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背景下高校图书馆发展策略研究
2024-12-21李淑艳
摘要:文章论述新媒体新技术给高校图书馆带来的影响,探究高校图书馆发展策略。文章首先介绍新媒体新技术、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及数字化资源管理的概念;然后运用案例分析法,选取在新媒体新技术应用、服务模式创新等方面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高校图书馆作为研究对象,提炼出可供借鉴的成功模式,为制定发展策略提供实证支持;最后提出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高校图书馆的发展策略,包括创新服务模式、加强数字化资源建设与推广、建立高效的用户参与机制、优化组织管理结构。文章探索如何通过新媒体新技术,扩大图书馆的影响力,使其成为连接学校与社会、学生与教师、学者与公众的重要桥梁,为高校图书馆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引导。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新媒体新技术;数字化资源;服务模式;用户参与
中图分类号:G250.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8883(2024)21-0178-05
一、引言
新媒体的迅猛发展正深刻改变着信息传播和知识获取的方式,为高校图书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图书馆作为知识中心和教育资源的重要基地,其角色和功能正经历转型与重塑。
一方面,新媒体环境给高校图书馆带来了显著的挑战。随着数字化资源的普及,用户信息获取渠道日益多元化,传统图书馆物理空间的访问量有所减少。用户对信息的需求变得更加个性化和即时化,这对图书馆的资源配置和服务模式提出了更高要求。根据近年来的统计,许多高校图书馆电子书的借阅量已超过纸质书,这显示出数字化资源需求的强劲增长。在此背景下,版权管理、信息安全等问题也随之而来,图书馆需要在保护知识产权和保护用户隐私之间找到平衡。
另一方面,新媒体环境也给高校图书馆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借助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图书馆可以实现资源的深度整合与智能推荐,优化用户体验。例如,通过构建智能检索系统,为用户提供更加精准、个性化的信息服务[1]。新媒体平台还为图书馆提供了与用户互动的新渠道,如社交媒体、在线论坛等,这些平台有助于图书馆了解用户需求,增强用户黏性。
在教育体系中,高校图书馆有举足轻重的地位[2]。它是学生学习、科研和教师学术研究的重要支撑,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新媒体环境下,图书馆不仅是知识存储和传播的场所,更是知识创新和人才培养的摇篮。通过提供丰富的数字资源和便捷的在线服务,图书馆助力学生提升信息素养,培养创新能力,为学校整体教学科研水平的提升贡献力量。
新媒体环境对高校图书馆而言,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图书馆需要积极适应新媒体新技术的发展,不断创新服务模式,加强资源建设,提升服务质量,以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发挥其在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作用。通过探索和实践,高校图书馆有望在新媒体背景下实现新的跨越和发展。
二、概念介绍
(一)新媒体新技术
新媒体背景下,一系列核心概念对理解高校图书馆的发展路径至关重要。新媒体新技术作为变革的核心驱动力,是指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等新兴技术手段,通过电脑、手机、平板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服务的新型传播形态[3]。它不仅改变了信息的传播方式,更深刻地影响了用户的信息获取习惯和学习模式。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5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4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近11亿人(10.9967亿人),这充分显示了新媒体新技术在普及率和影响力上的巨大优势。
(二)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
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则是指在新媒体环境下,图书馆通过引入新技术、新理念,对传统服务模式进行改造和升级,以满足用户日益增长的多元化、个性化需求[4],其包括但不限于智能化检索系统、虚拟参考咨询、在线学习资源等。服务创新的核心在于优化用户体验,使图书馆成为知识交流、学习共享的重要平台。
