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飞神舟上太空
2024-12-17马京生王建蒙
编者按
9月13日,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根据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13日上午表决通过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五周年之际授予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的决定,授予15人国家勋章、国家荣誉称号。
一生致力于研制战略导弹、研发运载火箭、送中国人上太空并筹建“天宫”,为我国载人航天事业作出杰出贡献的王永志院士被授予“共和国勋章”。著名雷达专家和现代预警机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者王小谟院士被授予“人民科学家”国家荣誉称号。
《军工文化》杂志军工英才栏目聚焦两位院士为国防现代化建设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先进事迹,重温两位院士的非凡人生之路,进一步强化军工行业见贤思齐、崇尚英雄、争做先锋的良好氛围,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形成新质战斗力强根铸魂。
1932年11月17日王永志出生于辽宁省昌图县。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首任总设计师。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2024年6月11日,王永志因病治疗无效,永远离开了我们,离开了他所钟爱一生的航天事业。2024年9月13日,王永志院士被授予“共和国勋章”。
王永志参与了我国第一代、第二代战略火箭的研制工作;主持完成长征二号E大推力捆绑运载火箭研制任务;他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首任总设计师,他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技术发展呕心沥血、殚精竭虑,为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实现载人航天的历史性突破,做出巨大贡献。
王永志说:“我们做火箭的,最后一定要把人送上天。”
送中国航天员上太空的飞船要做到不落伍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是迄今我国航天史上规模最大、系统最复杂、技术难度最高的工程项目。1992年9月21日,中央政治局常委在听取论证组对载人航天工程技术经济可行性论证汇报后,做出决定,要像当年抓“两弹一星”一样抓载人航天工程。要坚持不懈地、锲而不舍地把载人航天搞上去。起源于“863计划”的中国载人航天论证,决策于1992年9月21日那天,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因此得名“921”工程。
1992年11月,王永志正好60岁,他被中央专委任命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首任总设计师。让王永志最感到振奋的是,花甲之年他将带领航天大军去实现中华民族的飞天梦想。
中国航天载人航天工程的总体设计工作开始起步,王永志遇到的第一个问题是,怎么给中国飞船定位?是按照前苏联及美国人所走过的路从头走起,还是瞄准当时的先进水平跨越赶超?面对比美、俄滞后了40年的载人航天现实,作为工程技术负责人的他和航天专家们,提出了通过技术创新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设计思想。他们不畏艰难,力争要让中国的飞船一上天,就要和国外搞了40年的飞船比翼齐飞,不相上下。
王永志力主直接采用由轨道舱、返回舱和推进舱组成的三舱方案。把赶超目标瞄准当时在用的俄罗斯“联盟—TM”号上,这是当时世界上最好的经过两次改型的第三代飞船。王永志说:“我们的载人飞船一起步,就比美苏晚了三四十年,但我们要横空出世,一起步就力争赶超到位。”
中国的载人飞船首创了轨道舱(生活舱)留轨利用,边研制、边应用,获得最大的空间应用效益。当飞船完成在轨运行任务后,轨道舱继续留在轨道上运行,这样在无人飞行试验阶段,就可以利用轨道舱开展大量的空间科学实验。也就是说,我们在发射一艘飞船的同时还捎带着发射了一颗应用卫星,为国家的空间科学实验获得了额外的空间应用效益,并且随着发射次数的增加,综合利用,其效益将会更加显著。
历经艰险率队选择主着陆场定在四子王旗
航天员的返回阶段是载人航天飞行的关键环节,也是航天员罹难最多的环节。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就是在返回时失事的。“太空第一人”的前苏联航天员加加林第一次飞天,从太空返回时就遭遇过险情。
