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为我国雷达与预警机装备树立起巍峨丰碑

2024-12-17姚远刘凡君

军工文化 2024年9期

他主持研制中国第一部三坐标雷达以及多部世界先进雷达,引领中国预警机事业实现跨越式、系列化发展……他坚信“中国人一定能行”,一生为祖国国防事业打造“千里眼”。他是我国著名雷达专家、预警机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小谟。

2023年3月6日,王小谟溘然长逝,享年84岁。新中国成立75周年前夕,王小谟被追授“人民科学家”国家荣誉称号。

2014年,我们采访王小谟,历时三年多,撰写了长篇报告文学《逐梦之旅》、院士传记《王小谟传》以及电视连续剧《遥指苍穹》三部曲,被他的科学家精神与人格魅力深深感动。

今天,重温他的故事,我们再次走进王小谟的非凡人生,见证他如何为我国雷达与预警机装备领域树立起一座座巍峨不朽的丰碑!

报国之志,家国情怀,对国家对民族有一颗赤子之心。

1938年11月12日,王小谟出生在上海金山。父亲给他取了一个名字“王小谟”。“谟”的本义就是计谋,谋略。如:谟士,指有才略的人。父亲的名字叫“王宏谟”,是爷爷给取的。后来才知道,父亲是想把他的愿望寄托在儿子身上,希望他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他的童年时代,是在北京西城区一个大杂院度过的。那时,经济困难,物质匮乏,但精神生活非常充实。学校进行的“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学习,爱社会主义”的“五爱”教育,以及 “抗美援朝” “打老虎”等运动,对他的影响很大。那时候,他有许多梦想:看见蓝天上翱翔的飞机他就想当一名飞行员,看见公路上奔驰的汽车他就想当一名驾驶员,看见劈荆斩浪的航船他就想当一名驾船出海的航海员……

在三线建设时期,他和他的团队克服种种困难,在研制383三坐标雷达过程中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受到了时任电子工业部部长江泽民的高度评价。1984年,383三坐标雷达在国庆阅兵时立了功,并获得“空军红星兵器”的荣誉称号。1985年,三坐标雷达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987年,他受到邓小平同志的接见。

王小谟先后获得了贵州省劳动模范、首批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技专家、首批评定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首批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九届、十届全国人大代表,2011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12年荣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创新是科学家报国立志的动力

这是一段难忘的经历!在14所期间,王小谟参加了 408雷达的研制,并担任了583三坐标雷达专业组副组长,参与了国内研制583雷达可行性方案研究和初步工程设计。“文化大革命”期间,王小谟受到冲击,583三坐标雷达研制工作被迫中断。王小谟调离原技术岗位,被安排到14所计算机房当机房管理员。王小谟没有因此自怨自艾,而是把握管理计算机的机会,深入研究和掌握了计算机的原理与运用,这使得王小谟成为我国较早掌握计算机技术的专家,并为日后他在主持研制383雷达时率先采用自动化技术打下了坚实基础。

1969年,响应国家“三线”建设号召,按照14所“成建制分迁”方式新建雷达研究基地的部署,王小谟深入黔西南大山,投身到第38研究所(现中国电科38所)的创建工作中。住在四面透风的油毡茅棚里,不仅食物匮乏,甚至连吃水都有困难,以王小谟为代表的一批科研人员就在这样的艰苦条件下,开启了筚路蓝缕、披荆斩棘的创业时代。

1985年12月,王小谟被任命为38所所长。1988年底,38所整体迁建安徽合肥。在调整迁建过程中,王小谟率领38所干部职工,一方面稳妥完成了千头万绪的迁建任务,另一方面又全力保证科研生产不受影响。按照王小谟发展出口装备创汇的思路,38所自主研制生产了JY-9、384等先进雷达,成功开拓了国际市场,不仅解决了38所迁建合肥资金匮乏的问题,完成了38所的“二次创业”,更创造了中国雷达出口的新奇迹。1995年,JY-9雷达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1992年2月,王小谟被任命为中国电子工业总公司军工局局长,时年54岁的王小谟由此开启了预警机装备的论证与研制之路,推动实现了我国土防空网从地面向空中的飞跃,更是推动实现了我从国土防空向攻防兼备的重大转型。

预警机是现代空中作战体系的核心,是体现国家综合实力和科技水平的标志性装备,是现代战争中必不可少的“空中司令部”。拥有预警机已经成为所有军事强国的梦想。但由于预警机的研制技术高度密集,是对一个国家科技水平和国家实力的巨大挑战,所以,直到现在,世界上只有少数几个军事强国拥有预警机研制能力。

中国拥有960多万平方公里的陆地国土,还有300多万平方公里的海洋疆域,要在信息化条件下捍卫国家主权、完成国土防空任务,向攻防兼备型跃升,我军必须拥有预警机这样的“撒手锏”装备!

