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五融合•四递进•三协作”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2024-12-20刘杰董新秀薛其勤唐玉海杜鹏李法君

安徽农业科学 2024年23期

摘要 实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国家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地方应用型涉农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既是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培养“知农、懂农、爱农、从农”的现代农业人才的重要内容,也是推动我国创新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潍坊科技学院通过构建“五融合·四递进·三协作”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有效整合了校内外创新创业资源,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涉农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对地方应用型涉农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创新创业;地方应用型涉农高校;教育体系;人才培养;五融合·四递进·三协作

中图分类号 S-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4)23-0270-04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4.23.057

The Construction and Practice of th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System of “Five Integrations, Four Progresses, and Three Collaborations” —Taking Weifa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s an Example

LIU Jie, DONG Xin-xiu, XUE Qi-qin et al

(Jia Sixie Agricultural College, Weifa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eifang, Shandong 262700)

Abstract Implementation of “Widespread Entre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 is a fundamental requirement during this developing era and also an inevitable part of the country’s strategic development plan. It is a primary content and necessary requirement by the nation’s innovation strategies for agricultural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to educate qualified modern talents to know, understand, enjoy and devote to agriculture through innovative and entrepreneurship programs as part of a comprehensive reform of higher education. Weifa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s effectively combined its internal and external resources and integrated an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program to the entire process of cultivating agricultural professionals through establishing a “Five Integrations, Four Progresses, and Three Collaborations” system. The significant improvement achieved through the system to obtain more qualified innovative and business-oriented undergraduates can be useful for other application-oriented agricultur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carry out the similar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program.

Key word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Application-oriented agricultur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Education system;Talents training;Five integrations, four progresses, and three collaborations

基金项目 2022年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22NL0401);2022年山东省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M2022251);2022年山东省教育科学规划创新素养专项课题(2022CYB288)。

作者简介 刘杰(1984—),女,山东寿光人,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从事涉农专业教育教学研究。

收稿日期 2024-01-22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背景下,社会对创新创业型人才的需求愈发迫切。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强调高等院校在培养创新型人才过程中的基础性地位,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中国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高校提出新要求,即“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调整专业课程设置,挖掘和充实各类专业课程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加强创新创业教育”[1]。2021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中再次强调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可见,国家高度重视与支持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发展,并提供了必要的政策引导与保障[2]。

农业院校尤其是涉农专业担负着为农业现代化发展培育创新型农业人才的重任,是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关键环节[3]。2018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提出要激发农村创新创业活动,培育壮大创新创业群体[4]。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涉农高校的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的回信明确指出,培养一大批知农爱农新型人才是实现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地方应用型涉农高校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是农业现代化的客观要求,是深化高等农林教育综合改革的需要,也是适应强农兴农任务需求、提升涉农专业人才素质的现实要求。

1 涉农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现状

在国内高等教育领域研究中,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也日益成为研究热点。国内许多高校纷纷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并努力与专业教育融合,在融合理论和实践方面,已经产生了一些成果。中国农业大学以“课-项-赛”为主要工作载体,注重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构建起了高质量、系统化的创新创业教育的“三全育人”体系[5]。南京农业大学将创新创业理念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构建了“课内课外、线上线下、校内校外、国内国外”四项结合的具有农林特色的创新创业育人体系[6]。广西大学推进“面向工程,面向应用,面向社会,全程互动”人才培养模式,弘扬“创意、创新、创造、创业”四创精神,构筑“教育、实训、指导、服务”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培养了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高素质农业人才[7]。山东农业大学扎根“三农”,从体制、体系、模式等方面入手持续推进“三个一”,激发创新创业新动能[8]。青岛农业大学构建了“三三模式”的融入式“双创”教育体系,即创新精神与课堂教学有机融合、创新思维与科学研究有机融合、创业能力与社会实践有机融合,大大提升了复合应用型植物保护专业人才培养质量[9]。内蒙古民族大学农学院构建“三平台、三强化”专创融合型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出了具有创新精神、综合实践能力强的高素质应用型果树人才[10]。安徽农业大学坚持思想政治引领与创新创业有机融合,搭建“以赛促学、以赛促创”大学生专业素质与创新创业能力提升平台和“以赛促教、以赛促改”教学能力及培养质量提升平台,来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11-12]。

