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之城力推智慧气象建设
2024-12-09郭鹏白玉洁
11月上旬,地处华北平原的河北雄安新区被大雾笼罩。
和往常一样,雄安新区气象台预报员刘姝结束了一轮常规业务值守后,忙着查看实时传回的温度、湿度等气象要素数值,继续进行有关雾的研究。
“我对雾的机理研究越来越有信心。”说起科研项目,刘姝十分自信,“雄安新区的智慧气象建设服务体系理念新、技术强、设备全、数据准,支撑相关研究项目不成问题。”
刘姝的自信和底气,源于雄安新区气象工作的全面布局和高质量发展。
设立雄安新区,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7年来,中国气象局党组以更高起点、更高标准、更高质量、更前沿视角谋划实施、协同推进雄安新区气象建设,锚定“全国智慧气象示范区、绿色生态气象保障先行区、气象科技创新引领区”目标,坚持融入式发展路径,为雄安新区的气象保障服务提供了顶层设计和强力支持。中国气象局与河北省政府紧密合作,共同签署了一系列重要协议,将新区气象服务保障工作推向新的高度。
河北省委、省政府将雄安新区气象建设纳入全省统筹部署,河北省气象局高站位推进、高效率落实。《河北省气象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印发,为雄安新区气象事业的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带着服务国家发展大局的使命责任,国、省、市、县四级气象部门形成合力,边建设、边运行、边服务,确保各项气象保障措施精准落地,绘就了一幅气象服务保障与新区发展同频共振的壮美画卷。
精准—
雄安新区建立科学、密集的气象基础设施,初步形成高水平综合观测能力
在雄安新区起步区外围东面,一座建筑如鲲鹏振翅欲飞,又像智慧之眼观天下万象—这就是承载各种气象观测功能的雄安国家气候观象台主站。
为了高质量服务雄安新区建设,2023年1月,雄安国家气候观象台正式获批设立,由地面气象观测网、边界层观测网、生态气象观测网、大气成分观测网、卫星遥感观测网等组成,主站空间布局打破之前的传统模式,按照不同观测要素进行分区。
“目前,雄安新区布设有10个国家级气象观测台站,观测范围覆盖新区全域1770平方公里,气象观测台站密度为全国最高。雄安国家气候观象台基本建成,包含1个主站和8个辅站,可初步形成高水平综合观测能力,实现地空天一体化、全天候、高时空分辨率、高精度的立体连续观测。”雄安新区气象局业务科技科科长王雷介绍。
除了“一主八辅”的气象台站布局,各类智能观测仪器设备也是品类齐全:雷达、微波辐射计、各类测量仪等各显神通,追云逐风、观雨听雷、知冷知热,十八般武艺无所不能。
爬上容东片区一座五层楼的楼顶,一组占地仅一平方米左右的微型智能气象站坐落在中央,一块太阳能电池板为它提供着能量。别看微型智能气象站小,但基本气象要素都能观测,还能实时传输数据。
这是雄安新区气象局安装的泛在感知智能气象观测设备,仅容东片区就有14套。智慧灯杆上还安置了40套微型智能气象观测设备,共同织密气象“泛在感知网络”。
“泛在感知”,即感知、获取信息的手段无所不在、无处不在。这些密布的微型智能气象观测设备如同人体细胞,相互联结,形成一张“泛在感知气象皮肤”,大幅提升了综合观测能力和天气实况分析水平分辨率,为监测预报预警等提供支撑。
“现在乡镇基本是5公里至10公里有一个区域气象站,而在城市里,5公里内体感温度可能差5℃,风力差别可能也很大。如果气象观测设备布设足够密集,收集的气象数据就能更准确地反映真实的城市天气情况。”雄安新区气象台预报员王振超说。
“目前,3部最先进的X波段双偏振相控阵天气雷达探测范围覆盖新区全域,50个国网雄安新区供电公司重点场所布设气象感知设备,120多个在建工地项目定制1公里精度的服务产品,28座生态水文气象站守护白洋淀碧波……”刘姝如数家珍。
刘姝说,正是因为雄安新区的基础设施投入做到了科学、密集、综合,才能保证天气预报预警的精准度,为灾害防御提供支撑。
智慧—
开展气象服务数字化试点工作,“气象大脑”融入“城市大脑”
新区建设,气象服务和保障必不可少。
按照要求,雄安新区气象局坚持建设全国智慧气象试点,气象大脑早已融入城市大脑。
刘姝在电脑上为记者展示了一个可视化平台,界面上区域、尺度、时间、温度、雨量一目了然。
这是“睿思—雄安”精细化预报系统,2022年刘姝作为技术骨干参与引进了睿思“百米级、分钟级”预报关键技术,通过本地化研发,建设了雄安新区睿思精细预报系统,能实现100米分辨率逐10分钟更新的精细化分析和预报。
“这套系统依托雄安新区气象大脑运行,为新区防汛避险、城市生命线和重大活动保障提供了精细化的气象服务。”刘姝说。
简单地说,气象大脑是一套气象信息智能化处理系统,通过搭建新区与中国气象局、河北省气象局高速通信网络,同时接入雄安城市大脑,拓展算力资源,以“算力”赋能“脑力”。海量观测设备数据统一实时上传到系统,并对气象信息的实时处理、多维重构和智能分析,从而为城市提供精细化服务。
