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的主要风险及对策研究
2024-12-09朱坤林杨晓雨
摘要:粮食安全作为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满足人民生活需求以及维护国家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国际经济一体化进程深入推进,但同时也面临着更加复杂和不确定的发展环境。我国粮食安全在供给侧规模约束、需求侧结构优化和规模增加的情况下,处于“紧平衡”态势,未来在保障粮食优质产能和高质量供给方面压力较大。针对当前新形势下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的主要风险,应着手从把握粮食安全主动权、积极践行大食物观、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加强预警体系双向防范等方面入手,进一步保障我国粮食安全。
关键词:粮食安全 粮食产业 资源约束 风险防范引 言
近年来,世界面临着地区冲突、极端天气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国际粮食市场变得错综复杂。在这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形势下,我国粮食安全不确定性风险加大。据农业农村部数据,2024年夏粮产量2995.6亿斤,比上年增加72.5亿斤;早稻产量563.5亿斤,保持稳定。我国粮食产量在连续9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的基础上,预计将首次突破1.4万亿斤[1]。但是,国际粮食形势变化多端,粮食需求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还会持续刚性增加。新形势下如何在粮食供给、粮食需求和粮食市场等方面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进而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课题。
一、新形势下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的主要风险
(一)国际层面
1. 灾难性气候频发,全球粮食危机加剧。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极端干旱、洪涝等灾害性天气频发重发,加剧了全球粮食危机。自20世纪中叶以来,全世界200余条主要河流中约有1/3径流量明显减少,对粮食生产造成了极大的威胁,导致粮食主要产区大面积减产。据《2023年全球粮食危机报告》统计,2022年,全球有58个国家和地区约2.58亿人遭受严重粮食危机影响,比2021年多了0.65亿人,全球粮食不安全风险进一步恶化。
2. 粮源供应链不稳定,进口来源集中单一。国际市场上,粮食供应链不稳定,地区动荡事件频繁发生,如俄乌战争逼近核灾难边缘,巴以冲突升级为中东战争,利比亚内战不断,苏丹战争一触即发等等,这些严峻的国际形势都对全球粮食安全造成了严重冲击。巴西、美国和阿根廷是我国进口大豆的主要进口国,其中巴西的进口量占比高达59.70%;美国和乌克兰是我国进口玉米主要的两个进口国,其中美国的进口量占比直接占比72.1%(见表1)。我国粮食进口依存度不断增加,如果国际市场一旦出现突发性事件,将威胁我国粮食体系价格和稳定性。
3. 国际粮食形势严峻,粮食治理问题突出。粮食安全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全球经济生产率低下,缺乏全球统一治理机制。由于全球粮食安全问题突出严重,以及贸易政策对粮食临时收紧的趋势,使得多个国家的海外粮食进口受到威胁,进而影响到全球粮食供应链的稳定性。高水平粮食自给率和稳定的国内供应链,使得短期内我国粮食安全受影响较小[2]。但随着粮食需求刚性增长以及国际粮食供应链不稳定,这种影响也可能会逐渐显现,从而影响我国粮食安全格局的稳定性。
(二)国内层面
