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南通市海上风电开发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2024-12-23杨光

今日财富 2024年34期

随着新发展理念的逐步深入,“双碳”目标赋予了海上风力发电崭新的历史使命,开发利用海上风电等可再生能源对调整能源结构、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以及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是南通市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必由之路。本文旨在分析南通市海上风电开发中的短板,深入解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以弥补短板。

南通市位于我国东部海岸线与长江交汇处,长江入海口北侧,是江苏省内唯一同时拥有沿江沿海深水岸线的城市,地质稳定、出海便利、海床平缓、风能集中、自然灾害少,适宜新能源尤其是海上风电产业发展,是江苏省“十四五”期间风电场发展的重点区域。从风光资源看,海岸线长,沿海滩涂广阔,沿海地区零米以上潮间带面积约有900平方千米,是建设大型风电场的理想场址。从历史来看,南通市海上风电开发较早、发展较快,但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与国际国内先进地区相比仍有可学习借鉴之处。

一、南通市海上风电开发工作思路与目标

(一)致力发展海上风电,打造风电产业之都

海上风电一直是南通发展新能源发电的重要方向,早在20世纪末,南通就开始积极落实江苏“海上苏东”战略,在省内率先发展海上风电产业,走出了一条“以资源引项目、以项目带装备、以装备成配套”的海上风电产业发展之路。

南通将以风电企业发展为核心,打造风电产业之都,形成千亿级风电产业集群,力争到2025年底,全市海上风电装机规模达到700万千瓦,并积极争取远海试点示范。在如东、启东周边专属经济区规划布局千万千瓦级海上风电基地,探索海上风电创新融合发展新模式,推动海上风电与海洋牧场、海上风电+制氢、海上能源岛结合,助力2030年全市近、远海风电装机规模总量达到2000万千瓦。

(二)建设清洁能源基地,积极打造风电母港

南通市拥有如东地区火炬海上风电特色产业基地、如东经济开发区新能源装备园区、小洋口高端制造装备产业园等多个专业化产业园区,具备发展风光电生产和相关产业链项目的良好条件。

此外,如东小洋口全国首个风电母港一期核心功能区已打造完成,可满足5000吨船舶全天候出海及各类重型设备的运输需求。未来,以风电母港为圆心,配套风电装备产业园,将建成华东地区独树一帜的风电专有港口。

(三)光伏发电多元发展,实现创新模式探索

一是致力推进屋顶光伏整县开发。围绕各类屋顶资源进行整体设计,系统推进屋顶光伏应用,注重分布式光伏与其他常规能源协同发展,做好周边环境保护和景观融合。

二是集中式光伏项目合理布局。梳理沿海滩涂、陆上潮间带风电用地及集体未利用地等资源,采取统一规划、集中连片、分步实施的方式,重点打造大型光伏发电基地。

三是探索创新光伏开发模式。利用光伏发电特征,积极推动分布式光伏与储能、微网等融合发展,积极探索发展光伏发电与工业、大数据中心等结合的应用新模式。

二、南通市海上风电开发的现状

当前,南通市积极推动海上风电的投入与建设,在海上风电领域有了一定的发展。

(一)风光电装机占比过半,风电实现一年倍增

近年来,南通加大能源结构调整力度,风光电发展较为迅速。从装机规模来看,2024年前三季度全市电力装机总量1688.5万千瓦。其中,风电装机容量705.7万千瓦,同比增长72.2%;光伏装机容量235.4万千瓦,同比增长38.8%;风光电装机比重达到55.7%。从发电规模来看,2024年前三季度风光累计发电量139.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93.9%;新能源发电量占全市发电总量的34.2%,占比较上一年提高了12.9个百分点。

(二)产业链条配套持续完善,打造产业升级新引擎

南通拥有海域8700多平方千米、滩涂2000多平方千米、海岸线206公里,因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走出了一条“以资源引项目、以项目带装备、以装备成配套”的成长之路。

