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的当代转型与实践路径

2024-12-07徐晶妮訾卫东王海云

体育学刊 2024年6期

摘 要:新型举国体制是我国竞技体育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建设体育强国的制度保障。竞技体育新型举国体制作为传统举国体制的转型建构,可以更好地实现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有机结合,发挥市场经济条件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新机制优势。竞技体育新型举国体制相比传统举国体制,在指导理论、历史使命、参与主体、目标对象等方面呈现新特征、新变化。面对体育强国建设新局面,建立和完善新型举国体制需要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与政府主导,构建政府主导下的多元主体协同运行机制,注重国家利益、社会需求与个人诉求的统合。

关 键 词竞技体育;新型举国体制;传统举国体制;体育强国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24)06-0040-05

Contemporary transformation and practical approach of national system for Chinese competitive sports

XU Jingni1,ZI Weidong2,WANG Haiyun3

(1.Guangdong Vocational Institute of Sport,Guangzhou 510663,China;2.Chaozhou Technician College,Chaozhou 521041,China;3.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Guangzhou College of Commerce,Guangzhou 511363,China)

Abstract: As the institutional guarantee for building a leading sporting nation, the new national system is the fundamental driving force for my country's competitive sports to achieve leapfrog development. As a transformation and construction of the traditional national system, the new national system of competitive sports can better realize the organic combination of an effective government and an effective market, and give play to the advantages of the new mechanism of concentrating forces to do major things under market economy conditions. 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national system, the new national system of competitive sports presents new characteristics and changes in guiding theory, historical mission, participating subjects, and target objects. Facing the new situation of building a leading sporting nation, and the process of establishing and improving the new national system, it is necessary to carry out and strengthen the leadership of the Party and the government, giving full play to the advantages of the "national mechanism", building a multi-subject collaborative operation mechanism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the government, and also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integration of national interests, social needs, and personal demands.

Keywords: competitive sports;new national system;traditional national system;the leading sporting nation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鲜明特色[1]。举国体制作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进程中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在体育领域的具体体现,是我国竞技体育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我国建设体育强国的制度保障[2]

《“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明确指出,通过深化举国体制与市场机制相结合来解决竞技体育体制机制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要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对竞技体育攀登顶峰的提升作用。因此,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竞技体育新型举国体制,以继续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与机制优势至关重要。本研究通过梳理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的演变历程,分析举国体制转型中的实践逻辑,探寻竞技体育新型举国体制的新理论、新使命、新主体与新目标,从而为加快构建协同高效、运行有序的竞技体育新型举国体制提供路径选择。

1 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的历史演变

1.1 举国体制的雏形(1949—1977年)

新中国成立后,根据国际外交局势与展现国家新形象需要,国家体育发展方针经历了从“普及和经常化”到“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再到“缩短战线、保证重点”的转变[3]。在这一过程中,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运动委员会(以下简称国家体委)借鉴苏联模式,立足计划经济体制,建立并完善组织管理、专业训练、运动竞赛、人才培养、学习生活、后勤保障等规章制度[4],形成了集人、物、财、管、办于一身,统一规划、调配资源、布置任务等全方位竞技体育管理体制,暨举国体制雏形[5]

1.2 举国体制的强化(1978—2000年)

当新中国重返国际奥林匹克运动委员会后,国家体委在20世纪80年代制定了“竞技体育适度超前”的发展战略。1986年国家体委根据经济体制改革目标,颁布并实施了体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对内调整竞技体育业务管理机构,理顺内部架构关系,修订和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对外调整各管理部门工作职责与重心,加快管理制度化、训练科学化、赛事体系化的制度建设。通过优化竞技体育项目布局,改革原有管理建制,以机构重组的方式全面强化了竞技体育的管理与调控能力。由于这种管理方式类似于“两弹一星”模式,体育学界形象地总结为“举国体制”,以此来代指竞技体育及其管理。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发生深刻变化,即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计划经济体制为依托建立的竞技体育举国体制也逐步转变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举国体制”。可以说,竞技体育“新举国体制”是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过渡的阶段性产物,是一种改良的混合型举国体制[6]

