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护伉俪 战地奇缘
2024-12-09代丽丽杨丹
在北京市丰台区有一对传奇伉俪:今年92岁的李在河和90岁的陈仙玉。他们在抗美援朝战场上结缘……
一
1932年,李在河出生于朝鲜江原道北部的金刚山,日本先后侵占朝鲜和中国东北后,出台了强制移民政策,将他们全村移到了东北的长白山。13岁那年,他又跟随父母搬迁。
1950年12月,东北军区为准备参加抗美援朝向全国征兵,转过年来,19岁的李在河就报名入伍了。经过几个月的训练,他随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成为后勤部防疫大队的一名防疫战士。李在河入朝时,已经是第五次战役的最后阶段,战争正处于相持状态。
前几次战役打得非常惨烈,根本顾不上卫生防疫问题。到了第五次战役,有的战士感染了病毒,有的战士生了虱子,很多人发起了高烧,战斗力严重受损。李在河就和防疫大队的战友们把大卡车改装成可以淋浴的消毒车,为志愿军将士消毒。
防疫大队总部设在朝鲜成川。为了到前线给志愿军将士消毒、打防疫针,李在河经常跟着部队穿越封锁线。
1953年2月的一个晚上,李在河跟随部队从成川开赴铁原,执行抢救伤员的任务。卡车里实在坐不下了,他和一名战士就坐到了车顶上。当时气温零下20多摄氏度,虽说身上裹着两件大衣,但李在河依然感觉风就像刀子一样割着自己露在外面的皮肤,人很快就冻僵了。
就这样,他们强忍着寒冷,随着卡车颠簸了一夜。等到第二天凌晨到达目的地后,他们冻得很久都说不出话来。那是李在河感觉自己离死亡最近的一次。
危险不止这么一次。很快,李在河就见识到了美军的细菌战。在一次徒步行军中,李在河和战友们远远地看到,前方道路上全是随风起伏的白布。
“因为没经验,第一次见到,我就跟战友们喊,说这里有好多白布,这什么东西?结果有些老同志知道,他说赶紧跑!那是降落伞!是定时炸弹!我就拼命地往回跑。”
李在河和战友们一惊,拔腿就往马路两边跑,没跑多远,就听见身后响起一连串的爆炸声。后来,李在河还听说,除了这种定时炸弹,美军还将带着病毒的虫子装在炸弹里面,空投到地上。
李在河与战友们立刻为志愿军将士注射疫苗,杀灭了那些害虫……因为他们的努力,美军细菌战被成功粉碎。可以说,防疫战士对抗美援朝战争取得胜利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
不久,防疫大队到中国人民志愿军二分部基地医院附近的传染病医院做痢疾学调查。李在河已是主力军医,还是朝鲜族,吸引了医院里很多好奇的护士,大家七嘴八舌地问个不停——
“李医生,你中文说这么好,到底是中国人还是朝鲜人呀?”
“我当然是中国人啊!”
“那你来朝鲜多久啦?”
“来了两年了,不过我的经验还不算丰富,得多跟大家学习!”
“李医生你太谦虚了!”“医生,你会说朝鲜话吗?”
“我……”
李在河话还没说完,一个热情的姑娘便自报家门:“医生!我也是朝鲜族的!我叫陈仙玉!”
当时,这个姑娘没有太引起李在河的注意,但两人都是朝鲜族,所以自然会相互多一些亲切感。
过了几天,陈仙玉来看望李在河:“李医生,你老家在哪儿呀?”
“我出生在朝鲜的金刚山,但很快就搬到长白山了。”
“这么有缘分?我跟你一样,也是后来搬去的长白山!”
“是吗?你家住长白山的哪个村呀?”
一聊不要紧,李在河发现:他和陈仙玉小时候竟然是一个村的。
他问:“哎,你知道‘道道里’(朝鲜语:机灵鬼)他们家吗?”
“知道呀!”
