外转一斗三升;转角铺作8朵,正、侧两面结构与补间铺作相同。
塔身二层南向辟砖券拱龛,并设石质券洞门,辟方形门洞。每层出花砖、菱角檐、仿木砖枋子、椽子、砖雕瓦垄叠涩砖出檐,其上用反叠涩砖收顶,收至上层塔身。
二层以上塔檐,仿木砖椽子下层角部出砖质角梁,梁头挂置金属风铎。
四层以上塔檐无砖雕瓦垄,仅设砖砌直檐两层,上层直檐磨成斜面楞。每层叠涩及反叠涩砖层数如下表:
稷王山塔价值评估
历史价值:稷王山塔为七层密檐式空心砖塔,一层塔身较高,具备我国砖塔中的典型密檐式形制。该塔是我国现存宋代建筑中年代较早的,在建筑结构上较多地保留了宋代建筑的风格和特点,同时万荣稷王山塔的平面形式为八边形,也为研究我国宋代古塔的发展提供了重要例证。
稷王山塔历经了千余年屹立不倒,体现了文物古迹的自身发展变化,反映了多层次的时代特征,对于考证塔庙以及万荣县的历史发展有重要价值。
艺术价值:稷王山塔一层塔檐下出砖雕仿木铺作,二层以上叠涩出檐,逐层收回。塔体上下收分较小,每层塔身很短,有稳定华丽壮观之感。在空间形态、造型工艺上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同时反映了当地宋代社会的发展水平、建造工艺、创造构思和民众的精神追求,蕴含着丰富的历史艺术信息,体现了地方建筑的艺术特色。
科学价值:稷王山塔为遗存的宋代砖塔之一,对于探索研究我国宋金时期祭祀建筑的类型及形制演变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塔体结构科学,比例协调,展示了宋代砖塔的风貌,是中国古代建筑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建筑结构、抗震方面为同类建筑提供了可贵的研究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