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
2024-12-20林月
1.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1)核心要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要维护人民根本利益,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2)重要意义: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反映了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内在要求,彰显了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确立了新发展理念必须始终坚持的基本原则。
2.贯彻新发展理念
[内容解决问题具体措施创新
发展发展动力
问题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协调
发展发展不平衡
问题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重点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不断增强发展的整体性绿色
发展人与自然
和谐共生问题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开放
发展发展内外
联动问题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享
发展社会公平
正义问题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坚持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渐进共享,使全体人民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3.如何推动高质量发展
(1)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
(2)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3)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
(4)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快建设农业强国。
(5)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
(6)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加快建设贸易强国,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维护多元稳定的国际经济格局和经贸关系。
4.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
(1)我国的分配制度: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2)如何完善个人收入分配:①理顺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的收入分配关系,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健全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②要坚持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基本同步。③在初次分配方面,要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坚持多劳多得,鼓励勤劳致富,促进机会公平,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探索多种渠道增加中低收入群众要素收入,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④在再分配方面,要加大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的调节力度,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规范财富积累机制,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⑤要重视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引导、支持有意愿有能力的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积极参与公益慈善事业。
5.社会保障的主要形式
[形式地位作用社会
保险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核心通过政府、单位、个人三方共同筹集资金,保障公民在年老、疾病、工伤、失业、生育等情况下依法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社会
救助是最先形成的、历史最悠久的社会保障,是保障社会成员生活安全和生存权利的“最后一道防线”政府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对因自然灾害或其他经济社会原因而无法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公民给予无偿帮助,以保障其最低生活水平社会
福利是最高层次的社会保障政府和社会向老年人、残疾人、妇女、儿童和其他社会成员提供社会化服务、实物供给或者福利津贴,以满足社会成员的生活需要并促使其生活质量不断得到改善和提高社会
优抚是褒扬性、补偿性、优待性、综合性的特殊社会保障国家和社会依法对现役军人、复员退伍军人以及军烈属等优抚对象实行物质照顾、生活和工作安置、精神抚慰]
6.如何完善我国社会保障体系
(1)要公平对待每个公民并确保其享受相应的社会保障权益。同时,要更多地维护好弱势群体的利益,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2)既要尽力而为,又要量力而行,要坚持社会保障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
(3)要做到权责清晰,明确各方的权利与责任,严格依法监管。
(4)要坚持应保尽保原则,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加快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安全规范、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第17期素养专练参考答案及解析
1.B按生产要素分配能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②排除;社会保障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保障居民的基本生活权利,③排除;①④正确且符合题意。
2.DA错误,健全工资合理增长机制,推进“劳有所得”,是在初次分配中增加城乡居民劳动性收入;B排除,推进“病有良医”与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无关;C错误,发展社会化养老体系,推进“老有康养”,不属于健全基本养老保险制度;D正确且符合题意。
3.C下拨救灾专项资金属于社会救助而不是社会保险,也不是为了规避风险,①排除;下拨救灾专项资金是为了对灾区进行灾后重建,保障人民的基本权益,而不是以拉动经济增长为目的,③排除;②④正确且符合题意。
4.D材料强调的是辽宁省积极促进退役军人就业创业,没有涉及发挥社会保障的互助功能,也没有涉及提供社会福利,①②均排除;③④正确且符合题意。
5.C“天一甬宁保”属于普惠型商业补充医疗保险,而不是社会保险,①不符合题意;应保尽保原则适用于社会保险,而不是商业保险,③不符合题意;②④正确且符合题意。
6.B社会福利是最高层次的社会保障,社会救助是保障社会成员生活和生存的“最后一道防线”,A错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满足人民群众的合理需求,C错误;要坚持应保尽保原则,使社会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D错误;B正确且符合题意。
7.B“消除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利益差异”说法错误,①排除;国家依法建立了政府和社会承担主要责任的社会保障体系,企业在社会保障中不起基础作用,③错误;②④正确且符合题意。
8.B“确保国家承担社保责任,实现基本养老金足额发放”“从根本上推进共同富裕”夸大了这一举措的作用,②④均排除;①③正确且符合题意。
9.(1)①防范和化解社会成员的生存危机,保障其基本生活权利,维护社会生活秩序的稳定。②调节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化解社会矛盾和冲突,促进社会公平正义。③发挥社会互助功能,通过社会成员的自助和他助,推动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2)①山西省在经济和财力可持续增长的基础上持续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坚持了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使社会保障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②山西省持续扩大社保覆盖范围,把更多人纳入社会保障体系,坚持了公平对待每个公民并确保其享有相应的社会保障权益。③山西省发挥社会救助托底保障作用,保障困难人员基本生活,维护好弱势群体的利益,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④山西省加快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不断满足人民的社会保障需求,增强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10.①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实现人民的幸福作为发展的目的和归宿。②公平对待每个公民并确保其享受相应的社会保障权益。③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坚持社会保障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④健全以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加大对民生、社会保障等领域的投入力度。⑤坚持应保尽保原则,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