纵观国内涉农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虽然部分高校已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尚可进一步深化实践。比如,很多高校依旧是将创新创业教育简单地视为对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没有从思维变革、教育改革的角度来把握;而且课程设置不全面,没有从融合的角度设置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课程;实践平台搭建亦不完备,使得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双创师资队伍建设滞后,往往是创新创业教育教师与专业教师各教各的,没有实现融合教学[13]。这些问题在涉农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也普遍存在。随着我国农业战略性主体地位的不断增强和现代农业科技的高速发展,涉农专业亦需与时俱进,不断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大力发展创新创业教育,进一步将创新创业教育和涉农专业专业教育、思政教育有机融合起来,是适应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对推动我国高等农业教育发展、促进农业现代化、培养农业科技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围绕“新农人”培养目标,积极寻找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点,更好地实现创新创业教育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涉农高校尤其是地方应用型涉农高校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2 “五融合·四递进·三协作”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探索

潍坊科技学院是山东省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首批支持高校,地处全国设施农业发展成就突出、具有国际影响的“中国蔬菜之乡”——寿光。学校始终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为目标,积极探索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于2015年成立了山东省首家创业创新学院,构建了“五融合·四递进·三协作”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图1~3),提出了“校园+田园+科技园+创业园”四园一体的农学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率先在山东省应用型本科院校中形成“三个最早”“两大特色”效应,打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应用型本科教育探索的“潍科样板”。

2.1 创新了五维融合的创新创业教育一体化课程体系

统筹全校创新创业教育资源,优化创新创业课程结构,明确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创新创业素质纳入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实施“通识素养、专业教育、实践活动、创业大赛、成果孵化”五维融合,形成了“通识课程+专创课程+实践课程+赛事培训课程+成果孵化课程”一体化课程体系(图1),在创新创业通识课程基础上,基于创新,延伸创业,环环相扣,实现了创新创业教育全面覆盖、全程贯穿、专创融通、实践强化的新局面。

大一开设创新创业教育必修课、专业社团,课堂学习为主,以激发学生探索精神、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为重点;大二开设“双创”公选课、导师项目、实践课,实现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相结合、创新活动与专业知识相结合,重在锻炼学生掌握创新创业技法;大三开设就业指导课、创新创业小班,对具有较强创新潜力、创业意识的学生,重在孵化,从而实现创新创业教育全链条、全覆盖、多层次、个性化。

2.2 搭建了四级递进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育人平台

政校企协同搭建“专业社团-众创空间-企业孵化器-产业园”四级递进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育人平台(图2),形成“兴趣培养-项目孵化-创业服务-企业生产-成果转化”的全链条式育人模式。“四个层级”循序渐进,层次递推。为“在真实环境的实践中发现问题-激发创新创业兴趣与灵感-培养创新创业思维与能力-实现‘异想天开’的创意”全链条创新创业实践教育提供了良好的保障,将“学校与企业联合培养人才”和“基于实际问题、实际项目学习”的实践育人模式落到了实处。

第一层级,面向全体学生,实现全覆盖播种。结合专业教育成立专业社团,通过创新创业讲座、学科竞赛活动,启蒙学生创新创业思维,强化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第二层次,面向有兴趣和优长学生,进行个性化栽培。吸纳优秀创意创新项目入驻学校众创空间,通过大赛锤炼、创业模拟、专业培训为创业团队提供“一站式”指导服务,进一步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第三层级,面向有创业潜能的学生,打造精准化扶植。建立企业孵化器,把真正创业的学生扶上“马”,助力项目孵化;第四层级,面向创业成功的学生,促进特色化发展。与地方政府共建产业园,实现学生创业项目落地,引领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2.3 构建了三师协作的创新创业导师协同育人模式

选拔优秀专业教师参加创新创业培训班;成立创新创业学院,通过创业学专业,培养专职双创师资;聘请行业企业专家、优秀创业校友打造了由专业教师、双创导师、企业行业专家组成的创新创业导师链。专业教师担任双创启蒙导师,负责构建创新创业文化氛围,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双创优化导师在创新创业学院,借助“双创”平台遴选优秀创新创业队伍。

创业校友和校外创业专家担任创业实战导师,助力学生成果孵化、项目落地生根(图3)。

3 “五融合·四递进·三协作”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实施效果

3.1 人才培养成效突出、成果受益面广

3.1.1

学生创新能力明显提高。双创大赛硕果累累,学生在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等各级各类竞赛中获得一等奖以上奖项335项,立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86项,授权专利110项,发表论文60篇。

