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苏轼的风骨

2024-12-09张锦凯

清风 2024年11期

文人的风骨,之所以誉满古今,有口皆碑,主要是因为其政治气节,即我们常说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政治气节的产生,源自符合国家和民族大义的人格操守: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纵观历史,凡有成就者,必有高风亮节,就像鲁迅先生所说的:“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作为古代文人的杰出代表,苏轼终生践行爱国爱民的政治思想,恤民护民、直击权势、革新弊政、鞭挞丑恶的气节浩然于天地间,万世功名岂诗文。

苏轼不仅文采流芳百世,其独特的政治见解更令人刮目相看。1057年,苏轼如愿以偿考中进士,关于治国理政,他认为当时的国家形势是“有治平之名而无治平之实”,因为“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主张“补偏救弊”“吐故纳新”,并提出一系列改革举措。1061年,苏轼到凤翔(今陕西宝鸡凤翔区)府任判官,这个官可以看作一个闲职。不过,苏轼却闲不住,他深入了解民间疾苦和地方实情后,写下了《思治论》,指出“常患无财”“常患无兵”“常患无吏”,这“三患”是关系国家生死存亡的要害问题,进而提出“丰财”“强兵”“择吏”的改革措施,并认为治理国家要“犯其至难而图其至远”,向最难之处攻坚,追求最远大的目标。

怀揣民本思想的苏轼认为,法律得靠人去实施,为此任职期间始终坚持司法为民、德法相济。然而,再好的法律,遇庸官、贪官则不能推行,只会流于纸上空谈。一句“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让旷达豪放的苏轼敢于为民请命,敢于言辞激烈地谴责弊政。苏轼抨击大大小小缺乏才能、行为轻率、贪图私利且品行卑劣的官吏是“不才苟简贪鄙”之人。

苏轼所处的那个时代,官场趋炎附势的风气盛行:在王安石(荆公)当权时,“唯荆是师”;当司马光(温公)主政时,则“唯温是随”,投机钻营的官风官品,使得政治腐化之风盛行。1079年,北宋的朝廷大臣怕皇帝重新任用苏轼,于是曲解诗文、断章取义,将苏轼逮进监狱,这桩著名的文字狱,史称“乌台诗案”。苏轼那些曾经被人赞美的诗句,如今却是指控他的证词,卓绝才华在这一刻成了毁掉自己的利器。但是,苏轼无所畏惧,对那些“结党横身,以排异议,有言不便,约共攻之”的人毫不惧怕,同时认为自己的文学作品是在特定的情境下产生的,不能简单地将其等同于政治立场。在苏轼自己和友朋的努力下,宋神宗权衡利弊后,决定网开一面,苏轼总算保全了性命。一桩跌宕起伏的“乌台诗案”,展现了苏轼在逆境中坚韧不屈的风骨。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苏轼的豁达与洒脱让他善于发现平淡生活中的哲理,用乐观笑对苦难,道出了“也无风雨也无晴”的人生态度。苏轼一生,浮沉官场四十余载,既在朝堂身居过高位,也被贬至蛮荒之地担任过小官,从黄州到惠州再到儋州,随遇而安,所到之处都是“此心安处是吾乡”。然而,无论多么窘困的环境,苏轼都能泰然处之,始终秉持为民请命、心济苍生的情怀,追寻苦乐年华中的文人风骨:无事以当贵,早寝以当富,安步以当车,晚食以当肉。

如果说李白代表了中国式的浪漫,那么苏轼则塑造了中国人的风骨。几乎每一个中国人,都会在不同的经典诗词中与苏轼相遇,传承先贤风骨,凝聚前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