(三)数字化资源管理
数字化资源管理作为新媒体背景下图书馆服务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将传统的纸质资源转化为数字格式,并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存储和传播。这不仅可以有效扩大资源的覆盖范围,提高资源的利用率,还能为用户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访问方式。据统计,目前全球数字化图书资源正以每年超过20%的速度增长,这显示出数字化资源管理的巨大潜力和广阔前景[5]。
在新媒体背景下,高校图书馆的角色发生了显著变化[6]。从传统的知识存储和借阅中心,转变为知识服务和学习支持中心。图书馆不再仅仅提供物理空间的借阅服务,而是更加注重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资源和解决方案。图书馆的服务模式也进行了革新,从被动等待用户上门,转变为主动推送服务,通过社交媒体、移动应用等渠道,与用户建立更加紧密的联系。
新媒体新技术还为图书馆提供了跨平台资源整合的可能[7]。通过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图书馆可以对不同来源、不同格式的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和优化,为用户提供一站式的信息服务。这种跨平台资源整合的能力,不仅能提升图书馆的服务质量,也为其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新媒体新技术在高校图书馆中的应用
(一)电子资源管理系统
新媒体新技术在高校图书馆中的应用日益广泛,这些应用不仅提升了图书馆的服务效率,还丰富了用户的阅读体验。通过引入先进的电子资源管理系统,图书馆能够实现图书、期刊、论文等文献资源的数字化存储与高效管理。该系统还具备智能推荐功能,能够根据用户的阅读习惯和兴趣推荐相关文献,极大地优化了用户的阅读体验。
(二)在线咨询服务
传统的图书馆咨询服务往往受限于时间和地点,而在线咨询服务则打破了这一限制。用户只需通过图书馆官方网站或移动应用,即可随时随地与图书馆工作人员进行实时交流。这种服务模式不仅提高了咨询效率,还加强了用户与图书馆之间的互动[8]。
(三)沉浸式阅读体验
除了电子资源管理和在线咨询服务,新媒体新技术还在图书馆的其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例如,通过引入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图书馆能够为用户提供沉浸式的阅读体验[9]。用户可以在虚拟环境中自由浏览图书,甚至与图书中的内容进行互动。这种新型的阅读方式不仅能激发用户的阅读兴趣,还能拓宽图书馆的服务范围。
(四)跨区域的资源共享模式
新媒体新技术还促进了图书馆之间的资源共享与合作。通过构建区域性的图书馆联盟或加入全国性的图书馆资源共享平台,高校图书馆能够与其他图书馆实现资源的互通有无,共同提升服务质量[10]。这种跨区域的资源共享模式不仅有助于优化资源配置,还能为用户提供更加丰富的阅读选择。
四、新媒体新技术对图书馆用户行为的影响
新媒体新技术的迅猛发展,不仅重塑了信息传播的方式,也深刻影响着图书馆用户的行为习惯与信息获取模式。在数字化、网络化的浪潮下,读者对图书馆资源的需求与利用方式不断变化。
(一)使得信息获取更加便捷与高效
新媒体新技术使信息获取更加便捷与高效。过去,用户需亲自到图书馆借阅与查阅纸质文献。而今,随着电子书、在线数据库等数字资源的普及,用户只需通过智能终端设备,即可随时随地访问全球范围内的学术资源[11]。例如,中国国家图书馆的数字资源总量已超过1000TB,涵盖图书、期刊、报纸、学位论文等多种类型,极大地拓宽了用户的阅读视野。搜索引擎、学术社交平台等新媒体工具,也为用户更为快速、精准地检索信息带来了便利。
(二)促进了用户阅读方式的多样化与个性化
新媒体新技术促进了用户阅读方式的多样化与个性化。新媒体环境下,用户不再满足于单一的文字阅读,更青睐图文并茂、音视频结合的多媒体阅读。图书馆通过引入数字阅读终端、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为读者打造了沉浸式的阅读场景,使学习过程更加生动有趣[12]。基于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的个性化推荐系统,能够根据用户的阅读习惯与兴趣偏好,推送定制化的学习资源,进一步提升用户满意度。
(三)改变了用户的交互模式与社区参与
新媒体新技术还改变了用户的交互模式与社区参与。过去,用户与图书馆、用户与用户之间的互动较为有限。而在新媒体平台上,用户不仅可以轻松发表评论、分享心得,还能参与由图书馆发起的各类线上活动,如读书会、讲座直播等,形成充满活力的学习社群[13]。这种基于网络的社交互动,不仅增强了用户的归属感,提高了用户的忠诚度,也为图书馆提供了宝贵的意见,有助于其持续改进服务。
(四)引发信息过载、隐私保护等问题
新媒体新技术为用户带来了诸多便利,也引发了一系列挑战,如信息过载、隐私保护等问题[14]。因此,图书馆在利用新媒体新技术的同时,需加强信息安全教育,引导用户形成健康的信息消费习惯,使用户的个人权益得到充分保障。
