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啊找啊找朋友
2024-12-14Zoey
谢谢你一直记得我 芸 芸
我们在不同的学校上学,因为学业忙且不能用手机,我们很少线上联系,也没机会线下见面,但是我们会给对方寄信。她给我写了50多张明信片,记录了她的日常点滴和想念关心我的话。我真的很感动,原来她没有因为身边有了新朋友,就忘记了我和我们的友谊。
青春里的一束暖阳 顾 辰(浙江省青田中学)
初一时因为性格孤僻不合群,我一度被班上同学孤立。当时我只要开口,他们就对我恶语相向。但他不一样,有一次我问他一道科学题,他居然放下手上的作业,解答我的疑惑。他知道我那段时间过得不开心,时常逗我笑,和我聊天,督促我学习。我怕他因为我而被人诋毁,叫他以后不要理我了。他抿着嘴看了我很久,缓缓对我说:“你没有错,和你关系好是我的选择,我对我的选择负责。”这句话像是刺破漫长黑夜的一束光,我至今仍感激他肯拉我一把。
心灵的避风港 杨 琳(湖北省麻城市第二中学)
我和她是相距1000千米的网友,从刚开始的“你好”,到如今无话不说,我们未曾见面,却彼此了解。我喜欢把事情憋在心里,害怕说出来会打扰别人,她却不这样认为,她总说“好朋友就是要相互打扰、相互依赖”。有一次我和同学闹矛盾,一直没回她消息,等她着急打来电话时,我听到她的声音忍不住哭了。而她得知原委后变着花样安慰我,等我心情平复后又和我一起讨论怎么解决问题。即便只是网友,有她在,我就有满满的安全感。
跟着同桌饿不着 阎浩铂(河北省石家庄市元氏县实验中学)
刚上初中,中午时间仓促,我总是没吃几口饭就得回教室,饿得肚子“咕噜”响。同桌听到后,神秘兮兮对我说:“我有三个吃饱饭的秘诀……第一是去食堂步子要迈开,三步并两步。第二是别傻站着,看到哪个打饭窗口空着,就赶紧排上!”
“那第三个秘诀呢?”我追问。他嘿嘿冲我笑,不紧不慢道:“第三就是你可以在食堂买面包片充饥。”说着他就从课桌里摸出一片面包递给我。瞧我这新朋友,才到新学校两天就掌握了“生存技能”!
我们相识于幼儿园,到现在已经12年了。小学班主任曾说,好学生与差学生的友谊不可能长久,但我俩偏要打破刻板印象。虽然现在我们不在一个学校,甚至不在一个城市了,但依旧亲密无间。这个蛋糕就是我们一起做的,全世界独一份,就像我们不走寻常路的友谊。
友谊一万年 李秋萍(重庆市石柱中学)
我生日那天,最好的朋友在黑板上给我写了“生日快乐”。我正要合影留念时,她大声喊我的名字,我转头见她站在椅子上朝我笑,忽然将手上的册子甩下来——那是她花了两个月时间做的风琴册。事后她问我,当时咋没感动到哭呢!我说我感觉自己被爱着,脑子里有的全是甜蜜。可当我回家后仔细阅读风琴册的内容时,却情不自禁地流泪了,因为她说她会爱我一万年,我们的友谊会持续一万年!希望我和我最好的朋友永远不分离。
我的舅舅“李静萱” 王子依(浙江省宁海中学)
我有一个特殊的异性朋友,按辈分算是我舅舅。他叫李晋轩,但我给他备注的网名是“李静萱”,假装他是个女孩子——感觉和男生关系好有些奇怪……台风天我忘带伞,他撑伞送我去学校,结果半路伞被风雨掀翻,我们只能狼狈地在雨中狂奔。到了目的地,他会抖抖雨水埋怨道“下次不送你了”,可到了下一个我没带伞的雨天,他还是会撑伞送我。平时去补课他会在公交站等我,我总是迟到,害得他也早不了。在班级门口告别时,我们互相眨眼睛,承诺下次早起。当然,下次我俩还是一块儿迟到。
用你的笔芯写日记 宋 难
有次快考试了,我突然发现笔芯用完了,就让她放学后去小卖部顺便帮我捎一根。但她同桌听到后,顺手给了我一根。本以为她不会再给我捎笔芯,结果她还是特意去买了,她说我用别人给的,她不放心。
与君初相识,犹如故人归 万珺娴(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龙赛中学)
