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娘家”一直挂念我
2024-12-06宋增建
娘家是女人永远的家。娘家那种永恒的情感归宿,那份最深沉的依靠和爱护,让女人有了最温馨的港湾,它就如同一盏明灯,暖暖地长久地照亮着她。
《政工学刊》就是我这位忠实读者和积极作者的“娘家”。我的“娘家”名声很响,它创刊于1979年,是由原海军政治部主管、海军大连舰艇学院主办的政治工作综合性月刊,在政工期刊领域享有很高的声誉,深受广大官兵的欢迎和喜爱。
我1979年大学毕业到部队,一直在政治部门工作。写讲话、抓典型、挖经验,几乎天天与文字打交道,许多时候因资料缺乏而苦思冥想,绞尽脑汁,真是苦不堪言。上世纪80年代没有百度,没有AI,唯一能找到资料的地方便是图书馆,因为那里汇集了许多报纸杂志。所以,一有空闲我就会钻进图书馆阅读、摘抄、剪贴,一有任务就会去图书馆翻遍对口的报纸杂志,总希望从中掏到自己需要的“宝贝”。大约是1987年的一天,我在图书馆发现了《政工学刊》杂志,一见封面眼睛一亮,一览目录心中一喜,便一口气把它读完,顿觉爱不释手,作为政工干部真有找到了“娘家”的感觉。
之后,《政工学刊》成了我的良师益友,成为我案头必读宝典,每期必看,每篇必读,研读它就觉得过瘾、解渴、享受。因为它是信息的源地、知识的宝库、工作的伙伴、经验的示范。读它,读懂它,读透它,能够帮助我们提高站位、跃升层次、拓宽格局、增强能力。随着深读细研,我最喜欢的还是“群言堂”这个栏目。这个栏目集众家思想之精华,文章观点鲜明,语言犀利,短小精悍。不论是歌颂真善美,还是鞭挞假恶丑,总能让人耳目一新,茅塞顿开。
1994年,我调整到军事部门工作,但我对政治工作的热爱丝毫没有减退,对学刊的研读半点没有放松,逐步从品读研究走向撰文投稿。学刊1994年第7期刊登了我的第一篇稿件,题目是《“雄鸡报晓”与“观念更新”》。从此,我与学刊结下了不解之缘,拉开了我们之间思想交流、战友交往的序幕。
慢慢地,《政工学刊》群言堂栏目成为我倾吐心声、抒发情感的最佳平台。从1994年到2011年,学刊刊登了我39篇稿件,平均每年两到三篇,最多一年刊登了四篇。清楚地记得,每每收到刊登文章的杂志时,心中总是美美的、甜甜的,总是爱不释手,摸了又摸,看了又看。编辑部邮寄来的稿费汇款单,舍不得去邮局领取,放在桌面上看着就兴奋,直到临近截止日期才去取。
一名作者连续17年给同一杂志投稿固然不易,而一个编辑部在千百个作者中始终关注、关怀着一名作者更属难得。《政工学刊》编辑部,从主编到责编到美编,都给了我有力的引导和指导,给了我莫大的认可和关爱,特别是张海赴主编和韦国良编辑更是对我高看一格、厚爱三分。正是这种巨大的鼓励给了我勇气和力量,才让我在写作的道路上不断前行,收获颇丰。
2003年夏,也是我向《政工学刊》投稿的第十个年头,我申请到了去大连疗养。观赏北国海滨城市美景在其次,主要目的就是想回“娘家”看看,去学刊编辑部当面表示感谢。素未谋面的张主编听说后,派韦编辑去傅家庄疗养院接我,记得车辆半路出了故障,临时设法调换了一辆,把韦编辑急得满头大汗。车辆到达大连舰院后,张主编率编辑部全体同志在办公楼前迎接我和爱人,我是受宠若惊,激动不已。参观了学院营区和编辑部档案室后,编辑部为我召开了一个小型茶话会,编者和作者尽情畅谈政研文章的编辑和写作体会。要知道那个年代能在报刊上稿很难,特别是在《政工学刊》这样有地位有影响的刊物发稿就更难。按常理应该是我登门拜访求教,结果反了过来,让我享受了贵宾待遇。我猛然明白,过去刊物教我怎样做文,今天又告诉我怎样做事。第一次回“娘家”的感觉真好。从那时开始,我和他们从作者编者关系走向了文友挚友之谊,一直保持着联系。
2012年我退休了,就此搁笔不写文章,与《政工学刊》也再无联系。又一个十年过去了,2023年的一天,韦编辑在抖音里发现我的作品,便立即与我联系。他在电话里亲切地问长问短,让我温暖备至。他深情地说:“我们一直想念你,挂念你。”说句心里话,“娘家”的这个电话让我很欣喜异常,“一直挂念我”这句感人话语则让我激动万分。当年见面时韦编辑大学毕业后工作不久,如今挑起了编辑部执行主编的大梁。他和新一代学刊人接过了接力棒,传承了编辑部的优良传统。我想,正是因为一茬茬学刊人,竭诚为读者服务,对作者热忱关心,才让杂志的质量和水平始终保持上乘,在业界享有盛誉。
在电话里,韦编辑问我还写文章吗?我说停了七年,从2019年开设“丝语书香”微信公众号之后,又写了100多篇生活感悟和回忆性文章,并已汇编出版发行。他便迅速从中挑选了两篇,在近期的“文化广角”栏目陆续刊出,让我这位老作者再度荣光。
今年7月的一天,韦编辑打来电话,说他要来南昌参加国防大学组织的一个研讨活动。一下飞机他便赶来看我,把在南昌仅有的一个晚上时光与我分享。虽然是老朋友,但仅见过一面,20多年前的外貌印记在彼此脑海里是模糊的,不过就在见面握手那一瞬,我们找到了熟悉而又亲切的感觉。席间,我们无话不谈,当然说的最多的还是作者与编者、写稿与改稿,回顾过去那些平常而又暖心的件件小事。
韦编辑是外出执行任务,他严格执行军队不准饮酒的规定,没让我敬上一杯感谢酒。即将再次分别时,韦编辑递给我一个袋子,我问他是什么?他回答说:“思考再三,给您准备了一件海魂衫和一顶印有福建舰字样的遮阳帽。”我双手接过,把礼品揣在怀里,将情意暖在心中。对一名老兵而言,还有什么礼物比它更有意义、更有价值呢?
回眸一瞥,从寻觅找到“娘家”到第一次回“娘家”,从“娘家”来电关心到“娘家”来人看望我,跨度整整37年,陪伴我成长进步直到退休。我深切地感受到:我与学刊相识、相知、相交,可以说是我人生一个闪光点,是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编者与作者的同心共进中,一期又一期刊物,一篇又一篇稿件,一次又一次交往,垒叠成文化的高山、人生的风景。这一切也都在文字的跳跃中,追忆成诗,流淌成海。我坚信,“娘家”的关注,“娘家”的温暖,“娘家”的力量,将会陪伴和鼓舞更多的读者和作者。
【作者单位:原江西省军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