1. 资源环境双重约束,粮食生产能力受阻。一是水资源短缺,用水量分配不均。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加快,工农业用水量迅速增加。据2022年国家统计年鉴,2022年,我国水资源总量为27088.1亿m3,用水总量为5998.2亿m3,人均用水425m3,其中,农业用水3781.3亿m3,占63.0%,工业用水968.4亿m3,占用水总量16.2%。二是耕地资源趋紧。近年来,我国面临着极端气候等多种因素的挑战,这些因素对可持续利用耕地资源造成了较大压力。三是粮食生产设施建设滞后,部分高标准农田建设质量不高。低产田依旧占到耕地面积的22%。2023年以来,全国农作物累计受灾面积高达6310万亩①,各地农作物受损严重。水利和灌溉设施方面,存在布局不合理、老化现象,其中有超过30%的水利、灌溉设施需要进行升级和维护。农田基础设施薄弱的状况使得抗灾减灾能力薄弱,影响全国粮食增产与粮食安全的平衡与增长。
2. 粮食供需紧平衡,流通环节浪费突出。粮食浪费是全球性问题,随着人们生活品质的提高,粮食需求结构逐渐增长,我国粮食供需结构长期紧平衡。《2023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报告》显示,2022年浪费损耗总量4.6亿吨,经济损失1.88万亿元,相当于农业总产值22.3%,尤其粮食人为浪费严重,一年下来,我国每年浪费粮食大约有一千亿斤,这些食物可以供3.5亿人食用一年,这导致了食物的大量浪费[3]。其中粮食产业链损耗主要集中在生产及产后处理和消费环节,占总量76%。由于储粮不合理而导致的粮食减产,在全国范围内,每年都有10%左右的粮食减产,其中最严重的地方甚至达到了30%。
3. 科技创新能力弱,粮食产业竞争力不强。目前,我国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品牌,难以获得核心技术的自主控制权,影响了产品品质、自动化程度、零部件使用寿命。同时,在稳定性、可靠性和处理机制等多方面,也落后于发达国家。一些储备企业在粮食进出库运输中,由于仓储设施建设不够完善,运输工具落后,在运输中转过程中粮食损耗较严重。
二、其他国家应对粮食安全面临风险的经验借鉴
(一)注重政策支持,出台粮食相关补贴政策
粮食补贴政策的实施为确保粮食安全战略提供了有力保障,同时有效缓解了粮食危机。为了维护农民利益并保障本国粮食安全,美国于2002年出台的《农业安全与农村投资法案》,针对粮食补贴手段和补贴范围进行了扩大完善,增加原有补贴对象的直接补贴率[4],有效保障了农民经济效益。1978年日本重新修订完善了《粮食管理法》,包括价格支持政策、农业现代化设施补助、农田基础设施补助等多项粮食政策[4]。这些政策不仅保障了本国农户种粮的利益,还调动了农户种粮积极性,推动了粮食产业的发展。
(二)注重科技支撑,推动粮食产业机械化
农业机械化是实现现代农业和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基石。美国作为农业科技领先国家,在农业科技的研发和应用方面具有显著优势。由于美国耕地多数为平原地区,这种规模化经营模式为粮食生产带来了高效和稳定的收益。同时,日本在农田宜机化改造的基础上,特别关注开发适合山地和丘陵地区作业的小型农机。尤其在科技的支持下,日本推动粮食产业结构的升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这些举措缓解了日本社会老龄化问题,还提高了粮食生产效率,粮食产量明显增加。
(三)注重预警机制,构建粮食应急防范体系
预警机制的建立和应急体系可以降低风险损害程度。当前,在贸易保护主义盛行、地缘政治博弈不断加剧、极端天气频发的背景下,全球粮食产业链供应链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许多国家都致力于构建更加完善的粮食安全预警系统。欧盟已设立农业观测站等粮食安全预警系统,向公众提供气候变化和市场波动信息,以便拓宽粮食安全应急管理渠道,整合粮食安全应急管理资源,更加及时高效地应对粮食安全危机[5]。
(四)注重国际合作,加强国际粮食资源整合利用
拓宽粮食进口渠道,促进粮食产业全方位发展,确保粮食安全不仅需要国内粮食产业的发展,还需要依赖国际市场和国际资源。欧盟采取了相对严格的外资保护政策,为外资进入提供了实际保障。跨国公司的外资和粮食生产技术共同涌入,推动了欧盟粮食产业水平的提升。日本则通过海外囤地、兼并、投资建厂等手段,在国外建立了粮食生产一体化产业链,构建了稳固的粮食合作伙伴关系,为日本粮食产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确保了粮食进口的安全和稳定性[6]。
(五)注重生态环保,推进粮食节约减损工作
积极出台节约粮食的法律法规,贯彻粮食全产业链生态环保,推进粮食产业链节约减损是至关重要的。日本通过提高粮食产业链整体效率,鼓励推动各企业优化粮食生产过程,进而达到了粮食生产链整体减损的效果。欧盟通过减少粮食浪费来促进节能减排和绿色发展,一些国家如法国、德国、丹麦、奥地利等已经设立了减少食物浪费的具体目标。韩国于2009年出台了《饮食生活教育支援法》,成立了饮食生活教育委员会,帮助国民形成良好的饮食生活习惯,该举措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粮食浪费[7]。
