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正为民马腾蛟
2024-12-25张润林黄蓉
马腾蛟,字象旗,山西省忻州市忻府区新堡村人,乾隆壬申年春考中举人,同年秋考中进士,历任清兵部主事、吏部员外郎、郎中、贵州贵东兵备道道台,由于得罪上司,归家二十年,后特旨任福建邵武府知府,数年告归,病逝于家中。
新堡村位于忻州城南十三公里处,始建于清初,之前属于邻近麻会村的地域。《忻州市地名录》记载:该村地处丘陵,位于忻府区牧马河西南岸。相传清朝初年,麻会村马姓者在此地新建了一个堡子,并入住,此后故名“新堡村”。
中国马姓始于古老的嬴姓。战国时期赵国宗室赵奢因封地在河北邯郸马服,其后代便以“马服”为姓,后又以单字“马”为姓。明洪武初年,有马姓一家在始祖马逵的带领下,由河南安阳县来到忻州定居,选择在交通比较方便的麻会村,开始了他们新的生活。
从定居麻会村开始起,马氏家族利用麻会村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广阔的土地资源,亦农亦商,苦心经营,历经二世马让、三世马聪,到四世马才广时,资产积累已十分丰厚,成为忻州巨富。但他们并不以此满足,而是选择入仕途,五世马中龙就在山东洛口驿站担任驿丞。
沉寂明朝近一个朝代的麻会村马氏家族终于在明朝末期和清顺治年间厚积薄发。马氏家族第八世后人马呈图及其弟马肇图先后中举,马呈图还在崇祯壬午年(1642年)考中进士,先后任职河南府推官、江苏润州司马和镇江府同知。马肇图在清顺治戊子年(1648年)考中举人,任职安徽安庆府通判。由于兄弟俩在江苏多年做官,亲近百姓,故在清康熙年间兄弟两回归忻州麻会村后,不少安徽、江苏因遭灾且与他们平日亲近的百姓们也就一路紧随,来到麻会村。在他们兄弟俩的安排下,百姓们开始在麻会村西五百米处建堡,后独立成村,大部分马氏家族,也就从麻会村分居到新堡村。马呈图入住新堡后,继续将培养后人读书科考作为己任。他的儿子马斗昪(清顺治辛卯科举人,山西霍州学正)、孙子马暠(清康熙乙酉科举人,山西绛州学正)、曾孙马泽笃(清乾隆丙辰科举人,未出仕),后代虽官职不高,但都考中举人。
马家第十一世族人马泽笃生有三子,长子马起蛟、次子马腾蛟、三子马潜蛟,终于在清乾隆年间博得了好的前程。马起蛟于清乾隆年间考中举人后,被选为国子监助教,在京城任职,官职虽不大(从八品),但地位颇高;马潜蛟于清乾隆癸酉年(1753年)考中举人后,又于清乾隆甲辰年(1784年)考中进士,曾任工部虞衡司主事(正六品);而在他们兄弟三人中,马腾蛟最为突出,官职和成就也最大。
马腾蛟,清雍正八年(1730年)出生,天资聪慧,从小就生活在官宦家庭,有良好的读书条件。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考中秀才,成为忻州庠生。不久赴山西晋阳书院读书,平时考试成绩优异。清乾隆壬申年(1752年)考中恩科举人(这年改二月举人考试),同年秋以二甲第42名考中恩科进士,又继续考中庶吉士,入翰林院深造学习。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被任命为兵部主事,从此开始了仕宦生涯。
马腾蛟被分到兵部后,勤于工作,深受兵部郎中阿桂的喜欢,经考核后,于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推荐他到吏部任职员外郎,不久任职吏部考功司郎中,手握大权。考功司管理全国官员的政绩考核,虽品秩不高,但权力极大,那些想进步的官员,都愿意在考核中获得吏部“卓异”评价,以求下一步升迁,因此求马腾蛟办事的官员也就越来越多。很多官员在白天感觉不好寻事,遂在晚上找到他的寓所,为他送来不菲的金银财物,请他“多多关照”,但他每次都是婉拒,没有一次留下。对于突然放下而走的,或留下后只是具名的,他则把金银物品直接送往都察院。此事被乾隆皇帝知晓后,当即就在朝堂上厉声责骂官员,尽寻贿赂之事,定要重罚,吓得官员们再不敢给马腾蛟送礼,但各部的同僚也因此再不和他说话。
