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E时代,“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有了新外延

2024-12-23田梦迪

新华月报 2024年22期

“一家三口只抢到一张票,我家这50多岁的母后大人头回看演出没人陪着,什么都不懂。如果有邻座的姐妹们麻烦照顾一下,帮她拍拍照,感谢大家!”

“老妈要去北京玩几天,妹妹送到了地铁站,我送到了北客站,弟弟在西站接。妈妈身穿碎花裙子、戴白帽子、拿黑包包,希望她需要帮助的时候大家能善意帮忙,谢谢我的互联网姐妹们!”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社交媒体上刮起了一阵“把父母托付给互联网好友”的风。网友们因各种原因无法陪伴父母却不放心长辈单独出门,便将演唱会门票、火车票等信息分享在社交平台,期待刷到的用户帮忙照顾。令人惊喜的是,网友们纷纷接力表示帮忙,为这些求助帖画上圆满的句号。

求助互联网朋友照顾父母

今年夏天,来自河南的楠楠一家三口计划去看演唱会,没想到只给妈妈抢到了门票,因为担心妈妈无人照看,她在小红书发布妈妈爱珍的门票座位号,将第一次看演唱会的妈妈托付给了网友。没想到,有11万网友都在关心妈妈是否顺利听了演唱会,1.7万人在评论区蹲后续,还有网友真的在演唱会现场和妈妈合影,实时更新妈妈的状态,最后“全小红书都在陪爱珍看演唱会”。

无独有偶,来自陕西西安的飒飒分享送妈妈去北京玩的故事,也在众多“互联网姐妹”的帮助下收获了温暖的结局。

“朝阳刷到,如果看到阿姨还穿这衣服一定会跟她打个招呼”“北京刷到了,定位精准,看到了会提供方便”“体型和长相都好像我妈妈,如果我在路上碰到了,高低叫她一声妈,让她感受一下互联网女儿的温暖”……在飒飒的求助笔记下,网友们你一言我一语表达善意。妈妈回家时告诉她:“现在的年轻人真热心,路上一直有人帮我。”

问及为什么会想到求助网友,飒飒告诉记者:“妈妈一个人出门在外,我不太放心。之前在别人的评论区刷到过大家互帮互助的场面,我觉得小红书上会有很多我的互联网人脉,就想发出来试一下。”因为关注自己的人不多,当初发笔记时,飒飒没抱太大希望,“没想到这么多网友热心点赞、留言说会帮忙,这样的人情味让我内心很感动。”

“出门在外、互助父母”似乎是大家在互联网上心照不宣的默契,也成了很多年轻人寻求圈层认同、召唤同频社交的途径。有些求助帖甚至成为小红书上的“打卡点”,路过的网友们纷纷“围观凑热闹”,发布新型网言网语参与善举。

网友小悠认为,互联网上的互助像一种“远程尽孝”,自己因为工作关系不能常常陪伴在父母身边,心中十分牵挂。她说:“我对互联网姐妹的父母多一份友善,潜意识觉得我的父母出门时也会被温柔对待。”

西安交通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人口与发展研究所所长、教授杨雪燕认为,这种“互助父母”体现了年轻一代对老年人的关爱与责任,是中华传统的孝道文化在新时代的具体体现。“既为儿女无法常伴左右的老人们提供了情感上的补偿和支持,还帮助老人解决了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她表示,长此以往,这类模式还能推动全社会形成尊老敬老的良好氛围,带动社会进行适老化改造,让每一位老年人享受到社会进步带来的红利。

网络上互助在线下完成闭环

“我在地铁遇到两个说陕北话的大叔在闸机口左顾右盼,就主动帮他们扫码进站。”飒飒向记者表示,被网友们的热情所感染,如今她看到需要帮助的人也更加主动,“那一刻,我觉得社交媒体上的‘互助父母’在现实生活中形成了闭环。”

求助者在网络上感受到浓浓善意,也开始更积极地帮助别人,渐渐形成善的传递、爱的循环。截至2024年7月,小红书上与“出门在外、互助父母”相关的笔记累计阅读数超1亿,超过50万人自愿加入平台发起的该计划,本着“我照顾大家爸妈,大家也照顾我爸妈”的精神,承诺出门在外,愿意为陌生人的父母、长辈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和便利。