具体来看,在20世纪90年代国家体委制定了《奥运争光计划纲要》,标志着中国竞技体育管理体制开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接轨[3]。国家体委根据《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决定》改组为国家体育总局,通过精简各类直属机构和压缩与合并各地体育行政管理机构,陆续建立23个运动项目管理中心,改革拨款、人事、收入分配、竞赛、训练制度,调整训练项目布局与发展战略等,全面重塑了竞技体育管理系统、运动训练系统、人才培养系统、竞赛系统、全面保障系统。最终形成以国家体育总局宏观主导、各管理中心或协会进行专项管理、具体各司协调配合的作业化管理模式。上述举措促使我国竞技体育在国际舞台上大放异彩,由此极大提升了我国竞技体育的影响力与民族自信心,也进一步巩固了举国体育的合理性和可延续性。

1.3 举国体制的完善(2001—2012年)

200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文件首次提出举国体制,并强调国家制定新时期奥运争光计划应坚持和完善举国体制[7]。在这一文件指导下,国家体育总局制定《2001—2010年奥运争光计划纲要》,从指导思想、政策法规、制度和行动方案等方面,明确了竞技体育举国体制与奥运战略之间的关系,并作出部署[8]。即全面完善竞技体育管理体制、项目管理体制、运动训练体制、各类竞赛体制、人才培养体制、保障体制[9],以金牌政策激励各级体育机构调配更多体系内资源备战奥运。通过依托市场经济来积极调动社会力量对举国体制进行补充,进一步加强了举国体制对全体育系统的支配力量和资源统筹能力。

2008年我国在北京奥运会上取得金牌数第一的历史性成就,证明了举国体制的合理性、实施奥运战略的必要性和历史发展的正确性。新一轮奥运争光计划全面完善举国体制的同时,也让学界开始对举国体制进行广泛讨论。中国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究竟何去何从[10]?众多学者认为“奥运争光计划”加持下的举国体制过度依赖政府,未能有效促进社会、市场、个人等多元主体参与,难以真正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举国体制只是借用“举国”一词掩盖了由政府管、政府办的实质[11],是国家在解决体育领域重要问题过程中采取的一种特殊管理方式,需要对其进行全面改革。

1.4 举国体制的转型(2013年至今)

如何将举国体制由举“体育系统内部资源”转变为真正意义上动员和调配全国力量的“新举国体制”[12]?国家体育总局结合社会发展需要和体育体制改革的实际需求,制定了举国体制可持续发展战略。包括对各类管理机构进行放管服改革,裁撤合并市县级体育主管机构,推动各项目管理中心和体育协会扁平化;调整单一竞赛目标,注重为国争光的同时兼顾社会需求与个人利益;制定系列竞技体育政策,通过多渠道、多形式吸纳社会各方资源重塑各级训练与人才输送体系。最终形成国家体育总局宏观领导、省市级体育部门主管、项目管理中心和体育协会主办、市场与社会协同参与的新机制。新机制的生成,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以往“举得不足”的短板,让竞技体育发展真正汇取了“举国之力”[13]

中国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的形成与演变经历了从局部建构、体系完善、渐进式改革再到整体转型的过程(见表1)。它是国家依据当时的发展战略、经济发展模式以及重大竞赛任务,对竞技体育相关事务进行统一计划、集中管理的一种总结性提法。在新时代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语境下,竞技体育新型举国体制需合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通过有机结合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进一步强化“双轮驱动”的体制优势,推动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

2 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的转型逻辑

2.1 建设体育强国的需要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制度优势是一个国家的最大优势,制度竞争是国家间最根本的竞争。”纵观体育领域,新型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的建立是竞技体育融入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大格局的一项重要制度创新[14],也是我国推进体育强国建设的坚实制度保障。具体来看,建立新型竞技体育举国体制,强化资源整合、人才培养与科技支撑,可以促使我国运动员在各种国际赛事中屡创佳绩,从而有效提升我国竞技体育的全球竞争力,推动我国竞技体育实现跨越式发展,并进一步为体育强国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强大的精神力量。

