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持续加码积蓄量能银行积极因素不断积累
2024-12-09杨千
2024年以来,伴随着存贷降息和需求弱复苏,银行“资产荒”和“负债荒”并存。资产端缺少有效信贷需求,而负债端受理财分流、“手工补息”整改等因素的影响,上半年呈现存贷增速双双下降的现象,也就是“资产荒”与“负债荒”同时出现,部分银行甚至出现罕见的缩表。
最新金融统计数据显示,贷款需求仍未明显复苏,特别是企业中长期贷款增速继续回落。2024年9月,社融存量增速环比下降0.1个百分点至8%,企业中长期贷款同比增速环 比降至11.63%,实体企业需求弱的现象仍未缓解。“资产荒”仍主要由实体需求恢复较慢所致,再加上“手工补息”后企业短期贷款增长放缓,导致“资产荒”阶段性加剧。
根据信贷收支表,2024年4-9月,企业短期贷款同比少增合计9600亿元、2024年4-8月,对公活期存款同比少增合计4.3万亿元,而9月末对公活期存款同比增长转正,或意味着“手工补息”取消的影响已基本释放完毕,银行存贷增长趋于协调。
为何会出现银行“负债荒”?从时点来看,手工补息为4月8日取消,到8月25日理财规模高点接近30万亿元,理财共增长了2.2万亿元,这部分主要是受到高息存款整改的影响,造成银行表内负债缺口的拉大。截至目前,存款流入理财的影响已基本结束,理财规模增长较为缓慢。
不过,随着贷款利率降幅的收窄,叠加存款挂牌利率下调的红利释放,银行净息差降幅放缓,贷款利率或将止跌企稳。根据EVA数据测算可知,上市银行企业贷款和按揭贷款目前已经进入微微盈利状态,现阶段贷款利率很难继续大幅下行。
居民借贷意愿降低凸显违约风险
居民整体收入下降影响了居民整体财富水平,一方面,有效需求回落使得企业裁员节省开支;另一方面,小企业经营压力加剧,居民未来收入预期下降,亦持续影响其后期支出行为。
与此同时,2024年年内资本市场持续调整亦造成财富水平整体缩水。在9月增量政策未出台之前,资本市场对经济复苏的预期偏谨慎,年内股指整体呈震荡下行趋势,部分风险偏好较高的投资者财富下降幅度较大,亦影响其还贷决策。
居民人均收入-支出增速差由正转负,企业缩减开支,居民收入下降,但支出端保持刚性,导致居民收入-支出增速呈现负值,该指标对居民的预期影响或大于当期支出决策。在负债端,一方面由于商业银行负债重定价周期慢于资产端,另一方面存贷利率仍呈双轨特征,贷款利率挂钩LPR同步下行,而存款成本不仅受挂牌利率的影响,同时存款定期化趋势亦抬升整体存款成本,叠加商业银行竞争存款过程中的价格战,居民债务成本呈现刚性特征。
观察各部门的杠杆水平,2020年以后,政府及企业部门杠杆率保持平稳增长,但居民部门加杠杆意愿趋缓,2024年6月末,居民部门杠杆率为63.5%,较2020年年末仅上升1.2%,同期政府及企业部门杠杆率上升幅度均超10%。
杠杆率放缓反映了居民当前借贷的意愿边际下降,这一方面使银行个贷投放承压,另一方面存量信贷亦面临居民降低负债率而主动违约的风险。此外,个贷规模增长受制亦从分母端抬升不良贷款率压力,20204年年内个人按揭贷款规模持续收缩,商业银行无法通过做大规模的方式去稀释不良贷款率,个贷不良率亦受此影响而上行。也即是说,居民借贷意愿降低凸显违约风险。
图1 上市银行不良率保持稳定,国股行高于城、农商行
图2 上市银行不良额环比增长 仍处正区间
2024年上半年,仅个别银行零售资产质量略有改善,其余银行零售不良率均上升。国有大行中,农业银行及邮储银行不良贷款率上升幅度较小;股份制银行中浙商银行零售不良率环比下降,招商银行、兴业银行、平安银行零售不良压力相对小;个别城商行、农商行零售不良增幅明显,重庆银行、贵阳银行、苏州银行、厦门银行零售不良率环比上升均超30BP。
信用卡不良率在零售贷款中最高。国有大行、股股份制银行信用卡贷款总量及占比均高,且信用卡贷款具有金额小、客群分散的特点,因此易产生逾期,致使信用卡不良率在各类零售贷款中最高。
