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链条推进节粮减损路径初探
2024-12-09凌华
摘要: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健全粮食和食物节约长效机制。近年来,尽管我国节粮减损取得显著成效,但是,在粮食全产业链中,损耗和浪费现象仍然存在。本文简要阐述了近年来出台的一系列节粮减损举措,分析了当前节粮减损现状,重点提出了全链条推进节粮减损路径,为更好地增加粮食有效供给、端稳国人手中饭碗作一探索。
关键词:节粮减损 密集举措 现状 路径引 言
洪范八政,食为政首。粮食是特殊的战略物资,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推进节粮减损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有效途径之一,也是粮食供给保障制度框架中的重要内容。根据中国农科院发布的《中国农业产业发展报告2023》显示,到2035年,如果我国在粮食收获、储藏、加工和消费环节损失率分别减少1~3个百分点,三大主粮损失率将会减少40%,可节约1100亿斤粮食。在粮食单产潜力有限、耕地资源不断减少、增产压力巨大、18亿亩耕地红线形势严峻的情况下,面对粮食中长期供求呈现紧平衡现状,只有不忘抓好粮食生产的同时,抓好节粮减损,做到开源节流并重、增产减损并行,才能真正增加我国粮食的有效供给、提高粮食宏观调控水平和能力。
一、我国节粮减损举措密集
粮食安全如山岳,国家兴盛始方兴。近年来,为了有效推进节粮减损,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我国从中央到地方,从多个方面共同发力,相继出台了一系列节粮减损法律法规、文件方案等举措,为形成高质量节粮减损制度体系、监测体系以及标准体系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2021年4月,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食品浪费法》,明确把治理粮食浪费作为食品浪费的重要内容进行治理;5月,印发的《全链条粮食节约减损工作方案》,提出了40条目标任务;10月,印发的《粮食节约行动方案》,使我国节粮减损的举措更加硬化实化细化;11月,印发的《反食品浪费工作方案》,为全社会进一步深入推动《反食品浪费法》实施提供了可操作性方案。2022年5月,第五版《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发布,对扭转食物浪费现状起到较好的促进作用。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深入开展粮食节约行动,推进全链条节约减损;6月印发的《粮食运输技术指南(试行)》,进一步指导粮食运输减损工作。2024年中央一号文提出:持续深化食物节约各项行动;6月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粮食安全保障法》(下称《粮食安全保障法》)第八章明确规定,国家厉行节约,反对浪费。7月召开的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健全粮食和食物节约长效机制。
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近年来,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结合本地实际,出台的地方性节粮减损举措,更是不胜枚举。
二、我国当前节粮减损现状
当前,我国粮食从种植到收割,从储存到运输,从加工到消费各环节,损失浪费现象较为严重,尤其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粮食生产、储运机械化的不断推进,粮食各环节浪费和损耗现象令人心痛,给当前节粮减损的推进带来了隐患。
(一)粮食产后损耗增加
据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的数据,我国粮食产后每年损失量达700亿斤,相当于位居全国粮食产量第九位的四川省一年的粮食产量(2023年四川粮食产量为3593.8万吨,合718.76亿斤)。剔除粮食种植时种子浪费(种植过分密集、发芽率偏低等),在收割阶段,机收割是粮食产后损失的主要原因,过去通过手工收割,损失相对较少,现在大多通过机器收割,虽然进度明显快,但是精细度低,损失也随之增加,水稻和小麦的机收环节损失率分别在3.83%和4.12%左右,部分玉米收割损失率甚至高达10%。
