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搭起“爱的港湾”她让临终患者感受人间温情

2024-12-12越女争锋

职工法律天地·上半月 2024年12期
关键词:疗护安宁病区

“本来,生了这种病,心里一定很痛苦,可是在这里,他体面、有尊严地走完了最后的日子。”老张患癌去世后,家属对临终前照顾他的杨慧峰护士感谢道。

杨慧峰是上海市金山区金山卫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总护士长。从事护理工作29年,她坚守使命,积极组建“爱的港湾”志愿者团队,把患者当成亲人,提供全方位的志愿服务,让他们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感受到人间的温情和尊严。她获得“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上海市先进工作者”等称号……

爱的启航组建“爱的港湾”

1995年,19岁的杨慧峰从卫校毕业,回到家乡上海市金山区金山卫镇卫生院(2006年11月,该卫生院被更名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她从护士做起,一直干到护士长。尽管工作繁忙,但她从未放弃学习,不但取得了管理学学士学位,考取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证书,还深入研究中医知识。她说,自己懂的多一点,能帮到的人就多一些。

2014年春,由于上海市政府实事项目“舒缓疗护”(后称“安宁疗护”)的进一步推进,金山卫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被列为第二批试点建设单位,承担临终关怀工作。这对杨慧峰来说是巨大的挑战,此前在妇产科工作的她每天看到的是新生的希望、幸福的笑容,而在这个特殊的病区,要面对的是生命的谢幕。从笑对希望到面对患者的离世,她该如何调整这巨大的反差呢?

杨慧峰想到父亲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很多好心人来看望和关心他,让他感受到温暖和鼓舞,不由感慨道:“2006年和2007年,我的两位至亲家人罹患癌症,尤其是父亲,我在陪护他的时光里有许多感触。”

这段陪伴亲人离世的经历,让杨慧峰明白了临终关怀的重要性。每一个接近生命尾声的人,都需要关怀,渴望有人走近自己。于是,她积极调整心态,把这份体验融合在工作里,从家庭到工作,对每一个身患重疾的人产生了同理心。

有了同理心,一切的付出就自然而然。由于该中心人手紧张,几乎所有的工作都是杨慧峰在推进。她不懂就去学,借鉴其他地区医院的经验。夜深人静时,她在床上辗转反侧,思考如何更好地为患者点亮生命的最后一缕曙光……

2014年12月10日,金山卫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安宁疗护病区启用。作为负责人,杨慧峰承诺“让临终患者有尊严地告别这个世界”,并在工作日记本写下了一行字:“我希望,从今天起,真正能舒病人痛,缓家属忧。”

基于对安宁疗护的理解和陪护患病亲人的经历,杨慧峰深知个人的时间、精力、能力有限,便第一时间向亲友发出邀请,组建了只有6人的“爱的港湾”志愿者团队。其中,有同样和她从事护理工作的同学,有当药师的同事,还有她的家人。

“很多人愿意迎接新生命的到来,却很少人有直面患者死亡的勇气。”带着这样的想法,杨慧峰在组建志愿者团队时十分注重志愿者的主观意愿和个人能力。她通过学习传授、医药知识和心理培训学习等方面的知识,不断提升志愿者的服务能力,争取让患者在最后的时光感受到更多的关爱和温暖。当药师的周红是“爱的港湾”团队的第一名志愿者,她说:“是杨老师教会我如何陪伴患者,以及与患者沟通时的注意要点,让我的工作做得越来越专业。”

爱的陪伴让患者有尊严地告别

“舒病人痛,缓家属忧”,杨慧峰不仅把这句话写在了工作日记本,更是深深地刻进了心里。来到安宁疗护病区的患者,都是即将迈向生命终点的人。她和团队虽然无法阻止死神的脚步,但可以用爱心温暖他们的最后一程,让他们带着尊严谢幕。

2015年1月,43岁的鼻咽癌晚期患者小高是安宁疗护病区启动后迎来的最年轻病患。他不配合任何治疗,也不愿和家人交流。他前前后后到了10多家医院治疗,护工换了一个又一个,连家人也放弃了他。

当120救护车护送他到安宁疗护病区时,没有家人的陪同,甚至连最基本的生活用品也没有一件。他看到杨慧峰面露疑惑,冷漠地说:“我是来这儿等死的,你不要问我病情,也不要打听我的故事。”入院后,他的情绪波动很大,时而悲伤欲绝,时而勃然大怒,更多的时候是紧锁门窗,安静得可怕。

多次,杨慧峰靠近他、想和他聊聊天,但换来的不是他的一脸冷漠,就是一顿抱怨。对此,杨慧峰不气不恼,而是给予他亲人般的关心和陪伴。食堂的饭菜不合胃口,她给小高做汤圆、馄饨和饺子,天天换着花样煮给他吃;他不经意间说想吃儿时吃过的点心,杨慧峰坐公交,辗转7个小时,才把“七宝糕”送到他手里……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阳光般的温暖终于慢慢把小高那颗冰冻的心捂热了。护士节那天,杨慧峰收到了快递送来的一束鲜花,小卡片上写着“亲人节日快乐”。虽然卡片没有落款,但她一看字迹,就猜到是小高写的。

