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理论的基础

2024-12-06刘慧

中国军转民·下半月 2024年10期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是以人为主体的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的工作。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历程中的精神载体和展现,凝聚了中华民族百折不挠、努力拼搏、艰苦奋斗的爱国主义民族精神,是新时代大学生应当具备的价值取向和文化综合素养。本文以马克思主义人性论为理论前提、人的本质理论为理论依据、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理论目标,推动红色文化更好融入思政课教学,融入红色文化宣传,更好的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关键词】红色文化|思政课|教学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红色资源承载了中国共产党的建党精神和精神谱系,中国共产党人应当用好这一资源,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养能承担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红色文化是中华优秀文化的代表,是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实践的成果,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资源和载体。红色文化中内涵的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是新时代大学生应当具备的价值取向和综合素养。思想政治教育是以人为主体进行的人的思想工作,与人性、人的本质和人的全面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它的具体的实施路径和实施渠道也是以人为主体进行的工作。思政课是思想政治教育借助各种资源和平台,以人为实践主体和实践对象,着力于改变人的思想,提高思政政治素质,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主要实践路径之一。红色文化内涵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为人民革命、为整个人类幸福的共产主义理想和信仰,不惜流血牺牲的崇高的精神境界和价值追求,是新时代大学生应当传承的优秀文化。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理论基础需以马克思主义人性论为理论前提;以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理论为理论依据,找出人区别于其他的本质是什么;以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价值目标,为其指明实践目标。

一、马克思人性论为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提供理论前提

人性论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的实践活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出发点,人性是人本身所具有的一般属性,是人区别于其他一切生物的属性。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的活动过程必然与外部世界发生这样那样的关系,处在这些众多关系中的人是一个自然存在物、社会存在物和精神存在物的集合体,也就是马克思在其关于人的本性理论中指出的,人是自然、社会和精神这三种属性的统一体。文化的内涵较为丰富,一般是指人类在实践中形成的精神财富总和。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实践中形成的特有的精神财富,是一种中国特殊的文化。它既有物质载体也有精神表现,如革命遗址、纪念馆、博物馆、革命精神、英雄事迹等。红色文化不仅继承和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结合了中国国情进行了创新发展。红色文化强调人民利益至上,具有极强的群众性和包容性,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是以马克思主义人性论为理论前提的实践精神的展现。

马克思认为人所具备的最基本的属性是其自然属性,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针对这一观点明确指出“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1],人的生存是依赖于自然界,发展也需要从自然界获取生产和生活资料,所以“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任何历史记载都应当从这些自然基础以及它们在历史进程中由于人们的活动?发生的变更出发”[1]。人的肉体组织和这一组织需要存活而依赖于自然是人之为人的自然属性,这一属性是人的最基本的属性。其次,人为了生存和繁衍所必须进行的实践活动,以及在社会活动中形成的社会关系,形成了人的社会属性。除此之外,人也是有意识的存在物,现实的人不仅是有肉体生命的自然存在物,?且还是精神存在物或“意识存在物”[2],人是具有精神属性的。恩格斯把人的精神,即人的大脑思维着的精神称之为“物质的最高的精华”[1]。早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就明确提出“人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人的意识性是人与一般动物的本质区别,人之所以为人在于人能够控制自己的欲望,人能调自己的意识,即意识的自觉或不自觉在自己的撑控之中,这是人区别于动物的特征之一。马克思人性论中指出了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存在的前提、人的自然、社会、精神的基本属性、实践是人得以生存的基本条件等,人在实践中不断的实现精神的升华,也就是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从国家、社会、个人层面指出的价值选择标准、价值遵循的规范、价值追求的目标,是新时代大学生努力实现的价值追求。

红色文化展现了特殊的精神特质,它是中国共产党人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百折不挠、勇敢拼搏的精神体现,他们为了全体无产阶级老百姓的幸福和理想生活不惜奉献自己生命,彰显一个个优秀中国共产党人的生命价值观和安顿个体的人生意义。它也体现中国共产党的先行者、实践者为了理想、为了全人类的幸福、为了心中的理想和信仰展现的无私奉献的精神,是一种人的主体性精神展现,是马克思指出的人的本质属性的不断升华,即人的需求层次的提升,也是马克思人性论对人的精神属性的体现。马克思主义人性论奠定了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这一教学实践活动的理论前提。

二、马克思主义的人的本质理论为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提供理论依据

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者围绕既定目标做好被教育人的思想工作,目的是正确引导被教育者思想和行为朝着预设目标迈进,最后达到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实现受教育者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引领是其核心要务。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不畏艰难,艰苦奋斗的伟大拼搏精神体现,是中华人民优秀文化的进一步升华。它既有精神表现也有物质载体,如革命圣地、战斗遗址、烈士陵园、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党史馆等,记录了英雄奋斗的足迹,成为英雄所具有的精神载体。一个个红色故事,一个个革命英雄,正是这千千万万个英雄成就了我们新时代大学生的幸福生活。红色文化中凸显了马克思理论体系中人的主体性精神的发挥,是人依赖于社会存在的需求层次的不断提升,是人的本质需求的展现。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解答了人之所以为人、人的基本特质、人的需求等等,它为红色文化作为重要理论资源融入思政课教学提供理论依据。