为此,各国对航天员返回的着陆场都极为重视。王永志考虑最多的是,要让中国的航天员平安降落在祖国的怀抱。
载人飞船的回收对于着陆场的条件有着严格的要求。首先,着陆场必须位于飞船的运行轨道内。在此基础上,还必须满足诸如飞船着陆场必须人烟稀少,甚至树木的比例都不能超过千分之一,以免飞船着陆时造成人员伤害;其次,地势必须平坦,如果有坡,坡长不能超过返回舱周长的5倍,也就是说,不能让飞船在地面打5个以上的滚。在这个方圆数十公里的区域内,还不能有高压电线;着陆场内不能有铁路,不能有三层以上的房子,不能有河流等一系列苛刻的条件。
为了给中国飞船选好主、副着陆场,从1993年2月到1996年10月,在河南、四川、辽宁、内蒙古、甘肃等所有理论上适宜做着陆场的地方,共先后组织了7次大规模实地勘察,历时101天,包括空中直升飞机勘察17架次,陆地勘察车辆行程23500公里,勘察面积18万多平方公里,相当于两个浙江省的面积。勘察队员大都是专业技术人员。从摄影历史资料上还能看到他们风餐露宿地选择着陆场。
为了保证航天员安全着陆,工程立项之初,飞船的着陆场,最初经空中勘测选在了河南驻马店地区的黄泛区。为了确保万无一失,1993年2月初,王永志他们率队开始对该地区进行地面详细勘察。
在勘查过程中,王永志在车上看着窗外人多、树多、房子多,他的浓眉紧皱到一起。后来仔细一了解,那片黄泛区人口密度仍然很大,平均每平方公里600人。王永志认为,飞船试验初期决不能降落在那里,一是不安全,二是太扰民。载人航天既然是生命工程,就要以保证人民的生命安全为前提,再说对航天员也不安全。于是,王永志提出:“河南这地方不行。要考虑重新设计飞船轨道倾角。 到北边的内蒙古大草原去。”经过实地勘察,王永志心里有数了。
1993年4月21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首任副总指挥沈荣骏听取了汇报,他赞同王永志的意见,主着陆场要千方百计降低风险,先选好地方(场区)再来定轨道倾角;要考虑两个方案,轨道倾角在42度左右的陆上场区方案和在近海回收的方案。
最终,主着陆场选在内蒙古四子王旗阿木古朗地区,这里地势平坦开阔,人烟稀少,平均每平方公里只有7.9人。其他条件也符合主着陆场要求,对保障航天员安全返回较为有利。
返回着陆场选定在内蒙古四子王旗虽然比较理想,但这里荒郊野外的生活条件却极其艰苦。自从1999年7月,西安卫星测控中心着陆场站人员首次进驻着陆场起,他们在这人烟稀少的地方,出色完成了11次“神舟”飞船的回收任务。并被中央军委命名为 “功勋着陆场站”。
王永志1952年考入清华大学航空系飞机设计专业。1955年前往莫斯科航空学院留学,攻读飞机设计和导弹设计专业,1961年毕业。俄罗斯宇航科学院外籍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曾担任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院长,领导和主持过6种新型火箭的研制。2005年1月,中央军委授予王永志 “载人航天功勋科学家” 荣誉称号。同年3月3日,中央军委向王永志颁发了一级英模奖章和证书。2006年5月,74岁的王永志卸下了肩上扛鼎的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重担,改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高级顾问,同时担任载人空间站工程实施方案编制专家组组长,在他的主持下,完成了《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重大专项——载人空间站工程实施方案》的编写任务。
2010年5月4日,国际小行星中心发布公报,将国际永久编号第46669号小行星命名为“王永志星”。 王永志面对以他命名的小行星有感而发,宇宙无边无际,探索宇宙的工作也将是无限期。但他相信,探索太空,是人类探索文明和新技术的必由之路。同时,王永志寄语年轻人,“勤奋加机遇等于成功。不要羡慕我们这代人赶上了这么多好机会,如今事业发展得越来越大,机会天天有,关键是,你准备好了吗?如果没有准备好,机会就是别人的,不是你的。”
晚年的王永志经常说,我这辈子其实只干了三件事,研制导弹、用火箭送卫星上天、把中国的航天员送入太空完成任务后安全返回。王永志说的这三件事概括精炼,却都是国家利益的需要,是强国富民的需要。用王永志的话说,能参与为国家和民族做几件大事是我的荣幸,是祖国的航天事业为我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和施展才干的广阔舞台。这三件事从大学毕业开始干起,直接从事导弹、火箭设计研制30年,60岁开始祖国的载人航天工程24年,一直到退出现职后也没有离开他所钟爱的航天事业。
(作者:马京生、王建蒙,曾任职解放军总装备部,中国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