3.1.2 学生创业质量不断提升。创办企业105家,涌现了一批高职大学生创业成才典型。2021届园艺专业毕业生徐靖淋成立山东农圣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新冠疫情期间助力农民果蔬销售,打造山东省首个特色农产品扶贫夜市,将手机变成新农具、农民变成新农人,荣获“山东青春贡献奖”。2022届园艺专业毕业生油伦贺,带领团队开展的项目《农圣电商——新时代农产品消费助农先行者》成功入选“创青春”中国青年创新创业项目支持计划——大学生创业“头雁计划”,获团中央资金扶持,其先后获第十三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全国大学生返乡创业十强和创业英雄百强”等荣誉称号。

3.1.3

创新创业研究成果丰硕。该校教师出版创新创业专著2部,立项创新创业项目140项,发表创新创业相关论文31篇,创业咨询师24人,“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优秀创新创业导师”13人,1人荣获山东省首届创业讲师教学能力大赛第一名,1门课程获山东省高校创新创业类精品微课二等奖。

3.2 推广应用效果显著,成果辐射面广

3.2.1

促进了教学基本建设。开设31门线上线下课程,创新创业学分纳入“第二课堂成绩单”,校内建有寿光市软件园等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已建成寿光蔬菜产业集团等50多个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推动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等创新创业育人平台全链条发展。

3.2.2

起到了示范辐射作用。成果先后在第二届鲁台职业教育院校长研讨会、第五届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做交流,同行专家对该校创新创业教育给予了高度认同及评价。

3.3 社会媒体关注度高,社会影响效应大

3.3.1

多家媒体聚焦报道。《大众日报》《中国教育报》、人民网、中央电视台等52家权威媒体,聚焦该校创新创业工作理念与成效,累计报道189篇次,取得较好辐射示范效应。

3.3.2

双创基地屡获殊荣。学校被认定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国家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全国应用型人才培养工程产教融合示范基地、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山东省大学生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山东省创客之家、山东省众创空间、山东省(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示范单位。

4 结语

农业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是踏实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地方应用型涉农高校必须紧紧抓住乡村振兴战略重大机遇,将创新创业教育落到实处,高质量的培养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农科人才投身到“三农”中去,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资源支撑,在更好地体现自身存在价值的同时,助力乡村振兴。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EB/OL].(2015-05-13)[2023-07-15].https://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05/13/content_9740.htm.

[2] 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21〕35号[EB/OL].(2021-10-12)[2023-07-15].https://www.gov.cn/zhengce/content/2021-10/12/content_5642037.htm.

[3] 王清,柳军.农林院校涉农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提升路径探析[J].高等农业教育,2020(4):35-39.

[4] 新华社.中共中央 国务院《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EB/OL].(2018-09-26)[2019-09-26].https://www.gov.cn/zhengce/2018-09/26/content_5325534.htm.

[5] 郭立群,李莉,林嘉.“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探索[J].高等农业教育,2022(2):8-14.

[6] 坚持四项结合 彰显办学特色 构建专创融合的农业高校创新创业育人体系[J].中国大学生就业,2020(12):24-27.

[7] 陈鹏.农学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以广西大学农学专业为例[J].教育观察,2017,6(21):87-88.

[8] 冯国营,李庆亮.山东农业大学:深耕创新创业教育实践 培育知农爱农新型人才[J].山东教育(高教),2020(Z1):24-26.

[9] 黄金光,赵川德,王丽静,等.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相融合“三三模式”的构建:以青岛农业大学植物保护专业为例[J].高等农业教育,2020(6):43-46.

[10] 李志军,郭园.服务于国家和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战略的果树栽培学课程专创融合的探索与实践:以内蒙古民族大学为例[J].现代园艺,2021,44(15):173-176.

[11] 尹彩萍,张应烙,郭振宇.学科竞赛助推农科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的探索和实践:以安徽农业大学为例[J].科技创新与品牌,2022(9):75-77.

[12] 林煦东.“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创”育人体系构建:基于安徽农业大学共青团组织的探索与实践[J].池州学院学报,2021,35(4):126-129.

[13] 姚晓辉.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发展路径研究[J].河南工学院学报,2021,29(5):5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