然而,自力更生之路绝非一条平坦笔直的阳关大道。系统顶层设计没有现成经验可供借鉴,分系统技术攻关异常艰难,关键元器件面临严密封锁……

重重难题如下山猛虎,前进的征途上沟壑纵横。

预警机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技术难度超常,而且,当时国内各方面的配套基础还很薄弱,要想自主完成预警机研制这样浩大的工程是何等艰难!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同步研制的战略思路,为中国研制预警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是王小谟的团队,在消化、吸收、借鉴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所获得的重大成果。

淡泊名义,为人谦虚,保有中国知识分子的美德

2013年,王小谟荣获“2012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作为获奖代表,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发言时,王小谟表示:“他只是一名普通的科技工作者,在党和国家的支持下,做成了点儿事。这事情离开团队的力量是绝对无法做到的。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是一种无上的光荣,这份殊荣不仅属于他个人,更属于整个团队,属于这个伟大时代所有爱国奉献的知识分子。”

在众多的荣誉中,他最享受的是“工程师”称号。想当年,他走进北京工业学院(现北京理工大学),录取通知书上写的是:欢迎你!未来的红色国防工程师!如今,他实现了当工程师的梦想。

他是一个普通的人。之所以普通,是因为他也有普通人一样的七情六欲,有普通人一样的喜怒哀乐,有普通人一样的忧虑与期盼,有普通人一样的孤独与彷徨……

他是一个不甘寂寞的人。之所以不甘寂寞,是因为他想做事,甚至想做大事。从小他就养成了动手的能力,这为他以后从事科学研究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他在实践中摸爬滚打多少年,明白了“工程师”就是做具体工作的实践者的道理,这些感悟与认知,使他终身受益。

在王小谟家里,他小心翼翼地将珍藏了几十年的日记、讲话、总结等资料给我们看,那上面记录了王小谟走过的青春之旅,热血之路……

在一本黑褐色,上面凹凸出“新中国”三个大字的日记本里,我们读到了王小谟单纯的思想,以及反省、批判的精神,感受到了王小谟愿与新中国一路同行而蓬勃向上的真情、热情和激情……

甘为人梯、奖掖后学,他把对学生的苛求与严厉变成一道道科学的命题

王小谟把对学生的关怀与爱护,变成一道道科研的公式,然后,指导学生如何找到思维的方向,如何去破解未知的难题;他把对学生的苛求与严厉变成一道道科学的命题,然后,教导学生如何热爱科学,从事科学,如何尊重科学,如何应用科学……

有一个学生叫曹晨,在一次报告会上,他被王小谟院士充满激情的发言所感动。他在心里默默记下了王小谟的名字。

1997年,曹晨报考博士研究生时,希望王小谟能成为他的导师。于是,他直接给王小谟院士打电话。王小谟平静地告诉曹晨说:“已经有人报考了,你能不能录取不好说。”曹晨心想,有人报考这也很正常,像王院士这样高的成就,谁不想当他的学生呢?

所以,曹晨下定决心,先考了再说,不行再调剂吧。哪知,考试时,曹晨旁边空了一个座位。他当时就估计,可能报考王院士的那个人没有来。结果,曹晨如愿以偿!

那天,王小谟与曹晨聊雷达,聊预警机,聊学习、生活、工作……

天色暗淡,曹晨的心却亮堂了起来。 2001年,曹晨准备博士论文答辩。当时,王小谟院士正忙着与以色列进行谈判。

“五一”节后,曹晨的博士论文已经写完,他想把论文交王小谟院士看看。但因王院士要出国,还要谈判,所以老见不着人。有一天,终于找着王小谟院士,到了办公室,把论文交给王院士。不久,王小谟院士给曹晨密密麻麻写了一整篇意见。有读后的感受,但更多的是提出论文应该怎么改,意见非常具体。

王小谟在履行一个导师的职责!

曹晨很感动,他想,王小谟院士是这么大的一位科学家,又是干预警机的总顾问,他能够抽出这么多时间提出这么具体的意见,着实让他感动!