另外,由于许多田块不规整,给机收带来较大难题,这也是导致粮食损失的原因之一;脱粒不完全也会造成损失,在脱粒时,当喂入量超过了收割机本身的脱粒能力,或者操作不规范等情况时,同样也会造成一定损失。
(二)储运环节损耗较大
粮食储运损耗一直困扰着我国节粮减损的深入开展。近年来,由于我国开发了粮食储备“四合一”技术,损耗已降到了1%以下,最好的已达到0.2%。但是,与大中型粮食存储企业相比,社会粮食储备(民企与农户的储备)因储存设施普遍简陋、烘干能力不足、储粮知识和技术指导缺乏,使粮食被虫蚀鼠咬造成的损失较大,有的存粮损耗高达8%;而东北地区每年因“地趴粮”(我国东北和西北地区的传统储粮方式)造成的霉变超标粮食曾经达到1000多万吨。
同样,目前我国完整的粮食物流体系尚未形成,“装卸运输”损耗较大,2020年,铁路运输粮食损耗量大约为12万吨;2021年,我国江海湖船运粮食每年损耗大约也有2.5万吨;公路运输是我国目前粮食运输的主要方式,每年损耗粮食40万吨左右。加上期间粮食出入库计量、检验环节产生损耗,全国每年粮食在运输过程中损耗在54.5万吨左右。
(三)居民消费浪费严重
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专题调研组发布的报告显示,不包括居民家庭饮食中的食物浪费,我国每年的城市食物浪费大致在340亿斤至360亿斤。2018年,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与世界自然基金会在对北京、上海、成都和拉萨4个城市开展的5年追踪研究后,联合发布的《中国城市餐饮食物浪费报告》显示,这4个城市餐饮业人均浪费量为96克/餐,浪费率为11.3%;而大型聚会浪费率达38%;在各大中小学的学生盒饭中,竟然有1/3没有吃掉,被白白扔掉了。
(四)加工损失较大
相比屡见不鲜的餐桌上的粮食浪费,加工链条上的损失鲜为人知。2014年,从原农业部发布的《关于加强粮食加工减损工作的通知》中可以看到,因过度加工,我国每年粮食损失在75亿公斤(合750万吨)以上。有的50公斤稻谷只出15公斤多一点的精米,精加工面粉有的出粉率仅为20%。一般来说,50公斤稻谷去壳后会变成40公斤左右可食用的糙米,糙米磨成白米损失大约5公斤,再经过先后两次抛光和两次筛选,又损失了大约两公斤,如此,前后共有大约7公斤原本可以食用的大米白白损失掉了;一般情况下,小麦出粉在80%左右,但是现实中,各种精加工面粉的比例却在不断提高,出粉率在70%左右的面粉较为常见,甚至还有一些“30粉”“20粉”等在出售,损失量较大。
三、全链条推进节粮减损路径
为高质量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要多途径、多角度深化各项节粮减损行动,有效降低从粮食生产、储运到加工、消费等各个环节的损耗,全方位、全链条推进节粮减损,促进构建更高层次、更有效率、更可持续、更高质量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
(一)营造节粮减损氛围
1. 加强节粮宣传教育。要与时俱进地加强爱粮节粮宣传教育,促进节粮减损宣传教育纵深开展。把节约粮食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广泛深入地宣传,营造浓烈的爱粮节粮氛围。可以在人群集聚地张贴宣传标语,发出节约粮食倡议书等,通过微信公众号、微博等推送节约粮食反对浪费的视频,在新闻媒体上开展公益性宣传,使节约粮食反对浪费的宣传更丰富、立体,让节约粮食蔚然成风,并成为一种新“食尚”。
2. 制定开源节流方案。各地政府要充分认识开源节流的重要意义,树立开源节流意识,并按照《粮食安全保障法》的要求,制定开源节流方案,认真细致地将每一项开源节流工作落到实处。大力推动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协调、全民参与的推进体系机制;构建粮食产后损失评估监控体系、节粮减损宣传教育体系和节粮减损成果推广体系,培养专业化的粮食减损技术人才,耕好节粮减损这块“无形粮田”。
3. 激励惩戒双管齐下。按照《粮食安全保障法》规定和要求,定期开展节粮减损评估和成效总结,积极推广节粮减损先进做法,做好节粮减损先进的评选,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节粮减损氛围,不断弘扬节粮减损光荣风尚;经常性地开展节粮减损检查活动,在人员集中的闹市区等地设置曝光台,适时对浪费现象给予曝光,对于工作推动不力的单位和部门,以及浪费粮食严重的人员,以适当的形式,及时在各类媒体给予曝光,让不注重节约且浪费严重者的形象在公众面前无处遁形,坚决遏制住各种浪费粮食的不文明行为。
