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背景下广州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对策研究
2024-12-11张燕周继才
摘 要:本研究基于新质生产力的视角,分析了广州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现状、技术创新、基础设施建设及人才支撑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研究指出,当前广州市新能源汽车产业虽然具备较强的产业基础,但研发投入不足、基础设施滞后以及高技能人才缺乏等方面制约了其进一步发展。本文提出通过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完善新能源基础设施、强化人才引进和培养等对策,以提升广州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新质生产力水平,助力产业高质量发展和经济转型升级。
关键词:新能源汽车产业 智能网联汽车 新质生产力
2024年度的《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并将此列为今年首要工作任务。目前,我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融合了新能源、尖端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先进制造等多个尖端科技,已成为引领社会迈向绿色和数字化转型的关键产业,更应该积极带头探索新质生产力的具体发展路径。
1 新质生产力的特征及新能源汽车产业具备的新质生产力表现
1.1 新质生产力的特征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视察时,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这一概念。他着重指出必须大力发展新能源、新型材料、先进制造业、电子信息等领域。这些领域孕育着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全方位促进其发展壮大,进而加快培育出新质生产力。宋葛龙强调,“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在于科技创新,涵盖了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自动化、环保高效等多重特点[1]。邹亚光认为,与传统生产力相比,新质生产力突出表现为劳动者的高素质化、劳动资料的高智能化和劳动对象的高算力化[2]。沈坤荣等指出,新质生产力摆脱了传统低效能、高消耗的生产过程,以高效能、高质量为特征,是“新”和“质”的蜕变,代表生产力能级跃迁[3]。
1.2 新能源汽车产业具备的新质生产力表现
新能源汽车行业汇聚了新能源、先进材料、信息技术新阶段和先进制造业等多项前沿技术,它是众多高新技术的融合交汇,契合数字化与环保的发展趋势,是全球共同关心并积极推进的领域。推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对于促进我国的汽车产业以及更广范围的制造业转型提升,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从这些角度出发,新能源汽车领域无疑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一个关键焦点和重要突破口。
1.2.1 各环节正深度集成朝电动化、智慧化、联网化以及共享化趋势发展
新能源车产业结构包括了生产链的上、中、下三游。上游主要包含了关键材料与核心部件,涵盖了电池材料、汽车半导体及零件、电机电控等;中游注重整车装配生产,并依据用途将车型划分为新能源乘用车和商用车;其中用到的辅助部件有车身电子(车身控制器、底盘控制系统、动力控制系统和安全舒适系统)、车载电子(车辆网联系统、驾驶辅助系统、智能座舱)和软件算法(功能软件);下游则覆盖了车辆销售后的市场服务(诸如汽车金融与保险服务、二手车交易)、电池回收再利用以及相应的综合应用(自动驾驶的打车服务、智慧配送、园区通勤、物流无人配送、共享出行平台)和服务项目(例如精准导航地图、数据处理、系统维护、远程软件更新)。新能源车的产业链发展关键在于策略布局,推动技术全面运用,实现产业链的深度融合和跨行业整合,推动整个行业向电动化、智慧化、联网化以及共享化不断迈进。
1.2.2 创新促进生产要素升级换代
近年来,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迅猛,销量保持高增长态势。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新能源汽车的产量和销量分别达到958.7万辆和949.5万辆,较上一年度实现了35.8%和37.9%的增长,市场占比也上升至31.6%。当前,新能源汽车技术竞争的焦点已从电动化转向智能网联化。智能网联化的汽车不仅仅象征着能源从传统的化石燃料向清洁能源(如电能、氢能)的转变,更是汽车制造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标志,广泛应用了人工智能、5G、云计算和大数据等前沿技术。这种跨领域的创新组合,已成为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助力推动生产模式和消费者行为的深刻变革。
