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大课堂”融入高校汽车类专业“思政小课堂”的实践对策研究
2024-12-11谭慧
摘 要:当前,中国正从汽车大国向汽车强国迈进,推动新时代中国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需要广大汽车学子挺膺担当。新时代背景下,如何有效将“思政小课堂”理论教学与“社会大课堂”实践活动结合,以提升汽车类专业学生的全面素质,是以汽车为特色办学的高等院校需要着重考虑的问题。本文通过解析“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关系,分析当前高校汽车类专业“思政小课堂”实施现状,从挖掘社会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善用社会平台、创新实践形式,加强队伍建设、产生合力效应,完善评价体系、确保教育质量提出“社会大课堂”融入高校汽车类专业“思政小课堂”的实践路径,为高校相关教育实践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社会大课堂 思政小课堂 汽车类专业 实践对策
新时代的高等教育,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与社会责任感,对于汽车类专业而言,这种要求尤为突出。汽车行业的发展不仅关乎技术革新,更与社会发展、环境保护等诸多方面紧密相连。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教学,特别是通过与“社会大课堂”的结合,尤为关键。本文将从实际出发,探讨如何在汽车类专业中实现“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有效融合,以期推动思政课的教学改革创新,培养出既懂技术、又有道德情怀的优秀人才,更好地满足社会的需求,这样的探索具有理论价值,更具有深远的实践意义。
1 “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关系解析
1.1 理论引导与实践探索的互补性
高校教育体系中,“思政小课堂”始终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通过系统化、逻辑化的理论教学,旨在向学生传授深厚的思想道德知识,进而引导他们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种课堂模式注重理论的传授,更强调思想的启迪和价值观的塑造,为学生构建了坚实的思想道德基石。与此相对应的,“社会大课堂”则展现出更加宽广、多元的实践空间,鼓励学生跨越校园的界限,深入社会的各个领域,通过亲身参与实地体验,真切感知社会脉搏,积累宝贵实践经验。对于汽车类专业的学生来说,“社会大课堂”提供了难得的窗口,让他们能更直观地了解汽车行业实际运作情况,掌握行业发展最新动态,在实践中不断锤炼自身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
这两者之间,并非简单的并列关系,而是存在着深刻的互补性。一方面,“思政小课堂”为“社会大课堂”提供了理论上的指导和思想上的引领,确保学生在实践中能够始终保持正确的方向和清晰的思路;另一方面,“社会大课堂”则为“思政小课堂”提供了生动的实践案例和丰富的现实素材,使理论教学更加贴近实际、更具说服力。
1.2 “小课堂”与“大课堂”结合的双重价值
将“社会大课堂”融入汽车类专业的“思政小课堂”,不仅是对传统教育模式的一次大胆创新,更是对学生全面发展需求的深刻洞察和积极回应,这种结合方式所带来的价值,是双重而深远的。
首先,将有效打破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壁垒,实现二者的有机融合,在这种模式下,学生不仅能在课堂上系统学习理论知识,更能在实践中亲身体验知识的应用和价值,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将极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与综合素质。
其次,这种结合方式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通过“社会大课堂”的实践活动,学生将更深入地了解社会、关注社会,培养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励学生在未来职业生涯中,始终将个人发展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为汽车行业的进步和社会的繁荣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小课堂”与“大课堂”的结合,不仅提升了学生的专业素养,更塑造了他们的社会担当精神。
2 高校汽车类专业“思政小课堂”实施现状分析
2.1 理论知识和实践认知脱节
当前高校汽车类专业的“思政小课堂”教学中,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脱节显得较为突出,虽然思政教育在塑造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起着基石作用,但其抽象的理论内容往往使学生难以理解。特别是在汽车这一高度实践性专业领域,学生更渴望能将所学知识与实际操作结合,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发挥作用。然而,现有教学模式未能有效地搭建起这座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桥梁,导致思政知识在很大程度上仍停留在理论层面,难以转化为学生实际能力。
2.2 学习认知和学习态度偏差
部分学生对思政课程持有一种误解,即认为它与汽车类专业核心技能培养无直接联系,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学生往往会对思政课程采取忽视甚至排斥的态度,认为其对于未来的职业发展并无实质性帮助。认知上的偏差削弱了思政课程的教学效果,更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事实上,思政课程所蕴含的社会责任感、职业道德等要素,对于任何专业的学生而言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素质。
2.3 教学效果和学习目标未达
正是由于理论与实践的脱节以及学生认知上的偏差,导致当前高校汽车类专业的思政课程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学生在课堂上可能只是机械记忆一些理论知识,未能真正领会其背后的深层含义和实践价值。这种情况下,思政课程所承载的育人目标自然难以得到充分实现,学生在面对未来复杂多变的社会挑战时也可能缺乏必要的思想准备和应对策略,如何提升思政课程的教学效果,使其真正发挥在人才培养中的应有作用,是当前教育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3 “社会大课堂”融入高校汽车类专业“思政小课堂”的实践路径
3.1 挖掘社会资源,丰富教学内容
寻求“社会大课堂”与高校汽车类专业“思政小课堂”有效结合的过程中,首要任务是深入探索以及整合社会资源,为思政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和内容。高校需以开放的心态以及合作的姿态,积极与汽车行业中的领先企业、权威行业协会等携手,共同开发出既契合汽车专业特色又蕴含思政教育精髓的教学资源。
