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课在提升小学生阅读素养方面的作用研究

2024-12-12刘凌龙

格言·校园版 2024年30期

小学语文新课标明确了“提升学生阅读素养”的重要意义。学生要经过大量的阅读,才能逐步形成阅读素养。学生在此过程中,可能觉得阅读很枯燥,容易丧失阅读兴趣。教师利用微课资源开展阅读教学,不仅能丰富阅读内容的展示效果,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基于此,本文探索了应用微课培养小学生阅读素养的策略。

一、微课在小学阅读教学中应用的意义

(一)让阅读课堂变得更简单

教师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应用微课,便于学生理解文本内容,能够降低阅读教学的难度,进而提升阅读教学质量。而且,教师在微课中能够清晰呈现文本内容的重难点,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所学知识,进而提升其阅读能力。

(二)助力学生的自主学习

核心素养背景下,教师要夯实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主动思考,以此提升学生的阅读效率和质量。教师借助微课技术,能够改变传统教学中的知识灌输机制,推动自主学习与阅读全过程的融合。

(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录制微课视频时,可以将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整合在微课中,有效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进而提升其阅读成效。小学生的好奇心强,他们很难长时间集中注意力。教师可以将动人的故事或者趣味性的内容整合在微课中,进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动力,帮助学生构建文本知识体系,获得科学的阅读方法。

二、小学生阅读素养培养中的微课应用策略

(一)借助微课,让课前预习更有针对性

学生阅读素养的形成与良好的阅读习惯关系密切。教师应意识到阅读教学并不单单局限在课堂中,学生的课前预习也非常重要。学生通过高质量的预习,能够明确阅读的目的,对即将学习的内容做到心中有数,以此保证阅读成效。而且,学生在预习中能够主动发现问题,这样课堂中的阅读学习才更有针对性。

第一,每一篇文本或多或少都包含一些生字词。教师要将文本的生字词的读音、含义等内容总结归纳在微课中,让学生借助微课预习生字词。如果字词含义复杂,教师还可以加入生动的图片,辅助学生预习。以《观潮》一课为例,文中有很多生字。如果学生不认识生字,那么阅读过程便阻碍重重,更论不上要完全理解文本内容。教师将文中的“沸”“雾”等生字词整合在微课视频中,并为这些字词配上图片,让学生结合图片理解字词含义。教师在微课中还安排了“利用生字组词、造句”的任务,让学生掌握生字的运用方法。学生跟随微课,读写生字,并运用生字造句,为整体性的阅读做好准备。

第二,教师也可结合课文的创作背景和内容设计微课,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教师可在互联网中检索与作者创作相关的素材,并整合在微课中,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阅读指引。学生在预习过程中,能够了解文本概况,为正式阅读做准备。以《赵州桥》一课为例,教师将赵州桥的图文资料融合在微课中,让学生在预习阶段就能欣赏赵州桥的景观,为后续的正式阅读打好基础。

(二)借助微课,帮助学生突破阅读重点

小学语文知识量大,碎片化特征明显。如果学生无法跟上教师的节奏,那么阅读的难度更大,也不利于其阅读素养的形成。教师可以细致分析并阐述某个知识点,并将分析成果展示在微课中,让学生了然于心。学生借助微课,能够快速梳理重点知识,进而提升自身的阅读理解能力。语文阅读教学的难点在于如何让学生把握文本中心思想并掌握写作技巧。教师围绕阅读教学的重难点,精心编排微课内容,为学生提供图文并茂的教学内容,不仅缓解学生的阅读压力,还能帮助学生突破阅读重难点。

以《他像一棵挺脱的树》一文为例,本文的教学关键点为让学生掌握人物的描写方法和技巧。学生阅读文本时,凭借个人的阅读能力,能够理解文本词语的内在含义,但是无法提炼人物的描写手法。那么,教师将“描写人物外貌”作为微课内容的要点,让学生结合微课,着重关注文中人物外貌的描写手法,促使学生得以深入阅读文本,同时突破阅读中的重难点,强化学生的阅读素养。又以小学高年级教材中的《示儿》一文为例,高年级学生具备独立阅读能力,能够利用注释理解诗句,但是他们很难把握诗歌情感。教师可借助微课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同时向学生传授阅读技巧。如教师可以检索《关山月》或者《将军令》等音乐素材作为伴奏,让学生在配乐环境中朗诵诗歌,进而体会作者在诗歌中寄托的爱国情怀。紧接着,教师带领学生找出诗歌中反映作者感情的相关词汇,深化对“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内涵理解。

(三)借助微课,拓展学生课外阅读空间

教师可借助微课引导学生的阅读过程,向学生传授阅读经验,让学生灵活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教师要着力改变阅读教学方式,利用微课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同时满足学生的多元化需求。学生也能体会到阅读的精妙之处,从此热爱阅读。教师可以将与课内文本相关的素材整合在微课中,让学生试读课外素材,由此开展整本书阅读教学活动。学生在拓宽个人阅读视野的同时,还能主动接触更多的同类素材,充分满足个人的阅读欲望,并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为后续的阅读打好基础。

以《牛郎织女》一文为例,本文被安排在“中国神话故事”的主题单元中。中国民间神话故事素材丰富,教师可以将《神农尝百草》《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等民间神话类的素材整合在一起,形成整体性的阅读任务,并通过微课发布任务。例如,教师展示每一个神话故事的精彩片段,让学生自主阅读这些片段。随后,微课中出现了“教材中也有类似的素材,你是否想要阅读教材中的神话故事”这一问题,由此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通过微课发布课外任务,让学生自己寻找中国民间神话故事。学生选择自己印象最深刻的片段并介绍文段的特点,随后针对神话故事写一篇观后感,在课外阅读的基础上促进读写结合。

新课标明确了“学生捕捉文本关键信息”的要求。教师在《西游记》的整本书阅读中,可以围绕“孙悟空大闹天宫”章节,为学生提供相关章回的思维导图,让学生掌握故事情节的发展脉络。学生在梳理故事内容的基础上,能够整合本部分中的碎片化信息,并采用相同的方式阅读“唐僧取经的缘由”“西天取经”两部分内容,实现碎片化内容的有效串联。同时,教师在微课中设计了连读故事的任务,让学生把握整本书的主要人物的形象特征。例如,人们潜意识中认为唐僧慈悲善良,教师可假设“唐僧还有其他的品质”,并在微课中展示了第二十七回的一个片段,体现唐僧软弱的一面。学生也能意识到,若要全面评价人物形象,就要把故事全部连起来。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微课在小学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空间广阔,价值显著。教师要准确把握微课的特征,将其合理应用在阅读教学中,从不同角度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进而提升阅读教学的实效。学生也能在多元化的氛围中,感受到阅读的乐趣与魅力,养成持久性的阅读习惯,培育自身的阅读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