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春秋时期晋楚争霸的几次重要战争

2024-12-25卢婧

文史月刊 2024年12期

春秋时期,诸侯战乱、五霸争雄,战争是国与国之间角力的主要形式,据鲁国史书《春秋》记载,在近300年的时间里,诸侯国之间的战争多达四百八十余次。同在春秋五霸之列的晋国与楚国,为了扩展势力,争夺霸主地位,前后进行了十一次战争,晋国九胜,楚国两胜,而最终晋楚达成妥协,以形式上两强并霸中原而告终,其中城濮之战、邲之战、鄢陵之战这三场战争,规模宏大,影响深远。几场战争直接产生了割据、影响了历史,间接形成了战法、推动了变革。

城濮之战晋胜——军事外交谋布局 以少胜多成霸业

公元前632年,晋国与楚国在城濮(今山东-城西南)进行了一场争夺中原霸主地位的战争——城濮之战。这也是晋、楚两国为争夺中原霸权而进行的第一次战略决战,战争是由于楚国包围了宋国,晋国为救宋国展开的。

战争初期,晋国兵力要弱于楚国,又因渡过黄河,属于外线作战,处于不利的形势。但晋国国君晋文公善于观察战机,他虚心听取先轸等人的正确建议,选择了楚国的两个同盟国曹、卫为突破口。晋国首先攻下曹国,把曹国的土地分给宋国人,又让宋国人去贿赂秦国和齐国。秦国与齐国受贿后,晋、宋、秦、齐结成了四国统一战线。楚成王看到形势不利,意欲退兵回国,但大将子玉不愿撤兵,他在说服楚王后,亲自率军向晋军发出挑战。晋军为报答之前楚王的恩情,践行诺言退避三舍,避开了楚军锋芒。楚军追到了城濮,与晋军对峙,大战一触即发。

晋国人的战鼓率先响起。晋国中军元帅先轸分析了楚国战斗阵形,楚军中军由本部若敖氏组成,实力强劲,不易击溃,而左右两军由大量仆从军组成,尤其是右军,由陈、蔡两国军队组成,战斗力不强、斗志不高、军心不稳,是楚军的弱点。同时,楚军统帅子玉狂妄自大,极易愤怒。于是,先轸将晋军下军分为两部,命令一部攻击楚右军。下军副将胥臣命士兵将战马蒙上虎皮,催动战车向楚军右军发起猛烈冲击,楚右军战马受到惊吓,阵形变得混乱,陈蔡两军不战而败,落荒而逃,楚右军随之崩溃。上军主将狐毛将上军分为两队,一队出击楚军逃兵,楚军右翼被彻底打垮;下军主将栾枝率下军和上军的另一队伪装败逃,狐毛的战车上插两杆大旗,车后捆上树枝,逃跑起来尘土弥漫,一切几乎都超过了逼真的程度。楚军左军主将子西求胜心切,不辨真伪,他认为晋军主力溃逃,于是率军猛烈追击,见楚军中计,先轸率领中军精锐,在后侧将楚左军拦腰截断,正在逃跑的晋上下两军也回头攻击楚军,楚左军陷入重围,大部被歼,彻底溃散;楚军统帅子玉被战局的变化所惊,意识到败局已定,急忙班师收兵,晋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全面胜利。

城濮之战,楚国君臣意气用事,对战事严重误判,坐失战略优势,主帅子玉骄傲轻敌,最终导致战败。晋国君臣齐心合力,“退避三舍”,既实现了晋文公流亡楚国期间曾向楚成王许下的诺言,赢得政治上、舆论上的主动性,又避开了楚国军队的锋芒锐气,决战前,“伐谋”“伐交”交替,谋求战略主动;决战中,避其锋芒攻其软肋,佯装退兵诱敌深入,分割包围各个击破,从而获得了这场战略决战的胜利,一举成为中原霸主,也由此开启了晋国长达150余年的辉煌霸业。

