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创造活力
2024-12-06乔瑞华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必须增强文化自信,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快适应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形势,培育形成规模宏大的优秀文化人才队伍,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能否体现时代诉求是判断文化价值的重要参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传承与发展的璀璨成果,以独树一帜的文化风格和难以替代的文化贡献,为中华民族构筑了彰显民族性特质的历史传统和文化基因,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注入了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深厚的精神文化滋养。在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只有通过不断创新创造,才能使古老的文化永葆生机,并转化和生成更多吸引人、教育人、引导人和发展人的元素,继而更好地满足当代人的文化需求,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提供强大思想支撑。
一、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坚定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数千年来充实民族发展内在力量的精神命脉,为中国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提供深厚历史文化滋养,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一)立足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发展需要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不仅赋予中国式现代化深厚底蕴,而且赋予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深厚内涵,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国故事”“中国方案”“中国式现代化”等一系列中国的新发展均源于深厚的传统文化沃土,这充分地说明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在复杂文化碰撞中使中华文明站稳脚跟、增强民族文化自信的坚实基础。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需求,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必然要求,是建设中国式现代化、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题中之义。在新时代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创造活力,亟须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坚定自信,全面而深刻地认识传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意义。
(二)立足多元文化碰撞宏观文化环境审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马克思说:“你们赞美大自然悦人心目的千变万化和无穷无尽的丰富宝藏,你们并不要求玫瑰花和紫罗兰散发出同样的芳香,但你们为什么却要求世界上最丰富的东西——精神只能有一种存在形式呢?”中外文化有诸多差异之处,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有利于在多元文化潮涌中保持民族文化的完整性和旺盛生命力,在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理性吸收借鉴的文化观念。在世界视野下,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只有在保留特色、彰显底蕴的基础上不断实现新的发展,才能够满足当代人的文化需要、适应新的文化审美,才能在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变成真正的有竞争力的软实力。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交流互鉴,彰显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意蕴和世界意义,是保持民族主体意识的基本因子,是连接中国和世界的重要桥梁,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思想宝库。因此,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创造活力,既不能故步自封、思维僵化,也不能全盘吸收、照搬照抄,而必须始终在继承中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活传统思想观念与现代化实践的融合,通过比较和借鉴西方现代文明,在多元文化的交融中深入审视和反思自我,保持理性的文化观,形成独特的文化价值内核,在此基础上形成强大的文化自信。
(三)立足大历史观宏大视野全面深刻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由大历史观观之,中华文化曾经灿烂辉煌,为世界文明进步作出过重要贡献。由中华民族演进的大历史看,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不应是笼统的对中华民族历史发展中某一阶段文化成果的自信,更不应是对某一学派、某一人的文化思想成果的自信,而应是基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系统了解而生成的整体自信。如果单独拿出中华民族历史发展中某一阶段的文化成果或某一学派、某一人的文化思想成果形成自信,并不符合文化自信的本意,也无法实现真正的文化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贯通数千年、蕴含无穷智慧的完整体系,凝聚了中华民族在劳动生产、保卫家国、追求幸福过程中累积的发展经验,承载着民族的共同智慧,积淀了中华民族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因此,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创造活力,需要全面而深刻地认识传统文化的来源、构成、价值及功能,继而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激活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内生动力。
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深度结合
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立足大历史观的宏阔视域,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辩证法,“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深度结合是适应时代发展的现实需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发展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指导,也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长久滋养。作为推动中国文化、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繁荣发展的重要支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深度结合是时代发展的现实需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对民族独立的捍卫、对民族文化的热爱是使得中华民族经历坎坷发展历程而屹立不倒的主要原因。而马克思主义在进入中国伊始,便不断地融入中国国情和中国传统文化,逐步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前途和命运。大量中国发展的历程和成果均表明,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是正确的、必然的和科学的。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深度结合是使彼此更具时代适应性和发展活力的必然选择。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内在契合性,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是新时代中国发展对文化的新诉求,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优势互补、在实践创新中不断结合,共同为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而发力,共同为中华文化的时代回归而提供思想指导与动力支持,充分诠释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主题。因此,与马克思主义的深度结合,可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中找准定位、把握发展方向,更好地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而服务。
(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引领,进一步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创造活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现代文化的本源,但时代发展和大众文化需求的转变,客观上要求传统文化必须加强创新创造。回顾历史,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后为传统文化的进一步转化提供了新的方法和载体,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发挥了关键作用,这种作用在新时代的文化发展中仍然存在。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创造活力,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引领,在保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色的基础上,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从中提炼一切有益于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内容,探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在文化观、哲学思想、育人理念、治国理政等多方面的相通之处,深刻阐发其中的科学思想,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新的发展力量。
三、发展创意设计产业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要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创造活力,激活其生命力,让中华文明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
(一)把握文化创意设计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的统一关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类型多样,既有有形有声的唯美艺术与高超技艺,也有无声矗立的古城断壁和经典文集,这些文化内容以不同的形式诉说着历史,展现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与特质。随着时间的流逝,历史日渐遥远,传统文化要想不被遗忘,并全面融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之中,必须依靠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静态的,坚守着文化创造的历史尺度,为考证和评价历史提供了现实的依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是动态的,其根植于千百年来中华文化的不断创新设计之中,得以依靠文化的推陈出新而延续至今,使当代人一睹辉煌历史的风采。文化创意设计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是一场穿越时空的“古今对话”,是传统与现代的碰撞和交融,二者共同作用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繁荣发展。
(二)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意设计与产业开发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找寻新载体。文化创意产业具有高附加值、发展快速、受众广泛等鲜明特征,是以创造力和竞争力为引擎的新兴产业。在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意设计和产业发展的过程中,需要把握文化创意产业的基本特点,坚持“文化为体、科技为用”的原则,将最新的科技成果应用到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意设计之中,实现新技术、新思想与优秀传统文化的合理结合。如今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不断发展并在各领域广泛应用,为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创造活力带来了新机遇,提供了更多可能。通过数智技术的创新应用,经多模态采样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变为数字资源得以存储,供系统检索、资源共享以及深度开发。经过数据库编码后的传统文化不仅可以实现数字永生,同时得以被高效利用,这也是未来传统文化嵌入智能场景的重要方式。
(三)重点推进“互联网+传统文化”的深入发展,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的传播手段。鼓励积极传承和创新传统文化,激发文化原创能力,为创作者的文化创意构思提供广阔的展示平台和有力的产权保护。如《黑神话:悟空》的诞生,不仅是中国游戏产业技术与创意的突破,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典范,不仅满足了国内游戏玩家对于高质量本土文化产品的渴望,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文化的深厚魅力。此外,还需重视搭建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的国际桥梁,以传播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加深中外文化交流与探讨,面向世界打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意设计产品的国际市场,为优秀传统文化的广泛传播培育共同的文化融合自觉与多元包容的世界观,从而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过创意设计成为我国探索世界、融入世界的崭新“名片”。
总之,探讨传统文化如何能“活”起来的问题,只有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坚定自信,努力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深度结合,大力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意设计和产业化发展,才能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古老元素释放出新的生机,不断融入新时代的文化观念和生活实践之中,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获得发展的不竭动力,在新时代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伟大历程中彰显中华民族深沉的文化底蕴。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