三、新形势下应对我国粮食安全面临风险的对策建议
(一)不断提高粮食生产能力,推进粮食产业产能发展
第一,严守耕地红线,完善耕地占补平衡制度,提高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投入水平。坚持贯彻“藏粮于地”战略,实施“长牙齿”的“硬杠杆”来保护耕地,提高土地利用率,平整土地,改良土壤,增强土地储备能力。同时,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扩大稳产高产旱涝保收农田面积,实行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9]。完善耕地保障安全体系,加强对耕地破坏行为的处罚与追究。加强盐碱地综合治理,要坚持节水、改土、合理利用盐碱地、冬闲田、撂荒地等措施,把“无形良田”翻好,提高粮食生产的综合能力。
第二,切实做到水资源有效利用,推进节水灌溉设施建设。在水资源分配和使用上,构建水资源有效分配、利益调节和补偿机制,实行一体化管理。推动水土资源节约、节约设备的科技创新及推广应用,提升农业用水效率。满足农业灌溉的需要,加快水利科学技术的创新应用,大力推行污水资源化、水源地循环利用等措施。
第三,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加大粮食主产区扶持力度。在农户种粮财政补贴方面,尤其应以实物补贴为主,对农户进行直接补贴,做到应补尽补、应补尽补,让农民种粮有钱赚,种粮有钱花。同时,注重塑造“新农人”模范作用,组建一支“新农人”队伍,具有扎实的素养,丰富的技能,有力的示范带动作用,能为农助农,兴乡带乡,以农为本。
(二)强化粮食智能科技支撑,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第一,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加大种业科技攻关投入,掌握自主知识产权。深入实施种业强国振兴战略,用中国种子保障中国粮食安全[8]。提高粮食科技化水平,必须坚决贯彻“藏粮于技”战略,着力推动种业及粮食产业发展工作。为实现粮食安全的可持续性保障,培育具有“中国特色”的优良品种,破解种质种源“卡脖子”问题,提高种子研发效率,加快高标准种子库建设,缓解种业对外依存度,实现种业主控权,从体制源头提高种业国际竞争力,促进粮食生产力发展。加快数字经济和粮食产业深度融合,构建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开放式粮食产业体系,开创现代化的粮食产业新格局。
第二,完善粮食生产收储加工体系,构建系统有效的粮食全产业链发展模式,提高粮食产业体系的抗风险保障能力。构建系统高效的“产、购、存、销”为一体的粮食生产全产业链开发新模式,并积极推动我国粮食生产工业现代化进程。建立完整的粮食产业链条,从粮食种植、加工到销售的全过程加强衔接,可以有效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损耗。同时提高粮食产业附加值,推动我国食品向更高端市场延伸,实现农头工尾的转变,从而促进农户增收。
第三,提高储粮水平,减少粮食损失。针对目前我国粮食储备制度不够完善、仓储设施较差等问题,加快粮食储藏的基础设施建设,建立现代化、高水平、新科技的储粮体系。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更新全国各地主要粮库的陈旧储存设施,完善粮食装卸、储存、运输风险制度,及时应对粮食各种风险事故,尽最大可能地减少储存时的损耗。
(三)高度重视粮食安全,加强预警体系双向防范
民以食为天,粮稳天下安。粮价的起伏变化对弱势群体的影响是最大的,在粮食危机、战乱等事件中,弱势群体容易沦为“牺牲品”。要高度重视粮食安全,加快粮食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高各粮食主产区的灾害风险监测预警能力,建立全面的应急管理机制,扩大各地综合线上线下应急救援平台。加大对粮食生产基础设施的投入,提高农业灾害防治水平,加快旱涝保收、稳产“吨粮田”发展步伐。重视防灾减灾和应急储备管理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国际粮食资源风险防控体系。
(四)把握粮食安全主动权,构筑多元化进口格局
