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目标下的汽车选修课课程思政创新与实践探索
2024-12-11敖成成王鑫涛刘军恒
摘 要:在全球经济发展与气候变化的双重挑战下,我国提出的“双碳”目标(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为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内在动力,并成为推动绿色转型的重要战略。本文探讨了在这一背景下,汽车选修课《碳中和与汽车》如何创新课程思政,旨在通过挖掘汽车课程中的思政元素,传递中国故事,解读气候变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以及新能源车辆的发展现状与国家政策的互动。文章分析了将课程思政有机融入专业教育的重要性,强调高等教育在培养绿色低碳意识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的关键角色。通过实施这一课程,学校不仅响应了教育部关于碳达峰和碳中和的人才培养要求,更在潜移默化中实现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根本任务,助力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未来。
关键词:双碳 汽车选修课 创新 实践探索
1 双碳目标下课程思政的意义
在全球经济发展与气候变化的双重挑战下,我国提出的“双碳”目标(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不仅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战略决策,更是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这一战略目标旨在打破传统经济发展模式,抓住绿色转型的新机遇,以创新为驱动力,推动经济、能源、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从而引领经济社会的全面绿色转型,解决资源环境和生态问题,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实现高质量发展。推动社会经济的绿色化、低碳化发展,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将绿色转型深深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全方位、全领域、全地域积极推进绿色转型,努力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地球家园。
近期,教育部印发了《加强碳达峰碳中和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工作方案》的通知,强调将绿色低碳理念融入教育教学体系中,以提升社会公众的绿色低碳意识,并积极引导全社会形成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为响应这一号召,我校开设了《碳中和与汽车》公选课,旨在通过挖掘汽车课程中的思政元素,讲述中国故事,解读气候变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现状与国家政策的关系。将课程思政有机融入专业教育,牢牢把握新时代学校思政课建设的文化话语权,落实院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环节,在潜移默化中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综上所述,当代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对其开展思政教育对于社会主义强国建设、文化强国建设和人才强国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也是加快全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的重要推动力,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建立起正确的三观,从而促进他们的成长。可见,双碳目标下落实课程思政教学内容,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
2 思政教育背景下汽车选修课课程原则
2.1 坚持创新性原则
面向“思政教育”这一新时期,各院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变革过程中突出了“创造性”,成为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加强各院校对思政教学的深入了解,不断地对其进行改进,加强其在人才培养中的中心作用,以培育具有优秀思政品质的优秀人才,夯实学校思政的中心位置。院校要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走多维的变革之路。首先,要对教育方式进行变革,引进先进的教育观念,以满足新时期的需要;其次,要汽车课程上进行创造性的探究,以提高课堂效率;此外,一直以大思政为指导,综合考虑到了学生的个人发展和提高整个政治素质,在这一点上,建立符合时代需要的新的教学架构。
2.2 坚持战略性原则
从汽车课程的教育角度,面向思政教育这一全新的情境,推进课程改革,既是准确地与思政思想相结合的一条重要路径,又可以将党的方针内容深入到院校的思政工作中去,促进教学方式的改革。以“思政”为核心的汽车课程体系,在双碳目标下,保证课程改革的实施。思政中心工作就是以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养为中心,推动现行的各项改革措施,寻找和建立符合自身特点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这将为“思政”环境下的汽车课程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其终极目的在于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能力,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培养出一批具有较高思政素养的人才。
2.3 人本性
“思政教育”这一全新视角下,改革突出了以人为本的理念,以发掘学生的潜力和促进其整体发展为目标。这一原理的关键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对他们的学习需求进行深刻的了解,保证所采取的改革措施符合学生目前的水平,并且与学校的教育目的密切相关。通过坚持以人为本,学院可以紧密地注意到学生对教育实际的反馈意见,对教育战略进行适当的调整,让它跟上了学生的需要和发展的轨道,真正实现以育人为本的根本任务。
从教学实践的角度出发,分析了学生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据此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通过对汽车课程的内容与方式进行改进,营造互动的学习氛围,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深入沟通,形成一种能动的德育课堂,促进教育的多层次变革。通过这种方式,既能及时地解决学生的实际需要,又能促进其创造性思考能力的发展,使其在思政教育架构中得到全面发展。
3 课程目标与内容设计
3.1 课程目标
在双碳目标下,为了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新时代汽车人才,本课程注重拓宽学生视野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引入最新科技信息和行业动态,关注全球汽车行业的发展趋势。
3.1.1 增强学生的双碳意识
通过课程内容,让学生深入理解双碳目标(碳达峰与碳中和)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培养其对可持续发展的责任感。
3.1.2 理解汽车产业的环境影响
探讨汽车产业对环境的影响,包括碳排放、资源消耗等,引导学生分析传统汽车与新能源汽车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差异。
3.1.3 促进跨学科知识融合
将汽车工程、环境科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知识融入课堂,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汽车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3.1.4 引导社会责任感与价值观构建
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引导学生思考作为未来工程师或从业者的社会责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3.2 课程内容
内容见表1。
4 课程思政元素
4.1 全球气候变化与生态文明
