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丁龙的传奇”是怎样炼成的

2024-12-09海龙

清风 2024年11期

丁龙,1857年生于中国广东,曾经是清朝时赴美谋生的穷苦华工,他18岁到外洋去“卖命”谋生。但是这个看似无名的“小人物”,却做了一件大事:他不仅在中美文化交流史上留名、帮助世界名校哥伦比亚大学建立了汉学系,而且在当年为帮助风雨飘摇的祖国书写外交史做出了巨大贡献。

丁龙的事迹被湮灭了一百多年,后来笔者在浩若烟海的史料故纸堆里,发现并还原了他的事迹。最近二十年来,海内外媒体集中报道了丁龙史实。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汇报》《解放日报》《北京晚报》《大公报》《羊城晚报》以及《读书》《华人》《世纪》等报道、刊载了笔者撰写的丁龙事迹,也使丁龙引起人们的关注。

今年,笔者应邀赴广东参加纪念丁龙国际学术研讨会,讨论了丁龙的成长史和他成为“丁龙”现象的一些根本性因素。在这里,我们可以梳理一下他艰难历程的每一步。下面我们从丁龙的时代、地域和家风几个方面,来考察一下这些因素对他成长的意义。

生于危难,创造奇迹

丁龙成长的年代,也是中华民族处于水深火热的年代,而丁龙的家乡同样雪上加霜。那时候,西方列强正在瓜分世界,发起了臭名昭著的鸦片战争,清政府在战争中蒙受奇耻大辱,签订了《南京条约》,被逼打开国门,将上海、广州、宁波、福州和厦门划为通商口岸任由列强欺凌。同在此期,丁龙家乡也暴发了太平天国运动。这场中国史上最大的农民战争,动摇了晚清皇朝的统治。这样的国耻家仇和动乱局面,肯定会影响到丁龙的成长,也激起他关心国家大事、忧国忧民和探讨出路的决心。

由于时光久远,而且丁龙出身一介平民,我们很难找到他的家族和童年教育的记录。但是根据跟他几乎同时出生或稍后出生且与他同地域的康有为、梁启超及五邑地区其他人物的成长史,我们可以推知,在丁龙故乡一直有着尊重传统、耕读传家的传统,而且也因地域优势而较早受到“睁眼看世界”的影响。

当时广东地区跟清朝中心区域相比,在民风上更开放和包容,且因此地物产丰饶、交通外洋这些综合因素,当地世风和民风重视教育,而且对国家兴亡有忧患意识。这样,在尊重传统儒家思想的基础上,他们也创造了自己独特的关心国家和国际大事的“世界观”,这在当时是非常难能可贵的。这种世风的积极影响遂渐成民俗,并最后成为百姓的家风。这种家风在丁龙成长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出国前的丁龙其事迹特别是他童年情形,现已湮灭难以考证,但笔者这次踏访丁龙故乡,切身感受到那里民风淳朴、重视教育的良好乡风和家风。笔者发现,当地处处有学校,而且几乎乡乡仍见旧时的村塾和古老的乡规、镇约碑刻或铭勒,且多在醒目处。广东保有这种传统,是与其丰厚的文化底蕴和经济基础分不开的。

这种民俗对晚清时期当地家风的养成有一定关系。一是俗云“富而好礼”。广东经济发展相对优裕,因之能有余钱余力重视教育。这种先决条件看似仅属客观情况,但如果没有经济支撑,旧时的穷家孩子是难以有缘读书的。在封建社会,那时很多边远省份多年甚至连个秀才都无法培养,富庶地域一般教育资源略好,就可反证这个推论。二是广东开埠较早,当地百姓见世面较广,知道教育对孩子前程的重要性,所以重教之风普及,几乎成为当地的家风内核。此地在中国近代史上各类人才如政治家、科学家、教育家以及各路名人辈出,就是一个明证。三是这种重教之风影响非常普遍,在当时它不仅流行于名人富商鸿儒士绅阶层,而且普及到了芸芸百姓,成为当地一种风气和信仰。

譬如说,虽然我们对本文的主人公丁龙的家世和祖辈信息所知不多,但我们从丁龙其后的行为和事迹中,可以推知他幼时受过基本教育,受到了良好的家风熏陶。我们今天所见他的书写字迹雅驯端庄,很有功底,他的英文书法也比较典雅。而且,丁龙作为一个底层劳工却能够关心国事,有着极强的正义感。他识大体、肯贡献,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非常强烈的认同;在日常生活中,他能够信口引用孔子和儒家语录,站得高、有担当而且勇于出头不怯场,这些都是有良好教养和家风才能培养出的结果。