暑假里,我参加了第九届浙江省校园十大新锐写手评选活动,在线上读到一篇文章《石阁》,很想认识一下作者本人。决赛那天我坐在教室里,进来一个中短发女孩,我们一见如故。“是《石阁》吗?”“嗯?对,是我写的。”
我们住在一个房间,连着两晚看喜欢的电影,分享小时候的照片,还在动物园拍了合照。我们约定好高考后一起出去玩。去哪儿呢?来日方长,慢慢考虑。这是我第一次被缘分打动,第一次认真思考朋友的意义:朋友最好的样子,就是愿意让彼此走进自己的生活。
我和我上铺的“搭子” 林信宇(浙江省温州市瑞安市安阳高级中学)
“项大师”不擅言辞,别的同学谈天说地时,他总在旁边静静听。有时候他也想加入谈话,却好像被美食辣到一样,有食欲却开不了口。但他和我有很多共同话题,比如我们爱玩同一款游戏,都喜欢运动,有相似的“笑点”。我们还是上下铺和“饭搭子”,经常一起研究食堂饭菜的价格,玩闹时还会互相用脚丫子给对方挠痒。一起学游泳,他比我蹬得远,一起玩魔方,我又比他厉害——要是我俩合体,大概是宇宙无敌了。
再不疯狂我们就变大人了 林皓宇(浙江省杭州高级中学临平学校)
周末晚上7点,朋友约我出门骑车。结果我俩玩得起劲了,越骑越“上头”。一个念头一闪而过——骑到西湖去!我把这个疯狂的想法和朋友一说,他几乎是一瞬间和我达成共识。我们“吭哧吭哧”骑了30千米,到达西湖后又绕着湖畔“狂飙”大半圈。不知不觉,时钟都已经指向深夜11点,我和朋友汗流浃背在西湖边吹风。虽然回家免不了挨家长一顿训,但那又如何?我一点也不后悔今晚这次骑行。
全世界最好的美甲师 萝卜羹
考前最后几个月,学习压力大的时候,同桌就用彩笔给我“做美甲”,我还挺喜欢她的画风。她立志要做一个优秀的美甲师。现在毕业了,虽然同桌的梦想还没实现,但有次聊天说到这个,她提出寒假要让我当她的手模。我说行,你要做什么,我都支持。
电台友情 胡 琳(浙江大学研究生)
一年前,为了完成专业课任务,我和三个刚相识的同学做了个自媒体电台,分工干起了节目策划、选题排期、后期剪辑、发布运营的工作。我们借了学校录音室录制节目,不仅精心设计了电台头像,保持周更,还给节目确定了定位:一款聊天类青年互助电台。
我们追随社会热点,9月份聊新生开学、毕业焦虑,分享过来人的经验;“双十一”期间聊各自的购物车和消费观;在Sora诞生之际聊AI与人的关系。我们也探讨“Z世代的爱情还需不需要婚姻”,如何“与年少不可得之物和解”,共享“原生家庭带给我们的感受和成长”,讨论“未成年犯罪问题”和“我们与死亡的距离”。
每次在录音室的一个小时,就是我们敞开心扉的畅聊时刻,平日里那些难以言说的情感在这里得到释放。或许再没有别的方式,能像这段奇妙的小组合作经历一样,衍生出这么多深刻又真实的交流,为一段友情提供了敞开自己、了解他人的机会。
随着课程结束,大家奔向各自的前程,电台也慢慢停止录制。我们之间的情谊会变吗?当剥离“电台”这个情感载体后,如果无法用新的内容建立连接,我想一定是会的。但这段非典型的友情岁月,何尝不是一段无比珍贵的回忆。一年有多长?起码为我们留下了50期节目和1917分钟的亲密时光。
我们的对话被制作留存在钉钉云盘里,我们的节目被记录在互联网平台上,这些交集、这些年少的感悟,将作为一段友情的见证和一份青春的纪念,飘浮在通向未来的云端。
我的“双胞胎姐妹”
刘丹亭(《新京报》书评撰稿人)
初二那年暑假,我被选去给一部动画电影配音。就像后来生活中无数次发生的那样,我本以为自己会成为主角,结果却成了个不起眼的角色,这个角色还有个形影不离的双胞胎姐妹。这对双胞胎长得一样,说话总是异口同声。
主角梦破碎的我,打量起凭空出现的“双胞胎姐妹”,她是个瘦瘦小小的内向女孩,看起来我俩毫无相似之处。那时的我万万想不到,这是我和她漫长友谊的开端。录音期间,我们的关系普普通通。我没想到她会在录音结束后约我一起去领取制作好的样带。领完样带,我俩一起走上过街天桥,本打算就此分道扬镳。
