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赋能国家重大战略和重大工程建设
2024-12-09林禹彤刘倩
从北京冬奥会健儿飞驰冰雪之上,到杭州亚运会钱塘江南岸“大莲花”中精彩纷呈,再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四届运动会各项赛事圆满开展,气象为重大赛事活动精测风云;
巍巍三峡工程平稳运行,南水北调引来汩汩清水,国产大飞机翱翔蓝天,神舟载人飞船飞向浩瀚太空……大国工程背后,气象服务保障不可或缺;
平陆运河通江达海,港珠澳大桥长虹飞架,中欧班列跑出互利共赢“加速度”……气象为交通等各行各业全方位保驾护航。
从南海之滨到北国雪原,从东部沿海到西北内陆,各级气象部门着眼国家大局,心怀“国之大者”,立足自身优势,全过程主动融入、全方位提级赋能,一幅幅保障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重大工程建设的画卷在神州大地持续舒展。
“不只为赛,不止于赛”—气象部门持续探索,实现气象服务从单一赛事向多元领域的跨越
2022年2月4日,“一片雪花”开启一届无与伦比的冬奥盛会。
应对天气风险是历届冬奥会组织管理的重要内容,气象服务是保障北京冬奥会顺利举办的一项重要工作。
在申办之前,冬奥会气象服务几乎算得上“从零开始”—“赛区观测零基础、冬奥服务零经验、山地预报零积累、冬奥人才零储备”,加之首次在大陆性季风气候带举办冬奥会,其复杂的天气形势前所未见,服务方案也无先例可循。
面对复杂山地气象精准预报等国际公认难题,北京冬奥会申办成功后,中国气象局第一时间启动筹备工作,成立北京冬奥会气象预报团队。
在北京、延庆和张家口3个赛区及周边建成441套现代立体观测设施,与天气雷达、气象卫星形成“三维、秒级、多要素”立体监测网络,地空天联动之下首次在我国中纬度山区复杂地形中实施冬季多维度气象综合观测。首次建成“百米级、分钟级”冬奥气象预报服务系统,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冬奥会气象保障服务人才,探索出重大体育赛事气象服务常态化、机制化新模式。气象部门提供的精准预报和赛事调整建议,有力确保比赛安全、顺利、精彩。
盛会虽已落幕,北京冬奥会气象“硕果”的应用和推广还在持续。
2023年8月举办的成都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气象部门以北京冬奥会观测体系为蓝本,在开幕式、闭幕式等场地布设组合气象观测系统,面对汛期复杂多变的天气,站好风雨“前哨”,为成都大运会气象观测提供靶向式监测服务,保障赛事顺利进行。
2023年10月,钱塘江畔,杭州第19届亚洲运动会圆满落幕。浙江气象部门细化制定户外高敏感赛事场馆、露天赛事场馆和室内赛事场馆的“一馆一策”气象服务方案,与87个场馆运行团队建立双向高效协同机制,针对户外高敏感赛事,建立威胁赛事安全的高影响天气赛事熔断气象建议机制,并开发“风云气象卫星亚运专版”。倾力服务保障气象服务得到21位现场技术官员的肯定。
今年2月,气象部门沿用可推广、能复制的“2133”冬奥会气象保障体系,服务保障第十四届全国冬季运动会,再一次兑现“百米级、分钟级”精准预报承诺……
在集中力量办大事上,气象保障服务是制度优势的受益者,也是发扬者。气象部门不仅以高水平、高质量、高标准服务为一项项赛事保驾护航,还将更多服务赛事的科技成果融入生产生活。
“百米级、分钟级”预报产品落地天津港,将天津全域及港口区域预报产品空间分辨率提升至100米,为天津港科学调度作业提供更有效的参考。
浙江气象部门利用亚运会“百米级、分钟级”高分辨率模式集成融合分析预报技术成果,开发“仙居杨梅采摘指数模型”,预报精细到500米分辨率,逐10分钟更新,助力种植户“精算”采摘时间。
在雄安新区,气象部门基于百米级网格实况和1公里分辨率智能网格预报数据,开发高温中暑、工地施工等气象风险和生活气象指数以及实况落区分析算法,并部署于“天擎”大数据平台。
国网湖南省电力有限公司防灾减灾中心引进“百米级、分钟级”天气预报技术产品,用于保障电网基础设施安全和电力调度有序进行……
“不只为赛,不止于赛”—气象部门持续探索,实现气象服务从单一赛事向多元领域的跨越,展现气象科技服务国家、造福人民的广阔前景。
从“护佑安全”到“提质增效”,精密监测、精准预报、精细服务助力重大工程和项目建设
修堤筑坝、连通水系,水利建设跑出“加速度”;寻油找气、追风逐日,能源建设激发“新活力”;塔吊林立、机器轰鸣,场馆建设按下“快进键”……一个个重大项目建设蹄疾步稳,无一不是新型举国体制优势的生动体现,而气象部门勇担重任与时代并肩前行。
纵贯南北4350公里的南水北调工程,是世界最大规模的跨流域调水工程。怎么建坝、如何修闸、渠往哪儿开、水怎么流?从大气魄畅想到大工程落地,气象部门一直守护一渠清水汩汩北流。
调水,河南安阳气象部门把防雷安全落实于每条水渠,强化针对干渠的预报预警,护佑干渠安全无虞;
用水,河北保定气象部门在干渠沿岸布设自动气象站,有效防范汛期山洪等地质灾害对干渠设施的损坏和对水质的不良影响;
护水,陕西汉中气象部门依托卫星和地面气象监测数据集,建立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功能评估模型,保障水库源头水清岸绿……
