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胸怀“国之大者”笃行忠诚奉献

2024-12-11李驰

军工文化 2024年8期

他们,偏居一隅,身上隐藏着如渊似海的秘辛。

他们,无欲则刚,血脉沸腾着追赶超越的基因。

他们毕其一生、穷尽一生,只因:国家需要!

……

2020年4月2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陕西考察时,谆谆告诫各级党委和领导干部:要自觉讲政治,对国之大者一定要心中有数。对于被誉为“试飞国家队”的中国飞行试验研究院来说,他们的“国之大者”,就是“科技自立自强”。

65年来,中国飞行试验研究院试飞创新团队胸怀“国之大者”,矢志国之重器,用“航空报国”笃行追赶超越,力推中国航空工业从落后到跟跑、并跑乃至领跑的跨越。他们的熠熠之征,书写着时代的自豪与荣光。

为国试剑 甘愿隐姓埋名

在陕西渭北的一座小城里,中国试飞,这支隐秘强大的科研力量已默默存在了近70年。他们与尘嚣隔绝,深藏功与名,更有许多人奉献一生,始终不被世人所知。当中国航空工业实现了一系列重大跨越,他们才逐渐走向公众视线。

2010年11月15日,在我国航空航天领域影响最大、关注度最高的行业大奖——第六届航空航天月桂奖颁奖典礼上,年过七旬的周自全走上礼台,接受“终身奉献奖”颁奖。

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取得国家科技进步成果奖4项,周自全“面壁经年”,主持歼10试飞,突破三代机试飞技术;研发两代变稳飞机,实现飞行模拟技术革命;致力电传操纵研究,奠定试飞技术基础;领导研制和应用了全国第一台仪表飞行模拟器和飞控试验台、第一个大球幕空战模拟器、第一台计算机成像的飞行模拟器、第一台集飞控和航电于一体的试飞模拟器等,为行业的发展探明了方向。他鞠躬尽瘁,一生奋战于试飞一线,主持科研试飞30余项,创造了多个“全国第一”,实现了多项“国际先进水平”,却甘于隐姓埋名,淡泊名利。在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后,他毅然将20万港币奖金全部捐了出来,设立“科技基金”,支持试飞技术的传承和青年人才的成长。他的一生,是“担家国使命,度峥嵘岁月,守无悔初心”的一生,境界令人敬仰。

真正了不起的人,都深藏不露。2018年10月,矢量发动机版歼10亮相珠海航展,试飞创新团队的方自立和蒙泽海异常兴奋。已人到中年的他们属于逆流而上最终留下来的人,当初和他们一起来到这个偏僻小城的同伴,有的因为无法适应这里的寂寞而选择了离开。“因为祖国需要,论文不能发表,成果不能公开。”方自立说,“但你想搞点事、干事业,就不需要犹豫。”蒙泽海则说:“要求的越少,离真理越近。”他们扎根于此,变一个个不确定性为确定性,变未知为已知,前者建立了完整的过失速机动试飞方法和风险控制技术,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该项技术的国家;后者首次创建了多项推矢试飞关键技术,建立了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推力矢量飞机试飞评估技术体系,填补O+7tX4bJd+d0ly9mliSi7uwT2Y7lnPyf9Yief/0xuIM=了国内技术空白。

“选择离开这里,其实就是选择离开大国竞技的核心舞台。”出生于1989年的博士穆阳谢绝导师挽留,拒绝高薪招聘,走进试飞创新团队。5年时间,他攻克多项技术难题,突破多项关键技术,入选中国科协创新融合学会联合体“青年人才托举工程”。他说,“正是保持住了视名利淡如水的豁达胸怀,我们才能心无旁骛,求知、求真、向未来。”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穆阳觉得,当理想的火苗最萎靡的时候,执着和简单,就是最好的选择。

自主可控 赢得发展主动

自力更生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奋斗基点,自主创新是我们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新时代的试飞创新团队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把创新主动权、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嘱托,不断助力中国航空工业以更加独立自主的姿态在世界科技竞争中谋取优势。

全国五四青年奖章获得者张建是国内飞机平台试飞领域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他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敢为人先。2012年,面对国外技术封锁、国内没有独立进行科目试飞的经验等情况,他临危受命,打破禁锢,ARJ21-700飞机最小离地速度审定试飞获得FAA高度赞扬和肯定。FAA代表惊呼:“你们好像一夜之间就掌握了这个技术。”

“自能生羽翼,何必仰云梯。”这,就是张健的追求。

航发通用飞行台建设事关大国竞争。高扬以识变之智完成飞行台总体建设论证,以应变之方实现各项技术需求充分满足,以求变之勇攻克机上任务系统研制及系统集成验证技术。他说:“我们在航空发动机技术上的底线更牢、底气更硬。”

