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特纳火山:西西里的“恐怖传说”
2024-12-19小丹
迷人的地中海风情,古老而雄壮的古罗马建筑,以及“球花”莫妮卡·贝鲁奇迷人的脸庞,把西西里岛的“美”变得具象化。在这座美丽的岛屿上,却有一处让整个欧洲都“又爱又怕”的地方,那就是世界上最活跃的火山之一——埃特纳火山。
威胁还是恩赐
卡塔尼亚,西西里岛的第二大城市就坐落于埃特纳火山山脚下,从城市中向北眺望,火山如巨人般屹立,气势雄浑,给人强烈的压迫感。我和朋友开玩笑说:“乐观的人会认为这个巨人在守护着这座城市,悲观的人会认为这个巨人在威胁着这座城市。”朋友翻了翻手机回答:“看来悲观的人占大多数。”埃特纳火山活动非常频繁,单是2024年就喷发了两次,即便近些年并没有造成太大的破坏,但各路媒体还是将“世界末日”“威胁数百万人的安全”等字句,放在新闻最显眼的位置上,导致不光是西西里岛,就连整个地中海地区都将这座火山当成一个超级恐怖的威胁。然而,即使埃特纳火山“恐怖”如斯,人们却依然没有离开。为什么呢?
从卡塔尼亚前往火山的路程中,周围郁郁葱葱的植被让人感觉仿佛是在进行一场意大利乡村的收获之旅,只有抬头看到高处黑色的山体和山顶皑皑的白雪,才让我确认自己正在准备攀登一座火山。熔岩流淌创造出了肥沃且富含矿物质的土壤,这种土壤质地像沙子一样,渗透性很强,这一特性使得地表虽干燥,但却孕育了丰富的地下水。周围的几个湖泊仿佛是天然的调控器,保持着这片地区的水土均衡。加上常年温暖的地中海气候,让这里成了种植者的天堂。这就是人们不离开这里的原因。
埃特纳火山海拔900米以下的地区,大多已经被开垦成了种植园,有些种植园的历史甚至可以追溯到千百年前,每逢丰收的季节,橄榄、柑橘就会挂满枝头。随着海拔的逐渐升高,气温开始慢慢下降,空气中似乎多了一份湿润,山上的植被也从繁茂的农作物逐渐变换成温带丛林。到了海拔1400米以上的中间地带,山中就已经有了冬天的感觉,与温暖的山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山毛榉、桦树等树木成了主流,形成了一幅高山林地的画卷。接近山顶的地方,环境变得恶劣起来,火山频繁喷发和熔岩的不断涌出,让高大的树木在这里无法生存,除了零星出现的灌木、苔藓和地衣,几乎再没有其他植物了,成为被黑色与红色的火山堆积物覆盖的不毛之地。眼前这片景象,拍张照片说是火星表面也会有人相信。山顶则是长年被皑皑白雪覆盖,让人几乎忘记了在这片冰雪之下,还蕴藏着足以毁天灭地的熔岩。
不同海拔高度下气候、温度的变化让埃特纳火山的动物种类也十分丰富:欧洲红狐在火山的各个区域穿梭;欧洲野猫则凭借敏捷的身手,在山间寻找着猎物;豪猪、野兔、鼩鼱等,都在不同的高度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家园;天空之中,时常会看到金雕在高空翱翔,展现着它的威严与力量;鹧鸪、山雀等鸟类的叫声在丛林中时隐时现;到了晚上,蝙蝠在月光下成群结队地掠过,就像一团乌云一般。
即使在接近山顶的荒原地区,依然有生命的足迹。人们登山的时候,经常能看见蝾螈和蜥蜴,有时候还能发现蛇的踪迹,它们适应了火山口附近恶劣的生存条件,形成了独特的生态系统。无论对于人类还是其他生物,火山喷发都是极大威胁,正如危险中存在机遇一般,火山带来的致命威胁背后又蕴藏着大自然丰厚的恩赐,这份馈赠让生命生生不息,也让文明不断发展。
奇形怪状的火山
