滋味儿
2024-12-11运河雄鹰
昔日的北京,冬天来得早,走得晚。特别是六七十年代,冬天超过150多天。到了数九天,温度可达零下20度左右。冰冷刺骨的西北风一刮,打在人们的脸上,脸皮发木,说话都不利落;电线杆上的电线会嗡嗡作响;胡同里的路都被冻得裂口子。除了上班上学的,大街小巷很少见到行人。没事的时候,人们都猫在家里不出门,这就是老北京人常说的“猫冬儿”。
老北京人在猫冬儿前都要做许多准备工作。其实,他们在猫冬儿期间也不闲着,并不像人们说的不出家门,而是有忙有闲,忙中找乐儿。
取暖炉带来的享受
在没有暖气、空调的年代,县城的居民都靠燃煤炉子取暖。每到10月下旬,家家户户忙着买煤,搪炉子,安烟囱、安风斗。
买煤凭证到煤铺叫煤,专有送煤工把煤送到各家各户。买煤球的最多,因为煤球热度高,散热好,买煤球还要买劈柴。因烧煤球不如蜂窝煤干净,后来,烧蜂窝煤的人家逐渐多起来。
过去,机关、工厂、商场商店、车站和居民取暖都用铸铁炉子,单位用的取暖炉子大而高,家庭用的比较小。
取暖炉子在使用前先要搪炉子。搪炉子所用材料有清灰、钢砂和麻刀,炉膛要搪成“上头伸进手,下面卧条狗”,这样的炉子才能好着、火旺、温度高。搪好的炉子要马上点火,放引柴和劈柴用大火烤干炉膛,然后放煤球生入冬前的第一炉火。
室内安取暖炉子时都要安烟囱、拐脖和风斗,确保冬季安全,避免煤气中毒,特别是居民家里。从前的冬天,屋里就是生着炉子,也仅仅是暖和一点儿。每天晚上睡觉前要封火,第二天早上起来,屋里的门窗玻璃上都会结一层厚厚的冰凌花,就连屋内存水的水桶或小缸里也会结一层冰。
每天早上起得最早的是大人,他们要打开火炉子,如果火灭了就赶紧生火。火生好以后,他们忙着烧开水,做早点。
取暖炉子的用处还真不少,人们不光是为了取暖,炒菜、做饭、烧开水什么的都靠它。此外,取暖炉子还能烤红薯、烤窝头和烤馒头干儿;衣裳洗了等着穿,就在炉子旁放把椅子搭上衣裳,第二天就干了;家有婴儿的,人家会用铁丝做个铁笼子,放到炉子上烘烤褯子;小孩子起床前大都懒得从温暖的被窝出来,大人常把他们的棉袄棉裤的里子用火烤热再给他们穿。人们晚上睡觉前都要暖被窝,方法很多,常用的是烧几壶开水,灌进橡胶暖水袋或瓷暖壶里,然后放进被窝,等钻被窝时,被窝暖暖的。人们最常用的还是输液的玻璃瓶,不用花钱就能找到,睡觉前灌上开水暖被窝,睡觉时把暖水瓶子放到脚底,脚暖了睡觉香,一觉到天亮。
到了20世纪80年代,很多居民用上了自己做的土暖气,有烧煤球的,也有烧蜂窝煤的。土暖气是在炉腔内做一内胆水箱,放在屋外的小房子里,然后用上水管和回水管连接屋内暖气片,图省事的就到日杂商店买现成的。这种土暖气不仅让住在平房的居民感受到取暖的便利,而且避免了煤气中毒,屋里也干净多了。
过年时,屋外下着鹅毛大雪,一家人围拢在炉子旁说说笑笑拉家常,红彤彤的炉火映红了人们的脸庞。
您看,一个普通得再普通不过的取暖炉作用有多大,不光给人们带来温暖,还陪伴着人们度过了难忘的岁月。
变着花样做吃的