至今,曹晨还保存着那张写满叮嘱的意见书!

2002年,曹晨博士毕业。两年后,他被王院士任命为出口型预警机常务副总设计师。2004年10月的一天,曹晨与王小谟院士一道从外面开完会回来,车快要开到办公楼前时,王小谟院士说:“曹晨啊,你要有志向做一个指挥员,一定要把出口型预警机工程干好!”

曹晨说出了自己的担心。“你不要有顾虑,再大的问题,还有我们这些老的在,怕什么怕?”王小谟院士鼓励曹晨说。

任命曹晨为出口型预警机常务副总设计师的那一天,正好是曹晨30岁的生日。曹晨永远记得这一天!

时任中国电科集团公司总经理的王志刚,要求出口型预警机项目组汇报方案。王小谟告诉曹晨,说:“你去讲!”

曹晨想,给这么大的领导去汇报,自己肯定很是紧张。“你一定行!”王小谟鼓励曹晨说。于是,曹晨在王小谟院士的指导下,开始准备汇报方案。

汇报前两天,王小谟院士专门花了一个上午的时间,让曹晨在他办公室给从头到尾试讲了一遍。王小谟院士很满意。

2005年4月25日早上,王总听取汇报。曹晨很平静,他早已胸有成竹。汇报完了以后,王总说:“小伙子汇报的很清楚,不错!”

后来,曹晨破格评研究员,王总还讲,说:“不是说所有的博士评了高工就能评研究员,还得像曹晨一样,对项目能够做大的贡献!”

其实,只有曹晨知道。他的成长离不开王小谟院士的亲切关怀与悉心培养。

“天降大任于斯人也!” 如今的曹晨,早已成为下一代预警机的总设计师了。他没有辜负王小谟院士期望,他用实际行动完成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王小谟带了14个博士生,他都是一视同仁地严格要求,耐心辅导,热情帮助。他希望这些学生在学习期间,学有所成,早日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

于是,王小谟把对学生的关怀与爱护变成一道道科研的公式,然后,指导学生如何找到思维的方向,如何去破解未知的难题;他把对学生的苛求与严厉,变成一道道科学的命题,然后,教导学生如何热爱科学,从事科学,如何尊重科学,如何应用科学!

但对于没有完成学业的博士生,王小谟也毫不留情地将其延缓毕业。这就是真实的王小谟!

王小谟是一个十分重视人才的人。他像一位下棋高手,胸有成竹地布局、落子……他想通过对预警机项目的研制,为国家储备一批年富力强的技术人才。

巨大贡献,永载史册,人民向他致敬!

王小谟,2012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被誉为“中国预警机之父”。在50多年的科技生涯中,先后主持研制了中国第一部三坐标雷达以及多部世界先进雷达,为国产雷达赢得了世界声誉,为中国国土防空网的建设完善做出了重大贡献。他在国内率先力主发展国产预警机装备,提出了中国预警机技术发展路线图,构建了预警机装备发展体系,主持研制了中国第一代机载预警系统,引领实现了国产预警机事业的跨越式和系列化发展进入国际先进水平行列,使中国实现从国土防空型向攻防兼备型的跃升,他还提出预警机代际划分概念以及中国下一代预警机应具备的主要能力和技术特征,为中国预警机的长远发展提供了重要依据。

预警机是信息化战争的核心装备,是由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抓总研制的重要武器装备,是继“两弹一星”“载人航天”工程之后,中国新时期国防科技领域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工程。

科学报国,鞠躬尽瘁,他是一个平凡的人。只有了解王小谟的成长史,才会知道他今天为什么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只有了解王小谟远大抱负的形成,才会知道他为中国的防控雷达及预警机事业走向世界所付出的毕生精力和奉献精神,是那样的崇高和伟大!

在我们心里,王小谟是一条平凡的河,时而汪洋恣肆,时而平静如处;时而奔腾向前,时而缓缓流淌。王小谟是一座峻峭的山,承载着使命,肩负着担当;春天,让花朵的芬芳和树梢的清香在山上缭绕;冬天,让天籁的音响和清晨的鸟鸣在山涧涓涓流泻……

我们记录王小谟院士对祖国和社会做出的丰功伟绩,传承王小谟院士治学为人的崇高品德,弘扬王小谟院士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告诉社会上的每一个人,让河流生生不息,让大山崇高而伟岸……

(作者:姚远,本刊主编;刘凡军,重庆大江工业原宣传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