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粮食贸易合作,深化地缘优势和政治互信,不断寻求扩大粮食进口新源国的途径,加快我国粮食进口渠道和重心的转变。提高国际进口市场的稳定性,从而保证国内粮食安全,减少集中地缘政治风险带来的进口粮食压力。因此,要高度重视我国粮食进口问题,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巩固现有粮食合作关系,拓展粮食进口多元化、高质量市场,积极发展新型粮食贸易伙伴关系,建立安全稳定的粮食贸易新体系,积极应对粮食进口及出口隐患[9]。
(五)广泛参与粮食安全治理,致力全球粮食共同体建设
构建粮食开放合作国际新格局,加强粮食安全和减贫领域的合作,摆脱粮食保护主义困境,倡导各国扛起保障国际粮食安全的责任与担当。加强与世界粮食产业链深度融合,提高我国在多个关键领域及粮食贸易过程中的主动权和话语权。在“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加强同沿线各国和地区的粮食贸易合作,加大对粮食产业的资本和技术的出口,为多个国家的粮食生产提供更多的积极支持,积极帮助广大发展中国家增强粮食安全保障能力,提高粮食生产能力,推动粮食贸易稳步发展。倡导主要粮食生产国和净出口国控制粮食能源化利用、缓解粮食市场供应紧张,释放各国出口潜力,降低粮食贸易和技术壁垒,积极推进全球粮食安全共同体治理的建设。
(六)积极践行大食物观,加快节粮减损行动
坚持推行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号召全民参与到节约粮食、减少粮食损失行动中来,增强全民节约意识、推动建设节约型社会。促进粮食生产、加工等多个环节的可持续发展,降低粮食损耗浪费比例。推进农民科学生产、科学储粮,鼓励科技创新,改进技术装备,推进粮食加工产业升级。大力宣传节约粮食的重要性,引导全民养成“惜粮轻浪费”的社会价值观念。同时,要提倡全民量力而行“食”,深入开展“光盘行动”,为维护粮食安全贡献自己的力量。
结 语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缘政治和粮食供应链的不稳定性、粮食生产资源稀缺、粮食产业技术滞后、种子资源的“卡脖子”、粮食浪费损耗等都是影响我国粮食安全稳定的重要因素。新形势下要积极加快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落实,在“藏粮于地”和“藏粮于技”战略的深入推进下,加速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推进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稳定粮食产量与播种面积,巩固大豆扩种成果,提高粮食单产水平。加强粮食加工、储藏等技术升级,重点加强我国种业核心技术攻关。在号召加快节粮减损条件下,推动国际粮食资源的有效分配与国内市场的深度结合,构建多元化粮食市场格局。
参考文献:
[1]新华社.今年粮食产量预计将首次突破1.4万亿斤[EB/OL].(2024-10-25)[2024-10-31].http://www.news.cn/politics/20241025/f37b1bf922f94b0d8de3983ac8240c76/c.html.
[2]林海,罗璇.全球粮食安全治理体系变革与中国粮食安全保障研究[J].粮油食品科技,2023,31(04):18-27.
[3]姚毓春,夏宇.日本、韩国粮食安全现状、政策及其启示[J].东北亚论坛,2021,30(05):83-98+128.
[4]黄玉屏,黄毅.国际粮食补贴政策与措施比较[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8(03):1-6.
[5]余福海,陈招希.欧盟危机时期确保粮食供应与安全的应急规划研究:政策背景、顶层设计与借鉴启示[J].世界农业,2023(12):31-42.
[6]钟宇平,冷佳璇,谢思,等.粮食安全目标下我国农业对外投资的现状及日韩经验借鉴[J].金融经济,2023(09):83-88.
[7]罗利丽.国外扩大国产农产品消费的策略分析——基于韩国的考察[J].北方水稻,2020,50(04):57-61.
[8]闻言.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N].人民日报,2023-07-13(006).
[9]徐向梅.全球粮食危机的影响与应对[N].经济日报,2023-02-1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