2 广州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状况
广州的工业经济规模在全国名列前茅,位居第五。作为广州经济的重要支柱,汽车产业对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的贡献占比达到四分之一,税收贡献约占全市总量的十分之一,显示出其在城市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全市目前拥有12家整车生产企业、4家自动驾驶技术领先企业,以及超过1200家汽车零部件及相关贸易企业,构建了完备的产业链条。《广州市智能与新能源汽车创新发展“十四五”规划》指出,未来汽车行业的主导力量将是智能网联的新能源汽车,它们预期将逐步替代既有的传统车型,进而成为广州的新型经济支柱[4]。广州已经确立了汽车产业的“三横、三纵、三核”集群发展战略,着力提升产业的整体竞争力和创新能力。“三横”代表的是技术路线:即纯电动、氢燃料和智能驾驶;“三纵”则是市场方向:包括乘用车、商用车及公共服务车辆;“三核”则重点聚焦核心技术研发、平台构建和关键零部件的开发。
2.1 广州地区新能源车产业聚集状况
广州市新能源汽车产业部署以整车及相关配件的工业聚集为中心,构筑起东、北、南三大集聚区。东边主要集中在天河、黄埔和增城,北区以花都为主,南边则以南沙区域为核心[5]。
东部集聚区汇聚了包括小鹏汽车和广汽本田在内的众多知名企业。作为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关键基地,天河智慧城具备一条龙的产业供应链,涉及从整车组装、动力电池生产、充换电服务到车载电子系统等一系列相关领域的公司。天河也正加紧打造小鹏汽车的智能产业园区,以此加强其整车研制的综合实力及关键技术的独立创新能力。而黄埔区正全力推动以燃料电池车为核心的产业链布局,力求打造“湾区氢谷”。增城则利用广汽本田和北京汽车(广州)等整车制造巨头促进关键汽车部件如电机、电池和电控等核心制造商的聚集发展。
花都区作为北部聚集区的重点,正致力成为汽车智慧制造的重要区域。此区域全力推动东风日产、东风启辰等整车制造商的发展。花都地区的汽车零配件供应体系尚待进一步完善。因此,建立和发展广州国际汽车零部件产业园花都园区变得格外关键。
南部集聚区凭借小马智行等领军企业及广州国际人工智能产业研究院的支持,全面推进自动驾驶科技发展。同时,番禺区作为该集聚区的另一关键板块,依靠当地的汽车城及广汽乘用车、广汽埃安等整车生产厂商及其零配件产业链伙伴,迅速崛起成为新能源汽车优势产业带[6]。
广州各区致力于产业集群式发展,不断优化产业链配置与创新能力,助力提高广州在新能源车领域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2.2 广州新能源车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2.2.1 技术革新与研发的资金投入不充分
近年来,广州为了促进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出台了多项扶持政策,使其逐渐成为消费者购车的热门选择。然而,广州的新能源汽车企业在技术研发方面,特别是与全球领先企业相比,依然处于较为不利的地位,主要原因在于研发资金的投入力度不足。这种资金的不足带来了多方面的挑战:首先,企业在竞争中难以迅速占据优势地位,导致市场份额逐渐缩小;其次,产品的技术水平和质量难以持续提升,从而削弱消费者的信心;最后,研发投入不足也使得企业在吸引和留住高端技术人才方面处于劣势,进一步制约了创新能力的提升。为确保广州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持续发展,除了政策支持外,企业还必须大幅增加研发资金,以实现技术突破,提升整体竞争力,在全球市场中占据更有利的地位。
2.2.2 新能源基础设施发展滞后
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不仅依赖于制造端的技术创新,还需要强大的基础设施支撑,包括充电设备、道路网络等关键设施。然而,目前广州在这些方面的发展尚显不足。首先,充电设施的数量和分布不合理,导致部分地区的充电桩利用率过低,而另一些地方则因设施匮乏而出现排队现象。其次,虽然一些充电设施已开始引入自动化管理系统,但其智能化水平依然有限,难以满足未来大规模新能源汽车普及后的高效使用需求。基础设施的滞后不仅影响了消费者的使用体验,也限制了新能源汽车的推广速度。因此,亟须对新能源基础设施进行全面升级,优化充电网络的布局和智能化水平,确保其能够适应未来市场的快速增长。同时,部分老旧充电桩由于缺乏维护,已经无法正常使用,导致部分消费者因充电不便而放弃购买新能源汽车。其次,虽然政府出台了充电桩相关政策,但法律约束力不够,责任划分模糊,导致在充电设施建设过程中出现许多争议,进而影响了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信心。此外,随着车联网和智能网联技术的快速发展,路侧基础设施的数字化和智能化改造亟待加速,这将是实现自动驾驶和智能网联车辆大规模应用的关键一环。然而,广州在这方面的基础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未能为智能交通系统的全面发展提供足够的支持。当前,车联网的信息安全、数据传输协议及其测试标准尚未完全规范化,智能零部件的开放测试和政策支持也相对滞后,这些问题共同制约了广州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2.3 企业人才支撑不够
