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粒”散落草丛
2024-12-08韩国营
好友送给我一份礼物,并说我一定会喜欢。我迫不及待地打开,惊喜瞬间变成惊吓,原来是一块土疙瘩。我耐心地用清水把它表面的泥土一点点冲洗掉,惊吓瞬时转化为惊叹:好小巧精致的“麦穗”啊!
眼前的“麦穗”一个一个紧挨着,长在土块上,那长长的“麦芒”犹如猫咪的胡须,又似大虾的长须,在这些长须之间有一粒粒肉黄色的“麦粒”。
显然,这份礼物并不是“麦穗”,而是一份与众不同的苔藓。我确实很喜欢这份礼物!
麦粒般的苔花
苔藓植物是孢子植物,不开花。“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清代诗人袁枚甚至现今的大众都以为苔藓“开花”。诗中的“苔花”就是苔藓植物的孢蒴。这份礼物中的“麦粒”,便是“苔花”。
我用镊子小心翼翼地采集了一棵藓,轻轻去掉叶,只剩下很短的茎和孢蒴。好奇怪,孢蒴下的蒴柄极短,甚至几乎看不到。正是因为这个特点,苔藓学者给这种藓取了一个形象的名字—— 短颈藓属!这拟人化的命名,把一棵短颈藓看作一个小矮人,植物体就好比身体,孢蒴好比脑袋,蒴柄则是脖子(也就是颈)。
很遗憾,这个群落中所有的孢蒴都已成熟,蒴盖已脱落,只留下白色的内蒴齿。这些蒴齿折叠相连,形成一个筒状结构,前端形成一个口。
同学们见过老式爆米花机一开盖,砰的一声巨响,爆米花随着气流冲进布口袋的场景吗?我大胆猜想,或许短颈藓运用的也是这个原理,用气压把孢子冲进内蒴齿形成的“筒”中,随后蒴齿进行干湿旋转运动,将孢子散播出去。
长须的用处
紧包着孢蒴的叶,称为“雌苞叶”,呈卵状披针形,中肋突出叶尖,形成长芒尖状,芒尖上甚至还有细齿。形如麦芒的长须就是雌苞叶的中肋。
这些长须能从空气中聚集水分,往下传导,提供给植株。这是短颈藓为抵抗干旱而巧妙设计的聚水“神器”,有光照时,还可以反光或遮挡光照,减少水分蒸发。
孢蒴还未长大前,这些长须会旋转扭在一起,就好比一块糖纸扭转裹住糖块的样子。这时可以助力雌苞叶紧紧地包裹住孢蒴,提供一个安全又舒适的发育环境。当孢蒴长大,半隐藏在雌苞叶中,孢蒴上部被长须保护着,就如同在芦苇丛中打游击,想前来采食的昆虫恐怕只能望洋兴叹。
最后,在孢蒴散播孢子时期,这些长须随风摇晃,产生的震动使得孢子从孢蒴中“跑出来”,也能拦截气流中的尘埃,为植株从空中汲取营养提供保障。
在雌苞叶的外面是正常的叶片,呈一个长舌头状,长度是宽度的5 倍,先端具有一个小突尖。在显微镜下进行观察会发现,每个细胞都有一个或多个小亮点,这说明细胞有小突起,苔藓学者称之为“疣”。苔藓植物叶片通常为单层细胞,而短颈藓的叶片恰恰是个特例,多为两层细胞。在显微镜下,短颈藓叶片的横切面是一道不一样的风景。
经过这么一番细微观察,我终于知道这份礼物的名字,它叫东亚短颈藓。
(责任编辑:陆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