2.2 世界各体育强国的优先选择

从世界各国竞技体育发展历史来看,举国体制并非是中国或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所独有的一种体育制度,它是世界各体育强国备战奥运会的一种常用方式或发展竞技体育的一种特殊手段。例如,在备战奥运会期间,日本构建了集战略规划、目标设定、组织管理、科研支撑、训练保障、医疗服务、人才培养与政策激励为一体的系统化支持体系,形成了以日本体育振兴中心为战略指挥、奥委会负责业务指导、体育厅进行行政管理的“全日本体制”[15]。英国体育局(UK SPORT)制定了《潜力运动员研究计划》《2012使命计划》《为胜利而战的新纪元》等激励政策,发布了世界水准激励计划和新的奥运周期运动员发展计划,从教学训练、运动医学、运动科学、体能训练及日常生活方面构建了一个以运动员为核心和以单项体育协会为支点的高效竞技体育发展体系[16]

2.3 新型举国体制的时代要求

举国体制既可以存在于计划经济体制下,也可以兼容或依托市场经济体制,无关国家政体或根本制度[17]。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1]实现新时代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是一场攻坚战,需要构建和完善新型举国体制来承担体育领域攻坚克难的历史使命[18]。新型举国体制是根植于中国历史传统和党的伟大历程,结合新时代发展特点和需求衍生而来的[19]。随着体育改革发展不断深化,竞技体育要想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以高标准、严要求、新理念进行整体提升,在难点问题上下功夫。不论是“三大球”振兴,还是深化体教融合,都需要进一步发挥举国体制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与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通过政府主导,引导市场、社会等多元主体协同发力,推动各层面力量参与。

3 竞技体育新型举国体制的基本框架

3.1 指导理论

新型举国体制是在国家发展的关键阶段中国政治领导层力图完成重大变革的任务体制[20]。建立和健全竞技体育新型举国体制必须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的重要论述。竞技体育新型举国体制要坚持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相结合,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在推动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中,有为政府要做好顶层设计和宏观调控,集中力量针对短板领域、卡点问题进行谋篇布局[21]。有效市场则要发挥市场经济长处,充分调动各类资源与各方面积极性,破解竞技体育发展难题,补齐项目发展短板。新型举国体制作为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相辅相成的实践探索,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是市场经济在竞技体育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载体。

3.2 历史使命

回顾新中国体育事业发展历程,竞技体育在不断实现历史突破、勇攀新高峰进程中,成为体育强国建设的重要推动力量和核心驱动因素[22]。相比于传统举国体制单一的“奥运争光”目标,新型举国体制在建设体育强国进程中被赋予新的历史使命:争光与育人。奥运争光作为竞技体育发展战略,在建功新时代进程中孕育出的中华体育精神,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凝心聚气的强大精神力量,为体育强国建设注入强劲动力。竞技体育新型举国体制一方面要继续坚持“奥运争光”计划,逐步平衡夏季项目与冬季项目、男子项目与女子项目、优势项目与落后项目之间的差距。通过实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战略,不断提高运动员训练水平,更新科学训练理念,加大田径、游泳等潜优势项目的科技攻关力度,实现竞技体育综合实力的持续提升。另一方面要在育人方面下功夫,从后备人才培养及基层体校建设入手,建立体教融合“一条龙”人才培养体系,实现运动员培养提质增效[23]。通过政治建队、思想建队,狠抓思想教育,强化运动员“为国争光、为国而战”的使命感、荣誉感。

