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工院校“五驱联动、德心共育”心理健康育人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2024-12-16高慧
■摘 要:技工院校不仅要加强对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更应重视其心理素质的培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生德育相融合,以课程建设、队伍建设、制度建设、活动建设、平台建设为驱动,夯实基础、形成合力、提升成效、完善制度,拓展渠道、落实落细家校共育工作,构建以乐观向上、积极品质为特征的“五联驱动、德心共育”的心理健康育人模式。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队伍建设;制度建设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是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大计。”技工教育作为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任。探索提高技工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成效的方法,对于培养身心健康的高质量技术技能人才尤为重要。
一、研究和改革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有利于提高社会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知和重视程度
研究原生家庭视角下技工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可以进一步提高社会对这一领域的关注度,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在教育实践中的全面推广。在家庭层面,该研究有助于提醒家长意识到他们在孩子心理健康方面的重要程度,引起家长和社会对家庭教育的重视,促进学生积极向上健康心理的培养和形成。
(二)有利于促进技工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素养提升
青少年心理健康知识水平与来自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心理健康教育密不可分,是提升心理健康素养的重要基础。我国在《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中提出了“到2030年,居民心理健康素养水平提升到30%”的目标。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重要的是防患于未然,要重视一些重要风险因素对其心理健康的影响。
(三)有利于学校针对性地实施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通过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技工院校学生能更好地适应校园生活,提高学习效果,增强心理韧性。通过采取积极措施,对学生的心理进行干预,对于学生成长和学习具有积极推动作用。
二、研究和改革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一)解决技工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形式单一的问题
对各技工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普测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技工院校学生存在自信心缺失、情绪控制和社会适应水平偏低的情况。心理健康教育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以学生群体为主,结合教师、家长、心理委员等多维度、多样化的心理健康教育,以满足技工院校学生的心理发展需求。
(二)解决技工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人员结构和知识结构不合理的问题
技工院校比较重视专业教师的招聘与配备,而对心理健康教师有所忽略,部分学校甚至未设置专职心理健康教师岗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由学生管理工作人员兼任,他们在不同程度上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对学生的心理问题、心理障碍等存在认知偏差。技工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人员结构、知识结构需要不断优化,引进专业心理教师,与班主任、学生管理工作人员、心理委员等构建网格化师资队伍,不断提升专业能力。
(三)解决技工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管理机制不完善、家校沟通不畅的问题
技工院校的心理危机预警与干预制度不完善,出现心理危机情况,容易造成不良后果;技工院校家长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参与度不高,对孩子的关注较少。技工院校要不断完善心理健康管理机制,拓展家校沟通渠道,形成家校育人合力。
三、“五驱联动、德心共育”心理育人模式实施策略
湖南省商业技师学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生德育相融合,以课程建设、队伍建设、制度建设、活动建设、平台建设为驱动,夯实基础、形成合力、提升成效、完善制度,拓展渠道、落实落细家校共育工作,构建了以乐观向上、积极品质为特征的“五联驱动、德心共育”的心理健康育人模式,如图1所示。
(一)以“必修+拓展、显性+隐性”课程建设为驱动,夯实心理育人基础
学院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将心理健康教育贯穿教育全过程,发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主阵地作用,引导全员树立心理健康意识,认识心理异常现象,掌握调整心理状态与情绪的基本技能。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等心理必修课。从认识自我、学会学习、人际交往、情绪调适、升学择业和社会适应六大主题,结合“适应环境—学习与交往—就业指导”不同阶段学生心理特征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拓展课。让学生通过参与知识讲座、心理健康微视频录制、主题演讲比赛、向阳而生劳动实践、青年志愿者服务等实践教育活动,利用自己的力量去帮助他人,在潜移默化中学会如何与自我、他人、社会相处,优化心理品质。
(二)以“班主任为骨干,专兼职为一体”队伍建设为驱动,凝聚心理育人合力
学院通过外引内培,引入心理咨询室社会专业团队驻校,引入2位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增设4名辅导员,优化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结构,建立一支以班主任、心理咨询师为骨干,心理辅导员、任课教师为主体,心理委员为补充的专兼职结合,专业互补、立足全员、贯穿全程、着力全方位的一体化四级心理健康育人队伍。
开展“阳光校园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服务活动,定期开办心理育人工作专题讲座和心理研判会,掌握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识别与疏导方法、突发事件的处理方法,不断优化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知识结构,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依托学院心理咨询室,培育一支朝气阳光、专业能力强的学生朋辈心理互助队伍。学生朋辈心理互助队伍开展谈“心”谈“画”互助活动,发挥了学生在朋辈陪伴以及心理危机干预中的优势与重要作用。
