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财政预决算管理的策略
2024-12-23叶浩翔
预决算是单位经营生产活动前完成的预估算工作。行政事业单位应对财政预算和决算情况进行盘点,并向财务主管部门或向人民代表大会递交预决算报告。
在行政事业单位的财政预决算管理工作中往往存在信息化建设程度不足等问题,如何优化行政事业单位财政预决算管理已经成为提升单位内部管理水平的重要课题。
一、预决算在行政事业单位财政管理中的重要性
(一)帮助单位制定长期目标
预决算是行政事业单位财政预算与结算情况的总结,预算工作通常在年初开展,单位内部应结合先前工作财政支出与单位发展财政需求制定财政预算计划,并根据计划预留款项。结算是行政事业单位结合年初预算情况对年度运营或经营期间的单位收支信息进行总结的财政工作,通常在年末进行。由于行政事业单位具有公共服务的特殊性,其预决算工作通常以年度为单位,财务部门会依据年度决算报表制定下一年度的财务计划,并保持财务资金良好运转。行政事业单位可依据预算编制合理运用单位财政资金,通过预决算对行政事业单位年度财政收支情况的总结,决策人员可根据单位财政情况制定发展长期目标或年度目标,为单位发布宏观调控政策提供数据依据。
(二)控制单位财政管理成本
行政事业单位因其具有提供社会服务等公益性质,通常由国家财政部门进行全额财政拨款,因此单位的财务管理以支出层面为主,在预决算中主要体现为年度决算报告。行政事业单位的预决算工作主要分为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和决算三个部分,合理的预决算工作可以有效控制单位的财政管理成本。财政部门应结合上一年度的预算编制和国家法律法规,对单位的人员编制、采购需求、绩效考核等进行财政估算,在保持收支平衡的原则下编制预算,保证在降低预算支出的情况下,满足单位发展需求。行政事业单位应积极运用信息技术以及先进的预算管理理论保证预算方案的顺利执行,并通过管理监督系统及时发现预算浪费等现象,并在保证工作质量的情况下进行整改。决算是行政事业单位控制财政管理成本的重要环节,单位可根据年度财务结算报告对支出情况进行核查,并通过科学的财务分析事业单位的预算浪费情况,以此提高资金利用率,提升财政资金运用效率。
(三)加大对单位开支的监管力度
预决算管理是行政事业单位加强财务收支监管能力的有效手段,通过对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和决算三个环节的监管,可以有效降低财务管理风险,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效率。预决算可以为行政事业单位提供有效的财政监管渠道,加强单位管理财政支出的能力,通过对行政事业单位预决算流程中的预算申报、预算草案制定、年度决算总结等工作环节进行审核与监管,可保证财务资金使用的实效性,为行政事业单位制定发展政策提供助力,并有效预防因挪用资金、预算浪费等行为带来的财务风险。行政事业单位的运营资金取自国家财政部门,加强单位的预决算管理可协助国家建立具有规范性、透明性的财政管理制度,为单位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合理配置公共资源、提高资金运转能力提供监管助力。
二、行政事业单位财政预决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单位财政预决算管理缺乏专业型人才
行政事业单位的预决算工作受财务人员专业素质直接影响,因事业单位的人员招聘机制具有特殊性,导致预算会计人员的招募人数有限,会计人员的调动、升职容易造成单位预算会计岗位人员缺失,紧急招募的会计人员专业素质不一,对预决算工作效率产生不利影响。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对预决算管理工作的认识不足,使得预算会计配置人数无法满足单位财务管理需求,会计人员为提升工作效率,预算编制直接参考上一年度的结算报告,导致单位制定的长期发展目标所使用的财务数据不精确,对单位持续发展造成严重影响。
(二)预决算管理的考核审查机制不健全
行政事业单位的决算工作受人为因素影响较大,由于事业单位的日常工作与预决算工作内容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隔阂,导致单位管理人员缺乏决算理念,只重视财务的总结数字,而忽视了预算与决算数据的比对分析,没有从单位发展的角度对年度财政收支情况进行总结评估。管理人员决算理念缺乏,导致财务管理人员在结算工作中的自主权被放大,为通过财务管理考核,部分财务管理人员会故意修改结算数据,使得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考核工作缺乏真实性,无法体现单位预决算管理水平。