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个人怎样表达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就怎样。因此,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一致。因而,个人是什么样的,这取决于他们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1]。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是由人组成的,人是社会存在的前提,人的实践活动即物质资料的生产是有生命的个体存在的前提。人还需要交往,进而形成一定的社会关系,并受这样那样的社会关系制约。马克思还指出,“人则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的意志和意识的对象。他的生命活动是有意识的……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2]。人的精神属性是人性发展的最高成果,但人之所以成为人,还在于人的社会性。马克思从人的生存前提、人的发展需要、社会历史的变迁发展指出了人的本质是人的社会性,是其区别于其他一切的根本所在。人的社会性体现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变化中,而人类社会历史也是具体且不断的变化,因而形成了人类历史。这些变化发展都是基于人类在创造生产力过程中与形成的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结果,而文化、政治、思想这些生产关系也随之发生变化,展现特有的历史性、继承性和具体性,不是一成不变的。正是因为人的社会性的本质属性,展现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进步的过程就是人们自觉的价值追求过程,也是人们创造价值的实践活动的历史。综上所述,人的本质不是源于人的原始生物性的自然属性,而是人在此基础上通过实践活动而展现的社会性,这一社会性是人在生产生活中各种关系的总和,这一社会性还随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变化而具体的、历史的发展。正是因为人的社会性的本质属性,展现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进步的过程就是人们自觉的价值追求过程,也是人们创造价值的实践活动的历史。

红色文化中蕴含了中国共产党在艰难困苦的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不畏艰难、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是一切以人民群众为出发点的集体主义价值观,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的通过长期的革命和建设的成功经验凝聚形成的核心价值观。它内涵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实践文化、社会建设的优秀文化和借鉴的外来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认同的主流核心价值观,展现了新时代人们的需求和目标。这一核心价值观展现了马克思的人的本质理论,是以人为本出发的核心价值观,我们以此为理论依据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政课教学,将会使之更有说服力、整合力、行动力。红色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认同的主流核心价值观,展现了新时代人们的需求和目标,展现着丰富的爱国主义情感、理想信念的追求和激励、艰苦奋斗、努力拼搏的精神价值追求。红色文化中蕴含的价值观展现了马克思的人的本质理论,是以人为本出发的核心价值观,其中所内涵的精神信念一旦在学生心中形成和巩固,将会不断的引领新时代年轻人的行为和思想,指引着他们的实践。因此,我们以此为理论依据推动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将会使之更有说服力、整合力、行动力。

三、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提供理论目标

马克思恩格斯所有理论的最终目标都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探究的社会历史发展也是为了人的发展,这一目标是马克思整个思想理论体系的最终价值归宿。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社会历史形态的最高形态,在这一历史形态中,人类社会发展到了高度发达的物质生活水平和精神生活水平,作为主体的个人也得到了全面的发展。红色文化中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艰苦奋斗、为了理想信念无私奉献的精神追求,体现了是超越个体自身的对世界、对他人的无私大爱,是人的全面发展的体现。思政课正是为了培育当代大学生成为符合新时代的全面发展的优秀大学生,因而这一理论为思政课教学提供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目标。

人的全面发展不仅是人在物质上需求得到巨大满足,而是物质需求满足后的政治、文化、精神等各方面的同等全面发展,也只有在这些方面都得到了充分发展后的,人的全面发展才有了现实诉求。价值观是人在社会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的,其形成的性质和发展方向取决于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需要。因此,价值观也反映了整个社会的发展水平和价值期待。红色文化是人类为了实现完全的解放,追求真正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价值观的展现,是人摆脱异化、得到彻底解放、实现真正自由的价值观,是整个社会和谐共处的价值观,是Lrqy6FV8BtK/spYKWwdg4xLeHs/DAkZLyIk/At+fXgQ=整个社会的精神纽带和精神支持[3]。马克思指出: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所有的能力都得到了全面实现基础上实现的,而人的能力的全面实现是建立在人所依赖生存的物质生产已经达到了全面丰富的满足人的所有需求的发展和交往的全面性的条件之上的,所以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归根到底是“作为目的本身的人类能力的发展”。社会关系的全面性是历史的产物,人自身的价值全面性也只能在历史中达到。红色文化真正展现的是中国共产党人努力拼搏、不屈不挠革命精神的价值观。因此,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能够促进新时代大学生主体性精神的培育,激励新时代大学生克服困难、艰苦奋斗、积极向上,实现其全面发展。

红色文化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建设相结合的理论与实践的智慧结晶,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是中国共产党的奋斗足迹,是人民群众的智慧结晶,蕴含着思想政治教育所需的丰富的理论与实践资源。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是为了更好的涵养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和方式,使之更加科学和有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

四、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针对红色文化提出了应当深入挖掘和充分利用好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思想价值和引领作用,增强红色文化资源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因为它其中内涵了丰富深邃的精神力量和源泉,是中国共产党人用鲜血和生命为我们留下的一部部生动感人的教材和文化资源,具有高度的时代价值和精神指引作用,强调“坚持政治性、思想性、艺术性相统一,用史实说话,增强表现力、传播力、影响力,生动传播红色文化。”因此,我们要重点做好基础理论的研究工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夯实理论基石。同时,我们也要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的教育功能,把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才能够在当今复杂国家环境中,通过培育红色文化,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维护社会稳定发展,凝聚民族力量,才能培养推动时代发展新时代年轻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中国军转民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3]高国希.马克思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与红色文化[J].中州学刊,2007(6):53.

【基金项目来源:2023年度广东省教育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题《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空间转向研究》(编号2023GXSZ035);2024 年广东省教育厅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新质生产力视域下“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教学改革逻辑理路研究》(编号2024JGXM_092)】

(作者简介:刘慧,现任仲恺农业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