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一体化培养模式在中职汽修专业教学中的应用
2024-12-11区杨
摘 要:随着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汽修人才的需求也开始水涨船高。工学一体化培养模式在中职汽修专业中的实施,能够有效提高汽修人才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增强其就业竞争力,为中职汽修专业教学改革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本文探讨了工学一体化培养模式在中职汽修专业教学中应用的意义、存在的挑战,并用四个方面对其应用策略进行了初步探究,仅供参考。
关键词:工学一体化 中职 汽修专业 教学应用
在当今社会,汽车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交通工具,汽修行业也随之蓬勃发展。为了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高素质汽修专业人才,工学一体化培养模式应运而生。这种模式的应用,能够使学生真实地、直接地接触到实际工作内容和环境,从而提高他们解决实际汽车维修问题的能力,更好地满足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因此,研究工学一体化培养模式在中职汽修专业教学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在中职汽修专业教学中应用工学一体化培养模式的意义
1.1 有助于深化校企合作层次
通过这一模式,学校和企业能够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岗位需求和行业发展趋势,为学校提供明确的人才规格和技能要求,学校则可以依据这些信息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通过双方紧密合作,大大保证了人才产出质量和水平。此外,企业还能够深度参与学校教学过程。比如实习场地和设备的提供、派遣技术骨干担任兼职教师、参与课程设置等。通过这种深度参与,企业能够提前完成所需人才的选拔工作,为自身的发展提早储备、培养人才。
1.2 有助于技能与知识深度融合的实现
传统教学模式下,理论知识传授与实践教学之间存在相互脱节的现象,从而导致学生在学习理论时感到抽象难懂,在实践操作时又会遇到“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工学一体化模式的出现,能够有效改变这一状况,它可以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以实际工作任务为导向,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和应用知识,从而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做到“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1.3 有助于达到学生实操能力强化的目的
通过在真实的工作场景中进行实践,学生能够亲身体验汽车维修的各个环节,熟悉各种工具和设备的使用方法,较快地掌握实际的维修技能。这种亲身实践的经历能够让学生更加熟练地掌握维修技能,提高操作的准确性和效率。同时,还有助于学生问题分析、解决方案制定、团队协作和沟通等方面能力的提升。
2 工学一体化培养模式在中职汽修专业教学中遇到的挑战
2.1 教学资源略显不足
首先,汽车维修技术不断发展,新型汽车的结构和技术日益复杂,但许多中职院校的实训设备更新缓慢,无法跟上行业的最新发展,导致学生难以接触到最前沿的汽车技术和设备,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受到限制。其次,现有的教材往往不能及时反映汽车行业的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规范,使得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需求脱节。再者,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虚拟仿真教学、在线课程等资源在中职汽修教学中的开发和应用还相对不足。
2.2 教学管理的难度较大
由于该模式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教学环节不仅包括课堂理论教学,还有大量的实训、实习等实践教学,这使得课程的安排和调度变得更加复杂。同时,以理论考试成绩为主的传统的评价方式,也越来越难以全面准确地反映学生的学情。此外,在工学一体化教学中,教学场所不再局限于教室,还包括实训车间、企业等多个场所,这给教学质量的实时监控和反馈带来了困难。
2.3 企业参与性有待提高
在中职汽修专业工学一体化培养模式的实施过程中,企业的参与程度尚不能满足教学需求。一方面,部分企业出于自身生产经营的考虑,对参与中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缺乏热情,不愿意投入过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另一方面,即使一些企业参与了合作,也往往停留在提供实习岗位、接收学生参观等表面层次,未能真正参与到教学计划制定、课程开发、教学指导等关键环节,导致学校培养的人才与企业的实际需求存在差距。