一个奇迹凭空降临——我俩默契地停下脚步,开始聊天。我俩聊学校发生的事,聊喜欢的小说和漫画。忽然之间,我觉得自己可以打开心扉,向她诉说我脑中的那些怪念头。而这也成为未来20多年中,我俩之间的无数场长谈的前奏。是的,这些奇怪的念头,也经年累月在她心头闪动。我们一起聊自己怎么看待生命和死亡、当下与虚无,聊流逝的时间终将归于何处,聊微不足道的彼此在浩瀚的宇宙中究竟有着怎样的位置……
时至今日,我不得不承认,导演当初在安排角色时独具慧眼,深埋在我们这两个不起眼的女孩躯壳之中的灵魂,真能因彼此的跃动而发出回响。在本该孤独的成长历程中,我们因这段友谊而有所慰藉。我们如两团在暗夜中相互追随的萤火,彼此成为对方眼中一盏引路的灯。尽管那些我们谈论过无数次的问题,如今依然没有答案,不过,或许我们的生命注定就是一段追寻答案的历程。
我那逃走的“兄弟” 杨一欣(青年导演)
少年时住村中,一到暑假只能与乡野田埂作伴。我歆羡别人有玩伴,于是央求父母能不能给我买一只小狗,我认它当兄弟。一日奶奶神神秘秘地喊住我,带我长途跋涉,敲开了一家远房得不能再远房的亲戚家门。亲戚家不大,但有一小院,里边活动着数只橘猫。
我喜欢狗,而奶奶给我找了只猫,对此我不甚满意。但我还是给这只小猫取了个名字“毛毛”,并将绳子捆在它的身上,耀武扬威般地带它在家门口遛了一圈。奶奶骗我说猫喂大了便聪慧,能陪人,于是我连忙将冰箱里的牛奶用炉子烧热,倒了满满一碗给这只新来的小猫。小猫毫不客气,饮尽后还舔舔嘴唇,瞪着小圆眼珠瞧着我。我摸摸猫咪头颈,说:“毛毛,你现在只能当我的朋友,等你长大了,懂事了,就可以当我兄弟。”
我把猫咪拴在门口便去午睡。梦中,似乎梦到我的猫长得巨大,不仅陪我睡觉,还会和我一起做作业,打游戏,俨然成为我的莫逆之交……忽然,酣睡的我被奶奶的喊声惊醒。我一拉窗子,只见奶奶急急忙忙地朝我大喊:“猫,跑啦!”那个下午,我俩跑遍了村头巷尾,甚至回到了远房亲戚的家中,却依旧找不到那只猫的身影。夕阳渐下,我一路走,一路埋怨奶奶,奶奶只是笑笑,说:“等有机会,我给你找只小狗。”
暑假很快结束,我从村里搬到了城里,奶奶也不再与我们同住,但时至今日我仍会想起那只我想陪它长大、它却不愿长留的猫咪。我在最需要友情的年纪遇到它,至今也不知道它去了哪里,它就像我孤独的童年一样,匆匆来临,又匆匆溜走。
策划一场友情“大事件”
田英杰(“杭行”前首席运营官)
作为一个不折不扣的i人,为了让自己不“社恐”,我加入了杭州中学生活动组织“杭行”,和同龄人合作策划各类活动。
我在这里获得的最大宝藏是小羊。仿佛古代“桃园结义”一般,怀着相同的目标,成为朋友是顺理成章的事。我和小羊后来都成了“杭行”的首席运营官。我们并不想用特别商业化的形式来运营“杭行”,“乐在其中,友谊至上”始终是我们策划活动的宗旨。
我在学校参与过表演社团,决定向戏剧领域发起挑战。我提出要策划杭州首届中学生戏剧节,小羊二话不说,撸起袖子就上阵。这是我和小羊第一次挑大梁,第一次接触戏剧节的各项流程。由于涉及活动赞助及剧团鼓励奖,那段时间我的头顶好像悬着数字,背负着沉重的KPI,还好有小羊和我一起分担这些压力。
我们每天都在赶路,和赞助商讨论,应对他们抛出来的新挑战,不断修改方案。到最后,对每一个可能出现的问题,我们都有靠谱的应对策略。戏剧节当天,在小小的剧场里,我们每个人都走了三万多步,喉咙哑得说不出话来。看着对方,我和小羊都有些“劫后余生”的感觉。
第二年,我们又投入杭州独立青年戏剧节的筹备。当时我们已经步入大学,有了之前的基础,我们扩大了戏剧节的规模。作为团队里为数不多的大学生,我们需要处理售票、宣传以及和剧场对接等问题。我们每天开会到深夜,为了避免打扰室友休息,只能蹲到宿舍阳台上打电话沟通事宜。
我和小羊当然也会产生分歧。好在我们都比较理性,有不同的意见时,我们会追寻原因、互相举证,直到讨论出一个合理的方案。
活动总有落幕的那一刻,友情的浪潮却不会停止回响。我们折腾出一系列“大事件”,但更重要的是体验这个过程:发掘了新的兴趣,交到了知心朋友,大胆规划蓝图。友谊其实和策划活动一样——成为朋友不是结果,而是一个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