(二)管控生产环节损耗
1. 科学确定收割时间。粮食收割不当是粮食生产浪费的主要环节,一旦收获前缺少准确的天气预报和判断,极易引发收获的粮食受潮发霉、发芽等后果,有关部门要及时发布权威的天气预报,科学提供精准的收割时间;农业农村部门要深入田间地头,科学研究粮食生长情况,提前预测成熟期,引导农民适时收割,减少产后损失和浪费。
2. 全力减少收割损失。加强粮食收割环节的技术研究,交叉融合人工智能技术,切实提升收割精细化水平,减少收割过程中的浪费。对农机作业人员要定期进行培训教育,增强节粮减损意识,尤其要加强专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机操作人员素质;不断完善粮食机收服务内容,将损失率等纳入服务条款;进一步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降低土地细碎程度,提高田块完整率,方便收割机大块作业,进一步降低收割损失。另外,在收获中,机械化收割以后,还需要通过人力,把遗漏在田间的粮食回收,确保颗粒归仓。
3. 深入开展产后服务。粮食收割前后,一旦遇到连续阴雨天,如果不能及时处理高水分粮食,容易导致粮食发热而霉变、腐烂,有的在马路上晾晒,还会发生污染等后果;或者受病虫害严重影响,导致粮食超标,只能作为饲料等来处理,不仅影响农民收入,也浪费了口粮资源。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健全便捷高效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对粮食工作而言,关键时刻要充分发挥粮食产后服务中心的作用,积极提供代烘干、除杂、清理等“五代”服务,有条件的还可以提供高质量的运输服务,进一步提高种粮大户减损能力。
(三)减少储运环节损耗
1. 减少各级储备损耗。储备是粮食系统的主要职能,承担各级储备的国有粮食企业对减少储备环节损耗责无旁贷,需要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新建标准化仓容,维修改造老库,并推广绿色储粮新技术,以降低储粮损失;深入开展“智改数转”,不断提高仓储管理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同时,不断培育和引进仓储人才,不断提高科学储粮水平和能力,杜绝储备环节损耗。
2. 减少农户储粮损耗。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推进,许多农户在粮食收获后,都学会了根据市场规律和行情,选择最佳时机出售,因此往往首先在自家的庭院,以及田间地头进行“地趴”式存储。然而,由于保管知识和技术缺乏、加上仓容不足或者存储设备简陋等原因,极易导致粮食发霉、腐烂以及遭遇鼠害虫害,常常在出售前就造成较大的损失,这就需要各地粮食产后服务中心利用自身的仓储、设备和保管知识等优势,及时为农户提供各类服务,减少农户仓储环节中的各种损耗。
3. 减少运输环节损耗。新修订的《粮食流通管理条例》第十四条规定,“运输粮食应当严格执行国家粮食运输的技术规范,减少粮食运输损耗”。一般而言,粮食运输过程中有四个环节值得注意,一是卸粮“遗漏”,二是装卸“抛撒”,三是装卸“破碎”,四是运输“霉漏”。对此,要针对不同的环节,采取不同的物流技术,尤其要不断改善运输衔接方式,积极推进粮食散装、散运、散储、散卸“四散”化运输,以减少物流环节的损失,确保运输环节高效少损。要建立符合当前我国国情的现代粮食物流体运输系,公路、铁路和水运等要设立产销地区间运输绿色通道,减少不必要的重复装运和短驳;要持续改善装卸专区环境,尽量使用专业运粮工具,尤其应推广散粮汽车、船舶以及散粮集装箱等运输装备及配套装卸设施,努力减少运输装卸中的“跑冒滴漏”。
(四)科学开展粮食加工
1. 减少过度加工。粮食的深加工对于延伸农业产业链条、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带动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深远意义。但是,粮食加工不一定是越“精细”越好,如果在加工过程中超过一定标准,反而会增加粮食损耗。当前“米精面白”以及“卖相”越好价格越高的“误区”,助推了部分粮食加工企业过度加工。对此,应提倡适度加工,切实减少加工环节损耗。
2. 加强科学引导。不断提高科学加工水平和能力,积极引导和改变城乡居民粮食“越精越优”误区,提供糙米等成品粮食,满足居民健康、科学饮食需要,避免加工过程中粮食营养流失。另外,支持加工企业升级改造,开发节粮减损新技术,引导粮食加工企业提高成品粮出品率、加工转化率和副产物利用率,科学减少加工环节的损失和浪费。
