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利用“劳动实践”提升小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策略

2024-12-16祝秀荣

格言·校园版 2024年33期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了书面表达的实效性,要求学生能清晰、流畅地传达个人见解与情感。然而,现实中的作文教学往往受限于传统模式,难以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与真实情感。因此,如何巧妙地将新课标理念融入实践,让作文教学变得生动有趣,鼓励学生主动观察生活,用文字真实反映内心,成为教育者亟待破解的课题。借鉴《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笔者期望探索一种途径,即通过劳动实践与语文作文教学的有机结合,挖掘劳动中的教育价值,从而激活学生的表达潜能,提升他们的写作技能和情感表达能力。本文着力探寻利用劳动实践提升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有效策略。

一、生活情境中的劳动实践为观察与情感体验搭建桥梁

在当前教育理念的转变过程中,笔者认识到仅依赖传统的课堂教学并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性。生活情境中的劳动实践,如种植活动、班级宴会等,以其独特的方式,为小学生提供了观察与情感体验的广阔天地,从而成为提升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强大工具。

种植活动帮助学生锻炼观察能力。在亲手播种、浇水、除草的过程中,学生的眼睛成为他们解世界的第一扇窗。学生经过仔细观察,更愿意用文字精确地描绘,如“那嫩绿的叶片在阳光下闪烁,如同新生的生命在歌唱”。通过观察与描述,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切实的锻炼和提升。

班级宴会活动则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生活与团队协作。从策划菜单、采购食材,到准备烹饪、共享美食,每个环节都需要他们运用语言进行交流。学生们不仅学会了如何清晰地表达自己的需求,如“我需要将土豆切成块状”,也学会了如何理解和尊重他人的观点,如“我认为我们可以尝试用不同的调料来增添风味”。这种生活场景中的语言实践,使他们能够运用语言解决实际问题,增强语言的实用性。

由此可见,生活情境中的劳动实践通过提供丰富的观察素材、实践机会和情感体验,为小学生搭建了一座观察与情感表达的桥梁。它不仅提升了学生的观察力,也培养了他们的情感表达能力,使他们在实践中学习、成长,从而更好地运用语言去表达自己的观点。因此,教师应当重视劳动实践在语言中的作用,将其融入教学设计,助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读写结合,让劳动实践与语文学习无缝衔接

在教学实践中,读写结合是一种有效的策略,它将劳动实践与语文学习紧密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言,提升语言组织和创新能力。这一过程并非独立的,而是形成了一种知识的循环,使学生的语文素养与实际生活技能同步提升。

首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扮演着引导者的角色。例如,当学生们在阅读关于植物生长的绘本时,教师会引导他们理解并分析文本中的语言结构,如段落层次、句子构造等。当学生们参与种植活动时,教师会提醒他们用类似的语言结构来描述植物的生长过程,如“春天,种子埋入土壤,等待破土;夏天,绿色的小芽开始冒出……”。又如学习课文《千人糕》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关注时间顺序和动作描写。在烹饪活动中,教师会鼓励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整个过程,如“我小心翼翼地切下一片薄薄的洋葱,放入热油中,看着它慢慢变软,闻到它发出诱人的香味”。这种读写结合的方式,使学生能够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中的表达,加深其对语言的理解和记忆。

其次,读写结合打破了传统的知识传授模式,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学习语言,体验语言的实际价值。这种学习方式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提高了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他们能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独立思考,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这正是创新能力的重要体现。

最后,通过读写结合,学生们在劳动过程中不断反思和修正自己的表达,这种自我修正的过程提升了其语言的精炼度和准确度。他们学会了如何将复杂的信息简化为易于理解的语言,如何用最少的文字传达最多的信息,这是语言组织能力的重要标志。

读写结合的劳动实践策略不仅使语文学习与生活实践紧密相连,而且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了他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起到了关键的引导作用,通过精心设计的活动,让学生们在实践中体验语言的魅力,从而更好地掌握和运用语言。

三、构建教学图示,细化指导,提升表达技巧

劳动实践有多种类型,如种植观察类实践活动、制作类实践活动、场景类劳动实践活动、公益类劳动实践活动等。这些不同类型的劳动实践均具有不同的写作重点。教师需要研究每种类型的写作特点,针对想要训练的知识点设计不同类型的写作教学图示。在写作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提出写作的要求,更要落实指导的过程。如对劳动过程的描写,教师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要将劳动的过程按照一定的顺序写清楚,还要帮助学生有条理地叙述清楚劳动过程。作为教学活动的设计者,教师可以基于学生的困难提供一定的语言支架,帮助学生将所理解和创造的内容表现出来。

例如,在教学制作类活动写作时,教师在内容图式的建构上,可以将劳技作品的制作过程分解为两三个步骤,做到劳技作品制作与教师指导交替进行。其中,关键的步骤或动作可采用写实的放大镜头呈现给学生,引导学生观察与表达。教师还可帮助学生对制作中所需的有关学科知识进行理解与运用。在言语图式的建构上,学生可以借助教师提供的范文或语言支架进行叙述,并针对前一环节的观察与表达进行方法的提炼,为进入“迁移方法,独立表达”环节做好铺垫。在表达图式的建构上,教师可以让学生迁移运用前面所学的劳动技能和观察方法,以小组为单位对劳技作品制作的下一个步骤进行实践和观察,鼓励学生创造性地表达。伴随着不同类型的劳动实践活动的开展,教师所建构的图式类型也应越来越丰富多样。

四、构建多元评价体系,发挥激励与反馈的双重作用

在提升小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过程中,多元评价体系至关重要。这种评价不仅关注学生的劳动成果,更重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包括观察记录的质量、作文的结构与情感表达。通过即时的反馈机制,学生能够清晰地了解自己的进步和需要改进的地方,从而增强其自信心,进一步推动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

首先,多元评价机制的建立意味着教师应从多个角度审视学生的表现。例如,在种植活动后,教师不仅评估学生能否成功种植,还会考察他们的观察记录是否详尽、准确,是否能生动描绘植物生长过程中的细节。这种全面的评价方式鼓励学生细致入微地观察,激发他们对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同时,通过作文评价,教师应关注学生语言文字的连贯性、篇章结构的合理性、情感表达的真挚性,以此衡量他们的书面表达水平。

其次,多元评价体系还包括同伴评价和自我评价。同伴之间的交流和比较,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批判性思维,他们可以从他人的作品中学习,取长补短。自我评价则是培养自我监控和自我调节能力的重要途径,让学生学会对自己的表达负责,增强自主学习和成长的意识。

最后,一个成功的评价体系应该具有激励性,教师不仅要指出不足,更要表扬学生的努力和进步。当学生看到自己的努力被认可,他们会更有动力去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形成良性循环。这种评价方式有助于塑造学生的自信,使他们在面对挑战时更加从容,从而在语言表达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五、结束语

总之,劳动实践与语文学习需要深度融合。教师应努力创造一个充满活力的学习环境,让每个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反思中成长,发掘他们的语言潜力,培养学生富有深度和感染力的表达能力,为他们的未来之路铺就基石。让教师们点亮学生的语言之光,照亮他们通往知识和生活的广阔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