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弘扬“两弹一星”精神 助推中国式现代化

2024-12-17范淳钰

军工文化 2024年9期

60年前,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在罗布泊上空成功爆炸,被时任法国总统蓬皮杜评价为“一夜之间改变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让新中国挺直了脊梁。在新中国建立及发展的历程中,“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无疑是浓墨重彩的一笔,让新中国的国防实力及科技实力得到了显著提升,实现了高水平的技术跨越。可以说,“两弹一星”事业的成功深刻影响了国际战略格局的演变,塑造了中国崭新的大国形象,而由此诞生的“两弹一星”精神同样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志气,振奋了中华民族的精神。

“两弹一星”精神的时代背景

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从政治上宣告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崛起和复兴,但建国之初,我国基本是个“一穷二白”的落后农业国,经济底子薄,工业基础差,物力、财力、人才严重缺乏,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现代工业占整个社会经济的比重不到 10%,且基本集中在沿海地区和长江流域。 在国际上,美国不仅对我国采用了政治孤立、经济封锁等外交手段,还发出了核威胁。

为了打破核垄断,粉碎核讹诈,实现新中国的独立自主和长治久安,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审时度势,毅然作出了发展我国原子能事业的战略决策,并在苏联毁约停援后,依然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最终实现了“两弹一星”的战略构想,极大地增强了中国的综合国力、国防实力和科技水平,迅速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在此过程中,我国工业化、现代国防和科学技术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建立起从重工业到轻工业,从国防军事工业到民用工业的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同时建立形成了一支优秀的科技人才队伍,为后来的改革开放提供了必要的国际政治环境和外交条件、安全和经济实力、科技和人才基础。

“两弹一星”精神的深刻内涵

精神,是指行为主体在客观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将外在各种信息主动、自觉、积极地内化为具有相对稳定性和持久性的心理现象及行为体现,包括思想、理论、信念、道德、意志、情感等。在“两弹一星”惊世伟业的进程中,同样凝聚形成了崇高的“两弹一星”精神,即“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

“热爱祖国、无私奉献”是“两弹一星”事业的出发点,是“两弹一星”研制者们一切实际行动的内在动力。新中国成立之初,无数科技工作者放弃国外优越的生活和科研环境,放弃自己光明的科研前途,选择回国将个人的命运与祖国牢牢联系在一起,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奠定坚实的基础。杨承宗先生放弃法国55万余法郎的年薪,并将自己的积蓄用于购买祖国急需的实验器材;彭桓武先生面对质疑说出了振聋发聩的“回国不需要理由,不回国才需要理由”;王淦昌先生将自己在苏联4年省吃俭用存下的14万卢比工资全部交给驻苏大使,支援国家建设,自己化名“王京”隐姓埋名17年……一件件在今天年轻人看来甚至不可思议的事迹,其根源都是“热爱祖国、无私奉献”的精神。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两弹一星”事业发展的方向,体现了“两弹一星”研制者们的坚强意志。早在1955年,毛泽东就说过:“我们只要有人,又有资源,什么奇迹都可以创造出来。”正是在这样的民族自信心激励下,即便苏联毁约停援,毛泽东依然能坚定地带领中国人民走上自力更生研制核武器的道路。这样的精神同样贯彻在老一辈核科学家们的科研历程中,原子能科学起步初期,刚刚建立的近代物理研究所只有19个人,既没有经费也没有仪器设备,钱三强先生带领大家到北京的旧货市场、垃圾箱里找零件,自己制造仪器,正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真实写照。而“两弹一星”事业的发展同样证明了党中央方向的正确性——核心技术从来都是买不来的,必须依靠自主创新!

“大力协同、勇于登攀”是推进“两弹一星”事业的具体做法,是“两弹一星”事业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两弹一星”开始研制时,新中国在科研、技术、生产等各领域都存在大量空白,需要动员广泛的力量。1961年党中央《关于加强原子能工业建设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要进一步缩短战线,集中力量,加强各有关方面对原子能工业建设的支援。除了二机部自身,教育部、有关工业部、卫生部、公安部、水电部、铁道部、商业部等部委也纷纷加入事业,毛泽东1962年批示的“要大力协同做好这件工作”更是将这一理念推到了新的高度,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

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在新时代的重要意义

“两弹一星”事业让我国在错过前两次工业革命的不利条件下,快速建立和发展了现代国防工业、现代工业和高科技产业,缩短了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随着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两弹一星”精神也不断被赋予新的历史价值与时代内涵,持续鼓舞中国人民的志气,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精神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曾就弘扬“两弹一星”精神作出多次批示,勉励科技工作者有效发挥科研积极性,进一步发扬光大“两弹一星”精神,以形成良好的精神面貌。可见,在新时代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征程中,“两弹一星”精神依然是我们不断进取的强大动力。

指引我们不断统一思想、凝聚共识。思想的统一可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不竭动力,正如“两弹一星”研制期间,全国上下在“热爱祖国、无私奉献”的精神指引下奋勇向前,创造了令世界震惊的奇迹。

回望历史,老一辈科学家和人民的爱国奉献精神有很大部分源自山河破碎、民族屈辱的经历,因此为了祖国的复兴愿意付出自己的一切。钱三强曾说:“我们当年背井离乡、远涉重洋,到欧洲留学,目的就是为了学到先进的科学技术,好回去报效祖国。”当前,我国已经实现了从生产力相对落后到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历史性突破,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新一代的中国人民出生在和平幸福的年代,在日常生活中很难感受到国际形势的紧迫感。

但事实上,当前我国面临的形势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全球性问题加剧,来自外部的打压遏制不断升级,依然需要我们提高忧患意识,继续以“热爱祖国、无私奉献”为行动的出发点和动力,将思想统一到党的领导上来,坚持以国家利益为最高准则,把个人理想与国家利益、个人选择与人民企盼紧紧联系在一起,团结一心应对这段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

激励我们加强自主创新、敢于斗争。自主创新的精神贯穿于新中国的发展历程,早在1964年,毛泽东就清醒地看到:“我们不能走世界各国技术发展的老路,跟在别人后面一步一步地爬行。”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 2020年在广东考察时同样强调,“我们现在遇到了一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种情况下我们要走自力更生的道路,就是自主创新的自力更生”,充分体现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的传承。

自主创新并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创新者往往背负着艰难的摸索、高成本的投入及沉重的压力。在我国核电发展初期,全盘引进外国成熟技术还是开发自主核电技术争论不休,诚然,仅以成本及装机容量而言,我国自主研制的30万千瓦核电站比不上同时期从法国引进的百万千瓦级商用核电站,但却成为了我国核电“走出去”的先行军,也为我们最终拥有自主三代核电品牌“华龙一号”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都体现了国家对自主创新的更高需求,更需要我们继续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面对艰难险阻做到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鼓舞我们秉持开放思维、勇攀高峰。随着科技的发展,大规模投资、多学科协作的重大工程日益增多,一方面需要国家的支持和保障,另一方面也需要科技工作者秉持开放思维,提升整体协同意识,做到“大力协同、勇于登攀”。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其实举国体制强大的优势早在“两弹一星”的研制中就已充分体现,党中央通过“全国上下一盘棋”的统筹考虑,进行了合理的资源分配和顺序安排,以惊人的速度完成了国家任务,充分体现了大力协同的重要性。面向新时代,核工业人担负起国家战略攻坚任务,以全产业链协同攻关推进重大工程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重大工程实现新跨越。将开放的思维融入“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精神传承,无疑是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攻克我国高科技领域中“卡脖子”难题的重要保障。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我们更要持续弘扬“两弹一星”精神,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作者单位: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