3. 制订加工标准。针对一些粮食加工企业过度加工,导致粮食损耗太大的实际问题,应该切实加强顶层设计,推动企业遵循加工标准,合理确定加工精度,严格限制过度加工,提高粮食加工和转化利用率,降低损耗。另外,开展粮食口感、精度以及营养品质等基础研究,进一步完善粮油加工业技术标准体系,做到粮食加工有据可依。
(五)引导科学消费粮食
1. 合理引导节约。消费是粮食全产业链的终端环节,2024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提倡健康饮食,健全部门监管、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相结合的监管体系,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粮食安全保障法》第五十六条明确规定,引导消费者合理消费,防止和减少粮食浪费。对此,有关部门应加强合理引导,尤其餐饮企业和企事业单位食堂要主动对就餐人员进行耐心教育,引导顾客自觉加入到厉行节约、反对浪费中来,倡导居民健康消费粮食,避免浪费。
2. 培养良好习惯。节粮减损是一项系统工程,养成良好的节约习惯至关重要。要长期坚持培育更为健康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尤其要养成吃多少取多少、吃多少做多少的好习惯,从根本上扭转一些不良的浪费陋习,做到消费不浪费,真正做到珍惜每一餐饭,节约每一粒粮,使节粮减损成为良好的社会风尚,成为每个公民的自觉行动。
3. 科学消费粮食。“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要在全社会提倡科学用餐,多为消费者提供科学用餐知识。粮食餐饮企业以及企事业单位食堂要帮助顾客科学用餐,经常提醒适度点餐、及时打包,提倡光盘行动,做到“吃不了兜着走”,不要为了“面子”盲目大量点餐,做到科学消费,而不是盲目浪费。
(六)加强节粮减损监管
1. 严格执法。针对我国在粮食全产业链中存在的浪费现象,必须严格按照有关节粮减损法律法规的要求,全方位全链条推进节粮减损监管和执法。要不折不扣地执行《粮食安全保障法》《反食品浪费法》《粮食节约行动方案》,依法依规遏制浪费粮食势头。对于节粮减损工作推动不力的单位和浪费严重的企事业单位有关人员,要依法严格查处,坚决制止各种浪费行为的发生,坚决打赢节粮减损攻坚战。
2. 科学监管。早在2013年1月17日,新华社发布的《网民呼吁遏制餐饮环节“舌尖上的浪费”》的材料上,习近平总书记就作出批示,要采取针对性、操作性、指导性强的举措,加强监督检查,鼓励节约,整治浪费。要充分利用科技、机械化、数字化和智能化等手段,加大处罚力度,有效减少浪费。有关部门应对粮食浪费进行明察暗访,并定期不定期进行通报;要健全常态化、长效化工作机制,健全部门监管、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相结合的监管体系,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
3. 强化考核。坚持党政同责,将节粮减损工作纳入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使浪费现象得到有效约束;政府主管部门应及时制定考核细则,建立减少粮食浪费损耗的成效评估、通报等制度;加快建立节粮减损统计监测体系和标准体系,对社会粮食消费进行常态化监督,对于屡教不改的浪费者,在提醒、劝导无果的前提下,及时向纪检等部门反映,并在考核中得到体现。
结 语
“节约好比燕衔泥,浪费好比河决堤”。节粮减损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家宝”,也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一环,既是当务之急,也是长久之策,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从更大的格局和更广的视野去认识节粮减损的现实意义,充分利用科技手段,从规范化和法治化管理入手,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提升公众节约意识,更好地耕好“无形粮田”,为高质量完成党的二十大提出的“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目标任务打下坚实基础,对此我们粮食人应有所作为。
参考资料:
[1]凌华,王增炜.守护粮食安全需推进全链条节粮减损[N].南通日报,2023-09-11(A4).