“13—17日新区有降雪寒潮天气,造成地面积雪结冰,气温大幅下降,请注意保暖,减少外出,确保安全。”
2023年12月13日,河北省迎来一场强降雪。当天,雄安新区1.7万名70岁以上老人收到了一条暖心短信,提醒他们注意保暖,减少外出,确保安全。因恶劣天气引发的老年人疾病、受伤情况大幅减少。
这是雄安新区气象部门首次向公众靶向发布降雪寒潮天气短信建议,通过整合运营商的人物画像和基站发布等能力,遇到高影响天气时,实现了针对特定人群的高精准靶向提醒,预报预警效率更高。
今年以来,14万人次收到了雄安新区气象局靶向发布的18次暴雨和强风预警提醒,当地群众的安全感大大提升。
靶向发布信息,是雄安新区气象局充分将气象服务数字化建设成果运用的一个缩影。7年来,雄安新区加速蝶变、拔节生长,建设过程中处处凝聚着气象智慧。
雄安新区气象局副局长花家嘉介绍,雄安新区依托气象大脑全面开展气象服务数字化试点工作。2022年7月以来,雄安新区气象局从需求出发,将气象数据融入雄安城市运营巡检平台、容东城市运营中心综合管理平台等信息化系统,将各部门和在建工地应急联系人纳入短信清单,开展有针对性的气象数据服务,支撑城市高质量建设和高水平管理,守护千年大计安澜。
雄安新区气象部门探索出了一条气象高质量发展之路,为“未来之城”赋予气象“智慧”,与雄安新区孪生共长。
创新—
集聚创新要素,打造气象科技创新引领区
2022年12月,雄安新区管委会印发关于加快推进气象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这是新区出台的首个关于气象事业发展的指导性文件,把增强气象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列为第一个发展重点。
雄安新区紧锣密鼓开启气象高质量发展试点建设。
2023年8月,重大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中心正式建设;今年1月,雄安气象人工智能创新研究院筹备成立;5月,雄安大气边界层重点开放实验室获批成立,正式纳入中国气象局重点开放实验室序列。
“千里马”竞相驰骋在雄安这片热土上。2022年11月以来,共有40余名国、省、市三级气象专家在实验室培育期间分批辅助开展科研工作。2023年,雄安新区气象局9人入选中国气象局首批青年创新团队,1人入选中国气象局高层次科技创新计划,由29位国内知名专家组成的智库和雄安智慧气象发展创新团队组建完成。
借力引智,在中国气象局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创新研究力量正向雄安新区汇集,在资源集聚、创新能力、转化应用等方面实现了一系列突破:率先搭建气象5G物联网,为海量接入的感知泛在设备、视频和新型观测设备的传输提供基础保障;深度研究雄安新区高速城市化过程对大气边界层结构和演变的影响;启动雄安新区风热环境与建筑能耗研究,开展三大边界层观测试验……
集聚“天时地利人和”,气象科技实现新突破,打造气象科技创新引领区的目标正逐步从构想走向现实。
“我们加大力度、加快进度,集聚创新要素,全力搭建气象科技创新平台,高水平开展全国智慧气象试点建设。”雄安新区气象局局长董占强说。
人才—
科研氛围浓厚,青年业务人员热情高涨,全员承担科研项目
“我是2021年来到雄安新区气象局工作的,当时给我最大的印象就是,这里和我一样‘新’。”刘姝已经是雄安新区气象局的“老人”,她的成长速度和新区气象事业发展一样快。
2019年11月,雄安新区气象局挂牌成立,短短5年,从组织架构到技术设备,再到人才配备,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如今33人的团队平均年龄34岁,全日制硕士、博士研究生有14人,是河北省人员最少、年龄最小、学历最高的市级气象部门。
在技术设备、科研平台、智库专家等优厚资源加持下,近两年局里又招了两名博士生,这里科研氛围浓厚,青年业务人员热情高涨,全员承担科研项目。
“新鲜血液”不止新入职的年轻人,目前,累计已有100余人赴新区阶段性协助开展科研等工作。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陈军明就是在完成2023年第一批服务锻炼任务后,主动申请延长在雄安新区气象局服务一年,带领团队开展科研攻关。
刘姝告诉记者,局里给年轻人搭台子、铺路子,上千万元的项目也敢起用新人负责。大家在实践历练中不断成长进步,良性反哺了新区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
“未来之城”雄安新区正以日新月异的速度拔节生长,向着建设绿色智慧新城的目标稳步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