来自北京的小岗就是其中一员,他在街头穿着印有“共享儿子”字样的T恤给提重物等公交的大叔搭把手、给在路边乘凉的环卫阿姨们买水解渴、在医院里教不会使用自助打印机的叔叔阿姨们打印单子……除此之外,他还给年轻人发互助挂牌和写有“共享儿女”的衣服,在线下发展了100位“共享儿女”,号召大家一起“为咱爸妈做点什么”。

“地铁换乘不知道路线、不会使用自助机挂号或缴费,这些时候人们情绪本来就焦急,再加上操作不熟练,老人们难免手忙脚乱。”提及做这件事的初衷,小岗表示,如果这时候能有个人过来帮忙安抚、引导操作,他们会很安心。

“他们一开始不太信任别人,有时候明明需要帮助,又担心我们是骗子而拒绝我们的好意。”小岗补充道,“‘共享儿女’只是一个形式,真正目的是希望出门在外的父母们需要帮忙就大胆求助。你问路,会有人为你领一段路;你求助,会有人替你解几分忧。要坚定这种信念,总会有人耐心帮忙。”

“互助父母”虽为善举,但如何让老年人放心接受帮助也是值得讨论的话题。北京大学医学心理学硕士、高级心理咨询师白璐认为,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对无偿提供帮助的人进行严格审核或是提各种要求,对方会难以接受。她呼吁年轻人多关注自己的父母,帮助他们筛选值得信赖的提供帮助者。“任何新兴事物的出现都需要适应期,‘出门在外、互助父母’也一样,相信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老人们了解熟悉之后会慢慢放心求助的。”白璐说。

互助父母风刮到了更多地方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方式,当1万人背着“出门在外、互助父母”公益挂牌走上街头,这股风潮刮向了更远的地方。

一位在西安独自出游的奶奶喜欢拍照但没人帮忙,网友主动提出当她的跟拍,陪她在各个景点打卡。从一开始不信任,到了解了这项公益活动,奶奶十分开心。她说:“我自认为是一个思想前卫、喜欢接受新鲜事物的老年人,但还是有很多事情玩不转。”出门在外,有年轻人帮忙,奶奶感到温暖和踏实。

从高铁、飞机到地铁、医院,再到旅游景区,“出门在外、互助父母”计划覆盖日常生活、出行游玩等各个场所,也从国内刮向了国外。

今年夏天,婚后长居荷兰的姜姜为70岁的妈妈买了杭州飞荷兰的机票,由于妈妈不懂外语,又是第一次坐飞机,姜姜担心她在路上遇到困难,便发笔记寻求帮助。

在评论区,姜姜发现很多小伙伴有相同的烦恼,有些父母也留言说因为不敢自己坐飞机,无法去异国看望思念已久的子女。还有很多网友支招,比如怎样找同班飞机的乘客、建议给父母升舱等。在大家的帮助下,姜姜的妈妈顺利抵达荷兰,和她一起度过了一段值得纪念的时光。最近,她又在寻找陪妈妈坐飞机回国的有缘人。

来自北京的一位68岁大妈深有感触。“我到美国探望儿子,买的机票需要在瑞士中转。”面对未知的旅途和陌生的环境,大妈的心一直悬着,“没想到我在飞机上碰到了一个华人,他帮了我一路,告诉我到哪儿去找飞机、怎么中转,我紧张的心一下就落下来了。”

年轻人的日常是老年人的迷茫。由于数字化技术的突飞猛进,线下的大量空间被数字化,年纪渐长的父母们社会生活的基本权利受到影响。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用实际行动践行“故人不独亲其亲”,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注入新内涵。

如何让参与“出门在外、互助父母”计划的人越来越多、让这个行动越走越远?杨雪燕建议,为了保障提供和接受帮助双方的切身利益,项目发起平台可上线注册、开发面试、签订书面协议等功能,通过互评机制建立互信关系。“未来,也许相关平台可以建立数据库,为需要帮助的老年人提供个性化、高品质的服务,也为做好事的人提供更精准可靠的平台。”她表示。

(摘自11月4日《中国妇女报》。作者为该报全媒体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