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弛感就是“摆烂”吗?
2024-12-13
亲爱的梦洁:
见字如面,念信安好。我是你的好朋友朋辈,很高兴收到你的来信。
听说你最近经常在朋友圈看到好朋友的旅游照片,很是羡慕,可若是让自己空出一个周末出游,暂且将学习抛到脑后,又十分不安。每每思及此,你就不禁问自己:我到底是放不下什么啊?内卷的时代,我们向往松弛感,但又不敢真正松弛。
那么,为什么我们不敢松弛呢?心理学家塞利格曼认为这是我们规避习得性无助的一种手段。所谓“习得性无助”,指的是个体在忍受超出其控制范围的反复厌恶刺激后,接受了自己的无能为力,停止躲避或避免厌恶刺激的状态。这种无助感不是先天的,是人类后天习得的一种乏力感。因为我们害怕之后的事情变得无法控制,所以恐惧放松、恐惧停下,努力提高自我效能感,希望能够掌控全局。
小时候,我们按部就班地学习、考试,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竞争态势下,周末和节假日也不敢放松,争取一分一秒的时间,期盼获得好成绩;长大后,我们又按照“正常”的人生轨迹,努力工作、成家,仿佛只有这样才不会成为他人口中的“异类”。
梦洁,也许我们对松弛感存在一些误解。松弛不是松懈,也不是自暴自弃,而是一种安之若素、泰然自若的处事方法和人生态度。松弛的奥义在于张弛有度,它给人们提供了一个短暂停歇的理由。
说到这儿,你也许会问,我必须有松弛感吗?我无法回答你是或否。每个人的成长经历不同,性格、处事方式也不尽相同。所谓“松弛感”是一种个人感到舒适的生活方式,“松”与“紧”的标准因人而异,没有标准答案。只要你勇敢探索,总会找到属于自己的生活步调。为了好成绩而努力拼搏的经历会成为你学生时代的美好回忆,是我们人生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希望你可以多享受过程,试着坦然接受结果的不确定性。我们常说“尽人事,听天命”,如果我们把拥有松弛感当作必须实现的人生目标,那恐怕就失掉其意义了。
最后,希望你在未来的日子里,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松紧平衡点,能在忙碌的学习生活的空隙,“脱离”出去,享受松弛感。
书不尽意,余言后续。
朋辈
2024年11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