(三)以“宣传、筛查、建档、预警、转介”五环节为重点的三级预防制度建设为驱动,形成心理育人保障
学院突出心理健康工作的5个重点环节,通过各级联动、内外协同、分层建档,规范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流程,提升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健全危机预防与干预机制,加强前端管理与动态监测;建立心理健康普查制度,形成全员普查、重点筛查、辅导约访、动态跟踪、干预一体化的工作机制,定期开展重点学生谈心谈话,掌握学生心理健康动态,做到“一人一档”。加强学生心理疏导,及时化解学生心理困惑。
初级预防,突出宣传引导功能,分层分类开设心理健康必修与拓展课程,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和情绪调节技巧;二级预防,家校协同,全员筛查与定期排查相结合,建立“一生一策”学生心理健康分级档案,建立心理危机预警库。三级预防,发挥社会、学校、家庭协同联动作用,做好转介干预工作。与某医院签订校医合作协议,为心理危机和心理障碍学生的转介设立绿色通道,完善各级联动机制。
(四)以“育德与育心相融合”活动开展为驱动,提升心理育人实效
学院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以生为本,通过开展心理健康主题班会、心理沙龙、心理知识科普、团辅活动、心理素质拓展等形式多样的学生活动,将心理健康育人活动与学生德育相融合,让心理健康教育更贴近学生发展重点、更能找到学生心理变化的触点、孵化学生发展的生长点,培养更生动、更有活力、更快乐的新时代技能人才。
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班级、团支部、校园文化建设中,打造了一系列品牌活动,如读党史知党情、新思想讲师团等德育活动,心理健康教育系列培训、5.25微心愿等智育活动,传统文化进校园、音乐社团等美育活动,素质拓展、阳光体育等体育活动,用隐性涵育结合显性教育,帮助学生运用艺术、体育、文化等多元方法获得心理成长。
(五)以“双线并行、家校协同”平台建设为驱动,拓宽心理育人渠道
利用微信公众号、线上教学平台,开设“心灵驿站”专栏,“心的小宇宙”线上树洞,提供线上及时咨询的自助式心理服务,倾听学生心声,及时答疑解困。开通心理健康咨询预约平台,让心理健康服务更畅通、高效。线下召开班级心理委员等学生心理骨干参加的线上线下公益讲座及“常见心理问题的识别与心理危机的应对”等专题培训,发挥心理委员主观能动性,充分提升学生心理队伍朋辈辅导和助人能力,夯实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基础。
着眼于家庭教育,开设“家校心理课堂”“心理调适”等心理微课,录制5·25心理健康日宣传、春日来信等微视频,面向家长定期推送心理健康科普知识信息,引导家长形成正确的教育理念及职业发展理念,同时对孩子抱有明确而合理的期待,给予孩子充分与客观的尊重。线下各院系开展家访活动,重点走访“四类学生”(贫困生、单亲生、留守子女、学困生)家庭,有针对性地采取帮扶、辅导和其他助学措施,帮助困难学生。
四、实施成效
自2023年起,“五驱联动、德心共育”心理健康育人模式研究成果在学院3个专业院系开展实践,并在省级名班主任工作室、共青团湖南省名师工作室等项目中得到了较好的应用。通过“五驱联动、德心共育”学生心理健康育人模式成果的运用,推动了学生心理健康良性发展生态圈的形成。
(一)逐步形成“五驱联动、德心共育”的心理健康育人模式
以“必修+拓展、显性+隐性”课程建设为驱动,夯实心理健康育人基础;以“班主任、心理咨询师为骨干,专兼职为一体”队伍建设为驱动,凝聚心理健康育人合力;以“宣传、筛查、建档、预警、转介”五环节为重点的三级预防制度建设为驱动,形成心理健康育人保障体系;以“育德与育心相融合”活动开展为驱动,提升心理健康育人实效;以“双线并行、家校协同”平台建设为驱动,拓宽心理健康育人渠道。
(二)有效提升了学生心理健康素养水平,促进学生技能成才
在营造良好的心理育人氛围的同时,也为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提供必要的知识与方法,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心理健康、学习心理健康知识、掌握心理调适的方法等。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实践相结合,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班级、团支部、校园文化建设中,打造了一系列品牌活动,通过参加这些活动,学生心理健康素养得到了提升,更加关注个人心理健康状况,心理辅导从“被动式”变为“主动式”。严格落实了新生全员心理测试,普测率达到100%。学生心理健康实现良性发展,有效形成良好班风、学风,为学生的专业技能学习提供保障。2021年至2023年学院共有2个班级荣获湖南省先进班集体称号;2个班级荣获长沙市先进班集体称号。2021年至2023年有27名学生获国家奖学金,参加各级各类比赛获奖达206人次。
(三)健全了心理健康教育制度,形成家校心理共育机制
家校共建学生心理健康筛查制度和三级预防机制。在学院层面,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心理评估,有的放矢地开展了阶段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点关注心理问题学生,开展了有效的动态追踪,针对性开展心理辅导,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在家长层面,重视学生心理健康状态和成长中的个性特点,为班主任提供有效信息。
学院成立了学生突出心理问题防治工作专班,将每个学生心理健康责任和安全责任明确到人,形成“网格化”责任落实体系。对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实施“一生一档”“一人一策”,一对一明确帮扶责任人,点对点提供支持,全方位守护学生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制定学生管理部门、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班主任、辅导员等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考核细则,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家校沟通的重要内容,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落实落细。
(四)优化了心理健康师资队伍,构建协同育人格局
把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纳入技工院校师资培训计划,定期组织教师参加专业培训共16余次,保证培训的数量与质量,提高了教师的心理育人能力。2021年至2023年,学院教师团队参加省、市级班主任能力大赛,指导学生参加“文明风采”德育实践系列活动“德育案例”等比赛获奖10项,成功立项省级名班主任工作室和省共青团名师工作室。通过实施课程建设、队伍建设、制度建设、活动开展、平台建设5个维度联合驱动的“五驱联动、德心共育”的心理健康育人模式,多措并举构建了学生心理健康良性发展的生态圈,学生心理素养得到提升,良好的班风、学风、校风得以形成。
参考文献
[1]吕俊.技工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123”模式[J].职业,2023(3).
[2]阮振华.技工院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应对策略[J].现代职业教育,2020(25).
(作者:高慧,湖南省商业技师学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