过去年间,每到秋末冬初,家家户户都要购买冬储大白菜。购买大白菜前,大人都要聚在一起商量一下分分工,有的带着各家的副食本,到副食店排队开票,有的去借手推车、三轮车,然后让有力气的男人把大白菜往院里运送,并送到各家各户。女人先要把自家院子打扫干净,用于晾晒大白菜。大白菜需晾晒三五天,还要按白菜头朝外,白菜屁股朝里的方式堆码,码好之后盖上草帘子或者破棉被,避免夜里被冻坏。大白菜晾晒好后,要堆码到自建的小房里过冬,一直吃到来年春天。
那时的西红柿都是沙瓤,而且很便宜。到了秋天,人们常成筐购买西红柿,洗干净后切成条状,然后装进洗干净的输液瓶子里放到大铝锅内煮20多分钟,之后打开锅盖迅速把瓶塞依次给瓶子盖好。等晾凉了,再用白蜡把瓶塞封好。这样的西红柿酱放个两三年都不坏,做鸡蛋炒西红柿、西红柿打卤面、糖拌西红柿、鸡蛋西红柿汤,口感还是原汁原味儿。
过去的冬季,吃的菜虽然不像现在这么多,但是老百姓也是变着法在吃上找,换个吃法。比如腌鸡蛋,腌雪里蕻、芥菜疙瘩、白萝卜和白菜帮子,积酸菜,泡发绿豆芽和黄豆芽,晒干菠菜、干豆角和茄子干,做辣萝卜条和五香萝卜条,凉拌心里美萝卜、凉拌白菜心,爆腌萝卜皮,煮黄豆、煮蚕豆,炒水疙瘩(芥菜头)、炒雪里蕻,冻豆腐,做肉皮冻,泡腊八蒜,打豆儿酱……这就有了老北京冬天的不少时令菜。
每到大年三十儿,家家户户都要炖肉、炖带鱼、蒸米粉肉、做猪肉白菜炖粉条,炸年糕、炸豆腐、炸饹馇饸儿、炸排叉儿、炸粉条、炸粉丝、炸素丸子、炸饹馇盒……到了晚上,一家人坐着小板凳,围在小桌旁谈天说地或听“话匣子”,一边包饺子,一边聊天儿。饺子馅儿是猪肉或羊肉大白菜,再配上小韭菜,满屋子都是香味儿。
冬天的主食也很多,人们在冬天常常用碱发面蒸馒头、花卷、豆包、糖三角、枣荷叶,晾凉后放到小屋的小缸内冻起来,随吃随拿。吃的时候上锅溜一下,或者直接啃着吃。
磨盘柿子是北京特产,早年间它一直是皇家的贡品。如今四五十岁以上的人还记得,寒冷的冬天,县城几乎家家户户的后窗台、屋外背阴处或小屋里都会码放一层黄澄澄的磨盘柿子,冻得硬邦邦的。
冻柿子是老北京特有的吃法,经过冷冻的柿子会变得特别甜。吃的时候把冻柿子放到凉水里拔冻,不要全化了,吃的时候带点小冰碴儿,用勺子挖着吃,又凉又甜又解馋。如果柿子里面都化开了,在柿子上咬一个小口,用嘴一嘬,柿子汁儿和小舌头都吃到嘴里,软脆甜糯,清爽似蜜,老北京把它叫“喝了蜜”。除了冻柿子,冬季的副食店还有卖冻海棠的,洗干净直接吃,口感倍儿棒。
过去的山里红很便宜,很多人家买来山里红和冰糖一块儿煮烂,用勺子把山里红压碎,让果肉融入汤汁,盛到小盆或小缸里,放到屋外慢慢吃。这种红果酱甜里带酸,凉爽可口,如果再带点冰碴,那是越吃越爱吃。
除了冻柿子、冻海棠和山里红酱,还有糖葫芦、糖瓜、糖人、爆米花、糖豆、黑枣……
您看,过去冬天吃的虽说不如现在那么多,可人们都会变着法改善生活,让自己的舌尖上多了一层滋味。如今的老北京人,还有很多喜欢做过去那些好吃的,吃的不光是香喷喷的感觉,还有童年的回忆和家的味道。
从头到脚一身棉
