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西原平阳武朱氏牌楼

2024-12-25黄春艳

文史月刊 2024年12期

原平朱氏牌楼,位于山西省原平市西北14千米的阳武村,始建于清咸丰五年(1855年),是晚清中议大夫、陕西延榆绥兵备道加盐运使衔武坊畴,奉旨为其母朱氏所修建的节孝牌坊。1965年5月24日,朱氏牌楼被公布为省级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10月7日,国务院核定并公布其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民国时期的朱氏牌楼副坊

武坊畴(1801—1876),字受之,号芝田,山西代州崞县(今原平市)人,是清代晚期陕西、山西文坛官场中的杰出人物。晚清著名学者、官至总理衙门大臣的徐继畬(1795—1873,山西代州五台人)盛赞其诗文“法律之清,数典之博,构思之密,趁韵之巧,几于无以复加”。清光绪版《续修崞县志》收录武坊畴作《廉吏行(并序)》,记录了这位清代廉吏的为官生涯。

武坊畴少年丧父,在母亲朱氏的教导下,32岁中进士,仕途顺利,为官清廉,政绩卓著。清咸丰六年(1856年),武坊畴被援例加四级封典为正二品。同年母逝,武坊畴丁忧归乡,奉旨旌表,为母立坊。据村人口述,此牌坊为武坊畴次子掌管修筑。当时,武居官在外,家中事务均由其次子打理。此人不务正业,挥霍无度。其正愁如何向父亲交账之际,村中来了几名曾在北京故宫修筑牌楼出走的石匠,经人提议,给其祖母修建牌坊,以应付父亲。武归故里,见此工程,正合其意,继而精雕细刻,造就了一座精美考究的节孝牌坊。

朱氏牌楼主坊

朱氏牌楼,亦名朱氏石坊,原有三座,现存两座,均为石质。主坊、影壁、石刻狮子和旗杆位于阳武村内,占地面积189.26平方米;配坊及碑亭建于阳武村外,占地面积588.92平方米。两座牌坊保存完好,主坊、配坊、碑亭主次分明,基本保持了清代晚期石刻建筑的规划布局和规模形式,主要建筑在形制特征、石材使用和雕刻工艺等方面均保留了历史原状,是研究山西清代中晚期石质牌楼建筑的重要实物档案。

主坊咸丰五年(1855年)题记

主坊 清代建筑,坐东向西,石建四柱三楼,重檐歇山顶,通高10.54米、面宽15.00米,建于高0.94米的“凸”字形束腰须弥座上,前宽9.60米、后宽14.70米,须弥座上置勾栏一周,栏板内剔底雕刻人物故事图案,正面雕四尊等身力士,分布均匀,与须弥座同高,栩栩如生,头戴鹖冠,披甲托膝,蹲立于前,双目紧闭,神态庄严。束腰雕有各种人物故事图。四柱方形,立于高1.50米、宽0.95米的柱础上,前后设戗柱支撑,正面戗柱雕云龙缠绕。明间两霸王柱的柱础上端四角正前、左右、中部雕有小石狮7个。柱础中部凸起,雕有仰瓣莲花。霸王柱之间用镂雕二龙戏珠雀替连接。额枋和楼匾,分别署“咸丰五年九月男武坊畴谨建”“旌表资政大夫庠生武烈之妻朱氏节孝坊”。柱头枋浮雕人物故事、花鸟走兽等图案。两次间霸王柱的柱础上,四角雕有人物,作爬行状,似孩童追逐,玩捉迷藏。次楼雀替上镂雕丹凤朝阳,额枋上分别署“柏舟矢志”“竹帛流芳”,枋上均雕有二十四孝图及龙凤、花鸟、走兽、人物等图案。檐下石雕斗拱,做五铺作双杪,象鼻形耍头。下檐3楼置蟠龙雷公柱4根,直承上檐3楼,其明间挂立“圣旨”石匾一块,两次间亦各横匾。上下檐额均为圆椽、方飞、勾头、滴水组成,顶部仿青瓦铺顶,正脊安吻,侧脊做四铺作单杪。

主坊后建有雕刻精致的影壁,砖石结构。两边置有八字墙,呈扇面形,中部浮雕福禄寿三星。主坊现存龙形雕刻78尊、人物80余身、石刻石狮7头、石刻匾额3块、题刻7处,共计143字。

主坊墀头
主坊戗柱雕云龙缠绕
配坊全景

配坊 清代建筑,建于阳武村南,西临大道,南有石桥,河水清流,风景如画。20世纪70年代,为修建进村道路,配坊周围填土造地,石桥也掩埋于地下。高8米有余,青石台明,石建四柱三楼,单檐歇山顶。明楼阑额下雕垂莲柱4根,明、次楼檐下均雕七踩三翘斗拱。柱正面书刻“豸节崇褒三秦著迹,鸾书叠贲八座增荣”“恪共臣职抒丹悃,荣赐天书降紫泥”。柱背面书刻“三晋云山祥迎凤诰,九乾雨露恩纪鸾章”“缥缃世业怀先泽,纶服新恩拜圣朝”。柱头各置噙口与额枋连接。枋上剔雕蛟龙28条,另有丹凤朝阳等多种图案。檐下挂立“圣旨”石匾。配坊现存各样龙形雕刻36尊、人物80余身、石刻石狮8头、石刻匾额2块、题刻8处,共计246字。

影壁 清代建筑,硬山顶素面基座,八字形一主两次。主壁长9.97米、高5.10米、厚1.46米,壁身下檐雕八仙法器,故称“暗八仙”,壁身正中雕“福禄寿”三星。两次壁与主壁各呈140度夹角,长1.50米、高6.74米、厚1.00米,壁身雕“鹤鹿同春”。

配坊檐下挂立“圣旨”石匾
配坊墀头
碑亭正立面

碑亭 清代建筑,位于配坊西侧,坐北向南,建于高0.82米素面基座上,碑亭通高7.16米、面宽3.46米,砖雕单檐歇山顶,檐仿木构石雕斗拱五踩重翘。碑亭由“亲友族谊”“门下学生”为追思武坊畴的恩德及教化,于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仲夏月捐资修建,亭内共立石碑5通。

朱氏牌楼高大宏伟、气势磅礴;雕镂精细、工艺逼真;结构严谨、比例适当,其雕刻艺术与技术当属山西境内石雕艺术的精华。几个主体建筑都较好地借鉴和移植了我国传统木结构建筑的形式和特点,并且融合了牌楼建筑艺术与石雕技术,彼此渗透、各取其长。坊身采用阴刻、阳刻相结合的工艺,辅以镂雕、圆雕等工艺,艺术形式多样、用材恰当、表现手法娴熟,是石雕艺术的优秀实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