3 工学一体化培养模式在中职汽修专业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3.1 应用“车间进校“模式,充分发挥工学一体作用
“车间进校”模式是将真实的汽车维修车间引入中职校园,为学生创造一个与实际工作环境高度相似的学习场景。它和实训基地存在本质上的区别。在性质与功能方面,“车间进校”模式具有生产与教学双重功能,能产生经济效益,而实训基地主要用于教学;在主导力量方面,“车间进校”由企业主导部分环节,实训基地则主要由学校主导;在技术更新和管理与运营方面,“车间进校”以企业参与较多管理和运营为主,因此在新技术和工艺更新方面较快,而实训基地则是由学校按需进行开放和使用,技术、设备更新相对迟缓。
首先,“车间进校”模式可以为学生提供全面、真实的实践环境。校内车间与实际汽修厂车间具有相同的工具、设备和技术资料,因此,能够让学生在实践实操过程中直接接触到真实的汽车维修工具,而不是局限于理论知识的讲解和简单的模拟操作。这种真实的环境,可以让学生沉浸在汽修知识的海洋中,进而提高学生熟悉汽修工作的流程和规范的效率和主动性,快速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经验。其次,它促进了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学生在完成理论知识的学习后,可以立即进入车间进行实践验证。例如,在学习汽车发动机的工作原理时,学生可以直接在车间里拆解和组装发动机,从而更深入地理解发动机的结构和工作过程。这种即时的实践反馈,能够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提高学习效果。
最后,在中职汽修专业应用“车间进校”模式时,学校可从以下方面着手:第一,学校应积极与当地知名汽修企业建立紧密合作关系,明确双方权利义务;第二,在校园内划定专门区域,按企业车间标准建设场地,并由企业提供或共同购置先进设备和工具。第三,将企业实际生产任务和课堂教学相结合,制定相应大纲和计划,由企业资深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安排学生参与实际的工作。同时,在实践中学校还可以让企业将其企业文化和职业素养带入其中,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
3.2 构建”双师”教学队伍,打好工学一体教学基础
在中职汽修专业教学中,构建“双师”型教学队伍是实现工学一体化培养模式的重要保障。“双师”型教师队伍,具有专业理论知识扎实、实际工作经验丰富的特点,他们能够为学生提供全面、深入且贴合实际的教学指导。
一方面,理论知识扎实的教师能够为学生系统地传授汽修专业的基础理论,包括汽车结构、原理、故障诊断方法等。通过精心设计的课程和生动的讲解,他们能够健全学生的汽修知识体系,为其后续参与实践训练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另一方面,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则能够为学生创设真实工作情境,引入多样化案例,进一步加快他们熟悉汽车维修行业最新技术和实际操作流程的速度。同时,教师通过实际案例的分析和现场演示,能够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到汽修工作的实际情况,掌握诸多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实操技巧,进而提高学生将来在人才市场中的竞争力。
在建设双师型汽修教师队伍时,学校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第一,招聘环节。学校必须明确招聘双师人才的标准,尽可能多地吸纳既有企业工作经历又具备“师傅”经验的人才。同时,学校还可以从合作企业聘用技术专家和高级技师,以此来充实教师队伍;第二,培训与提升。除了引入双师型汽修教师人才外,学校还应做好内部工作,积极对现有汽修教师进行统一培训,比如由企业汽修精英担任培训讲师,向教师分享实际的汽修经历、案例。同时,也可以采用挂职锻炼的方式,鼓励教师到企业参与深层锻炼,从而积累大量的汽修工作经验,满足学校、学生对双师教师的需求;第三,激励措施。学校可以针对参与“双师”建设活动的教师,制定对应专项津贴和奖励,并根据教师的不同表现,给予不同程度的荣誉、薪资奖励,从而激励教师以更主动的姿态助力双师队伍落地。
3.3 利用“任务驱动”方法,锻炼汽修人才实操能力
在中职汽修专业教学中,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能够让学生在学校学习环境中更好地体会、感受真实的工作场景和工作流程,从而为其将来顺利融入工作岗位做好准备。同时,借助“任务驱动”法,还可以快速助力工学一体在中职院校的落地。
首先,“任务驱动”法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汽修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与传统的被动接受知识的教学方式不同,这种方法让学生明确自己学习汽修课程的目标和任务,使其产生强烈地完成任务的欲望。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前布置“汽车发动机故障排查与修复”的任务,学生为了完成学习任务,会主动去查阅资料、学习相关知识或是进行实际操作,从而以积极地态度参与到学习活动当中。