3.3 参与主体

竞技体育新型举国体制相比于传统举国体制“举体育行政系统之力”,其最大优势在于实现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的有机结合,针对具体目标进行集中力量、协同攻关。“集中力量”是集聚国家之力、社会各界之力、市场各主体之力来高效完成具体目标。“协同攻关”则是在党的统一领导下,形成政府宏观主导、市场经济主体和社会自治参与的多元主体协同机制,以此来攻克发展难关。具体而言,政府承担宏观指导职责,为竞技体育发展提供政策、资金和监管支持,确保整体战略和实施方向;市场主体则在资源配置中发挥主导作用,通过资金投入、技术支持和项目运营等方式为竞技体育发展提供有力保障;社会组织通过基层推广和公共服务,推动体育文化的普及,为竞技体育输送后备力量和公众支持。

3.4 目标对象

前已述及推动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必须直面竞技体育体制机制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运动项目发展不均衡、核心竞争力不强等问题。新型举国体制作为中国特色社会制度的具体体现,在推动竞技体育攀登顶峰中可以更好筑牢根基,补齐短板。首先,在运动项目上,“三大球”是体育强国的重要一环,必须从管理体系、人才体系、训练体系、竞赛体系、保障体系入手,构建出中国特色“三大球”体教融合发展路径,打好竞技成绩翻身仗。其次,体教融合作为筑牢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重要抓手,在深化落实过程中包括教育部、体育局等政府部门,涉及学校、教师、教练、家长、学生等,需调动行业协会、体育组织、市场主体等力量。竞技体育新型举国体制作为政府、市场、社会有机结合的载体,可以更好发挥“举国”的整体协同优势、关键集中优势、有效动员优势。最后,竞赛作为体育的核心和基础,是青少年后备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和抓手。在构建不同年龄段相互衔接、覆盖大多数奥运项目和部分非奥项目的全国青少年竞赛体系中,需要依靠新型举国体制把校园、俱乐部、体校、社会青训机构等多方力量纳入协同治理体系,整合国内外优质赛事资源向竞技体育汇聚,从而形成更加规范、科学的竞赛体系。

4 竞技体育新型举国体制的实践路径

4.1 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与政府主导

竞技体育新型举国体制实施需要依靠党的坚强有力领导,来充分发挥“国家动员机制”。首先,需要党总揽全局,集中多元力量、统筹各方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为竞技体育新型举国体制的实施提供保障。需要党科学规划竞技体育新型举国体制阶段目标及具体实现方式,确保竞技体育新型举国体制建设方向的准确性。其次,需要党对竞技体育管理机构进行统一部署,协调各方面意见,提升各级组织动员效率,为保障竞技体育新型举国体制的高效运行提供强大的驱动力。

竞技体育新型举国体制的构建涉及体育战略全局,需要将政府主导全面落实到竞技体育新型举国体制的运行机制全过程[24]。政府要逐步改革竞技体育管理组织架构,调整各级体育管理机构的职能分配,完善内部运行机制,稳步推进当前基层体育机构裁撤合并。通过宏观“集”和微观“活”上形成举国动员的合力,从而协调各部门资源以实现更大范围内的动员,从而解决竞技体育新型“举国”困难[2]

4.2 构建政府主导下的多元主体协同运行机制

竞技体育新型举国体制的推进,需要构建政府主导下的多元主体协同运行高效机制。首先,政府应通过税收优惠、荣誉表彰等激励政策,积极引导企业、社会体育组织及个人广泛参与竞技体育事业,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更大作用,从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增强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其次,政府需妥善处理与市场、社会的关系,既要避免权力越位,又要有效防控市场和社会主体可能出现的非理性举措。为此,有必要建立健全政策法规,明确市场和社会主体在竞技体育发展中的角色与作用范围,使其在规范框架内开展活动。同时,建立科学的监控和反馈机制,确保各主体在既定职责范围内高效履职,实现信息共享与动态联动。

4.3 统合国家利益、社会需求和个人诉求

新型举国体制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制度保障,要坚持以人为本,以国家利益和人民诉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要从注重国家利益逐步转向将国家任务、社会需求与个人诉求相结合。在实现国家利益的前提下,要尊重和满足集体和个人利益的多样性与差异化需求,调动广大人民参与的积极性,以共建共享的形式加深参与程度,从而最大程度地提升人民共识。

体制活则全盘活,机制新则事业兴,制度稳则国家稳[25]。从竞技体育举国体制转向新型举国体制,一方面要继续坚持与强化奥运争光计划,保证竞技体育能够持续承担建设体育强国的历史重任;另一方面,要实现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的有机结合,继续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引导政府、市场、社会等多元主体协同发力。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 (2022-10-15) [2024-03-10]. https://www.gov.cn/xinwen/2022-10/25

/content-5721685.htm

[2] 钟秉枢. 新型举国体制:体育强国建设之保障[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21,45(3):1-7.