具体来说,高校可精心策划,定期邀请汽车产业链上各环节的精英人士,如技术研发专家、市场营销高手、供应链管理先锋等,走进校园,为学生带来最前沿的行业知识分享以及最实用的职业经验传授。通过他们的专题讲座或实践课程,学生可以获取到汽车行业最新的技术动态和市场信息,更能在与这些行业翘楚的交流中,深刻领悟到专业精神、职业道德以及社会责任等思政教育的核心要义。高校还应大力推动学生参与到汽车行业的各类实践活动中去,如行业展览、技能比拼以及社会服务项目等,这些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锻炼能力的舞台,更是拓宽眼界、增强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渠道。通过亲身参与以及实地体验,学生能更真切地感受到汽车行业魅力与挑战,坚定自己的职业追求与人生理想。这个过程中,高校必须始终以学生为中心,确保所引入社会资源以及开展的活动都能真正服务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建立起科学严谨的资源筛选与评估体系,确保所融入的社会资源既具有高度教育价值,又能与思政教学目标与要求相得益彰[1]。
3.2 善用社会平台,创新实践形式
探索如何将“社会大课堂”融入高校汽车类专业的“思政小课堂”时,创新实践教学方法尤为关键,传统思政理论课往往偏重于理论传授,缺少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学习兴趣的培养,为提升思政理论课的教学效果,教师需积极借助社会大课堂的资源和平台,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教学活动。教师可利用社会大课堂中的汽车行业资源,开展实地案例教学。通过组织学生参观汽车制造企业、销售门店或维修中心,让学生亲身感受汽车行业的实际运作,了解行业发展最新动态。实地参观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思政理论课程的相关内容,引导学生分析汽车行业中的道德伦理问题、社会责任担当等,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境相结合,深化对思政知识的理解。教师可利用社会大课堂中的行业专家资源,邀请汽车行业内的专家或企业高管走进思政课堂,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通过举办讲座、座谈会等形式,让学生听取行业专家的经验分享和观点阐述,了解汽车行业的前沿技术和市场趋势。教师还可组织学生与行业专家进行互动讨论,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师还可借助社会大课堂中的网络平台,开展线上实践教学,例如,利用汽车行业相关的在线课程、虚拟实验室等资源,让学生在网络环境中进行模拟实践操作,通过模拟汽车制造、维修等场景,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体验真实的职业角色和工作流程,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教师还可利用网络平台组织学生进行线上小组讨论和协作学习,促进学生的互动交流和学习成果共享。借助社会大课堂开展实践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素养和教学技能,以便更好地整合社会大课堂的资源和平台,为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提供有力支撑[2]。
3.3 加强队伍建设,产生合力效应
推动“社会大课堂”与高校汽车类专业“思政小课堂”深度融合的进程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尤为关键,高校需深刻认识到,一支优秀的师资队伍不仅是提升教学质量的核心,更是实现这一创新教育理念的根本保证。为此,高校应采取多元化、系统化的措施,以全面提升思政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
一是打造多元化师资队伍。高校应充分利用校内师资资源,发挥本校教师在思政理论教育方面的专业优势,校内教师熟悉教育规律和学生特点,能为学生提供系统的理论知识传授和价值观念引导。在思政课程教学中,校内教师应注重将理论知识与汽车行业实际相结合,引导学生关注行业发展动态,思考行业面临的道德伦理和社会责任问题。高校应积极引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汽车行业专家,担任思政实践导师,这些行业专家身处行业一线,深谙行业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他们的加入能为思政课程注入更多实践元素与行业视角,通过与专家的交流学习,学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汽车行业的实际情况,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好地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二是开展系统化师资培训。高校应定期组织针对汽车行业发展动态、思政教育最新理论及教学方法创新等内容的培训活动,通过这些培训,教师能够及时了解汽车行业前沿知识,通过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技能,将行业资源融入思政课教学中。培训活动还能为教师提供交流互动平台,促进彼此之间的经验分享与合作成长[3]。
3.4 完善评价体系,确保教育质量
构建一个科学且完善的评价体系,对于高校教育来说,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不仅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全面检验,更是确保教育质量、推动“社会大课堂”与“思政小课堂”有效结合并达成预期教育目标的关键所在。
一是坚持全面性原则。除了传统的理论知识考核,教师还应将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思维以及社会责任感等关键要素纳入评价范畴。特别是在汽车类专业中,由于行业的实践性和创新性要求极高,因此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评价体系中应专门设置实践环节,如实验操作、项目设计等,以便全面、深入地评估学生的综合素养。
二是坚持客观性原则。为避免主观偏见和人为因素的干扰,应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将定量分析与定性评价有机结合起来,确保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准确性。引入第三方评价机构或行业专家参与评价过程也是值得考虑的选项,可为教师提供更专业、更客观的意见和建议,进一步提升评价体系的科学性与公信力。
三是坚持动态性原则。随着汽车行业的不断演进以及思政教育理念的持续更新,评价体系也需与时俱进,不断调整优化。高校应定期对思政课程进行质量评估,积极收集教师与学生的反馈意见,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改进。同时还应保持开放的心态,积极借鉴其他高校或行业的成功经验,不断完善自身评价体系。
评价体系的建立并非一蹴而就的事情,而需高校持续投入以及不断努力的长期过程。为确保评价体系的有效实施,高校应制定详尽的实施方案与操作流程,明确各环节的职责和要求,加强对评价人员的培训与管理也至关重要的,这样才能不断提升其专业素养与评价能力,确保评价体系的顺利运行以及持续发展[4]。
4 结语
将“社会大课堂”融入高校汽车类专业“思政小课堂”,是提升教育质量和培育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策略,通过挖掘社会资源、善用社会平台、加强队伍建设、完善评价体系有效促进“社会大课堂”融入“思政小课堂”。这种融合式教育模式将随着社会的进步与教育改革的推进,在更多学科中展现其独特价值,为培育具备全面素养的未来人才提供坚实支撑。
基金项目:湖南省十四五规划课题“高职院校‘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协同育人路径研究”(课题编号:XJK23BZY00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