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80年代黑龙江诗坛“青春诗会”亲历记
2024-12-08姜红伟
相对于20世纪80年代的诗歌活跃地区北京、成都等地,黑龙江的诗歌创作当时没有那么引人注目。但黑龙江的新诗创作潮流,也并没有与汹涌的文学大时代脱节。20世纪80年代以来,黑龙江省的诗歌面目可谓绚丽缤纷,总体成就不容小觑。很多诗人朋友知道新时期以来《北方文学》杂志对诗歌的侧重,但并不了解《北方文学》对于黑龙江本土诗人的激励与引领。诗人姜红伟先生作为《北方文学》编辑部主办的“省内重点青年诗作者创作讨论会”的亲历者,回顾了这次创作讨论会,让我们看到了那个时代火热的诗歌现场,看到了黑龙江如何参与到滚滚向前的诗歌潮流中,感受到来自刊物和编辑前辈的温暖与贡献,感受到青年作者那种青春的热烈与探索的激情。创作讨论会已经过去了近四十年,不言而喻的价值与意义已经完全展现出来,我们看到了这次会议培育的诗歌树苗,已然呈现出黑龙江大地上那种大森林的茂密、深邃与高峻。
黑龙江没有成为当代诗歌的僻远之地!一份刊物对于文学的激励与引领,一次精心策划的会议对于整个地域诗歌状态的改写与提升,值得被我们看见,被我们记住。
主持人 蓝野
20世纪80年代,在黑龙江当代诗歌史上,曾经发生了许多与当代诗歌发展有关的重要事件。其中,由《北方文学》编辑部主办的“省内重点青年诗作者创作讨论会”堪称一件影响极大、成效极佳的黑龙江诗坛大事。
一、背景与起因
1986年前后,对于中国诗坛来说,毫无疑问是一个诗歌创作喜获丰收的重要时段,大事不断,喜事连连。诗歌发表方面,张志民的《梦的自白》、唐亚平的组诗《黑色沙漠》、翟永明的组诗《女人》、昌耀的《一百头雄牛》、陆俏梅的《南方唱给北方的情歌》、于坚的《尚义街六号》、李亚伟的《中文系》等一批优秀诗歌流传诗坛。诗集出版方面,穆旦的《穆旦诗选》、刘湛秋的《无题抒情诗》、顾城的《黑眼睛》、昌耀的《昌耀抒情诗集》、安谧的《安谧诗选》、梅绍静的《她就是那个梅》、傅天琳的《红草莓》、杨炼的《荒魂》、舒婷的《会唱歌的鸢尾花》等一批优秀诗集畅销全国各大书店。诗歌报刊创办方面,内蒙古《草原》的诗歌专号“北中国诗卷”、湖南的《散文诗刊》、沈阳的《诗潮》、河北的《诗神》等先后问世。诗歌评奖方面,中国作家协会第二届优秀新诗集奖、《星星》诗刊“1984-1985”星星诗歌奖、《绿风》1985年度“奔马奖”、1985年《诗神》优秀作品奖等奖项评选结果接连揭晓,深受好评。面对中国诗坛这种大好形势,作为北方地区文学期刊重镇之一、曾经首发艾青复出后诗歌名篇《听,有一个声音》、新时期最早出版“诗歌专号”和“诗歌增刊”而享誉文坛诗苑的《北方文学》编辑部自然不能袖手旁观、置身“诗”外。于是,为了更进一步推动黑龙江诗歌创作取得更大更高成就,帮助黑龙江诗坛新秀写出更多更好的优秀诗歌,1986年8月,在时任主编黄益庸、副主编肖英俊以及诗歌编辑吕瑛等众多编辑人员的筹划商讨下,决定在10月份举办以“推举新人、推动创作、加强联系、增进友谊”为宗旨的“省内重点青年诗歌作者创作讨论会”(以下简称“创作讨论会”)。
二、筹备与召开
为了办好“创作讨论会”,《北方文学》编辑部从上到下齐心协力。一方面,邀请了当时著名诗人、《黑龙江日报》副刊部主任陆伟然,北方文艺出版社副总编辑满锐,中国作家协会黑龙江分会副主席方行、秘书长中流,中国作家协会黑龙江分会专业作家梁南、刘畅园等十余位名家为青年诗歌作者们授课,传授创作经验。另一方面,综合当时省内比较活跃的青年诗歌作者的创作成就、创作影响、创作潜力等各方面因素考虑,确定了哈尔滨市的李琦、马合省、潘洗尘、陆少平、肖凌、王雪莹、朱永良、马永波,大庆市的庞壮国,齐齐哈尔市的王长军、孟凡果,鸡西市的杨川庆,伊春市的谭德生、郑建桥,大兴安岭地区的陈士果、雪村,哈尔滨市阿城县(今为阿城区)的韩兴贵等二十余人参加会议。
1986年10月6日,《北方文学》编辑部举办的“创作讨论会”在哈尔滨南岗区耀景街十六号的省文联创作之家(《北方文学》办公地)如期开幕。作为大兴安岭地区一名诗歌写作者的我,由于与陈士果、雪村相伴准备到辽宁兴城参加“森林文学笔会”路过哈尔滨,恰逢盛会,经过编辑部同意,便作为列席人员参加会议。
在这次会议上,大家畅所欲言。《北方文学》副主编肖英俊以及陆伟然、满锐、方行、中流、梁南、刘畅园等几位诗坛名家各自传授了创作经验,畅谈了诗歌创作感想,对黑龙江青年诗坛新秀的创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并鼓励他们大胆探索、大胆尝试,努力创作出具有独特风格的佳篇力作,为黑龙江诗坛增光添彩。与会的代表发表了各自的诗歌创作主张和想法,交流了诗歌创作心得和体会,并对省作家协会、《北方文学》编辑部在今后扶持青年诗歌创作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建设性意见。由于准备充分、组织顺利、内容丰富、议题广泛、讨论深入、发言精彩,经过三天的发言、交流、争鸣,“创作讨论会”于10月8日顺利闭幕,并达到了预期效果,取得了圆满成功。