(三)预决算管理的信息化水平不高
行政事业单位的预决算工作量大,且预算与决算工作内容之间联系紧密,预决算工作常因为部门间沟通不顺畅、信息传输效率低下等原因延长时间,部分单位的信息化技术应用仅停留在多样化支付方式、建立会计人员交流群等方面,其信息化水平无法满足单位预决算工作的需要。预决算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涉及工作领域众多,预决算管理人才培训、内部审计与监督工作、绩效考核系统等方面的信息化建设对提升预决算工作效率有积极影响。由于行政事业单位的软件与硬件迭代更新较慢,预决算会计人员的工作效率受客观因素影响较大,无法满足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需要。
三、行政事业单位财政预决算管理的优化策略
(一)健全财务人员预决算管理技能培训机制
提升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人员的专业素质是加强预决算管理的必然要求,在培训财务人员预决算管理技能过程中,单位领导人员应积极发挥引领作用,通过组织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务实研修班等方式,加强财务人员对《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等法律法规的了解。行政事业单位预决算人员的岗位职责包括审核单位各类财务计划、报表和单据,收集整理财会资料,负责全局财务、会计核算,编制单位年度预算和决算的报表,完成工作项目的资金申请编制等。预决算管理技能培训应结合财务科各岗位职责,针对科长、副科长、会计、出纳、资产管理人员等不同岗位职责开展相应工作。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实施条例》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制定的最新预算管理法则,行政事业单位应加强对预决算管理工作的重视,邀请第三方资深权威专家举办预算绩效管理务实研修班,以培训预决算能力、学习国家政策、提高信息化技术应用能力、熟悉单位预决算工作流程为重点培训目标,并通过提供餐饮补贴等方式鼓励单位财务、资产、绩效、内控、审计等相关人员以及相应部门领导参加培训。培训时间应设定为3~4天,培训场地费用以及专家培训费用由参培人员分摊。预决算管理技能培训课程应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建立相应的教学模块,专家可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内容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实施条例》新增及修改的内容,对《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中如预算编制的收支管理标准等重点内容进行解读,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实施条例》中关于财政转移支付、预算库款管理等新工作重点,进而了解我国宏观政策,让参培人员通过了解政策变动,了解国家“十四五”发展规划需求。培训专家可结合信息化技术开展提升预决算能力教学工作,通过多媒体教室的屏幕投射,演示预决算工作流程,并在课程休息期间通过电子问卷等方式实时了解参培人员的学习问题。
在预决算管理技能培训工作结束后,培训管理人员应以录像、接收专家电子课件等方式对培训内容进行记录储存,并在培训课结束的一周内进行培训知识考核。考核内容应结合参培人员的岗位职责与培训课所学技能为主,如会计的考核内容应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的相关法律法规要求、预算支出对账工作流程等为重点内容。日常工作中,领导人员可通过提供晋升渠道、加强绩效奖励等方式,鼓励财务人员主动学习预决算管理技能,完善财务人员流动工作交接内容,让新入职的财务人员有充足的学习资料进行预决算技能学习。
预决算管理工作涉及的部门广泛,通过开展短期集中培训的方式可以有效增强单位人员对预决算管理的理解,通过有序的财务管理流程,统一规划部门职责,从而明确各部门的权责关系,打造专业的预决算管理队伍。
(二)应用数据包络分析法完善绩效评价体系