五、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发展策略
(一)创新服务模式
新媒体新技术的快速发展为高校图书馆服务模式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创新机遇。在此背景下,图书馆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借阅服务,而是向更加多元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虚拟参考咨询和个性化推荐服务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例如,北京大学图书馆通过其官方网站和微信公众号提供24小时在线咨询服务,有效满足了读者的即时需求[15]。清华大学图书馆通过引入智能推荐系统,为读者提供个性化的学术资源推荐服务,据统计,该系统的使用量占图书馆总访问量的30%以上。
除了虚拟参考咨询和个性化推荐外,新媒体新技术还为高校图书馆带来了诸多创新服务模式。移动图书馆服务使读者能通过手机等移动设备,随时随地访问图书馆资源;智能检索服务通过自然语言处理等技术,提高了检索的准确性和便捷性;社交化阅读服务鼓励读者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分享阅读心得,形成学术交流和知识共享的良好氛围。
(二)加强数字化资源建设与推广
在新媒体背景下,高校图书馆资源建设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数字化资源建设已成为提升图书馆服务质量和影响力的重要手段。一方面,数字化资源能够突破传统纸质资源的物理限制,实现资源的快速传播与广泛共享;另一方面,数字化资源丰富了图书馆的服务内容,满足了用户多样化的信息需求。
数字化资源建设需注重资源的多样性和质量。图书馆应加大力度采购和自建各类电子图书、期刊等数字化资源,利用新媒体新技术,如社交媒体、博客等,收集和整理网络上的免费学术资源,形成特色化的数字资源体系。图书馆还应注重资源的更新与维护,确保数字化资源的时效性和准确性。
版权管理是数字化资源建设中不可忽视的一环。随着数字化资源的普及,版权纠纷问题日益凸显。图书馆在采集、整合和使用数字化资源时,应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尊重知识产权,避免侵权行为的发生。
图书馆还应注重数字化资源的推广和服务。图书馆应利用新媒体新技术,如微信、微博等,及时发布数字化资源更新信息,推送优质学术资源,为用户提供便捷、高效的数字化资源服务。
(三)建立高效的用户参与机制
在提升高校图书馆服务质量和优化用户体验的过程中,用户参与机制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用户作为图书馆服务的直接受益者,其需求和反馈是图书馆改进服务的重要参考。
一方面,图书馆可以通过多种渠道收集用户意见。例如,设立线上意见箱、开展定期的用户满意度调查,以及在图书馆内设置用户反馈点等。这些措施能够确保用户的声音被及时捕捉和记录。图书馆还可以利用社交媒体平台,如微博、微信等,与用户实时互动,收集他们的即时反馈。互联网数据显示,社交媒体已成为用户表达意见和分享体验的重要渠道,通过这一途径,图书馆可以更加快速地了解用户需求的变化。
另一方面,图书馆应鼓励用户参与到图书馆的日常管理和服务创新中来。例如,邀请学生参与图书的选购和分类,以及图书馆环境的改善等。这不仅能够增强用户对图书馆的归属感,还能使图书馆的服务更加贴近用户的实际需求。
通过构建有效的用户参与机制,高校图书馆可以更加准确地了解用户需求,优化服务流程,提高服务质量。这不仅有助于提升用户的满意度和忠诚度,还有助于图书馆在新媒体背景下持续发展。
(四)优化组织管理结构
高校图书馆在组织管理层面,存在若干问题亟待解决。一方面,传统的层级式管理模式可能导致信息传递不畅,决策效率低下。在这种模式下,基层员工的意见和建议往往难以快速反馈至管理层,导致图书馆在服务创新和技术应用方面反应迟钝。另一方面,人员配置和岗位设置不尽合理,可能存在某些岗位人员冗余,而另一些关键岗位人手不足的情况。绩效考核和激励机制的不完善也影响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服务质量。
上述问题可以从四个方面着手予以解决。
一是推动管理模式的扁平化改革,减少管理层级,提高信息传递效率[16]。二是通过引入项目管理、团队协作等新型管理模式,鼓励员工跨部门合作,共同解决图书馆发展面临的问题。三是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如定期召开员工座谈会、设立意见箱等,确保员工的意见和建议能够及时传达至管理层,为决策提供参考。四是加强图书馆的组织文化建设。通过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加强员工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营造积极向上、团结协作的组织氛围,从而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和凝聚力,提高整个图书馆的服务水平和管理效率。