在小高的内心,已经把杨慧峰视为亲人。后来,小高还把银行卡和身后事都托付给了她。看着一天比一天虚弱的小高,杨慧峰一次次找到他的家人,开导劝解,希望能帮助小高实现最后的心愿——向父母道歉,争取和解的机会。

在杨慧峰的不懈努力下,小高弥留之际,终于如愿地握着父亲的手,用颤抖的声音忏悔:“爸爸,我错了,我不该……请你们原谅我。”老高顾不得擦拭脸颊的泪水,把儿子的手握得更紧了,动情地说:“傻孩子,都过去了!”几分钟后,小高的手逐渐冰冷,嘴角带着一丝笑容离开了。

5月13日,在同事的见证下,老高取走了儿子寄放在杨慧峰处的7700元、两个玉镯和一块玉石。忍不住再次老泪纵横的同时,老高真诚感谢杨慧峰对儿子的照顾:“杨老师对他的了解比我们多得多,都说父母的爱是无私的,我想说白衣天使的爱也是无私的、伟大的。”

“死亡是我们每个人都会经历的事。我认为‘安宁疗护’这个理念特别好。我想把这件事做好,让更多临终患者减轻痛苦、无憾谢幕。”杨慧峰是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她不但照顾患者的身体,还抚慰他们的心灵。2016年10月,他们的安宁疗护病区成功创建为全国临终关怀示范基地。

爱的传递用心唱响生命赞歌

作为全国临终关怀示范基地的负责人,杨慧峰每年多次接待参访的人员,承担了上海市安宁疗护服务能力培训教学的任务。她先后受邀赴云南、河南、海南等地,就金山区安宁疗护工作进行经验交流。在她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爱心人士加入“爱的港湾”志愿者团队。不到5年时间,团队已从初创的6人发展到238人。他们来自各行各业,有教师、心理咨询师、社工、律师、理发师等,还有不少曾是病患家属。他们都在用带着温度的心照亮每一名病患最后的人生路。

在大家的齐心协力下,一张张珍贵的照片布满了志愿者活动室的墙壁,记录了患者们最后一次过生日、最后一次理发、最后的笑容、最后的告别……温暖的画面,令家属常含热泪。2017年,“爱的港湾”志愿服务团队被评为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最佳志愿服务组织。

临终关怀是一份沉甸甸的工作,任重而道远。除了要有爱心外,还需要专业能力,杨慧峰不敢有丝毫懈怠,积极探索新技术、新方法。她开展音乐疗法,给予不同的患者不同的音律;开展叙事护理,帮助患者重构对生命、疾病的理解;对患者家属开展哀伤辅导,倾听心声,解答疑惑……她和团队细致入微的服务,不仅让病患、家属和医护人员之间的情感纽带更牢固,也促进了志愿者之间的经验交流,彼此相处更亲密融洽。

2019年9月,杨慧峰被授予“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杨慧峰和团队的真心守护,让这里不止一次诞生生命奇迹,也让他们一次次收获感动。

殷老伯不幸查出肺癌骨转移,病情严重,被有关医院回绝后,他经人介绍住进了安宁疗护病房。入院那段时间,他已经无法坐立,只能作握握手、点点头等简单交流。

杨慧峰等人除了每天给殷老伯提供生命支持疗法外,还贴心地陪他聊天、给他读报纸、喂他吃饭。老人被真挚的关心所感动,郁结的心情得到了释放。3个月后,他竟奇迹般地能站立、走动了。

当儿子来接他回家过年时,他特意叮嘱:“这病房别退,年后我还要回来住。”正月初六,他真的回来了。半个月后,他基本康复出院了。临走的时候,殷老伯一步一回头,许下承诺:“等我完全康复了,我要来这儿当志愿者,像你们一样帮助他人。”

自启动以来,安宁疗护病区共收治了700余名患者,每名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约28.03天。他们总志愿者服务时长21000多小时,收到锦旗64面。2020年2月,安宁疗护团队荣获“全国医院人文品牌团队”称号。当年9月,安宁疗护团队获得“上海市工人先锋号”的殊荣。2023年,杨慧峰获评“全国老龄系统先进工作者”“上海好护士”等称号。面对这些荣誉,她始终保持谦逊,说:“这个事一个人是做不好的,是团队的共同努力的结果。”

凡人微光,温暖四方。今年10月9日晚,杨慧峰凭借爱和关怀登上了中央电视台《中国好人》特别节目,她带领团队用心守望“生命之托”,帮临终患者无憾谢幕的故事感动了许多观众。

从“单枪匹马”到团队作战,杨慧峰一直坚守“舒病人痛,缓家属忧”的承诺,怀着爱心在特殊的病区做好“生命终点的守望者”,让每一名患者都能以最体面的方式离去。未来,她将更加注重临终关怀志愿者队伍建设,陪伴患者不留遗憾地走完最后一段人生路……

猜你喜欢

疗护安宁病区
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开展第三批安宁疗护试点工作
多地加速推进安宁疗护工作
急诊科护士安宁疗护知识和态度的调查研究
依托皮肤科独立病区开展皮肤科住院医师规范化教学查房探讨
基于循证的层级管理模式在手外科病区质量改进中的应用研究
还鸟儿一个安宁的家
闭环管理在儿科病区医院感染防控中作用研究
赢来安宁献给党
安宁的战争
无陪护护理在普外科病区的应用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