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工业重镇衡阳的昨天与今天
2024-12-17江小生
作为核工业重要基地,在中国核工业发展史上,衡阳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客观存在。衡阳核工业体系门类比较齐全、基础雄厚,建立了从勘探、采矿到提炼,从生产、制造到建设,从科研、教学到核卫生医疗的比较完整的产业体系,为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作出重要贡献,为国家培养和输送大批核工业人才。衡阳与核工业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对核工业有着重要的现实贡献。
衡阳在核工业布局的重要地位
衡阳东连江右,西接黔渝,南临两广,北通荆楚。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衡阳作为国家重点布局的核工业基地,是中国涉核单位最多的地级市,核工业重镇名副其实。国家在衡阳除建设二七二厂、七一二矿即“一厂一矿”两个主要生产单位外,还建设了七一○厂、四一五医院、衡阳矿冶工程学院、核工业第六研究所、中南矿冶公司、三○一地质大队、三○六地质大队、一○五公司(后改为二十五公司)、核工业卫生学校,湖南矿冶技校等企事业单位。
从铀矿找矿,到铀矿山建筑安装,铀矿开采,矿山机械修理,铀矿开采及应用研究,铀的提取,到为中南地区各地质队、矿山和工厂等企事业单位的医疗服务,再到核工业铀矿冶炼、护理、技能人才及其他方面专门人才的培养等,囊括了勘探、采矿、提炼、科研教学、核医学等门类,培养了一大批核专业人才,在衡从业人数高峰时期达3万人,为“两弹一艇”的研制作出突出贡献。
衡阳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提供了合格的核原料
1958年5月,中央批准二机部上报的核工业首批骨干工程——“五厂三矿”选点方案,其中包括衡阳铀水冶厂(二七二厂)、衡阳大浦铀矿(七一二矿)。核工业首批骨干工业项目“五厂三矿”中,衡阳八居其二,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提供了合格铀矿石、核原料。
1955年,309勘探大队在湖南成立,在衡阳大浦发现了金属铀。七一二矿矿区占地20平方公里,人称“十里矿山”。历经3年建设,1961年正式投产。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七一二矿为其提供了合格的铀矿石,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二七二厂于1958年8月开始兴建,是我国第一座大型铀水冶纯化厂,担负从铀矿石和铀精矿中提炼二氧化铀的艰巨任务。当时,大批科研人员和技术工人放弃城市相对优越工作和生活条件,从全国各地奔赴这里,献身核原料加工事业,战天斗地,克服重重困难,建成我国第一座工艺流程完善、能处理各种不同质量铀矿石的大型水冶基地。
创业初期, 6000多人穿着草鞋开展土方大会战,经过两个月努力,挑走一个45米高的山头,为完成工厂基建打下扎实基础。苏联毁约停援后,工厂陷入困局。工厂科研人员和工人不等不靠,没有洋专家就靠大家,迎难而上,摸着石头过河,一边生产一边研究,一边试验一边改进,解决一个个难题,最终掌握了铀提炼技术。
著名核科学家、二机部副部长钱三强为二七二厂打通工艺流程可谓呕心沥血。1962年1月8日,根据钱三强的建议,由二机部五局(科技局)、十二局(矿冶局)牵头,在衡阳市交际处召开科学技术攻关现场会,来自中科院系统、著名高校、工业部门的科研院所的顶级化工专家与会,专题解决该厂技术问题。通过“群医会诊”,就该厂生产准备中存在的工艺、分析、设备、设计等148个技术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和措施,重点审查纯化车间试车方案,为该厂试生产和顺利投产作了技术准备,起了很大很好的作用。
经过4年时间不懈努力,该厂生产出我国第一批合格的二氧化铀,填补我国核工业铀原料生产工艺技术空白,谱写了我国核工业铀水冶纯化从无到有的新篇章,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提供了合格铀原料。