邲之战晋败——上下分歧军纪散 瞻前顾后有破绽

城濮之战后,楚国虽然在军事上受到一定损失,但基本没有影响国力,仍为南方大国,晋楚双方继续为争夺和控制中间地带中小诸侯国不断展开拉锯斗争。郑国处于晋国与楚国之间,是晋、楚争夺的主要对象,而郑国在二强之间采取了唯强是从的灵活外交政策。公元前598年,郑国与晋国在鄢陵(今河南省鄢陵县西北彭店乡古城村)结盟。第二年春天,楚庄王因为郑国与晋国结盟,来讨伐郑国,包围郑国十七天。郑国人难以抵挡,只好派人向晋国求救。为使郑国彻底屈服,楚军暂时撤退让郑国人修缮城墙,然后再次包围了新郑,这次一围就是三个月,最终攻破郑国都城。郑襄公肉袒牵羊向楚庄王请罪,楚国和郑国互相交换人质,随即结为盟友。

听说郑国被围,晋景公派荀林父率三军南下救援,刚走到黄河边,就听说郑国已经和楚国结盟。对于是否继续南下,晋军内部发生了分歧,荀林父、士会、赵朔、栾书、荀首等多数人主张撤退,避开楚国锋芒,因为晋军内部矛盾重重,缺乏定夺权威。先縠、赵括、赵同等人坚决主张决战。双方协调没有成功,上军佐先穀率领所部自行渡过黄河,为了防止意外,荀林父只得率领晋军全部渡河,进驻邲(今河南省郑州市北的敖山与鄗山之间的黄河之南)地准备与楚军开战。

楚军听说晋军渡过了黄河,内部也发生了争论。令尹孙叔敖主张撤退,伍参则坚决主战,并向庄王陈述晋国内部的矛盾,预言楚国此战必能获胜。楚庄王最后下定决心,大军北上,抵达管(今河南省郑州市)地与晋军展开决战。

经过一系列的离间、试探、挑衅之后,楚庄王完全摸清了晋军的虚实。晋军内部主战派也被楚国的挑衅激怒,魏锜与赵旃借口去与楚军讲和,乘机在楚军营门前挑衅,楚军被激怒,楚庄王亲自率军倾巢而出,向晋军发起冲锋。

晋军主帅荀林父正在等待楚军前来议和,却不料楚军突然全军攻来,顿时感到手足无措,竟然下达了全军撤退的命令。晋军陷入一片混乱,兵士们争相渡河逃命。由于船少人多过于拥挤,先上船的人用刀砍后来者攀着船舷的手,船中被砍断的指头多得可以用手捧起来。

邲之战是城濮之战之后晋、楚的第二次较量,它以楚国的全面胜利而告终。这次战役,晋军主帅虽然明知不可战,但是无力驾驭其下属各军将领,军法不严、军纪涣散,令不行禁不止,完全失去战斗力,是邲之战晋军惨败的直接原因。而楚军利用晋军的弱点,精准把握争取主动,将士勇猛势如破竹,先发制人速战速决。经过此战,楚军一洗城濮之战失败的耻辱,在诸雄中原争霸的斗争中占尽了上风,也使得晋国霸权“家道中落”,楚庄王也因此役的胜利而奠定了“春秋五霸”的地位。

鄢陵之战晋胜——善用战机巧部署 各个击破操胜券

公元前577年,郑国叛晋附楚,并仰仗有楚国做后援,在公元前575年兴兵讨伐宋国。郑国的行为违反了盟约,侵犯了晋国的利益。晋国内部经过一番讨论,晋厉公以栾书为统帅,并联合齐、鲁、宋、卫等国一道出兵讨伐郑国。公元前575年五月,晋军自南河渡过黄河,然后向鄢陵方向开进,至鄢陵城北10公里扎营,等待齐、鲁、宋、卫等国军队前来会师。