2024年上半年,部分国有大行信用卡风险边际上升,工商银行、交通银行信用卡不良率上升幅度均超40BP,农业银行和邮储银行相对稳定,中国银行大幅改善。股份制银行中,招商银行仍维持较低的信用卡不良率,边际变化平稳,浦发银行、民生银行信用卡压力加剧。信用卡不良上升体现了居民还款能力及意愿均有所下行,若未来居民收入端修复缓慢,则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信用卡资产质量将持续承压。
信用卡资产质量企稳需待客群质量整体的改善。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信用卡贷款总量及占比均高,在经济增速较快零售业务发展迅速时,部分银行追求信用卡业务规模及贷款市场份额,向部分较高风险的客户发卡放贷,这部分客群成为当前信用卡业务资产质量压力的主要来源。
2022年,原银保监会与央行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促进信用卡业务规范健康发展的通知》(下称“《通知》”),《通知》明确:第一,银行业金融机构不得对已办理分期的资金余额再次办理分期;第二,现金分期额度不得超5万元,期限不得超过2年。由于信用卡套利客户具有上述需求,故《通知》发布后部分银行对存量套利客户持续压降,例如股份制银行信用卡贷款规模持续下降。
而随着两年过渡期的结束,整改完成后剩余风险将在2024年集中体现,故2023年年末及2024年上半年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信用卡不良普遍上升,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偿贷款占比年内亦上升。除宏观环境影响之外,监管政策对金融机构行为的影响会造成银行获客行为的变化,从而影响其客群质量。个别银行当前信用卡不良率高企,但随着粗犷获客模式的转变,存量客户风险持续压降,未来或将看到信用卡风险的企稳。
按揭贷款风险仍处可控范围
另一方面,随着个人经营贷置换按揭行为放缓,不良差异源于客群基础。2024年上半年,上市银行个人经营贷不良变化分化明显,部分银行风险略有降低,但另一部分银行如建设银行、重庆银行、苏州银行,经营贷不良环比分别上升61BP、95BP和76BP,上升幅度较大。不同银行经营贷潜在风险大小取决于客群基础,具有真实经营需求的偿贷客户,其还款能力及意愿显著强于以经营贷置换存量按揭的客户。
短期来看,个人经营贷增速高峰位于2024年一季度,中长期位于2023年上半年,随后增速出现明显回落,或体现居民以经营贷置换按揭行为的减弱。一方面,对于新购房者而言,由于央行5月对个人住房贷款利率政策进行了调整,随后主要城市均放宽了首套及二套房的利率政策下限,致使新购房者通过置换的套利空间缩窄,抑制经营贷套利需求;另一方面,对于存量购房客户而言,由于各类资产收益率的下行,当前置换按揭的性价比低于提前还贷,故在现金流充足的情况下,购房者倾向于提前偿还。随着央行9月对存量按揭进行调降,预计通过经营贷置换按揭的行为将持续减少,未来经营贷增速或仍呈下降趋势。
图3 2020年后样本国股行对公不良率整体下行
图4 样本国股行零售不良率近年来明显反弹
存量按揭调降减少客户违约概率,按揭风险仍可控。按揭属于商业银行优质资产,具有收益率高、风险低的特点。2024年上半年,上市银行按揭不良整体上行,部分银行上升幅度超20BP,但按揭贷款风险仍处可控范围:
第一,部分客户受房价下降影响产生断贷动机,但相比于消费贷及信用卡,按揭贷款抵押品充足,且当前不良率仍处低位;第二,政策端亦有加码空间,随着LPR锚定基准由MLF转变为OMO操作利率,央行于9月27日下调7天OMO操作利率20BP至1.5%,10月LPR跟随调降25BP(1年期及5年期均下调)创历史最大降幅,大幅缓解居民端还款压力。央行对利率的调整虽造成银行资产端收益率的下行,但同时也降低了客户违约形成损失的风险;第三,按揭不良率上升亦和居民提前还贷及按揭投放需求不足有关,银行受制于需求有限无法通过大量投放贷款来稀释不良率,故按揭不良指标压力有所上升,但整体风险水平未有显著变化。