截至2023年底,南通全市风电装备产值达685.7亿元,较2022年增长12.1%。南通已形成了包含风电开发运营、施工运维、整机和配套设备制造以及技术研发、物流运输、海洋保护等在内的完整产业链条。其中,以整机制造、风电安装船为主导,发电机、轴承铸件、导管架等关键零部件制造、运维服务等优势产品为补充,产业特色鲜明,拥有一批像江苏海装风电设备有限公司、上海振华重工启东海洋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中天科技海缆股份有限公司等知名企业。同时,如东小洋口全国首个风电母港一期核心功能区已打造完成,“一站式”运维配套服务体系可实现北上覆盖苏鲁沿海、南下直达浙闽粤的大区服务,“运维后市场”的红利即将凸显。

(三)国产研发水平不断提升,基础设施实现广覆盖

从现实情况来看,南通市海上风电的重大装备已经基本实现了国产化,可以依托目前研发的主承轴机组总控系统、核心部件、PLC和超常叶片等轻量化材料。南通海上风电场的开发始于2009年6月,世界首个潮间带海上风电场在此开工建设;十多年来持续探索,如今已建成23座海上风电场,涉及约1200平方千米海域,海上风电的研发水平正不断提升,展示了良好的发展前景。

三、南通市海上风电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前期快速的发展,领海海域范围内可以新增规划布局的场址已十分有限,由于地理空间资源受限和土地资源宝贵,大规模开发陆上风电也几无可能。由于没有新的海上风电项目核准,风电产业发展存在“断崖式”下滑风险,海上风电的发展未来可能面临2~3年的“寒冬期”。下面结合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

(一)平价海上风电项目投资回报存在不确定性

当前海上风电项目电价为0.85元/千瓦时,其中有0.46元为国家补贴,占比超过一半。2022年后,不再享受国家补贴,对海上风电企业扩大生产规模有着较大制约影响。海上风电属于一次性投入大、边际成本较低的行业,当前业内投资回收年限一般在15~20年,国家补贴取消后将大大提升投资回收年限,进而影响企业的投资热情。

目前相邻省份如山东等地推出了地方补贴,对企业吸引力明显增强。江苏省的优势在于具备较为完善的海上风电产业链,但在投资回报方面存在不确定性。

(二)电网消纳能力有待提升

电网是风光电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和重要支撑,虽然全市目前实现了风光电的全部消纳,但随着装机规模的持续增长,南通电网将面临较大的消纳压力。电网建设方面,配套接网工程和电网加强工程建设周期较长,和新能源本体工程建设进度无法完全匹配;输送能力方面,江苏电网北电南送通道压力较大。

(三)海上风电开发过程中财政支撑不足

目前,政府对本地制造业的支持与海上风电开发需求不匹配。由于资金支持的限制,项目开发过程中往往出现过度降低海上风电开发成本的情况,导致资源技术供应链层次不匹配,不利于海上风电产业的发展。根据最近几年的数据,政府资金占所有开发资金的80%。但由于非技术性支出的增加,用于技术开发的资金非常有限,使得海上风电开发陷入空窗期,影响了效率。同时,在当前已经投入运营的海上风电项目中,也需要大量资金支持智能化平台的引入。此外,维护故障、预警和智能判断都需要资金支持,因此导致社会运营成本的增加。目前,海上风电开发所获得的资金主要依赖政府财政支持。随着政府财政压力的增加,如果不能抓住政策的有利趋势,依赖低息贷款和无息贷款优惠期进行开发,就有可能造成收支不平衡。

(四)海上风电开发过程中人力资源缺失

综合现有资料,目前已经建立了专门负责海上风电开发的小组和工作小组,其积极与能源部门、海洋部门、军事部门和生态环境部门进行沟通衔接,以切实解决区域范围的海上风电规模化不足和面临的制约因素。