“那你认识‘道道里’吗?她后来去哪儿了?”
…………
原来,李在河和“道道里”两家是多年的邻居,两家相隔不过五六米,“道道里”是邻居家的女儿,比他小两岁。13岁那年,李在河搬离村子后就失去了她的消息。眼前,这位老乡不仅知道“道道里”,还说出了她父母和兄嫂的名字,这让李在河无比兴奋。
更让李在河惊喜的还在后面,陈仙玉朗声告诉他:“我就是‘道道里’呀!”
时隔多年,两人的模样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发小对面不相识”也能理解,只是两个人怎么都想不到——小时候的邻居竟然会在朝鲜战场重逢!
陈仙玉是1951年1月从东北参加的志愿军,并作为护士跟随部队来了朝鲜。
更巧的是,两人一对日子才发现,他们竟然是同一天参军、同一天开赴朝鲜战场。只不过,李在河是坐牛车去的,陈仙玉是坐闷罐车去的。
三
在朝鲜战场上,陈仙玉看到了太多的伤员,有的伤势很严重。她强忍着悲痛,为伤员包扎、上药。在朝鲜战场的日子,她明白了什么是英雄:那就是愿意为国家、为人民舍生忘死的人。
那时候,医疗物资紧缺,给伤员换下来的三角巾和绷带需要经过清洗晾干消毒后再次使用。冬日里,陈仙玉会在河面上砸开一个冰窟窿打水浆洗,自己也因此落下了后遗症。
为保障战场前线与后方的运输供给,陈仙玉他们有时还担负医护之外的任务,像修马路、伤员运送、砍木头、运石头这些重活儿,女兵同样干。但陈仙玉并不觉得苦,只要能为前线作贡献,她都能扛得住。
只不过,其他战友都是用肩扛运送物资,陈仙玉身体瘦弱,便用起了朝鲜族妇女最习惯的劳动姿势——用头顶着搬,也算是把自己年少时搬重物的经验用到了实战上。
二人重逢,苦中有甜,在深入交往后,两颗年轻的心越走越近——昔日的邻居逐渐变成了战地情侣。
1953年,朝鲜停战协定签订,但李在河与陈仙玉依然服从组织安排,继续坚守在朝鲜。他们前往曾经是战区的地方,帮忙排雷、修房、盖房,以帮助朝鲜人民尽快从战争的阴霾中走出来、恢复正常生活。
1956年,李在河回国后到了北京军区。陈仙玉又多待了一年才回国,被调到了安徽合肥的某医院。之后,她又被调到北京,参加军事医学科学院门诊部的组建工作。两个人便利用这次短暂的相聚,于当年的3月2日结了婚。
短短一个月后,陈仙玉就又被调回了合肥,两人便开始了两地分居的日子。直到1959年,陈仙玉才调到解放军316医院,实现夫妻团聚。
说是团聚,两口子也是聚少离多。那些年,李在河继续从事部队防疫工作,河北、陕西、内蒙古、北京、天津等地到处跑。等到两口子都退休了,才有了朝夕相处的机会。
1984年,李在河参加北京军区六分部知识分子代表大会作报告。回忆起当时的情况,他说:“汇报前总结出来,从1957年结婚到了1984年一共27年,我们两个在一块生活不到3年,可以说我绝大部分时间都在外工作……但我们两个从来没有因为这个抱怨过。老伴就是贤内助,我们从来没吵过架,更没有打过架。”
2020年10月23日,李在河与陈仙玉参加了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大会,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接见。入场时,两人是走在最前面的志愿军代表。
李在河说:“我们成了代表队伍里的排头兵,这让我们感到格外的兴奋和激动。但与那些在战场上与敌人奋勇拼杀的战友相比,我们的贡献不值一提。”
(摘自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24年出版的《双拥故事会》,有删节,原题为《医护伉俪抗美援朝中结奇缘》)
编辑/刘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