“517”房地产新政推出后,北京、上海、深圳降低了新发放按揭利率的下限,广州取消下限,但仍未解决新老购房者存在房贷利差的矛盾。故9月央行对个人住房贷款利率定价机制进行改革,引导存量房贷利率降至新发放贷款利率附近。参考各家银行公告,对于新发放房贷利率未设置下限地区统一调整为LPR-30BP,北京、上海、深圳调整至加点利率下限水平(针对二套)。随着存量按揭利率的调降,过去高息客户还款压力得以缓解,客户违约风险边际降低,未来风险仍可控。2024年上半年,在上市银行主要对公行业中,制造业、租赁及商务服务业不良贷款率较2023年年末整体改善,城商行、农商行批发零售业和建筑业风险边际上升,个别股份制银行及城商行房地产业仍承压。各家银行对于房地产风险暴露的节奏存在差异,部分银行前期暴露较充分,另一部分银行仍有处于风险暴露期的项目。随着时间的推移,个别银行前期风险项目持续暴露或形成不良率上升压力,但由于各家银行风险准入边际收紧,新项目生成不良较少,叠加对存量风险的持续处置,未来银行对公业务风险仍处于可控区间。
随着地产政策的持续加码,房地产不良改善或持续。尽管部分房企现金流承压,但对公房贷风险仍在改善。根据开源证券的分析,这主要源于以下三个原因:
第一,银行逆周期收紧了对公信贷风险政策,逆向选择的过程提升了客户质量;第二,央国企等大型企业抗击系统性风险能力较强,现金流虽边际承压,但其雄厚体量仍可满足其生产经营及还本付息;第三,受前期对房地产及城投冲击的担忧,银行前瞻性地多计提了拨备,故即使本期形成损失,盈利所受影响仍有限。尽管部分房企当前仍处于出险过程中,但自2022年以来房地产政策持续放松,为房地产行业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未来需关注预期修复下房企现金流压力的缓解,此过程将持续降低银行房地产贷款风险。
金融投资增速持续提升
值得注意的是,2024年以来,银行金融投资业务业绩贡献度提升。从规模来看,2024年金融投资增速持续提升,三季度末为11.36%。受手工补息的影响,2024年二季度,上市银行存贷增速差明显回落,国有大行最明显,但为维持平稳扩表,国有大行通过增加同业存款、发行同业存单补充负债规模,金融投资增速表现平稳;三季度取消补息影响消退,存贷增速差回升,金融投资增速进一步抬升。除国有大行外,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农商行金融投资的剩余流动性管理特征仍然明显,金融投资增速与其存贷增速差走势基本一致。
从收益率来看,2024年上半年,上市银行配置盘债券投资平均收益率为3.13%,贷债收益率利差继续收窄至120BP。2019年以来,上市银行债券投资算数平均收益率持续下行,其中农商行降幅最大,2022年后低于国有大行,为各类型银行最低。
从贷债收益率利差来看,2022年以来伴随贷款利率的快速下行,贷债收益率利差逐渐收窄,2024年上半年为120BP,较2022年下降23BP。2024年以来债市利率快速下行,对银行配置盘来说性价比不高,银行自营投资交易行为更加活跃。
从账户构成来看,2024年,上市银行普遍提升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金融资产(FVOCI)账户占比。2024年三季度,上市银行FVOCI占比为26.4%,较2023年年末提升3.1个百分点,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城商行和农商行分别提升3.63个百分点、1.13个百分点、3.06个百分点、3.82个百分点。