数据包络分析法(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DEA)是利用线性规划对具有可比性的同类单位进行有效性分析的数量分析法,其在处理多项投入指标与多项产出指标区间具备优势。由于行政事业单位具有公益性质,职工的具体产出难以作为衡量职工绩效的依据,将职工的投入与产出因素代入DEA模型中可以有效避免计算职工的具体产出,通过产出投入的比率,比较同类职工间的绩效。绩效管理部门可以通过DEA模型比较同类职工组合的效率,将效率评分高的有效率单位与效率评分低的无效率单位进行对比,根据效率评分评价职工的绩效。例如,在对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人员进行绩效评价时,绩效管理人员可以将具有同类岗位职责的会计人员作为绩效评价组合,并将职工薪资、工作时长、工作设备等作为投入因素,将完成工作内容量作为产出因素,并使用最小最大值规范化公式x=(x-min)/(max-min),将数据最大值和最小值进行标准化处理,得到如资金利用率等标准化数据的表格。DEA模型的主要模型包括BCC、CCR、C2WH、C2GS2四种。以CCR模型为例,CCR模型是通过假设决策单元DMU处于固定规模报酬情形,对每一个DMU的投入与产出因素进行评估,从而衡量出总效率的方法。将标准化数据与投入和产出因素数据进行CCR模型计算,绩效管理人员可由此确定职工的效率评分,并以DEA模型数据为技术参考进行职工绩效评价。由于DEA模型评价法要求评价的DMU必须有足够数量,绩效管理人员应积极协调各部门人员对职工工作的投入与产出因素进行数据化整合,对效率评分100%的有效率单位进行多样化绩效奖励,通过提供晋升机会、发放物质奖励等方式,激发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对效率评分低于100%的无效率单位,绩效管理人员应对DEA模型中的非效率的DMU进行变量分析,并根据无效率DMU的投入因素决定DMU的改进策略,及时向决策人员反馈绩效评价结果,并通过调整投入资源的方式判断影响职工工作效率的因素,为单位调整绩效策略提供技术依据。
(三)运用信息化技术改革财政数据审核模式
加强行政事业单位的财政数据审核是提高单位预决算管理效果的重要方法。传统的财政数据审核工作以人工为主,在具体审核中常会出现审核力度不到位、擅自修改审核结果等现象,导致人为因素对财政数据审核的影响过大,使得单位预决算管理工作流于形式。为改革行政事业单位财政数据审核模式,财政审核人员加强审核过程中的信息化技术应用,构建财政预算管理一体化平台,是通过信息化技术践行《预算管理一体化规范(试行)》的有力体现。预算一体化平台是通过信息系统整合预算管理主要流程的新型数据审核系统,监管人员可根据平台系统对预算和决算数据进行全流程控制,从而对超预算、采购浪费等行为进行监管,通过大数据分析、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确定财务工作负责人,实现规范化预算管理。例如,在单位会计人员从财政资金账户向单位实有资金账户划转资金时,预算一体化平台根据云计算,得出代缴个人所得税应属于以前年度预算指标,委托收款应属于本年度预算指标,并实时将资金转移信息上传到共享云数据库中,协助财务监管人员进行查询。
行政事业单位的决算数据审核工作相比于预算审核工作的工作量更大,其包含财务信息广泛,需要管理人员通过多方面验证确定数据的准确性。采用5G信息通信技术可以帮助监管人员实时与其他部门展开协调沟通工作,区别于传统的人工审核模式,数据审核人员可根据决算报表数据实时进行信息验证,并及时确定决算工作负责人。利用如智能手机等手持通讯终端,数据审核人员可以利用软件功能实时共享决算管理数据,并通过数据分析技术对单位财务部门的经营情况进行深入分析,优化和调整预决算工作,降低预决算人员工作失误的风险,减轻其工作压力。
建立行政事业单位财政数据信息模型是数据审核人员加强统计分析能力的有效方法,通过智能互联网数据监控技术,审核人员可以通过在财务人员电脑安装实时检测软件的方式,对财务人员的数据流量波动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实时采集预决算数据资料,以此发现潜在的财务风险,并通过软件为财务人员提供决策助力。数据审核人员应通过财务信息数据模型对单位的财务状况进行预测,在此过程中需要审核人员学习了解预决算工作流程,通过科学合理的模型数据,加强单位内部控制能力,帮助财务管理人员编制适宜的预算与决算,以规范化、标准化的财务审核制度降低财务部门的资金流动风险,提高财务部门预决算管理效率。
结语:
行政事业单位因其公益性质,在预决算管理工作中往往出现专业人才储备缺乏、信息化建设水平不足、考核审查机制不健全等问题。预决算是影响单位制定发展长期目标的重要工作环节,为优化行政事业单位的财政预决算管理策略,领导人员应发挥其引领作用,积极开展预决算专业技能培训工作,为完善绩效评价体系,推进财政数据审核模式改革提供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