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膜法水处理方法在水环境治理中的应用

2024-12-17陈冬梅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24年7期

摘 要:由于污水治理难度增加,因此对水环境治理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膜法水因运行管理简单、占地面积小以及出水质量高等特点,逐渐成为解决水环境问题的主要方式。本文对污水处理厂初沉池出水,家庭废水进行试验,对膜法水的处理效果进行试验,结果表明,膜法水处理方法对总磷、COD、总氮、NH3-N等指标具有明显的改善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水环境治理;膜法水处理;废水试验

中图分类号:X 52" " " 文献标志码:A

目前,我国水资源匮乏,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2200m³,在全国约600座城市中,超过400座城市处于缺水状态。我国水污染问题也比较突出,废水的回收率较低,根据数据,在全国700多条河道中,只有32.2%的断面满足饮用水水质,受污染影响不能饮用的断面比例达到67.8%。在水资源匮乏与水体污染共存的背景下,须引入膜法水处理方法,对水环境进行治理[1]。

1 膜法水处理方法的特性分类

膜法水处理是一项多学科交叉的新兴技术,无论是人工合成膜还是天然膜,均具有一定的选择通过性。其中,膜分离是利用电场作用,对两组或多组分溶剂进行富集、纯化、分级以及分离的一种新方法[2]。目前,广泛使用的膜组件包括圆管式、平板式、螺旋卷式、毛细管式以及中空纤维式[3]。

2 水环境治理领域引入膜法水处理方法的技术原理

2.1 曝气膜-生物反应器

该技术是由Cote. P首次提出的一种新型的膜技术,是利用具有高透过性的致密膜和疏水膜,通过平板或空心纤维组合,在保证气相分压小于气泡点的条件下,达到无气泡充气的目的[4]。这种方法具有氧气传递效果好、接触时间长等优点,且不会受到常规曝气过程中停留时间、气泡尺寸等因素的影响[5]。

2.2 萃取膜-生物反应器

萃取膜-生物反应器(EMBR)是一种新型的高效分离技术,由于pH较高,或含有生物毒性物质,因此,不宜采用与微生物直接接触的方法来处理。在含有易挥发的危险材料的废水中,如果使用常规好氧生化工艺,那么污染物极易随着曝气气体的挥发而产生逸出现象,从而导致处理效果不稳定和空气污染问题[6]。

3 水环境治理领域引入膜法水处理方法的试验设计

3.1 主要装置

本装置主要由预处理池、膜组件、MBR反应器、水箱以及缺氧池组成。

3.1.1 水箱

初沉池出水,通过0.6mm的机械格栅,由潜水泵抽取后再送入水池。在所述储槽的底部设置一台潜泵,将原水从缺氧槽中抬起,潜泵按照缺氧槽内的水位自动打开,上部设有泄水孔,将过多的原水排放出去。水箱规格为1200mm×1400mm×1400mm。

3.1.2 缺氧池

在低氧条件下,反硝化细菌将硝态氮转变成N2O或N2排放,具有一定的反硝化功能。部分有机质在酸性条件下会发生水解,利于好氧微生物降解。在缺氧罐上面安装一台电动搅拌器,保证充分混合,并与微生物、基质充分接触。缺氧池规格为5000mm×800mm×1200mm,有效容积为2.8m³。

3.1.3 预处理池

在厌氧池的后面增加一个预处理池,并配有鼓风机,在MBR中溶解氧含量较低的情况下,启动鼓风机,以达到预曝气的目的。混合液从低氧池自流至前处理池,通过阀调节开启程度。在膜生物反应器的底部设置一台循环泵,将混合液送入膜生物反应器内,每10min运行一次,每次运行10min。预处理池规格为5000mm×800mm×1200mm,有效容积2.8m³。

3.1.4 MBR反应器

在MBR反应器底部设置一根内径13mm的穿孔板,其孔间距为30mm,孔径为5mm。MBR反应器采用双层膜结构,上部设有溢流管,将部分混合液回流到低氧槽内进行脱氮处理。MBR反应器规格为5000mm×1200mm×1200mm,有效容积为5m³。

3.1.5 膜组件

使用H3-510型膜片,单片面积490mm×1000mm。

3.2 试验原水

试验原水为某污水处理厂初沉池出水,以家庭废水为主要成分,并含有部分工厂废水、餐饮废水,是具有代表性的城市废水[7]。

3.3 分析项目与方法

COD项目主要采用回流法,NH3-N项目主要采用酚二磺酸分光光度法,总磷项目主要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总氮项目主要采用分光光度计等。

3.4 试验主要内容

考察膜法水处理方法对废水中总磷、COD、总氮、NH3-N以及浊度等指标的治理成效。对经膜法水处理方法后的出水进行检验,分析水质是否满足《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城市杂用水水质》(GB/T 18920—2020)标准。

4 水环境治理领域引入膜法水处理方法的污染物去除效果

4.1 COD

对进水、出水及反应器上层清液进行定期检测,以4000r/min的速度离心15min,采用定性滤纸过滤。这种工艺中的入水、出水及反应器上层的COD值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如图1所示。

从图1得出以下结论。1)启动速度快。该技术从入泥至完成只有9d。2)COD去除率高。MLSS(5g/L~13g/L)较高,能有效地脱除入水中的有机物,确保COD去除效率维持在较高水平。3)当每次启动设备时,微生物未完全发育,MLSS低于6g/L,因此,该过程对COD的脱除效率低于90%,在此期间,由于微生物有增殖与驯化作用,因此COD的去除效果逐渐提高,在稳定状态下均在90%以上。4)COD变化值为7mg/L~39mg/L,平均值为20mg/L,若不考虑启动阶段的因素,则运行期间COD去除率约为95%。