其次,有助于学生综合汽修能力的发展。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需要频繁地运用所学汽修理论,并结合实际问题,不断进行操作尝试,从而从中获取大量的经验和能力。通过完成不同内容、难度的学习任务,他们的实操能力、逻辑思维、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能够得到快速提升。例如,在进行汽车底盘维修的任务时,学生可以依托学习小组,相互配合,共同完成底盘的检查、拆卸、维修和安装等工作。最后,真实汽修任务的设计,如“发动机故障排查与修复”“汽车制动系统维护”等,可以更好地满足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拉近学校、学生与企业之间的距离,从而满足三方预期。不过,教师在课堂引入真实任务的过程中,必须保证任务的真实性和可完成性,才能够让学生在应对真实任务的时候,可以保持向上的学习态度和乐观的工作态度,从而完成对汽修企业工作流程和规范的学习、掌握,使其在毕业后能够更快地适应新的工作内容、环境,缩短企业的培训周期。
3.4 丰富“校企合作”路径,拓宽中职学生实践平台
丰富的“校企合作”路径,能够使中职教育更加贴近生产实际,加强对学生对综合知识、技能的应用能力,这不仅符合中职教育的要求,更符合工学一体化的发展要求。同时,还可以将学校的优秀教育理论与企业丰富的实践资源充分融合到一起,共同培养出符合市场、社会需求,且具备极强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高素质人才,从而提升中职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
首先,完善共建校企合作实训基地。虽然大部分学校与企业共同建立了专门的实习基地,但是,在实习基地设备、技术和汽修流程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因此,学校必须加强与企业的沟通、联系力度,及时了解并引入汽修领域前沿最新的设备与技术,确保实习基地的设备、流程、技术紧跟行业发展的步伐。同时,学校和企业应共同制定更为详细且符合双方利益的合作规范,从而让学生能够接触到企业最新的设备、技术和企业的文化与管理模式,不断丰富自身实际工作经验。
其次,开展订单式培养模式,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深度。学校需要根据企业的实际用人标准,制定定向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一对一”人才输送培养模式,从而为企业提供源源不断汽修人才。而企业在参与到学校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需要立足长远角度,认识到自身在校企合作中的作用,从而为学校提供更为充足的实践教学资源、技术指导和实习就业机会。这种方式使学校的教学与企业的需求紧密对接,大大提高了学校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从而避免学生毕业即失业问题的出现,帮助其找到心仪的工作。
最后,学校还可以在工学一体化培养基础上,结合现代学徒制模式、共建产业学院模式创新工学一体化新模式,集多种模式优势一体,全面提高工学一体化育人模式的效力,更好地实现双方资源和优势的互补。
4 结语
总而言之,在中职汽修专业教学中应用工学一体化培养模式,百利无一害。通过课程与工作任务、实践与理论的紧密结合以及丰富的校企合作渠道,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能够得到有效锻炼和提升,就业综合实力提升明显。然而,在实施过程中,学校、教师也不断面临一些新的挑战,为此,学校、教师应继续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持续探索和完善汽修专业应用工学一体化模式的策略,充分发挥学校和企业的优势,才能够为中职汽修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教学服务,培养出更多符合社会、企业需求的高精尖汽修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宋静.工学一体化教学在中职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教学中的探析[J].电脑爱好者(校园版),2023(3).
[2]陈功.技工学校汽修专业“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效果[J].大众汽车,2023(9).
[3]陈雯.基于职业能力发展的“一订二合三交替”汽修专业人才培养应用与研究[D].天津: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2022.
[4]谢丹,周明刚,陈永建.产教融合背景下技工院校机电汽修专业人才培养新路径探索[J].汽车维修技师,2023(2):131-131.
[5]柳建枝.“双优”背景下中职汽修课程工学一体化教学实践探讨[J].大众汽车,2024(1).
[6]崔霞,王红梅.新能源汽车维修专业工学一体化教学模式实践研究[J].职业,2023(21):75-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