[3] 周轶. 我国竞技体育的“举国体制”研究[D]. 上海:复旦大学,2011

[4] 郑国华,熊晓正,尹国昌,等. 论我国竞技体育发展模式的认识基础[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31(11):1548-1550.

[5] 王文龙,崔佳琦,米靖,等. 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制度的演进逻辑与展望——基于历史制度主义分析范式[J]. 体育学刊,2021,28(6):51-58.

[6] 戴永冠,罗林. 竞技体育举国体制分析——兼论后奥运时期举国体制发展[J]. 体育学刊,2012,19(5):54-58.

[7] 郝勤,任海. 论“举国体制”与《奥运争光计划》的关系——兼论制定新的奥运争光计划的几个问题[J]. 体育文化导刊,2003(12):3-6.

[8] 梁晓龙,鲍明晓,张林. 我国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的内涵及历史发展[J]. 体育科研,2005(6):13-18.

[9] 汤岩,范素萍,宋虎. 构建专业运动员职级制度的可行性和基本原则——我国专业运动员职级制度研究之二[J].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5(6):50-52.

[10] 全海英,何敏学. 竞技体育“举国体制”还能坚持多久[J]. 体育学刊,2011,18(3):20-25.

[11] 卢元镇. 中国体育的命运与体育社会学的价值[J]. 体育学刊,2023,30(5):1-2.

[12] 陈琦. 体育举国体制的辨析与未来走向[J]. 体育学刊,2013,20(3):1-6.

[13] 鲍明晓. 构建举国体制与市场机制相结合新机制[J]. 体育科学,2018,38(10):3-11.

[14] 王凯,周国鑫.“新型举国体制”推进体育强国建设的时代价值、落地模式与路径探索[J]. 体育学研究,2023,37(3):22-32.

[15] 黄聪,钟飞,吴春春,等. 日本备战东京奥运会的“全日本体制”研究[J]. 中国体育科技,2019,55(9):97-107.

[16] 黎涌明,陈小平. 英国竞技体育复兴的体系特征及对我国奥运战略的启示[J]. 体育科学,2017,37(5):3-10.

[17] 路风,何鹏宇. 举国体制与重大突破——以特殊机构执行和完成重大任务的历史经验及启示[J]. 管理世界,2021,37(7):1-18+1.

[18] 刘亮,徐凤萍,赵晓慧. 中国特色新型体育举国体制的解释框架与逻辑理路[J]. 体育科学,2023,43(5):3-9+27.

[19] 郑士鹏. 国家治理现代化视阈下健全新型举国体制的根本动因与路径选择[J]. 云南社会科学,2022(4):48-55.

[20] 路风,何鹏宇. 新型举国体制:中国政治领导层力图完成重大变革的任务体制[J]. 治理研究,2024,40(4):4-14+157.

[21] 彭国强. 新型举国体制赋能中国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诉求与实现方略[J].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24,36(2):145-153+189.

[22] 马博威,熊焰. 竞技体育体制演进的历史回顾与未来展望(1949—2023年)[J].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23,38(6):626-632.

[23] 刘静轩,赵鲁南. 举国体制到新型举国体制下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嬗变的历史逻辑与当代转型[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23,46(9):96-105.

[24] 梁华. 完善新型举国体制的四点思路[J]. 理论探索,2022(5):96-102.

[25] 李崟. 体育强国建设背景下体育体制机制改革的中国逻辑与路径[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22,46(1):4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