此外,我们还可以从丁龙赴美后的行动来研判其幼年教育和家风对他的影响。

一是他在美国的行为凸显了他的良好品质。丁龙从一个佣人和劳工,到成为富豪的管家、朋友——他在美国的雇主卡本蒂埃(1824-1918)是美国名城奥克兰的首任市长、著名商人领袖、城市自卫队将军,在他晚年出入海关所做丁龙身份证词中,声明丁龙是他的“朋友”和“伙伴”而不是雇员。这里面除了丁龙本身的勤劳品质外,还与他做人善良淳厚有教养、识大体、有忠恕精神有关。过去流传有卡本蒂埃因脾气暴躁解雇所有人,丁龙却用孔子忠恕教诲原谅雇主,并用“受人之托忠人之事”道德信条和儒家精神感化雇主的故事。是丁龙感化卡本蒂埃,让其第一次知道了孔子,知道了仁爱等儒家思想。卡本蒂埃受此影响而善待中国人并钟情中华文明,这些实例都可见丁龙是有良好个性和家风砥砺过的,而且他能够在言行中体现出来并传播这种优秀的品质。

二是丁龙勇于任事、敢于担当、爱己推人,自觉践行儒家文化。丁龙的故事充分彰显了他在一百多年前的异国面临种种艰难和不公时,仍然不灰心、不妥协,而是用其人格魅力感化同侪和外族裔,用人品服人。最后,他不仅自己行动,而且能感动卡本蒂埃支持并做主力,一起为在哥伦比亚大学建立汉学系的大业出力,这应该是个不朽的创举。

三是丁龙的精神体现了他超前的文化意识,他的行为富有前瞻性。丁龙赴美本是为了谋生,但来美后的遭遇使他经风雨见世面,在这种切身经历中养成了看大局、识大体的爱国主义理念。在美国,他看到了清朝时赴美华人受迫害的经历,亲身经历过《排华法案》的歧视和不公正对待。丁龙曾生活在美国的重镇加州和纽约,得以看到世界风云,也多次陪同卡本蒂埃赴各国旅行,他认识到民族矛盾最终要靠文化认同来解决。丁龙的人格使卡本蒂埃佩服。当年的美国报纸曾刊载卡本蒂埃跟丁龙住头等舱而受到白人抗议之事,但卡本蒂埃告诉同船抗议者,丁龙是一位“东方哲人”,而自己只是他的随从,从而使得全船人敬畏丁龙。在这个事件中,卡本蒂埃当时虽是戏言,但也透露出了卡本蒂埃对丁龙的睿智还是欣赏和赞叹的。

华人之光,梦逝归乡

丁龙出国后的努力和成功证明了他是一个努力向上、勤于思考和关心华人权益、心系祖国的人。他从最底层的佣工做起,用自己的人格力量感动雇主得以改善自己处境并获得良好机遇。由于缺少资料记录,丁龙早年所受的教育情况我们所知不多,但有记载说他曾经读过医,而且他的雇主卡本蒂埃除了捐款帮助他建成哥伦比亚大学汉学系,还有捐款建设丁龙家乡岭南医学院的记录。在今天,在中山大学校园里,还有当年卡本蒂埃捐建的“卡本蒂埃楼”屹立在校园。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丁龙不仅是个努力工作的劳工,也是一个善于宣传中华文明精神的中国人,他的行为感动了雇主,卡本蒂埃帮他做成了当时清朝政府都做不成的大事。同时,作为一名普通华人的代表,他也向西方呈现了爱国“匹夫有责”的中国精神。卡本蒂埃此前对中国文化一无所知,丁龙以其人格和良好的中华文明精神给这个大亨和美国社会精英上了一堂中华文明课,使他们逐渐对中国历史和文化感兴趣。据记载,其后卡本蒂埃数次奔赴中国经商游历,并试图了解中国文化,最后才决定倾其全部财力捐助哥伦比亚大学汉学系。在卡本蒂埃晚年,他甚至卖掉了自己在纽约市的住房来补款,完成了汉学系的创建,最后自己却搬到了乡下去度过晚年。这一切,皆为丁龙感召力所致。

令人扼腕的是,丁龙虽然勤恳工作,而且努力建成了世界名校哥伦比亚大学汉学系,但他的善行并没有得到善报。1905年,丁龙仍然被当时美国疯狂迫害华工的《排华法案》逼迫回到中国故乡。丁龙梦想的破灭,是时代的悲剧,也是美国种族歧视种下的恶果。对这个事件,他的雇主卡本蒂埃曾经愤怒控诉道:“……他本该很愉悦自由地在这块土地上安家并接受教育。但是,并没进行任何关于他是否适合以及配不配享有此等待遇的考量,他就被拒绝在此定居和获得公民的权利……”