具体来看,国有大行:在以非银存款补充负债规模的背景下,国有大行更多投资短久期利率债和同业存单,放在FVOCI账户以补充资产规模。城商行、农商行:一季度增加交易盘比例,二季度后或开始止盈,交易盘占比下降,金融投资主要放入FVOCI账户,选择持券观望,2024年三季度,农商行FVOCI占比已提升至42.5%。
从投资品种来看,2024年上半年,上市银行主要增持政府债、金融债(含同业存单)、基金投资,压降非标投资规模。国有大行主要增持政府债和金融债;股份制银行在存款规模流失压力下,减仓政府债,压降非标投资规模;城商行增持政府债和基金投资,压降非标;农商行增持同业存单、政府债和基金投资。
从投资期限来看,从工商银行和邮储银行披露的债券投资剩余期限结构来看,国有大行债券投资组合久期约在5年左右。2024年上半年,工商银行和邮储银行均压降了5年以上债券投资占比,一方面是2024年政府债发行节奏后置,国有大行买入短期债券补充资产规模;另一方面根据财报披露利率敏感性分析数据,2024年上半年上市银行利率上升时,净利息收入降幅变大,国有大行或主动缩短债券投资组合久期管控利率风险。
2024年资本新规落地执行,利好银行资本充足率提升。资本新规落地后,按揭贷款、投资级企业贷款、一般政府债投资等资产风险权重下降,受益于资本新规落地,2024年以来,多数上市银行各级资本充足率均提升,其中,国有大行提升幅度相对较大。
在国有大行注资方面,根据开源证券的测算,假设每家银行1000亿元注资,静态可提升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0.4-1.16个百分点,同时也可放宽净息差的资本平衡线5-14BP。
金融监管总局 11月1日发布《商业银行实施资本计量高级方法申请及验收规定 》,高级法应用有望扩围,根据高级法银行披露零售贷款风险权重数据,应用高级法后风险权重有望下降,各级资本充足率抬升。以招商银行为例,应用高级法后,其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提升1.5-2.5个百分点。
综上所述,新的资本计量与补充方式将重塑银行杠杆效应,基于资本回报的有效杠杆能力放大。
2025年银行息差有望企稳
2024年以来,监管政策持续加码,9月份一揽子政策出台对市场信心修复作用明显,股指自低位显著回升。在财政政策方面,下半年地方政府债加速发行,人大常委会亦通过化债方案,财政部测算5年累计可节约6000亿元利息支出,此外,中央财政亦存在较大的赤字空间。
在货币政策方面,前期降准后年内仍有降准空间,LPR持续下调带动存量按揭利率至新发放按揭利率附近,央行预计存量按揭调降后利率平均降幅约为0.5%,以9月末按揭余额测算,居民端每年节省利息约1900亿元。伴随着货币财政双宽松,尽管年内信贷投放放缓,但货币乘数仍呈上行趋势,从政策宽松至信用宽松的路径顺畅,财政货币双宽松环境推动信用复苏。
不过,政策至信用端传递存在时间差。政策出台后仍需经历市场消化、推进进展、落地实施的传递路径。例如居民的财富水平虽因股市上涨而增加,但从权益-存款-消费的转化仍取决于消费者自身决策;此外,房地产销售的止跌企稳并不会在当月即带来信贷需求,居民的观望行为及羊群效应会使得借贷行为的回升滞后于房企销售的稳定态势。
随着“负债荒”压力的边际减少,后续关注同业存款整改倡议的落地。根据测算,“手工补息”涉及的存款规模约为20万亿元,若全面整改可节省上市银行存款成本率约5BP。但同时也观察到截至2024年9月末,国有大行存贷差已基本回升至“手工补息”整改之前的水平,对公活期存款快速流出的态势已基本止住,“手工补息”的影响已基本释放完毕。后续或关注同业存款整改的影响。
总体来看,开源证券认为高息存款整改较为顺利地推进,银行存贷增长将更为协调,从而实现“量增”与“价降”的平衡。
在实体融资需求偏弱、债市利率快速下行的大环境下,2024年以来,商业银行被动买债,主动做交易。展望2025年,在一揽子“稳增长”政策发力下,实体需求或渐进修复,LPR挂钩OMO,债贷比价恢复联动,银行大类资产安排将更加主动。