俗话说:“十层单不如一层棉”,昔日冬季对于老百姓来说,最好的保暖物品就是棉花。一到冬天,很多人头上戴的是棉帽,身上穿的是棉袄、棉裤、棉猴儿,手上戴的是棉手套,脚上穿的是棉鞋,睡觉铺着棉褥子,盖着棉被,就连屋门上也挂着棉门帘子。
寒冷的冬天,人们外出时所穿的棉袄棉裤都有罩衣裤。说到罩衣裤的布料,过去都是棉布做的,花样繁多,人们选择的空间很大。除了棉袄棉裤和罩衣裤,人们外出头上都要戴棉帽子,脖子围着围脖儿,脚穿毛窝、大头鞋或棉皮鞋。人们戴棉手套出门很普遍,棉手套用布线绳连接,搭在脖子上,能有效避免手生冻疮。
孩子们都喜欢过年,除了好吃的和好玩的,还能穿新衣。南北朝时期就有“长幼悉正衣冠”这种新年穿新衣的习俗,后来的老北京人也都延续着这种习俗,大人要给自己和孩子做新棉袄、新棉裤和新棉鞋,有的到通县百货商场给大人和孩子买轮胎底黑色条绒布棉鞋。有的人家还翻改大孩子穿过的棉袄棉裤,然后再絮上新棉花,让小点儿的孩子继续穿。
您看,过去老北京人冬天的穿戴都离不开棉花,在穿搭上以保暖为主,同时也注重时尚感,通过合理选择罩衣,既能抵御寒冷,又能展现个人美感。
冬天欢乐孩子们
我们上小学和中学那会儿,学习压力不大。放学后,我们做完作业就是变着法地玩儿。
到了冬天,我们玩捉迷藏、老鹰捉小鸡、推铁环、跳房子、跳皮筋儿、踢毽、弹球儿、抽汉奸、打尜儿、抓羊拐、扇方宝、扇三角、丢沙包、链条枪、放屁帘儿、抖空竹、荡秋千……兴许是那时候的少年聪明,动手能力强,想做什么玩具,一看就会,用不了几天就能给鼓捣出来,保准做得是那么回事儿,都变着法儿自己找乐儿。这些玩具大部分是就地取材自己做。
我们最喜欢下雪,雪越大,我们越高兴,因为,在天寒地冻的日子,堆雪人、滚雪球、打雪仗、滑冰、打滑擦儿是我们最爱玩的,不少孩子光顾着玩了,手背冻裂,脚有了冻疮也不在乎。
还有不少孩子用雪和洗脸水在房后自制滑冰场,然后找来木板子和粗铁条做滑冰车和滑冰钎子,尽情地在小冰场玩耍,玩得不亦乐乎。年轻人常背着冰刀去西海子公园滑冰。
过年时,孩子们就乐意跑到外边放鞭炮或者藏闷儿玩儿。还没等到天黑,心急的小伙伴儿就点燃了灯笼里的蜡烛,穿着厚厚的新棉袄、新棉裤,你喊我叫的,一会儿就聚了一大拨儿,走东家,到西家,无忧无虑地打着灯笼满院子跑,还跑到闸桥儿、万寿宫尽情地玩儿。
您看,到了寒冷的冬天,再冷也圈不住孩子们玩的心,他们变着法儿让自己高兴,也变着法儿让身边的人高兴。他们在玩耍中锻炼了动手能力,在寒冷中让身体更加皮实。
老北京人猫冬儿期间,不管是拾掇取暖用的东西,还是关乎脸面的穿戴;不管是吃的还是玩的,都让简单的日子变得有乐趣,过得有滋又有味儿。这难道不是来自民间的智慧吗?这难道不是生活的艺术吗?毋庸讳言,这就是一种地域生成的天性与品德。靠着它,才有了家国情怀;靠着它,才铸就了不朽的民族之魂!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时代的变迁,什么都可以改变,而老北京百姓过日子的心气永远也不会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