从现实因素来看,海上风电开发过程中仍然存在人力资源卡脖子的问题。高层人力资源在对接层次上,对海上风电开发需求把控不到位,整体规划不足,比如规模过大或过小,接入电网的规模不匹配,电压等级过高,影响运营。同时,在海上风电开发过程中,关键人员支撑是技术研发与生产的关键,但现实情况表明海上风电建设水平较低,输电技术水平未达到先进水平,导致开发质量受到影响。这反映出开发人才和技术人才的缺失,最终导致涉及的风电机组设施设备开发水平较低,难以在国际舞台上有所作为。

四、南通市海上风电开发的优化建议

通过对南通市海上风电开发存在的短板进行分析,需要有针对性地探讨和采取相应的措施,以优化海上风电开发过程并提升其开发水平。

(一)“十四五”竞争性配置项目开发,积极争取远海试点

坚持统一规划、有序推进,遵循集中连片开发原则,在有效保护海洋生态环境、遵循集约开发用海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南通市沿海地区风能资源优势,积极组织“十四五”时期新增海上风电规划资源开展竞争性配置,推进多个风电项目的开发。

此外,积极争取国家深远海海上风电示范,在如东、启东周边专属经济区规划布局千万千瓦级海上风电基地,推动海上风电与海洋牧场、海上风电+制氢、海上能源岛试点示范,探索海上风电创新融合发展新模式。

(二)拓展服务企业运营范围,建设风电运维基地

积极培育海上风资源测评、认证鉴定、施工安装、运维服务等相关产业。设立全国首家风电产业循环经济研究院,在风机主设备循环化改造、叶片回收再利用等领域加大研发投入,努力构筑海上风电服务高地。

依托南通(如东)风电母港装备产业基地,实现覆盖全沿海地区和全生命周期的风电机组维护、升压站维护、塔筒基础维护、海缆维护等“一站式”运维服务。积极发展第三方海上风电智慧运维服务,研发基于大数据和云计算的海上风电机组在线监测与故障诊断、风电场功率预测、远程监控、能量管理和区域集控系统,从而提升海上风电运维水平。

(三)优化海上风电开发财政支撑

政府主体应积极介入,通过出台一系列政策推动海上风电开发,以确保真正的财政支撑。采用低息贷款和无息贷款等方式,切实降低投资建设的风险。同时还应出台税收优惠政策、财政支撑政策以及设施设备采购补贴政策等,以促进海上风电的发展。

此外,还需积极与其他部门建立合作关系,多渠道获取融资金额,以确保开发中物资的匹配。通过综合利用各方资源,海上风电项目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统筹海上风电开发人力队伍配置

一是要优化海上风电规划。在政策引领下,建立各级能源主管部门的专门机构和工作小组,负责协调海上风电开发涉及的业主和生态环境部门需求,以确保多方主体需求动态平衡。通过协调解决当前海上风电开发规模化面临的制约因素,同时在统筹考虑海上风电电网发展和电力运输电网安全的基础上,推动海上电力输送通道的完善,实现风电供应模式的建设。在资源合理配置的过程中,提升海上风电开发效率。

二是着力引入关键技术人才。充分利用“十四五”窗口期,加大科技人才的引入力度。通过科技攻关,提高装备的国产化率,并推动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同时在海上风电开发过程中,应深入探索示范项目,实现降本增效。此外,加强对深水导管架基础、漂浮式基础以及海上风电风机安装等新技术的应用,以提高海上风电开发水平并保证技术与现实相匹配。

结语:

综上所述,南通市海上风电开发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但也存在风电产业发展后劲乏力、平价海上风电项目投资风险增加、电网消纳能力有待提升、财政支撑不足和人力资源缺失等问题,其结果是导致开发质量下降,影响了海上风电的整体效益。因此,有必要从财政支撑、税收政策和财政补贴等方面,鼓励企业投身于海上风电领域。同时制定更多的金融支持措施,完善人才培训和激励机制。此外,通过竞争性配置项目开发积极争取远海试点、提升储能建设水平、发展海洋新产业新业态和拓展服务企业运营范围及建设风电运维基地等措施,进一步提升海上风电开发的质量和效益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