[2]黄卫东.当前党政机关节约粮食存在的问题与思考[J].粮食问题研究,2022,(06):48-50.
[3]新华社.中办国办印发粮食节约行动方案[N].人民日报,202-11-01(04).
[4]贾骞.推进粮食全链条节约减损[N].经济日报,2022-03-25(06).
[5]周楠,王建,宋晓东,董峻.收割机不精细,过度加工致损耗,每年或损失一个四川省的粮[N].中国经营报,2020-08-29.
[6]史晓露.2023年四川粮食产量创历史新高[N].四川日报,2024-01-18(01).
[7]裴丹.粮食仓储损耗的原因及对策分析[J].食品界,2022(04):95-97.
[8]周冠华,李圣军.我国粮食运输损耗情况探析[J].中国粮食经济,2022(04):37-40.
[9]刘潇潇.“舌尖上的反浪费”有何可行解?节粮减损数字化助力[EB/OL].(2022-11-22)[2024-04-10].http://www.ce.cn/cysc/sp/bwzg/202211/22/t20221122_38244154.shtml
[10]徐志刚,张宗.保障粮食安全,“开源”更需“节流”[N].新华日报, 2023-03-28(14).
[11]孙晓明.杜绝粮食浪费要开源和节流并重[EB/OL].(2020-08-19)[2024-04-10]. https://www.sohu.com/a/4139537
69_100146800.
[12]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等.关于印发反食品浪费工作方案的通知[EB/OL].(2021-11-30)[2024-04-10].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1-12/17/content_5661710.htm
[13]刘慧.减少粮食损失浪费等于增产[N].经济日报,2022-07-28(05).
[14]李婷,刘斌杰.开源节流“全民光盘”守好大国粮仓[EB/OL].(2020-08-17)[2024-04-10].https://tougao.12371.cn/gaojian.php?tid=3496129.
[15]佚名.开源节流保障国家粮食安全[EB/OL].(2020-04-13)[2024-04-10].https://www.sohu.com/a/387334852_100
137667
[16]杨频萍.全国政协委员、南京财经大学校长程永波:开源节流,确保粮食安全[EB/OL].(2021-04-13)[2024-04-10] .https://jsnews.jschina.com.cn/jsyw/202103/t20210302_2737370.shtml.
[17]杨召奎.全链条节粮减损需从哪些方面发力?[N].工人日报,2021-05-24(04).
[18]华音.确保粮食安全的重要一环[N].经济日报,2013-07-24.
[19]李海楠.确保粮食安全要开源也要节流[EB/OL].(2022-01-06)[2024-04-10].https://www.cet.com.cn/wzsy/ycxw/3085761.
shtml.
[20]胡耀华,马羽鑫,张晓东.我国“地趴粮”年损耗曾高达一千多万吨,价差损失五六十亿![EB/OL].(2020-09-01)[2024-04-10].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76599294195898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