膜法水处理方法去除有机污染物,主要由膜截留、活性污泥两部分作用组成[8]。其中,活性污泥是COD的主要降解途径,其处理效果可达60%,其主要原因是微生物停留时间长、浓度高。同时,利用膜对溶解性微生物代谢物(SMP)等有机物的高效滞留作用,可有效解决生化过程中的不稳定问题,保证出水质量。

4.2 NH3-N

图2为NH3-N的去除效果。由于亚硝化菌和硝化菌的传代周期比较长,因此初期对氨氮的去除效果并不理想。但在本次试验中,该过程始终保持良好的处理效果,这可能与初始投料污泥中的硝化菌数量大以及监测时已驯化7d有关。氨氮平均去除率平均达到98%。出水氨态氮为0mg/L~1.3mg/L,平均值0.5mg/L。

4.3 总氮

图3为TN的去除效果。污泥中的污泥浓度偏低,不利于厌氧的形成,污泥的厌氧微生物数量会降低,因此在初始阶段,总氮的去除率约为40%~80%。120d后,由于污水中的悬浮物含量从4000mg/L增至6000mg/L~

10000mg/L,由于厌氧反应器内微生物数量持续增加,因此使厌氧条件逐渐变好,同时反应器内污泥龄较长,总氮的去除率逐渐稳定,去除率也有了很大提高(平均为74%),而出水中总氮逐渐降至20mg/L以下。运行195d后,设备失灵,活性污泥大量排出,导致MLSS重新降至6000mg/L以下,该过程全氮的去除率呈下降趋势。出水总氮在237d后再次趋于平稳。

4.4 总磷

图4为TP的去除效果。在初始阶段,总磷去除率因过程的不稳定而出现明显起伏。TP的脱除率为30%~80%,在稳定运行条件下,该工艺的TP去除率基本稳定。生物除磷是指聚磷菌从外界大量吸收磷,并以聚合状态贮存于体内,形成高磷污泥,高效去除磷。因此,采用低泥龄工艺,能有效去除大量的残余污泥,从而达到良好的除磷效果。然而,在MBR中,污泥泥龄大,对生物除磷不利,但采用缺氧-好氧模式的MBR系统除磷效率很高,体现了MBR中聚磷菌对磷的作用。

4.5 工艺出水与回用标准比较

工艺出水基本与《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城市杂用水水质》(GB/T 18920—2020)标准相符,见表1。

4.6 试验小结

膜法水处理方法效果良好,出水质量稳定,出水COD,NH3-N,SS,细菌等各项指标均达到《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城市杂用水水质》(GB/T 18920—2020)标准,实现了预定的目标。

由于污泥龄较长,有利于难降解的有机降解细菌繁殖与富集,该试验不仅能有效地处理一般污染物,还能有效去除难降解的挥发性酚类、LAS、石油以及氰化物和重金属等。

在不同条件下,厌氧-好氧两种模式可起到一定的除磷效果。

4.7 建议

建议系统性分析膜法水处理方法中发生的同步硝化-反硝化,并对F/M、C/N以及DO等对同步硝化-反硝化性能的影响进行总结,便于提高脱氮效果,进一步降低运行成本。

建议在膜池内投加混凝剂,以此强化除磷效果,并通过观察分析,判断对微生物的影响,并对下一步的试验进行改进。

建议进一步研究减缓膜污染方法,避免因膜污染导致水处理效果降低的问题,方法包括研制新型膜材料;对膜结构与组成进行优化(开发膜-生物反应器联用技术等);调控水动力条件(亚临界流量调控、气-水两相流以及非稳定流操作技术等);采用超声法、臭氧氧化法以及反冲洗法等,对膜污染进行强行去除;可在膜法水处理前增设过滤、沉淀的环节,并定期对膜进行维护、清洗。

建议降低能耗,较高的膜法水处理技术能耗不符合“双碳”要求,其主要原因在于水处理过程需要提高压力,通过高渗透压差实现膜法水处理,因此,可以在这方面减低能耗,例如选择低压膜、高通量膜以及节能膜等技术。

5 结论

膜法水处理方法作为一种低成本、对环境友好、高效便捷的水处理新方法,在水环境治理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并将在今后的发展中逐渐完善,为保护生态、改善生活环境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郑超,朱军,张宁,等.水处理膜技术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J].中国设备工程,2022(14):109-110.

[2]曹焕义.全膜法水处理中各系统主要的PLC控制解析[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7(19):8-11.

[3]周超,吴东海,陆光华,等.膜法水处理中膜污染的化学控制研究进展[J].工业水处理,2019,39(2):6-10.

[4]庞流.膜法在电镀工业废水处理中的应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2(21):223-223.

[5]朱峰,李彦华.反渗透膜法在核电站水处理中的应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24):1.

[6]马昕,安东子,寇彦德,等.焦化废水膜法组合深度处理工艺设计与应用[J].工业水处理,2017,37(4):102-105.

[7]孙秋里,王国英,张小平,等.双膜法勾兑深处理焦化废水工艺设计[J].水处理技术,2012,38(9):120-122.

[8]李瑞峰,于守政,李治刚.双膜法在污水再生处理中的应用及运行维护[J].工业用水与废水,2020,51(5):65-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