奔涌不息的波涛,化作清洁电流驰骋于华夏大地。这就是西电东送工程。
白鹤滩水电站发出的清洁电能,约7毫秒“闪送”到2000千米之外的江南水乡,万家灯火映照绿色中国。从白鹤滩水电站开工建设,到最后1台百万千瓦机组全面投产发电,气象服务保障已超过14年: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气象局成立气象保障服务组,驻守施工现场一线,24小时监测天气变化,科学防护避险上百次;金沙江水文气象中心每日向白鹤滩防汛指挥部通报当天天气实况,及时告知短临重要天气警报和天气预警。
今年11月起,横贯东西、纵横南北的西气东输管道系统,正式开启冬季保供模式。长达12400多公里的输气管道,是东部天然气供应的命脉之一。新疆气象部门与中国石油西部管道公司合作,搭建石油管道专业气象服务系统,提前监测研判、及时预报预警灾害性天气对煤电油气运供应的影响,并针对主要煤电化工基地气象服务需求,建立80多个空冷系统气象观测塔,提供气候可行性论证。
如何融入国家重大战略,让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程度与重大工程建设步伐越来越契合?监测网络的完善、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区域一体化的业务服务管理体制机制和服务体系、融合通畅的部门联动、视野开阔的国际合作,缺一不可。
各级气象部门履职尽责担当,切实形成合力,持续用力,提供更高质量的保障服务:
辽宁省气象局守护工业基地能源安全,探索电力、油田、供暖等能源服务着力点;
湖北气象部门开展400余项风能、太阳能资源评估和20余个风光场站选址项目,“追风逐日”脚步正稳步前进;
重庆气象部门持续开展气象要素与电力负荷相关研究,构建耦合气象要素的逐时、逐日电力负荷预测模型,与能源部门建立常态化合作联动机制……
多项交通重大工程加速推进,“硬核”气象科技一路护航,“量身定制”服务方案
大国工程铸就大国力量。
今年,我国加快建设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在大湾区,黄茅海跨海通道关键性工程“高栏港大桥”正式合龙;八桂大地,西部陆海新通道骨干工程“平陆运河三大枢纽”全面进入船闸主体施工新阶段……多项交通重大工程加速推进,“硬核”气象科技一路护航,气象服务始终在场,“量身定制”服务方案,做好全链条保障,为维护国内国际双循环的运输“大动脉”安全、守护国民经济血脉畅通提供有力支撑。
在东北地区,黑龙江牡丹江至佳木斯高铁七星峰隧道顺利贯通,刷新我国最东部、最北部高纬度高寒地区开展高铁建设的新纪录。牡丹江气象部门协调高铁沿线所经区域内的各级气象部门,收集气象数据,重点评估铁路沿线可能出现的恶劣天气对铁路安全运行造成的影响,并提供技术支持。
在东南地区,一桥连三地,天堑变通途。面对伶仃洋复杂气候条件,粤港澳三地气象部门携手合作,成立大桥气象服务工作组,对运营过程中天气监测设备布设问题向建设方提供专业意见建议。大桥开通前,推动探测数据传输、气象共享平台开发运用等工作深入开展,并在人工岛增设了气象探测仪器。
紧盯内河水运,西部陆海新通道骨干工程平陆运河正加紧施工,广西气象部门强化省市县气象部门上下联动,填补平陆运河流域多处观测盲点和短板,为平陆运河26个标段施工方提供重大天气过程及强对流天气预报预警服务。
远眺国际航线,中欧班列开启亚欧之间全新物流通道。中欧班列穿越高原、沙漠、海滨,经过多个气候带,面临物流稳定运输各方面挑战—数控车床等精密仪器对沿途大风造成的振动较为敏感;高温会造成日用品、食品胀包变质,也会提高化工产品自燃风险;低温会导致液态食品和注射剂药品结冰破裂、液体泄漏……
2020年12月25日,气象部门联合社会企业成立中欧班列商贸物流气象服务联合体,开展气象保障服务技术和应用研究,打造商贸物流气象服务产业技术支撑平台。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依托这一联合体,为浙江、陕西等地气象部门提供前端数据支撑,包括“义新欧”班列沿线、“中欧班列”长安号沿线等国际铁路沿线的1.6万余个物流服务点的1天至45天精细化气象服务产品,预报要素包括温度、湿度、降水等30余种。
在重庆,气象部门面向东、中、西3条主要通道铁路站点,东盟班车、南亚班车等跨境班车线路节点,海运重要港口以及渝新欧、渝满欧等“一带一路”国际铁路班列节点开展服务,提供班列途经的海内外10个城市的天气预报。
江苏连云港市气象局研发“一带一路”气象保障服务系统,系统集连云港港与近海海域气象监测、精细化预报预警、历史统计等功能于一身,提供新亚欧大陆桥沿线城市天气实况与预报预警……
破难题,护安全,勇创新。中国气象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气象部门将进一步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以加快推进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和社会服务现代化为主线,切实担负新时代赋予的使命,有力服务保障重大赛事、活动、工程等,助力、赋能国家重大战略和重大工程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