开源证券分析认为,若需求回暖,考虑资产负债两端2025年重定价因素后,2025年银行息差有望出现拐点,看好2025年中报可能是银行息差企稳的拐点。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
第一,一揽子金融政策对2025年净息差影响偏中性。第二,打击高息存款后银行存款成本往往显著压降。如2020年压降结构性存款,2024年二季度取消“手工补息”后上市银行存款平均成本率均下降明显。2024年11月,利率定价自律机制表态倡议 “不得以显著高于政策利率的水平吸收同业资金”,后续同业存款有望纳入利率自律上限管理,利好2025年负债成本改善。第三,存款挂牌利率下调红利释放。2024年存款挂牌利率下调两轮,进一步支撑2025年存款成本改善。
前期政策或正在积蓄量能
从短期来看,银行自身信贷结构、客群结构优化及风控能力持续提升是关键。自2018年地产城投冲击开始,上市银行对房地产相关行业政策较前期发生了明显转变,与之相应的对公信贷风险政策整体收紧。在这一过程中,银行压降了许多存量风险客户,同时也限制了潜在风险客户的准入,故留下来的对公客户整体信用水平更高,降低了平均违约率。此外,近年来银行信贷投向更加合理,不再依赖于过往土地财政带来的房地产贷款扩张,而是投向更有效能、更有性价比的行业(制造业、绿色产业等),各类中长期贷款中房地产行业同比增速持续处于低位。
2023年7月1日,金融监管总局下发《商业银行金融资产风险分类办法》,要求各银行在过渡期内逐步整改到位,整改过程中部分银行会受到阶段性影响。例如受资本新规中信用转化系数调整,信用证及贷款承诺占比高的农商行2024年一季度表外业务计提压力大,政策影响虽对风险指标及利润表形成扰动,但在过渡期内可一次性或逐步出清,未来政策端影响将逐步趋弱。
从中期来看,政策发力托举经济企稳,高频数据反映工业营收缓慢恢复,压力主要来自房地产。工业企业营收增速从2021年起呈下行趋势,自2023年防疫政策转变后缓慢恢复,2024年内仍呈慢修复态势。但企业所得税增速仍处负区间,或主要源于服务业经营压力。在服务业中,房地产行业在央行于5月集中发布房地产新政策后,6-8月开发投资及商品房销售增速仍处低位,尚未看到房地产行业整体回暖迹象。基于此判断,当前大型对公企业经营并未呈现复苏态势,现金流尤其是房企销售回款压力仍持续。
随着时间的推移政策端持续加码,积极因素不断积累,前期政策的量能或在2025年逐步体现,故押注经济复苏主线的胜率或持续上升。经济企稳带来的企业现金流及居民收入回升将提升整体的偿债能力,更重要的是预期及信心的修复将显著拉动借款人的偿债意愿,信贷尤其是个人贷款的违约概率及违约损失率均有望在2025年企稳。
从长期来看,历史遗留问题逐步出清,尤其是存量信用风险逐步出清。上市银行不良贷款率持续稳中改善,结合其不良资产处置力度整体维持在较高水平,上市银行对其风险 资产暴露并出清力度整体较大,从2021年至2023年,测算上市银行转出及核销不良贷款规模均超8000亿元,2024年上半年超4500亿元,预计年内处置规模或创历史新高。尽管有部分房地产企业因项目进度存在差异,银行或仍存处于风险暴露的阶段,但随着时间的进展,该部分项目亦将逐步出清。
对于风险贷款,仅从拨备覆盖率指标无法判断其拨备计提力度,源于银行可以通过多计提正常及关注类贷款的拨备来扩充其拨备规模,满足较高的拨备覆盖率,故上市银行之间拨备覆盖率差别较大。第三阶段贷款(已减值贷款)的拨备覆盖率可描述银行对于不良贷款的计提力度,整体来看,上市银行不良贷款计提拨备比例接近70%,考虑到次级及可疑类贷款并不一定真正形成损失,故上市银行实际形成损失的贷款有限,银行拨备计提整体充足。
(作者为专业投资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