马腾蛟这一做法,实在是有点“不近人情”,惹了不少求他办事的官员,他觉得要长期在吏部工作下去,这样也不是办法。恰逢贵州贵东缺一个兵备道道台。于是在兵部和吏部的合力推荐下,在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来到贵州贵东任职。
贵东兵备道道台是正四品官员,权力很大。管理贵东军务,操练卫所军队,缉捕盗贼,巡视边境防御及监督地方经济运行等,而贵东当时管理镇远府、都均府、思州府、铜仁府、思南府、黎平府等六府二十多个州县,工作任务也十分艰巨。
马腾蛟一到贵东,就有上千名当地的苗民持械上访,一时民情汹汹。贵州布政使眼看贵东要大乱,力主用兵镇压。马腾蛟冷静对待,单骑深入实地了解情况。原来清雍正时期为了做好边境地区的防御工作,就向贵东派来不少驻军。为解决驻军生活问题,允许驻军在贵东开垦荒地。这样驻军所垦土地与苗民所种土地就混杂在一起。清乾隆初期,军队驻军人数不定,屯田亩数或增或减。后来随着南疆边境形势趋紧,到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驻军屯田便与苗民种田发生纠纷,双方各执一词,而贵东布政使有意向着驻军,苗民上访也就在意料之中。马腾蛟认为,驻军或多屯田、或少屯田,是引发苗民上访的主要根源。当驻军少屯田的时候,苗民便乘机占用驻军的屯田,而当驻军过几年又要多屯田的时候,发现苗民已经耕种、占有,只能强行夺回,这样与苗民产生纷争也是必然。掌握了实际情况后,马腾蛟认为尽管苗民上访有错,但驻军也有不当之处,他建议巡抚从近三年多屯的土地中退出一半给苗民,明确土地四至,与苗民写成协议,永远遵守。而对苗民上访的主谋者数人,给予临时惩戒,告诫他们今后再不能滋事。巡抚为了息事宁人,只能勉强同意。一场纠纷就此化解,马腾蛟在苗民中一时颇负声望。
随着马腾蛟对贵东工作的逐步熟悉,他发现贵东物价太高,远高于湖南、云南等附近省份。经过深入了解发现,贵东铜币泛滥,高于清廷规定的十五万枚,预估计达到二十万枚,且铜币色泽不好,沙眼较多,重量较轻,明显有偷工减料的嫌疑。怀疑贵东存在私造铜币的不法商人,于是严查,结果发现不法商人竟然是黎平府知府的代理人。于是他就向贵州巡抚上报,请求处理黎平府知府。巡抚先是一惊,随即镇定下来,要他“不要喧嚷,巡抚自会办理”。果然不久,生产铜币的黑窝点不见了,不法商人销声匿迹,黎平府知府被调到镇远府做了知府。请求查办的案件竟然能这样结束,马腾蛟也感觉诧异,但黎平府知府已被调离,他也无法再作追究,只是心里怀疑贵州巡抚与黎平府知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或许铸币黑店,就是他们共同开设。
马腾蛟还发现贵东驻军纪律松弛,平时除去屯田,基本无事可做,因此他建议驻军游击操练人马,加强日常训练,并监督其实施。他还发现驻军屯田收入较多,而实际支付于下级官兵的很少,游击等高官明显存在贪腐行为。他也将所掌握的情况向贵州总督和巡抚、布政使等报告,要求调查处理。
马腾蛟来到贵东后的所作所为直接“破坏”了贵州政界的“潜规则”,引来这些高官的恐慌,他们在鼓动游击也状告马腾蛟的同时,希望马腾蛟今后多检点自己,不要负皇恩,于是就以游击“状告”为由,让马腾蛟去镇远府所管辖的黄平州担任知州,将他的品级降为正五品,且要受以前他所举报处理、后调任镇远府任知府的那个官员的节制。马腾蛟觉得这是上司在有意打压自己,自己在贵东多留一天,这里的官员就会恐慌一天,就会找理由除去自己。他遂以父亲病逝、需照看母亲为由,告归故乡忻州,再不赴任。总督和巡抚等高官自然同意。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马腾蛟回归忻州。