丁龙捐出的12000美元,几乎是他全部的血汗钱。从当年美国百姓收入及储蓄情况来看,当年他这笔捐款的数字应该是惊人的。据研究,那时12000美元相当于美国一个中产阶级家庭24年全部收入的总和。而如果换算成银两,如按当清朝的知县俸禄45两白银的标准计算,丁龙捐献的12000美元相当于晚清一个知县约350年的俸禄。此外,我们还可以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丁龙这笔捐款数目之巨:按照《纽约每日论坛报》报道,1900年,著名富豪洛克菲勒和哥伦比亚大学校长劳欧给哥伦比亚大学的捐款才“义购”5000美元的基金,而一个贫苦劳工出身的丁龙的捐款数额居然超过了他们。这是一个怎样的概念,相信今天的读者略微一想,就能知道丁龙的贡献和牺牲有多么巨大。他是倾家荡产在为中华发声、替祖国争气的。

教育齐家,枝繁叶茂

捐出了自己大半生心血后,丁龙最终却被逼迫返回家乡广东台山。丁龙没能看到自己捐建哥伦比亚大学汉学系的成功,而且他也许不知道,当年他捐出三十年辛苦挣得的血汗钱,不止是建立了哥伦比亚大学汉学系,而且帮助祖国甚至替清朝政府在外交上有了一点缓冲空间,使当时焦头烂额的清王朝竟因此得到了一个跟美国和列强建立和缓关系的契机。因为丁龙捐款之时,正是八国联军侵占北京、慈禧太后带领朝廷逃亡西安的狼狈时刻。

那时,中国和西方列强的关系到了冰点,丁龙捐款办哥伦比亚大学汉学系时,西方十一国正逼迫清廷签立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而丁龙在美国的义举传到美国驻华公使处,公使康格需要代表美国政府向中方请求图书及资料支持,丁龙的举动使得美方向中国释放善意,而慈禧太后抓住机会命李鸿章配合赠书并示好。美国的态度也影响了其他国家。一介草民丁龙在异邦的一个善举,竟然替清廷修筑了与外国沟通的渠道,这应该算是最早“民间外交”的一个佳例。

丁龙回国后,他就消息杳然,几乎沉寂了两个甲子。20世纪90年代中期,笔者撰写哥伦比亚大学校史时,挖掘出了他的故事,出版了《哥大与现代中国》,并在中外报纸上介绍了他的业绩。人们在赞佩丁龙义举之余,对他的故事“没有结局”不甘心,于是在海内外发起了“寻找丁龙”的活动。我国的中央电视台及国内各大报纸宣传了丁龙的事迹,一时间使他家喻户晓。所幸,2020年陈家基先生的团队找到了丁龙的家乡、祖居和坟墓及其后人,让这个感人的传奇有了圆满结果。

在丁龙家乡,我们查询了丁龙的家谱及其后代追述及史实,续上了他回家以后的下半段故事。丁龙的真名叫马万昌,他赴美时改名为马进隆,海关人员不谙中文,就根据发音把他的名字写成Dean Lung, 最后再转译成中文,就成了“丁龙”。丁龙历经风雨,从纽约返回故乡广东省台山市白沙镇千秋里村后,选择了低调生活。台山是我国著名侨乡,回国后丁龙开始努力培养子女,保持其文化熏陶和良好家风,重视教育,为社会奉献了一己力量。

据这次笔者踏访丁龙家乡后获知,丁龙回家乡后热爱乡土,经常为故乡做善事,并非常注重教育。他帮助投资家乡新宁铁路,资助故乡建设,捐助义塚慈善会,同时出资筹办供乡民聚会、读书和议事的“公学”祠堂等。而更重要的,是丁龙延续了他的优良家风和传统,努力培养儿女及后代教育救国的精神,从事教书育人的活动。

丁龙曾经想培养自己的儿子马维硕努力学习,再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读书,以续前缘。但遗憾的是,丁龙回国后,当时广东战乱频发,其后日寇又全面侵华。可是丁龙没有因此放弃自己的心愿,他努力培养自己的后人为建设家乡贡献力量。他陆续培养了回国后出生子女马维硕、马超英,使他们都成为当地学校的教师。其后,他的孙子马华礼和孙媳邝维娇都是教师,其孙子马华礼还曾任当地一所学校的校长,而且曾组织出资为家乡兴办建路、造福乡梓。丁龙后代的这些善举,都是其良好家风传承和家庭教育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