重大的自主创新往往会开辟一个全新的领域,影响深远。李雅静柔肩担重任,在飞机飞行品质试飞上不断开疆拓域。她建立了操稳适航性试飞技术体系,为加速我国航空武器装备适航性试飞验证、提高我国航空武器装备安全性验证提供了技术支持;她突破了大型运输机试飞关键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为我国建立大型运输机相关科目设计、试飞与使用标准、体系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陕西省“三秦学者”创新团队计划带头人,陕西省第十三届政协委员,中国光学工程学会常务理事,陕西省青年工作者协会常务理事……张虎龙在试验测试体系与航空飞行试验测试技术研究领域深耕二十年,以“必须赢得主动,才能赢得未来”的气魄,布局并形成了多项高新技术产品的研发与成果转化,填补了国内领域空白,实现了关键系统装备国产化,使我国具备了自主可控、安全可信的航空装备试验遥测能力。

“谁说教科书不可能错?”面对民机自然结冰试飞“唯五大湖论”的迷信,年轻的试飞气象研究人员杨涛就是“不信邪”。他不盲从盲信,大胆突破国内外现有理论,在积冰天气分型建立、结冰概率计算等方面打破定势,解决了飞机结冰实时引导技术难题。国产大型运输机及大型客机自然结冰试飞的成功,打破了国外封锁,存在已久的“国内不具备自然结冰试飞条件”的思想枷锁冰消玉碎。

探索极限 笑对九死一生

“创新从来都是九死一生”,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的这句话,道出了创新的不易。

周占廷,中央军委装备发展部试验条件建设专业组成员、航空工业飞行试验专业首席专家。他常常告诫自己的学生:“创新的翘楚也都是常人,只是他们比别人多了一股‘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豪情。”

扛鼎新一代的国产民机试飞,周占廷顶着重重压力,史无前例地在技术上不断推陈出新,试飞效率达到甚至超越了国际水平;一大批试飞科目,开创了民机型号试飞史上的多项第一,树立了试飞技术自主创新的典范,展示出了“国家级飞行试验平台”的创新高度。

国之重器,以命铸之;长空探险,勇者无畏。试飞事业的高风险性,使得试飞创新团队这个特殊的群体成为和平时期离死神最近的人,在这条道路上,多名同志在执行试飞任务时壮烈牺牲,他们是为中华民族掌握自己命运、开创国家发展新路的民族英雄、国家荣光。

言为士则,行为示范;诸君风骨,后继有人。永远致敬闪耀星空的那些璀璨星辰,以单龙飞为代表的新一代试飞员高扬“求索”之帆、吹响“担当”号角,一往无前。

单龙飞是我国为数不多的固定翼、直升机“双料”试飞员。2014年3月4日,他在驾机执行任务时突遇险恶情况,但是他临危不惧,成功迫降,保护了试飞数据。特情调查小组表示:风险等级如此之高、多种特情同时发生的空中险情,在世界上尚无成功处置的记载;上级机关首长评价:“直升机史上的奇迹,试飞员的一次壮举。”

602天后,飞龙涅槃,单龙飞重返蓝天,并不断创造出极端恶劣条件试飞的新纪录。在接受大型政论片《必由之路》采访时,他说:“即使将来还会遇到不可控的特情和风险,我依然不会退缩,我是一名党员,我肩负着航空报国、航空强国的历史使命。”

君子不器 以匠心致创新

“技可进乎道,艺可通乎神。”追求极致与追求突破往往相得益彰。

在试验机改装技术专家王宏旭的心里,“解决问题才是真正的王道。”多年来,他带领团队凭借“创新与匠心的完美融合”,突破多型特种试验机改装关键技术。他独树一帜,匠心独运,既有在成熟机型上大胆增加机翼的气动布局设计,也有采用汽车刹车片模拟空中拖锥阻力的试验装置,将创新与匠心真正视为试验机改装技术发展的“两翼”。

全国技术能手,航空工业首席技能专家,“三秦工匠”,范晓东在不同型号的航空发动机试飞中曾多次遭遇险情,但是他每次都能对险情快速判断和正确处置,保护了国家财产。他说:“我没有什么诀窍,如果说有的话,那就是日常的不断学习和积累,工作中善于发现问题和总结经验。”多年来,他编写了多部发动机首次试车程序及实施方案等,为国产航空发动机试飞定型及改进提升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直面新型号新形势下试飞维修保障效能、资源配置、质量安全等系统性结构性矛盾,航空工业劳动模范张二虎大力倡导“每一个难题都是创新点”。他率队攻克老龄飞机状态恢复及延寿、高温高寒高湿等复杂环境维修保障难题;创造性提出了梯次放飞保障方案,连续突破单日最大架次保障纪录,试飞维修保障效能总体提升25%以上。

“多些‘掘地三尺’的韧劲,多些心无旁骛的‘一根筋’,匠心就是创新力。”从事试验机改装工作15年,韩晨兴先后收获陕西省青年岗位能手、航空工业技术能手、航空工业特级技能专家、全国技术能手等荣誉。面对特殊施工装配,他不拘泥于传统工艺,创新性地提出一种全新的取样方法,不仅使被试发动机管路改装综合效率提升了80%,取样数据合格率达98%以上,还实现了自动化加工的引入,管路装配质量得到大幅提升。

“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中国试飞创新团队心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忠诚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勇攀高峰,是必由之路上的“非常之人”,以“非常之功”点亮缕缕科技突破之光,以破竹之势开辟崭新天地。

(作者单位:中国飞行试验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