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对高素质、多学科交叉的人才需求极为迫切,特别是该领域技术复杂,涉及电子工程、电力系统、材料科学等多个前沿学科。然而,当前行业内的人才储备严重不足,特别是在高技能人才方面,缺口尤为明显。这一问题直接限制了行业的创新能力和整体发展水平。此外,企业对人才培养的重视度不够,缺乏长期有效的规划和投入,未能建立起完善的人才梯队,这使得企业在技术升级、市场扩展和创新应用方面面临人才供应不足的困境。同时,行业内部的人才结构也存在失衡现象,大部分企业仅在研发、生产和销售领域集中配置人力资源,然而在供应链管理、品牌推广、商业模式创新等关键领域的人才匮乏,阻碍了企业的整体竞争力提升。要解决这些问题,企业需要建立更加全面的人才发展战略,加强与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吸引和培养多元化的专业人才,确保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3 广州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对策建议
3.1 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提升研发水平
科技创新是推动新能源汽车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首先,企业应进一步增加研发投入,重点发展绿色环保技术,并推动其快速迭代更新。其次,应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广泛应用大数据、区块链和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加速推动汽车行业向电动化、智能化和联网化转型,满足市场日益多样化的需求。最后,在追求卓越的产品设计和技术研发过程中,企业还需优化成本管理,实现高性价比的产品创新。
3.2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新能源车的广泛普及离不开完善的基础设施,尤其是充电设施的布局和维护。首先,充电的便利性是消费者购车时考虑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企业和政府需确保充电设NifwpMb38aBR+OMIogQVOg==施的布局合理、维护到位。其次,新能源车充电桩的相关法律和政策应进一步明确各方的责任,确保用户能够便捷地使用充电设施,并有效解决在使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纠纷。最后,政府应该通过财政支持和税收减免等政策,激励企业加大充电基础设施的建设,以更好地满足消费者需求,从而促进新能源汽车的销量增长。
3.3 注重人才培养与引进
为推动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新型生产力发展,必须加强人才的培养与引进。首先,新能源汽车企业应与国内外知名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开展产学研项目,制定系统的人才培养方案,特别是要注重培养具备多学科交叉能力的高端人才,以推动自主知识产权技术产品的研发。其次,企业应根据行业对新质生产力的需求,提供有竞争力的薪资和福利待遇,以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加入,激发行业内的活力和创新能力。最后,企业应加强与政府的合作,提升企业形象,构建优质的人才生态系统,为人才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和机会。
4 结语
眼下,广州新能源车行业未来进展须要快速增长新型的生产力量,持续提高发展质量,壮大并扩大国产品牌影响力,确保为建设汽车强国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宋葛龙.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N].中国证券报,2023-11-24.
[2]邹亚光.新质生产力赋能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逻辑与实践路径[J].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24(1):42-45.
[3]沈坤荣,金童谣,赵倩.以新质生产力赋能高质量发展[J].南京社会科学,2024(1):37-42.
[4]广州市发展改革委.广州市智能与新能源汽车创新发展“十四五”规划[EB/OL].https//www.gz.gov.cn/zt/jjsswgh/sjzxgh/content/post_8005830.html,2022-1-15.
[5]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报告(2021)[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2021:1-15.
[6]杨再高,冯兴亚,巫细波,等.广州蓝皮书:广州汽车产业发展报告(2019)[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218-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