马腾蛟回到家后,继续研读经史,在家里办起了私塾。无偿教授那些有志于学业而无钱读书的孩子。同时他“优游林下”,走遍忻州各地旅游名胜,曾到忻州部落村拜访明代廉吏王清源,作诗《吊清源王公安庆靖节》,对这位廉吏一生忠于明朝、最后被乱兵加害、视死如归的精神给予了高度评价,称赞其“志为诸生与众殊,肝胆辟易亿万夫。仰俯今昔动歌呼,倾倒一座据高梧。”“一生食蘖倾冰壶,署里园蔬葵与荼。相当蓴羹松江鲈,清白作吏廿年余。”“忧国慷慨愿忘躯,干戈满地血满衢。朝为鹰犬暮为?,孤城不守肆剪屠,金鱼紫佩成囚浮。赫赫司马色不渝,冠冲怒发口衔须。彩翼煌煌丹穴雏,同死不复待踟躇。愿率鬼兵誓报渠,愧杀男儿空头颅。碧血苌宏暗欷嘘,千古雄魂在九区。”马腾蛟对王清源如此崇敬和赞颂,正说明他把王清源视为自己一生的榜样。
马腾蛟回村后,生活过得十分自在。他本想今生就此而过,终老于家乡,谁料在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清廷突下圣旨,要调他到福建邵武府担任知府。
其实,早在他担任吏部郎中之时,乾隆皇帝就召见过他一次,认为他“诚实可用,将来有出息。”一日,乾隆忽然想起了马腾蛟,询问马腾蛟这些年来做得如何?如今哪里任职?大臣们回二十年前就已回乡照看其母,早已卸职、优游林下了。乾隆深感意外,认为像马腾蛟这样有为的官员正好为大清效力,怎会“优游林下”呢?如今时过境迁,各地总督巡抚调动频繁,有的早已卸职,不好再说什么,于是就下旨重新起用马腾蛟。
福建邵武府地处福建西北部,是清朝著名的福建八府之一,建置于公元260年的三国时代,府设置于明洪武元年(1368年)。管辖邵武、光泽、泰宁、建宁四县。在乾隆前期和中期,邵武府的农业种植品类齐全,主要有稻谷、烟叶、蔬菜、茶叶和中药材等,商业和手工业比较兴盛,百姓生活相当不错。可是到了后期,由于土地兼并严重、苛捐杂税众多,财税征收十分困难,再加之乾隆后期清剿各种“匪徒”,发动多次战争,地方征粮征税层层加码,一个过去比较富庶的邵武也变得比较贫困了。
面对这种情况,他就任后主要采取了四条措施:首先清理内部差吏,对那些干吃不为、躺平懒散的下级官吏,前任知府、同知的“关系户”等,建立考核制度,不达考核标准的一律清退,邵武府管辖的四县县衙也是如此,以此节约府衙运行开销。其次,向北方推销邵武茶叶和中药材,以此建立绿色通道。北方如河北、山西、河南等地,茶叶和中药材都十分缺乏,而邵武却产量很大,因此,推销邵武农产品就成了他的主要工作之一。第三是打击土地兼并者,让穷苦百姓有地可种。针对穷人无地却还要摊派税粮的实际情况,他及时召集富户,要求他们承担穷苦百姓的粮税任务,缓解穷苦百姓生活压力;若不多承担任务,就要分出部分土地给穷苦百姓。富人见他如此强势,都说种地“无利”,地是老祖宗留给他们的,也不是他们要多占,于是也就分出少量土地给穷苦百姓耕种。第四就是及时审案。不论是本地由知府亲自审问的案件,还是县衙转来的案件,他都快审快结,公正办案,不给贿赂者以口舌和时间。以上四点,使邵武经济为之一振,百姓叫好。其间,有个别赚钱的富户和案件胜诉的百姓,曾多次到他住处送去财物,表示感谢,都被他婉言谢绝。
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台湾天地会北路首领林爽文率众起义,清乾隆皇帝命常青、福康安、海兰察等大臣率兵前去镇压,后林爽文战败被俘,事态平息。可是这次“剿匪”,清廷除去自己拨下部分银两外,还把很多费用让地方均摊,邵武府把府库积存银两全部拿出还不够,又要求富户输捐。富户看在马腾蛟的面子上,咬牙拿出积蓄,终于完成了这次均摊任务,但马腾蛟心里却难受无比。他没有想到自己经营五年的邵武竟然因一次战争而重新陷入贫穷,自觉无颜再见邵武父老,便于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回归忻州,囊橐萧瑟,此后闭门不出,继续研究诗文,于清嘉庆十四年(1809年)因病去世,终年79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