对于这次会议的盛况,日前,我专门采访了肖凌。对此,他在一篇题为《作为当时的黑龙江青年诗人的记忆片段》的短文中回答了我的提问:“1986年10月,《北方文学》的诗歌编辑吕瑛,经过几个月的筹划准备,在《北方文学》编辑部召开了黑龙江省青年诗人创作交流会,这应该是黑龙江省首次以青年诗人为主、关注诗歌的现代性、多元化的一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文学聚会……这次会议之后,吕瑛从1987年第1期开始,每期都重点推出一位青年诗人的实验性、探索性的组诗,配上作者照片和简介,在黑龙江的诗歌大地掀起了一整年的春风。随后,潘洗尘又在《黑龙江日报》用了一整版,发了《黑水,黑水》黑龙江青年诗人专版,又给黑龙江的诗歌春风增加了前所未有的热度。此后,李琦在《北方文学》,包临轩在《黑龙江日报》,都多次组织刊发了黑龙江青年诗人的作品专辑。作为当时的黑龙江青年诗人,我不会忘记那几个路标一样的名字。他们让很多青年诗人,走出冰雪,走出泥泞。”
三、代表与力作
为了全面展现黑龙江青年诗歌作者尤其是参加“创作讨论会”与会代表的创作成果,《北方文学》编辑部在会议结束后又进行了新的策划和构想,并决定新开设一个“青春诗坛”专栏,采取发表“新作+简介+近照”的方式,隆重向读者介绍与会代表的创作成绩。1988年1月,《北方文学》第1期刊登的《新年致读者》一文,阐述了编辑部的主张:“我省是一片充满诗意的土地。近几年来,涌现了一批颇具才华的青年诗人。从这期起,我们开辟了‘青春诗坛,一栏,作为青年诗人们一展身手的园地。愿我省诗歌之花,像春天的达子香一样开遍三江大地。”
于是,《北方文学》从此拉开了隆重推介黑龙江诗坛新秀的序幕。第1期“青春诗坛”,率先刊登的是庞壮国的组诗《大熊星座》;第2期是孟凡果的《我爱夜色》(外四首):第3期是李琦的《诗七首》;第4期是王长军的组诗《龙之晴》:第5期是肖凌的组诗《平原》;第6期是韩兴贵的组诗《森林献诗》;第7期是雪村的抒情诗《其它的十一种影象》:第8期是马合省的组诗《历史风景》;第9期是王雪莹的《抒情诗五首》:第10期是陈士果的组诗《那海,那潮……》;第11期是杨川庆的组诗《青春情绪》;第12期是朱永良的《雨后》(外四首)。
在结束了1987年共计12期“青春诗坛”的发稿之后,《北方文学》编辑部又在1988年第4期和第7期分别刊登了郑建桥和潘洗尘的新作。其中,郑建桥的组诗是《罂粟花》,潘洗尘的诗作则是组诗《残缺的北极星座》。
四、成效与价值
“创作讨论会”是《北方文学》自新时期以来举办的第一次黑龙江有才华、有成就、有潜力的青年诗人聚会,也是迄今为止四十余年来,黑龙江诗坛上唯一一次集结了众多优秀青年诗人的盛会。它的成功举办,在黑龙江诗坛乃至东北诗坛引起了广泛瞩目和良好反响。这次会议,其成效与价值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激励了全体与会人员的探索与创新。会议的召开,不但为与会的青年诗人们提供了互相学习、互相竞争的契机,而且助推了他们的诗歌创作。此后,青年诗人们在各自的诗歌创作探索和创新上苦思冥想,日渐精进,脱胎换骨,各有成就,迎来了个人诗歌史上的黄金节点。
二是激活了全省文学报刊的扶持热情。面对《北方文学》举办的带有“青春诗会”性质的会议,《岁月》《青年文学家》《冰凌花》《北大荒文学》《雪花》《北极光》等全省各地文学期刊纷纷追随,先后举办了各种以青年为主的诗会,从而发现、助推了一批青年诗歌作者崭露头角,使黑龙江诗坛掀起了扶持青年诗歌创作热潮。
三是激发了各地青年诗人的脱颖崛起。借这次会议的召开,全省各地诗歌作者深受鼓舞,纷纷在诗歌创作上求新、求变,并涌现了一批新秀俊杰,为黑龙江诗歌创作储备了强大的后备力量。
在时隔三十八年之后,我采访了当年的与会代表、如今的著名诗人王长军。对于这次会议的意义,他给予了如下评价:“这次青年诗人创作座谈会,是一次黑龙江青年诗人的大聚会,也是对黑龙江青年诗人的大检阅,是承上启下,为壮大黑龙江本土诗人队伍的重要会议。会议在省作协、在《北方文学》肖英俊副主编的策划和主持下,在诗歌编辑吕瑛的筹备召集下,各地市诗人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并就黑龙江诗人在诗坛的位置以及创作题材的本土化及当代性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究与评估。这次会议总结并展望了黑龙江青年诗人的创作得失和未来在诗坛上更上一层楼的可能性。参加此次座谈会的青年诗人,大都已在诗坛崭露头角。许多青年诗人已成为诗坛的有生力量。”
本栏责任编辑 苏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