郑成公闻报晋国大举来犯,急忙派遣使者向楚国告急求救。楚共王亲自统率楚军,以司马子反为中军帅,迅速北上援救郑国。楚军与郑军会合后,迅速开赴鄢陵。六月下旬,晋军与楚军在鄢陵迎面遭遇。

六月二十九日,楚军乘晋国的盟友齐、鲁、卫、宋等国军队尚未到达鄢陵的有利时机,利用早晨的大雾,突然迫近晋军营地列阵,意图与晋军速战速决。

此时晋军援军尚未到达,兵力上处于劣势,但新军佐郤至认为楚军有许多弱点,比如将帅不和、王卒已旧、蛮军不懂战阵等,主张利用楚军弱点,攻其不备先发制人。晋厉公和中军将栾书同意了郤至的观点,在营垒中填平井灶,扩大列阵的空间,调动上、中、下军及新军列阵而战。

楚共王在伯州犁的陪同下,登上战车观看晋军动静,了解了晋军的临战准备情况,但没能判明晋军的意图。而对面苗贲皇则陪同晋厉公,登上高台查看楚军动静,并向晋厉公说明楚军精锐在中军,应兵分两路分别攻击楚军左右两军,得手后再合击楚中军,一定能够获胜。

晋军中军将栾书将中军各一部加强到上下二军,猛攻楚军左右二军。楚共王见晋中军薄弱,且晋厉公战车陷于泥淖,率军攻打,但被晋军魏锜射伤了眼睛,幸好养由基射死了魏锜才脱险。此时,楚军人心浮动,犹豫不决,晋军趁机发起猛攻,楚军很快陷入被动,阵势大乱,纷纷向南败退。双方军队从中午一直打到傍晚,楚军损失惨重,楚共王见势只得收兵,天色已晚,晋军见好就收,也停止了攻击。

当天夜里,楚中军帅子反命令军吏检查救护伤兵,补充兵卒战车,修理甲冑兵器,整顿部队,准备明天再战。晋军探得楚军准备再战的消息后,觉得再战并无必胜的把握,于是苗贲皇借巡视晋军之际,故意宣布:蒐乘、补卒、袜马、利兵、修陈、固列、薄食、申祷,明日复战。然后又故意放楚国俘虏逃走,回到楚军中传播晋军备战的消息。楚共王闻知后心慌意乱,感觉晋军必会来势汹汹,急忙召见子反商量对策。但这时子反却因多饮了几盅酒,已经是大醉不起,不能应召。楚共王见元帅都成这般模样,不禁心灰意懒,认为这是“天败楚也”,判断再战也占不到什么便宜,于是率军连夜拔寨撤兵。撤退到瑕地时,楚中军元帅子反十分懊悔引咎自杀。

次日,晋军胜利进占楚军营地,享用楚军留下的粮食补给,在那里休整三天后凯旋。至此,鄢陵之战以晋军的胜利而宣告结束。

这场战役,楚军在有利的战场态势下未能抓住战机,而晋军准确判断形势,根据楚军阵势及地形特点,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兵不厌诈虚实并用,果断决策灵活部署,最终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鄢陵之战是晋楚之间最后一次大规模主力会战,它标志着楚国对中原的争夺从此走向颓势,而晋国内部矛盾爆发,郤氏家族被灭,之后晋厉公被杀,国家陷入危机。后来虽然晋悼公复霸,但对中原诸侯的控制力也逐渐减弱了,中原战场从此逐渐走向沉寂。

晋楚争霸所进行的几次大战,双方对战场各方面因素的分析、判断及战略决策,说明春秋时期的战役,已朝着认识、总结并运用战争规律的方向迈进。当然,受西周“允当则归”“知难而退”等军事思想的影响,在战争指向上,一般表现为只求征服而很少全力以赴意图消灭对方,最后导致晋楚两国各霸一方而不能单方面控制中原。但是,就双方战争中制胜的谋略、勇猛的攻击和巧妙的周旋等等,逐步成为《孙子兵法》——这部著名军事著作中军事思想的典范,奠定了中国古代军事理论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