核工业驻衡单位创造了诸多“唯一”“第一”“最大”“最早”等显示实力地位的声誉。二七二厂曾经是中国最大的铀水冶纯化工厂,中国唯一能处理国产铀化学浓缩物的铀纯化企业。曾自主成功研发核电级二氧化铀产品,为我国核电发展打下坚实基础。核工业第六研究所是当时我国唯一的铀矿采冶技术研究所,也是我国最早开展地浸采铀试验的科研院所,并于1991建成我国第一座小规模地浸采铀试验矿山,为中国地浸采铀技术开拓新路。核六所氡实验室是国家唯一授权的氡及其子体专项计量检定实验室。二十五公司是中国核工业唯一从事铀矿建筑安装的专业施工队伍。衡阳矿冶学院是我国唯一培养铀矿开采本科学历以上高级人才的专业本科学院,被誉为铀矿冶第一学院,为发展中国原子能事业特别是“两弹一艇”作出重要贡献。继承衡阳矿冶学院衣钵的南华大学被誉为“核工业人才的摇篮”,培养了核工业系统约1/3的技术和管理骨干,中核集团先后三次授予南华大学“核工业人才培养突出贡献奖”。
衡阳是新质生产力的策源地
衡阳参与和见证了中国核工业从无到有、从有到强的发展进程,值此从核大国迈向核强国的关键时期,衡阳在“两弹一星”精神鼓舞下,充分发挥技术、区位、交通和人才优势,与涉核企业集团积极谋求深度合作,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衡阳市委市政府始终踔厉奋发,奋楫争先,成为核工业新质生产力的策源地。
中核二七二铀业公司前身为二七二厂,是中国铀纯化转化生产基地和天然铀储备基地,承担国家需要的不同用途天然铀加工任务。也是国内唯一能处理国产铀化学浓缩物的铀纯化企业。公司自主研发设计的核级海绵锆(铪)中试生产线,成功解决并掌握锆铪分离重大技术难题,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中试线核心产品核级海绵锆可以满足新一代核级锆合金生产最新标准需求,核级海绵铪符合军用核级标准要求,并具备紫外级氧化铪生产技术能力。其在中国核工业产业链的地位显而易见。
湖南宏华机械公司前身为七一○厂,是国内唯一从事天然和人工核素放射性污染金属熔炼去污解控循环再利用的专业化生产基地和科技环保型企业,是中核集团全产业链上不可缺少的一环,对落实国家废物最小化战略要求、实现核工业绿色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017年成立的中核金原新材料公司是工信部、生态环境部、国家国防科工局认可的合法合规独居石资源综合利用生产企业,可实现铀钍、稀土等国家战略资源的综合回收利用,还能达到独居石及湖南省内放射性尾渣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目标,具有重要环保示范意义。
经过多年发展,衡阳形成了稳固的核工业产业和科技基础,拥有一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平台和实验室,兼有南华大学在“核”“医”方面拥有多个国家高水平科研团队,在医用同位素产生、核素分离与提取、药物研发、临床试验、辐射防护等方面具有良好研究基础和技术储备。2019年注册成立的湖南白沙绿岛投资开发公司是国内首个央地共建以核技术应用为特色产业的省级高新区,是湖南省委省政府、中核集团和衡阳市委市政府探索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投资开发建设高质量发展试验区的重大创造性实践。2021年12月,全国首个核技术应用特色高新区——白沙绿岛高新区获批落户衡阳。目前园区正积极发展高端医疗装备、核工业装备、新兴核材料、核素医疗、辐照加工、核环保等产业,加强与南华大学产学研用交流,着力打造一批国家级核技术应用重点实验室,形成从研发到产业化生产的完整通路。经过几年多运作,白沙绿岛高新区围绕中核集团在衡原有产业布局的上下游拓展及新引进全新重大项目两个方向,园区产业导入取得实质性突破。2021年,核技术应用产业链规上企业实现产值达45.9亿元。
2022年7月,中核集团唯一独立的科创服务专业化公司——中核同创与白沙绿岛公司共建的“核创空间协同孵化基地”在衡阳白沙绿岛高新区正式挂牌,将按照“始于核而不止于核”的发展思路,主动承接中核集团体系内23家科研院所的成果孵化,促进优质科创资源汇聚。
2021年中国建成全球第一座高温气冷堆核电站,南华大学的核电软件测试技术在该核电站建设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2013年7月,中国铀矿第一科学深钻以2818.88米的钻深突破以往1200米找矿深度,缩短了与国外铀矿深部勘查差距,拓展了铀资源找矿空间,为进一步扩大铀资源量奠定了基础,标志着我国铀矿勘查进入一个更深更广的全新阶段。此工程采用的钻机就来自衡阳中装衡探公司。
昨天的衡阳,因“核”而荣;今天的衡阳,因“核”而兴。衡阳“扼两广,锁荆吴”,地处南北要冲,不愧为共和国“又红又专”的核阵地,可以预见,未来的衡阳必将续写中国核工业新的辉煌。
(作者单位:核工业二七二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