六、结语
文章深入探索新媒体背景下高校图书馆发展策略,揭示了新媒体新技术给高校图书馆带来的深刻变革。新媒体技术不仅重塑了图书馆的服务模式,还极大地丰富了图书馆的资源形态。新媒体新技术的应用使高校图书馆从传统的纸质资源中心转变为多元化的信息中心。电子图书、数据库、在线课程等数字资源的引入,极大地扩展了图书馆的馆藏范围,满足了读者多样化的信息需求。新媒体新技术还促进了图书馆服务模式的创新,虚拟参考咨询、个性化推荐等服务的推出,使图书馆能够更精准地对接读者的需求,提供更高效、便捷的服务。
文章在探讨新媒体背景下高校图书馆发展策略的过程中,兼顾理论和实践层面,以促进高校图书馆持续发展。
在理论层面,文章提出了将新媒体新技术与图书馆服务深度融合的理念,通过深入分析新媒体新技术的特点和优势,以及其在图书馆服务中的具体应用,构建了一套适用于新媒体环境下的图书馆服务模式。这一模式不仅涵盖了传统的图书馆服务内容,还引入了虚拟参考咨询、个性化推荐等新型服务方式,从而丰富了图书馆服务的内涵,提升了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在实践层面,文章紧密结合高校图书馆的发展现状和用户需求,提出了一系列可操作的发展策略。例如,在资源建设方面,提出数字化资源建设的策略,旨在通过加强数字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升图书馆资源的丰富度和可用性。文章还强调了用户参与在图书馆服务中的重要性,提出了通过用户反馈和互动来提升服务质量和用户体验的方法。这些策略不仅具有理论指导意义,而且能在实践中得到有效应用,为高校图书馆的转型升级提供有力支持。
展望未来,高校图书馆仍需不断探索与创新。一方面,图书馆应持续关注新媒体新技术的发展趋势,积极引入新技术、新方法,不断提升服务质量和效率。另一方面,图书馆应加强与用户的沟通与互动,深入了解用户需求与期望,为提供更加精准、高效的服务奠定坚实的基础。通过持续努力,高校图书馆必将在新媒体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参考文献:
[1]范云欢.高校图书馆与移动网络媒体融合发展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22(1):94-99.
[2]刘乾.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服务优化路径研究[J].黑龙江档案,2024(4):331-333.
[3]陈大勇.新媒体时代高校图书馆流通服务的创新措施[J].采写编,2024(6):123-125.
[4]李爽.新媒体背景下高校图书馆个性化服务模式探究[J].新闻研究导刊,2024,15(3):68-70.
[5]孔哲,柳贝贝,张媛,等.基于新媒体的高校图书馆服务学校人才培养的策略研究[J].中国传媒科技,2023(10):114-117.
[6]杨心怡.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基于短视频技术的阅读推广研究[J].办公室业务,2024(6):63-65.
[7]杜群英,刘槐煜.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管理策略[J].采写编,2023(9):164-166.
[8]刘盈,王景文.新媒体视域下高校图书馆阅读疗法推广策略:基于23家高校图书馆微信公众号的调查[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23(6):68-75.
[9]周玲元,方先涛.“双一流”高校图书馆轻量级微服务发展策略研究:以微信小程序为例[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24(1):77-82.
[10]林立.高校图书馆数字记忆发展现状与构建策略[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23(11):52-59.
[11]郭亚军,郭一若,周家华,等.元宇宙基础技术在我国“双一流”高校图书馆的应用现状与发展策略[J].图书馆建设,2023(6):69-79.
[12]徐士欣.高校图书馆与实体书店跨界融合发展策略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23(3):25-31.
[13]祁宁,赵思敏,苏欢.“双一流”驱动下地方高校图书馆空间再造实践及发展策略研究:以沈阳建筑大学图书馆为例[J].山东图书馆学刊,2022(3):51-58.
[14]万文娟.“双一流”高校图书馆数据素养教育现状与发展策略分析[J].图书馆学研究,2021(21):56-61.
[15]徐玉萍.基于微信公众平台服务的高校图书馆发展现状与策略[J].科技资讯,2022,20(10):205-207.
[16]韦莉军.高校图书馆数据素养教育现状及发展策略研究:以我国卓越大学联盟成员图书馆为例[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22(10):98-103,110.
作者简介李淑艳,馆员,研究方向:图书馆图书采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