从山脚下看,埃特纳火山并不是传统的锥形,它的下方就像一块盾牌一样,这种形态是由流动性较强的玄武岩熔岩造成的,所以山体比较平缓。山的上层则呈锥形,好像瞬间收缩一样。埃特纳火山位于非洲板块和欧亚板块的交界处,该区域地壳活动非常频繁,随着板块的相互挤压,地下岩浆被迫上升,最终通过火山口喷发到地表。频繁的地壳活动让埃特纳火山拥有长期且复杂的喷发历史,不同年代的熔岩和碎屑的交替堆叠让火山形成复杂的结构,成为一座由多个火山锥和火山口组成的复合火山。每一次喷发都会让火山的形态发生变化,创造出全新的地貌。
著名的卡利坎特葡萄
这种葡萄的果实中等大小,近椭圆形,果皮呈黄绿色,在埃特纳火山周边地区有着悠久的种植历史。晚熟的特性加上独特的火山土壤和气候条件,使得用卡利坎特葡萄酿出的干白葡萄酒有着清爽的柑橘香气。在罗马时代,用卡利坎特葡萄酿造的白葡萄酒就已经风靡地中海地区了,直到今天,这种葡萄酒依然深受欧洲人的喜爱。
埃特纳火山也被认为是欧洲最容易攀登的火山之一,缆车可以将人们带到2500米的地方,这时候可以选择去火山口探险,也可以换乘特殊的越野车继续向上到达2900米的高处。我们在2500米的缆车站下车后,跟着向导开始了火山口的探险之旅。攀登之路其实并不困难,但心理上的恐惧却很难散去,要知道这是一座活火山!一路上,黑色和红色的火山土形成了一个个的小山丘,有些泾渭分明,有些早已融合在了一起,这就是频繁喷发造成的。时不时还能看到河床一样的结构,让人不由地想到熔岩从火山口流下时吞噬一切的景象。这些曾经滚烫的岩浆流,现在已经变成了坚硬的岩石,表面布满了裂纹和孔洞,仿佛是大地皮肤上的伤痕。
接近火山口,空气中弥漫着的“臭鸡蛋”味道愈发浓郁,从一些熔岩的缝隙中还会有白色的烟雾冒出来,有些甚至还夹杂着一些火星,让人心惊胆战,生怕这座活跃的火山突然“生气”。向导一直提醒我们,要随时盯着最高处的山口,如果运气好,还能看到火山“吐烟圈”。向导说完后我便一直盯着上面的火山口,就算下山之后在西西里岛游玩期间也会时不时地向埃特纳火山的方向望一眼,遗憾的是一直没有看到这个神奇的景象,或许它是想让我再来吧!
历史长河中的浮标
埃特纳火山的名字来自希腊语“Atine”,意为“我燃烧了”,作为地中海地区最醒目的存在之一,自然也在人类文明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在希腊神话中,象征风暴的泰坦巨人堤福俄斯(又名提丰)就埋葬在这里,它是希腊神话中的“怪物之王”。传说堤福俄斯挑战众神之王宙斯失败后,就被宙斯镇压在了埃特纳火山之下,只要堤福俄斯发怒,埃特纳火山就会喷发。到了罗马时期,埃特纳火山成了火神伏尔甘锻造工具的地方。伏尔甘是掌管火与铸造的神,对应希腊神话中的赫淮斯托斯,人们认为火山喷发是伏尔甘正在用锤子敲打锻造。
“吐烟圈”
“吐烟圈”是活跃的火山才会产生的现象,地下的岩浆会向上推动,导致火山口释放大量的气体和蒸汽,当这些气体和蒸汽释放到较冷的大气中时,会迅速冷却并凝结成水滴,形成云状物,如果碰巧遇到火山口的旋转气流,就会变成环状,就像吐出“烟圈”一样。
除了神话故事,埃特纳火山的形象和喷发过程也被一代又一代的历史学家、作家所记录:修昔底德、狄奥多罗斯、品达都曾记录过埃特纳火山的喷发,赫西俄德、埃斯库罗斯、欧里庇得斯、荷马等文学巨匠也将埃特纳火山融入不朽的作品当中。1287年,埃特纳火山突然爆发,那震撼的景象被出生于大都(今北京)的聂斯托利派教士、旅行家列班·扫马记录了下来。
在历史的长河中,无数名字如流星般划过,有些灿烂,有些平凡。而埃特纳火山就像长河中的浮标,见证一切,同时也被后人铭记。也许,每一个来到埃特纳火山的人都会在心中默念:“我来了,与他们站在一起,成为历史的一部分。”
(责编:昭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