全球气候变化是当前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涉及生态环境、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等多个方面。在这一背景下,挖掘思政元素,强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显得尤为必要。科学地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与方式,对于完成主题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在课程中,教师可采用分组作汇报的形式,通过分组研讨等形式,培养学生对新能源汽车的浓厚兴趣,促进其对新能源汽车的研究。教师要在讨论与研究的全过程中,尽量起到主导的角色,允许同学对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教师也要对此给予一定的指导。
首先,生态文明理念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我们必须认识到,气候变化不仅是自然现象,更是人类活动导致的结果。因此,在应对气候变化时,必须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推动绿色低碳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这不仅是科学的要求,更是伦理的呼唤,体现了我们对未来世代的责任。
其次,全球气候变化的治理需要国际合作,体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气候问题无国界,单靠一国之力无法解决。各国应加强沟通与合作,共同制定应对措施,分享技术与经验,推动全球范围内的生态文明建设。这种合作精神不仅能提升各国的环境治理能力,也能增进人民之间的理解与信任。
最后,思政教育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加强对青年学生的生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主动参与到环保行动中去。只有当每个人都意识到自己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作用时,才能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强大合力。
4.2 碳中和与国际合作博弈
实现碳中和目标不仅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必要举措,也是一场全球性的思政实践,涉及各国之间的合作与博弈,尤其是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发展限制的复杂局面。首先,国际合作是实现碳中和的基础。各国必须在共同目标的引导下,加强信息共享、技术交流和资金支持,尤其是发达国家应承担起更多的责任,以帮助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实现低碳转型。这种合作不仅体现了对全球生态环境的共同责任,也彰显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要求各国在追求经济利益时,兼顾生态环境的保护。
然而,国际的博弈不可避免。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减排责任和经济发展的需求上存在明显差异,这种利益的冲突在气候谈判中常常引发激烈的讨论。发达国家在气候谈判中往往设定严格的减排标准和条件,可能无意中限制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空间。许多发展中国家依赖化石燃料来支持其经济增长,面对发达国家的减排压力,它们不仅需要转型,还面临技术和资金不足的挑战。这种博弈不仅仅是政策和利益的较量,更是价值观和理念的碰撞。各国在追求自身经济利益的同时,需要平衡国际责任,形成共赢局面。
因此,在实现碳中和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深化思政教育,引导学生理解国际合作的重要性,增强对气候变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只有通过广泛的社会动员,才能在全球范围内形成统一的行动力量,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实现生态文明的可持续发展。
4.3 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故事
据中汽协数据,2024年1至9月,新能源汽车产销累计完成831.6万辆和832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1.7%和32.5%,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达到汽车新车总销量的38.6%。在新能源汽车主要品种中,与上年同期相比,纯电动、插电式混合动力和燃料电池三大类新能源汽车品种产销均呈不同程度增长。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不仅是技术进步和产业转型的体现,更是国家政策支持与企业精神相结合的生动案例。在国家层面,中国政府积极推动绿色发展,通过制定一系列政策和规划,如《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明确了新能源汽车在未来发展的战略地位。这些政策不仅提供了财政补贴、税收优惠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还强调了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引导社会各界增强绿色意识,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
与此同时,中国企业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展现出的创新精神和拼搏精神也值得称道。诸如比亚迪、蔚来等企业,通过不断的技术研发和市场开拓,推动了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这些企业不仅关注自身的经济效益,更积极承担社会责任,致力于推动绿色出行和可持续发展。这种企业精神与国家政策的紧密结合,形成了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蓬勃发展的强大合力。
在教学实践中,要坚持以“人本+创新”的思路为引导,使其与教学内容相融合。就汽车专业的教学而言,不可能将所有的思想政治教育都与专业课融合,老师只能将自己所学的知识融入自己的专业中,从而将自己的思想与自己的专业相结合。其次,要以“育人”为中心,保证理论课的整体效应;要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剖析,掌握思政的相关知识,并结合新能源汽车发展,强化思想道德修养。在这一过程中,思政元素的融入尤为重要。通过教育和宣传,增强公众对新能源汽车的认知和接受度,提升全社会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使每个人都能为实现碳中和目标贡献力量。未来,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不仅是经济转型的成功案例,更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展现了国家与企业协同推进可持续发展的坚定决心。
5 总结
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充满了机遇与挑战,得益于政策引导、市场推动和技术创新,中国在全球新能源汽车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环境的变化,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有望继续引领全球潮流,助力实现碳中和目标。在“双碳”背景下,汽车校的公选课《碳中和与汽车》旨在通过多维度的课程设计,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帮助他们深入理解气候变化的挑战及汽车产业在碳中和中的重要角色。课程不仅传授学术知识,更引导学生的未来发展,通过探讨碳中和理念与汽车产业的绿色转型,培养创新思维和实际应用能力。未来,我们将关注行业动态和政策变化,更新课程内容,建立反馈机制,定期评估课程实施效果,提升学生学习体验,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社会责任感的年轻人才,为实现碳中和目标贡献智慧与力量。
参考文献:
[1]任春,杨雪峰,高振刚,刘姁升.课程思政融入应用型工科专业教育教学全过程的研究与实践[J].高教学刊,2024,10(30):156-159.
[2]黎修良,邹瑞睿,张坤.新时代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汽车专业思政课教学路径研究[J].时代汽车,2024(19):37-39.
[3]王竞楠.基于课程思政的车辆工程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时代汽车,2024(19):4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